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東京都知事選舉 宣傳海報驚現三浦春馬肖像

7月7日舉行的東京都知事選舉持續出現「競選海報混亂」,在專門讓候選人貼上宣傳海報的告示板上, 近日出現已故演員三浦春馬的肖像,引來三浦生前所屬的經理人公司 Amuse 批評,並向選舉委員會提出抗議 。

【Patreon文章】發完大國夢,不如談談民生議題?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金融時報》在5月22日曾就印度大選發表專題報導,標題<「莫迪崇拜」開始失去光芒嗎?>(Is the 'cult of Modi' starting to lose its lustre?),「副標題」/簡短summary稱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很大機會勝出第3個執政任期,但「批評者稱他的親商、專制管治風格可能已經見頂」。

可見印度大選結果雖然令人意外——意外到連票站調查預測也失準,但空穴來風,絕非無因,印度政壇觀察家在投票期間已隱約感到莫迪的聲勢已開始回落,只是莫迪太強勢,大家不太敢相信自己觀察到的氣氛。

上述FT特寫文章其實大部份是在講述莫迪及執政印度人民黨(BJP)如何塑造莫迪的個人崇拜,當中提及為何有人覺得「莫迪見頂」的只有一、兩句,包括:「(反對派及獨立評論員)說,一般印度人越來越關注日常民生議題,例如食物價格上升、失業等,多於留意印度經濟高速增長,以及國際地位日隆。」

我們作為外國人看印度,莫迪10年治績絕對輝煌,剛公佈的2023/24年度GDP增長達8.2%,較2022/23年度的7%加快(印度的經濟財政年度在每年4月開始),印度被看好是下一個中國,美國拉攏印度一同制衡中國,也讓印度在國際舞台發揮更大影響力。

然而,對於一般平民,經濟數據亮麗不一定代表生活大幅改善,自己的領袖出國備受尊重,也跟自己的生活關係不大。

《金融時報》在5月20日刊登的評論文章,由印度投資者及專欄作家 Ruchir Sharma 撰寫,他跟一些傳媒工作者參加採訪團,到了幾個地區採訪,他得出的感覺是:

"在這8天共2000公里的行程,我們聽不到有「莫迪風潮」,但也聽不到印度人對莫迪執政強烈反彈,純粹重回「莫迪熱潮」前的印度,專注地方議題及個別領袖人選......都會地區中產對於莫迪爭取連任的政綱——經濟飛躍,帶動印度國際地位——感到自豪,但很多郊區選民對此無感。"

Sharma寫道,雖然窮人獲得的補貼在莫迪任內10年增加了一倍,但他們依然表示每天都感受到食物通脹的壓力,急需政府更多協助;雖然到不同地方採訪期間,看到很多新興建的公路,但城市規劃混亂,抵銷了新基建的作用,來往兩個城市之間的汽車時速依然只有約50公里,跟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的印度差不多。

Sharma 提及他在孟買所在邦份馬哈拉斯特拉邦(Maharashtra)的觀察,這個經濟大邦在莫迪任內跑輸全國經濟發展,這惹來當地人不滿,質疑莫迪犧牲他們,以便更有利自己政治根據地古賈拉特邦(Gujarat)的發展,馬哈拉斯特拉的居民亦認為 BJP 打壓政治對手的手段有時過火。

Sharma在文章稱,這個採訪團沒有去北方邦,因為莫迪在那兒的支持似乎無可動搖,但他也指出,當地的報導顯示BJP在北方邦的領先優勢削弱。

彭博3月都有發表長文,報導印度農民的苦況,但當時大家以為莫迪篤定壓倒性勝利,所以報導標題是<在印度的印地語腹地,農民苦況未有阻礙莫迪>(In India's Hindi Heartland, Farmer Distress Isn't Holding Back Modi)。

講回一開首提及的FT報導,當中引述反對莫迪的人說,印度人有拒絕威脅專制傾向強人的往績,1977年把越來越專權的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拉下馬,當BJP在1998-2004年執政時的民族主義傾向越來越強烈,BJP在2004年大選意外落敗下台。

莫迪仍能繼續執政,但印度選民再一次證明,他們不容許政府侵蝕民主人權。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自由黨票倉多倫多—聖保羅補選 保守黨事隔31年勝出 杜魯多下台壓力大增

多倫多市中心選區「多倫多—聖保羅」(Toronto-St. Paul)星期一舉行國會補選, 保守黨在這個自由黨票倉險勝 ,事隔31年重奪這個選區的控制權,為執政自由黨及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敲響警號,他們需要考慮,杜魯多應否在今夏辭職,改由其他人擔任黨魁和首相,領導自由黨迎戰最遲明年秋季要舉行的大選。

【Patreon文章】博文高時刻(Portillo moment)

[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韓鋰電池廠大火爆炸不斷 22人亡包括18中國外勞 疑屬派遣員不懂逃生路線

【文章上載於南韓時間24日下午5時5分,更新於25日凌晨0時24分】 南韓華城市一間鋰電池生產廠星期一發生火災 ,接連傳出爆炸聲,意外造成起碼22人死亡,當中包括18個中國人。至少仍有1人未能聯絡上,死傷數字仍可能上升。

大阪行人路上「駕駛」電動行李箱 中國留學生遭票控

大阪警察星期三向傳媒披露 ,今年3月曾票控一名3X歲中國女性留學生,指控她在大阪市的行人路上無牌「乘駕」電動行李箱。這是全日本首宗高調披露的同類案件,警方希望大家注意,在行人路和馬路不能「乘駕」這種物件。 警方解釋,在日本法例中,電動行李箱等同電單車,在行人路或馬路「駕駛」時需要遵守道路安全法例,包括需要有駕駛執照。而且,市面上的電動行李箱沒有剎車掣、方向燈等法例要求的設備,所以實際上,日本完全禁止在一般市面「乘駕」這種物品,只能當一般行李箱手持。 在這宗案件,3X歲留學生居住在大阪此花區,在福島區的行人路被警察捉到,她以為這款行李箱不是汽車之類的東西,認為不需要駕駛執照,所以沒有認罪。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歐盟三巨頭人選拍板 週四峰會確認 Meloni取態最大變數

Euronews 等多間媒體星期二下午都分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 ,歐盟三大派系的成員國領袖已經就下屆歐盟領袖人選達成共識,跟上週一非正常峰會前的傳聞一樣。3個人選將在週四召開的歐盟峰會中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