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5月, 2013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港版國安法再有通緝行動】英外相稱不容脅迫在英人士 歐盟譴責

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莫里哀與沙士比亞大戰

法國國民議會在23日通過,允許公立大學可推出更多「以外語教授」的課程。議案仍待參院審議等立法過程,但一般估計,國民議會已是最難過的一關,這條名為「菲奧拉索法案」的高等教育整體改革法案(菲奧拉索是以高等教育部長Genevieve Fioraso命名)已形同通過了。 「以外語教授」,其實即是用英語上課。總不會有法國大學推出以國語或日語教授的課堂吧??法國一向自覺文化獨特,對「英語入侵」尤其敏感。可想而知,整個高教改革中,最惹來爭議的是「英語課程」,這被形容為「莫里哀與沙士比亞大戰」。

Eurovision票數離奇失蹤

今年Eruovision已曲終人散,但仍然引起爭議,並成為 阿塞拜疆及俄羅斯外長21日開會時的議題 !話說今年阿塞拜彊給了俄羅斯0分(Eurovision中,每國的觀眾投票及評審計分各位50%,分數/票數排十大便會有分,第10有1分、第9有2分,如此類推,直至第2為10分,第1為12分),但阿塞拜疆國營電視台在20日稱感到奇怪,因為據他們的數據顯示,不少觀眾投票給俄羅斯,俄羅斯在阿塞拜疆得分應該排第2,即獲10分。 事件甚至驚動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他下令徹查事件。阿塞拜疆外長Elmar Mammadyarov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時,需要花時間解釋事件,後者更揚言俄羅斯會有所回應。

歐洲仍然恐同

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翌日,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簽署《同志婚姻法》,令法國成為第14個允許同性戀者結婚的國家。英國將是下一個同志婚姻爭拗的主戰場,目前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中有保守黨議員打算倒戈,不支持政府的同志婚姻法案,令政府必須獲得工黨支持才能通過法案,法案審議仍在拉据。德國預料亦會在9月大選後的下一屆國會議期處理同性戀婚姻問題,而意大利政壇亦逐步朝支持有關立法的方向走。 歐洲同性戀者--或廣義地同時包括雙性戀者及跨性別者的「LGBT社群」--在立法上的維權運動上似乎形勢大好(或至少是西歐),但 歐盟基本人權署(FRA)17日發佈的首份LGBT權益報告 卻顯示,LGBT仍面對嚴重歧視,例如平均有26%的受訪者表示,過去5年曾因LGBT身份而被打或面對暴力威脅。上面的地圖便顯示了各國有關比率(請點擊放大)。

馬爾默

Eurovision在瑞典南部的全國第三大城市馬爾默(Malmo)舉行,不妨轉貼幾篇相關文章,讓大家認識一下這個城市。 我在2006年也曾寫過這個城市 ,談及一條2000年落成的跨海大橋,把馬爾默與丹麥的哥本哈根連接,來往兩地大概半小時左右,現在有些在哥本哈根工作的人士選擇在馬爾默居住,因為馬爾默的生活物價水平低得多,亦令兩城以至週邊地區融合成一個Oresund經濟體(Oresund是兩市之間的海域名稱)。大家下次去哥本哈根旅遊時,不妨順道去一下馬爾默一遊,以及同樣在瑞典南部、更著名的旅遊古城隆德Lund。事實上,如果大家要去馬爾默,倒不如先乘飛機往哥本哈根,不要前往斯德哥爾摩,因為由斯德哥爾摩乘火車,要大概4小時!而如果丹麥真的勝出今屆Eurovision,諷刺地,下屆舉辦地點可能只是相隔半小時車程左右的哥本哈根! 馬爾默原是工業革命時崛起的工業城市,跟其他歐洲工業城市一樣,在二戰後隨著歐洲工業式微而衰落, 這篇文章則講述 ,馬爾默過去十至二十年如何透過發展高等教育及科研、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而重新發展--瑞典90年代著名樂隊The Cardigans便是以馬爾默作為其創作基地! 談起瑞典音樂,當然必須要提瑞典以至西方流行音樂殿堂級班霸Abba。瑞典其實是全球第三大英語流行音樂生產國(僅次美國及英國),其幕後音樂工作者早已雄霸歐洲,例如不少Eurovision的創賽歌曲由瑞典音樂人創作。 德國之音這篇報導 研究了瑞典音樂如何風靡全歐以至全球。

丹麥,今年Eurovision大熱

2013年的Eurovision決賽明天便會在瑞典的馬爾默(Malmo)舉行,根據博彩公司的賠率,上面丹麥Emmelie De Forest的《Only Teardrops》是頂頭大熱。各位可看看自己是否喜歡。 說實話,我就不太喜歡。當然,今年水準似乎只是一般。又當然,我喜歡的一向都不是奪標大熱,例如去年的冠軍,都不是我那杯茶。

翻舊賬

這篇post與歐洲無關,純粹翻舊賬-- 我一年多前已曾寫過 : "事後孔明地說,2010年菲律賓人質慘劇時,我已認為這是「港獨抗中」情緒的轉捩點,香港對中國疏離的情緒已去到一個危險的地步。 ......人質慘劇徹底曝露香港沒有外交權下遭外地(菲律賓)政府敷衍的問題,當我看到不少外電報導說,不少香港受訪者十分不滿香港政府在外交無能,已知出事。 中國中央政府外交部很明顯不把此事當作優先處理(而這也正常,13億人口的國家真的不可能為單一事件而跟另一個國家關係鬧僵),而當香港有人提出次主權、曾蔭權嘗試打電話給菲律賓總統時,有人立即出來批評這是僭越中央的外交權,但客觀效果是這類言論「越罵越獨」,更令香港人覺得要有自己的外交權,弄巧反拙! " 而當時有人留言說: " Blog主認為如果香港獨立了,菲律賓總統就不會在人質慘劇中敷衍香港。那實在是太天真了。記憶中,菲律賓和新加坡曾因為女佣問題而生爭執,最終讓步的好像是新加坡。所以,如果香港獨立了,相信菲國政府連香港警方派鑑証人員上旅遊車上搜証也不會批准。" 現在請看看「中華民國政府」如何處理台菲漁業糾紛,看看 當日人質死者家屬怎樣看 ,就知誰對誰錯。 Blog美妙之處在於,文章很容易翻閱搜尋,究竟一、兩年前,甚至幾年前寫的觀察推測,是否經得起時間考驗,一目了然。

中國成北極理事會觀察員 各有所求

近一、兩年才備受關注的國際組織 北極理事會 15日召開了半年一度的會議,會上通過接納中國成為觀察員國,而印度、日本、南韓、新加坡及意大利都獲接納為觀察員國,令這個組織的觀察員國增至12個,反而關係理論上更密切的的歐盟的觀察員地位申請未被通過。 中國進軍北極,過去一、兩年不斷在國際傳媒中廣受討論。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是中國的「北極戰略」重要里程碑,但實質意義其實不大,而北極理事會本身都有需要吸納中國。

奶粉荒 荷蘭政府插手調查

「奶粉短缺,媽媽緊張四處撲奶粉,超市限買,政府插手」。說的不是香港,而是荷蘭,副經濟大臣迪絲瑪(Sharon Dijksma)在8日宣佈,將調查當地部份牌子奶粉持續短缺的情況。 如果你是香港人,荷蘭奶粉荒的詳情,應該都可估到大概。同樣是中國人/當地華人狂掃奶粉,然後高價轉售至中國(轉售價較當地零售價高出一倍,還未計運費);同樣是只局限在幾隻牌子的奶粉受影響;同樣是奶粉商及零售商說,不是一罐奶粉也買不到;同樣是政府安撫國民,受影響的只是幾隻牌子,不存在奶粉短缺、不是「糧荒」的危機;同樣是有人抨擊政府發表「沒有奶粉荒」的言論是無知......

貿易優惠-歐盟外交有力武器

孟加拉4月23日發生商業/工廠大廈倒塌事件,屍體發掘(or生還者搜索--儘管我不太相信現在還可以出現奇迹)仍在進行,目前死亡人數已逼近600,而失蹤人數仍以百計,估計死亡人數還會上升。 事件引發全球關注,其中歐盟對外事務專員艾嘉蓮(Catherine Ashton)及貿易專員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在4月30日發表聯合聲明,敦促孟加拉政府改善工人工作環境,並提及考慮改變目前對孟加拉的貿易優惠來向孟加拉施壓。這提醒大家,歐盟在國際事務上,擁有一項最強大、歷史最悠久的工具--關稅政策。

奧朗德靜待德國9月大選結果

歐洲過去一週討論德法兩國矛盾加劇的問題,主要因為上週有法國報紙報導,法國執政社會黨內部文件抨擊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自私不妥協」。儘管兩國主要官員強調,兩國關係良好,但一些執政黨要員仍充當「打手」角色,抨擊對方。詳細可看 《蘋果日報》2日的報導 。 《信報》一個專欄(鏈結需要付款登記才可登入) 認為,「法國不信任德國一直主導的緊縮政策」,而「法國此刻爆出對默克爾政府經濟政策的不滿,其實是把呼籲歐盟檢討緊縮政策的呼聲推向高峰,若留意近日歐洲各國元首的言論,這種意見在成員國之間有不少支持。歐盟未來的經濟政策似乎已到了重新檢視的時刻。」不過,我個人傾向相信,這只是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以至執政社會黨正等待德國9月大選結果,搏默克爾爭取2度連任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