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0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港版國安法再有通緝行動】英外相稱不容脅迫在英人士 歐盟譴責

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大雪下的聖誕交通

 (倫敦希斯路機場;圖片來自BBC新聞片段) 歐洲大雪,影響當地航空交通,相信不少香港人也應該知道,而且已在影響香港人。但根據天氣預報,另一股寒流/大雪將影響歐洲,歐洲聖誕前天氣繼續嚴寒。 其實,大雪理論上應該不可能會影響機場運作至這個地步,而且近日歐洲的嚴寒其實不至於百年罕見,亦不是每天都在下大雪(以倫敦為例,真正暴雪其實是在18或是19日的某一、兩個小時,20日已經回復正常)。至少,近日歐洲航空交通問題其實主要集中在3個城市:倫敦、法蘭克福和巴黎。北歐最大機場斯德哥爾摩機場其實所受影響不大, BBC有一篇文章講述一個機場是如何應付大雪 。

小丑二字 回贈中共

中國政府不滿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中國罪犯」,本無什麼特別,只是奇怪為何中國政府反應歇斯底里至如此的地步。下面節錄12月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記者會有關和平獎問題的問答全文,什麼想改變中國也「太天真了」、「不是什麼人自認為掌握著輿論工具,跳得高,叫得歡,誰就掌握世界的公理」、「反華小丑」等字眼都用上,而且是在官方場合,是外交部網站自己公開的答問全文,用上這類潑婦罵街的用語。很想知道中國政府還是否顧及面子?「仲有冇品」? 而且,以本人工作觀察所得,此類猶如時光倒流至90年代大罵彭定康(什麼毒蛇、妓女、千古罪人)的「下等」字眼,近日不斷出自外交部發言人的口中,這情況令我十分憂慮,擔心中國政府對外的本質是否已根本性變化,可以撕破臉至這個地步,連用語最婉轉的外交部也說出這些話出來。 當然,「一谷還有一谷低」,當你認為什麼小丑、發顛地指罵已是「小丑」一辭的最佳註腳時,冷不提防有中國「民間」組織突然搞出個什麼「孔子和平獎」,而且還要頒給連戰--台灣民進黨2012年回朝可期,台灣獨立又邁進一步!

和好如初

今天想寫的那宗法國新聞其實是歐洲女首富爭產案--歐萊雅(L'Oreal)繼承人貝當古(Liliane Bettencourt)與其女兒Francoise Meyers在6日宣佈庭外和解,為二人歷時3年的家庭糾紛畫上句號。(上述照片來自法國電視台TF1, 左起為女兒、母親,最右為事件男主角Francois-Marie Banier)

13個2018世盃主辦城市

俄羅斯奪得2018年世界盃主辦權,大家應該都知道。但其實,大家是否知道俄羅斯計劃在哪些城市舉辦呢?上面的官方申辦網站地圖就是答案。 其實一般香港/華人對俄羅斯的城市有多熟知呢?上述地圖中的13個主辦城市,大家又認識多少個呢?

先體育政策、後申辦亞運

很多事情,回看之前自己所寫的,過了近一年也仍然正確。例如 去年寫東亞運時的文字 ,到今天有關申辦2023年亞運問題仍然正確: "......正常的大型運動會主辦權申辦不是突然一、兩個人興之所至便提出......,而是先凝聚市內共識,做足宣傳鼓勵市民支持申辦,然後再交由議會討論一下預算等問題,最後才正式提出申辦。 ...... "所以,若要問為什麼香港人對這個將成為大家「集體回憶」(霍震霆致開幕辭的說法)的盛事冷漠?只能問問:當初提出申辦時其實政府有沒有認真地問過大家是否想舉辦這個盛事?甚至是更低要求的:究竟政府有沒有想過如何利用這次東亞運來提升體育水準?"

泳褲風波

與歐洲完全無關,而是發生在剛結束的廣州亞運。看到一則香港傳媒很少報導的趣聞----新加坡政府批評國家水球隊的泳褲設計。 究竟為什麼會惹來批評? 大家可以按閱讀全文看看----畢竟有點成人成份,無謂在一開首便貼出來......

一切就是為了這下場?

 [03:30更新:愛爾蘭總理科恩在22日晚上宣佈,國會通過預算案後,將解散國會,提前明年1月初大選;照片來自RTE] 愛爾蘭反對IMF拯救的示威(圖片來自愛爾蘭電台電視台RTE片段) 愛爾蘭政府、歐盟和IMF在21日晚正式宣佈愛爾蘭接受拯救。從整個歐元區的角度而言,網主認為這只是更大風暴的第二幕而已--5月拯救希臘是第一幕;葡萄牙肯定需要接受拯救,而且一定是第三幕,唯一問題是聖誕前還是聖誕後爆發。

婚期

今天的「歐洲動態」,很難不寫英國王室宣佈威廉王子與他的女友「凱特」(Kate,但婚後大家或者要習慣稱呼她為「凱瑟琳王妃」Princess Catherine)明年結婚的消息。 但其實,有關新聞應該鋪天蓋地湧出來,所以細節也不多寫。反而想問已結婚/已訂婚/計劃結婚的網友一個問題:結婚日子--我指正式辦婚禮、邀請大批親朋戚友的日子(但其實大部份是男女家各自父母的朋友,包括四十年沒有再見面的小學同學......),大家是如何決定的呢?

關鍵時刻

愛爾蘭債務危機來到「關鍵時刻」--這是愛爾蘭反對派高層的說法。由上週開始,歐洲債務問題又再成為全球市場的焦點,由上週六起,傳媒便開始傳出愛爾蘭官員私下與歐盟官員商討向愛爾蘭提供緊急援助的消息,甚至據聞歐盟和德國政府迫愛爾蘭政府盡快公開宣佈申請援助,以平息市場不安情緒。 根據該愛爾蘭反對派高層香港時間大概週一晚的說法,「未來24小時」將是關鍵時刻--亦即是說,愛爾蘭有可能在今天內提出申請援助,否則的話,市場恐慌情緒可能加劇。 會否申請援助,拭目以待,暫時先說說背景。

德國35年反核史

(照片來自FAZ) 德國反核份子近日發動了大規模阻撓核廢料運送的示威,相信是該國歷來最長的阻撓行動。一架由法國運送核廢料往德國Gorleben市一個核廢料儲存庫的火車在11月5日出發,結果惹來四、五萬人沿途攔截,包括坐在火車軌上,或在車軌擺放石頭,以及在儲存庫外靜坐2天封鎖該儲存庫。德國警方要出動近二萬人,行動合共花了5000萬歐元(5.3億港元/20.8億新台幣/4.6億人民幣),不斷把那些示威者抬走及清理石頭後,那批核廢料才在9日早上送抵那個儲存庫。 各國都有反核運動,但在德國尤烈,亦尤有歷史及政治重要性。以下撮譯法國《世界報》有關德國反核史,頗有趣,可作參考。

事關全球市場的希臘地選

 希臘在11月7日舉行地方選舉,本來平平無奇,很多香港人或者也不知道今天有這件事發生,但這場地選突然變成全球金融市場(尤其是匯市)關注的事件--這事關歐元債務危機震央希臘的政局安穩。 或者大家都聽過,近日歐洲出現多宗政府領袖收到炸彈郵包的事件,例如德國、意大利和法國,這些全都由希臘寄出的。這些炸彈事件是希臘國內無政府份子策劃的,旨在引起國際注意希臘人對緊縮政策的不滿。 但令國際注意希臘的,不是上述那些不會殺死人的炸彈(那些炸彈只含少量炸藥),而是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George Papandreou)在10月底突然公開表示,視這場地選為對其5月要求歐盟及IMF求援、推行加稅減開支政策的公投,如果執政黨大敗,13個月前才勝出大選上台的他將提前大選。這令一場沒有什麼重要性的地方選舉突然變成隨時可令歐元本週急速下滑的事件。

雙輸的退休金改革:工會篇

歐洲過去數天有幾宗大新聞:歐盟成員國上週的峰會同意修改歐盟條約;法國和英國簽署50年軍事同盟協議;以及恐襲威脅升溫,多國領袖辦公室接獲/截獲可疑郵包,最新連德國總理辦公室也有可疑郵包。不過,暫時先完成之前留下尾巴的新聞: 法國退休改革 。 之前寫了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要為推行退休改革付出沉重代價,包括2012年連任機會,而這次示威是向薩爾科齊過去超過3年統治下的種種統治手段的不滿的大爆發。有 香港左翼組織成員 寫下有關當地工會人士的訪問,可以參考。 但那篇訪問沒有提到的是,除了薩爾科齊,工會在這次示威罷工中同樣是輸家,而且隨時較薩爾科齊輸得更慘。

俄羅斯的遠東政策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Dmitry Medvedev)上任後首度出訪 南千島群島 中的庫納施爾島(Kunashir),惹來日本不滿俄國侵犯「其領土」北方四島中的國後島主權,大部分華人(包括我)即時的想法或者是:一物治一物,日本在領土問題上終於有對手!! 日本傳召俄羅斯大使抗議,但俄羅斯反傳召日本大使,表示俄羅斯總統喜歡到國內什麼地方考察是「俄羅斯國內事務」,不涉國際關係。聽起來,比日本外相說「中日在東海從來不存在領土主權問題」的說法更「寸」,但某程度上看,俄羅斯官員的說法不是完全錯誤,因為對俄羅斯人而言,梅德韋傑夫涉及的是全力發展遠東地區的戰略,對他們而言,的確不存在要考慮日本人民感情的問題。

Housewarming gift

如果有朋友新屋入伙,或者升職,你會送什麼禮物呢? 根據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的經驗,原來iPad是很多人會想起的選擇--英國首相府為提高透明度,28日公佈了卡梅倫上任以來收過的禮物,其中有兩個人不約而同都選擇了送iPad,包括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而且,內政大臣亦申報,意大利內政部長都是以iPad作為賀禮。 不好科技產品的網主,難以理解為何iPad這麼受歡迎。但我更難理解的是,為什麼法國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會選擇送網球拍??? 根據規定,如果禮物超過140英鎊,首相又想據為己有,他便以自掏腰包買下。根據紀錄,他暫時買了其中一部iPad和一本書--果然iPad合他口味! ++++ 新浪留言 [1] 因為兩樣都可以系場所慢慢“享受” :P     [引用] | 作者 英雄美人公主娘 | 30th Oct 2010 16:50 iPad我還可以理解,但網球拍就......希望不會有人送乒乓球拍給我!!!! [引用版主回覆] | 作者 simon/示芒 | 3rd Nov 2010 02:17

雙輸的退休金改革:總統篇

[馬賽的示威;來自法國電視台France 2網上影片] 隨著法國國會兩院都完成退休金改革的立法程序,目前還只剩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的簽名,以及憲法法庭會否裁定法例違憲。但理論上,法例要過這兩關也應該不難,而且目前反退休金改革的示威罷工浪潮有減弱的跡象,亦即法國這場退休金風暴應該告一段落,現在可對此作蓋棺定論。 這是一場很難全面形容的政治爭拗,因為背後涉及更深層廣泛的法國政治問題,而且存在十分矛盾的現象--矛盾得可以說,事件中各方(政府、反對黨、工會)都是輸家。

直闖更衣室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10月8日德國足球隊於2012歐洲國家盃外圍賽主場3比0擊敗土耳其後,突然在更衣室探望足球員,以示支持。但德國足協不滿,認為政治不應與運動混在一起,而默克爾的辦公室在20日表示,默克爾與足協已平息分歧。

城市游擊戰

如果居所附近興建垃圾堆填區,而且該處又明明是郊野公園,法律列明政府要保護當地自然生態,反對的人可以怎樣做呢? 或者可以「一把火燒咗架垃圾車」! 不是有關將軍澳堆填區問題,而是意大利南部城市拿不勒斯(Naples)的堆填區爭議。

芬蘭爆基督徒離教潮

[引起基督徒退會潮的人物之一、芬蘭基民黨黨魁萊塞寧Päivi Räsänen;圖片來自 芬蘭電視台YLE網站 的影片] 芬蘭國教路德會過去一週爆出「離教潮」,在10月12日至18日已有超過2.4萬名教徒申請退出教會--芬蘭近八成人口、即大概400多萬人是路德會教徒,一週內有近0.5%的教徒離教,不能說是小數目。而這次離教潮的導火線是同性戀問題。

退休金決戰

9月初已寫過法國出現抗議退休的罷工和示威 ,政府和工會的對抗本週來到決戰階段,因為參議院在20日將作最後投票。儘管之後國會兩院仍要就修訂案作討論,但參院20日表決過後,理論上退休金改革法案已大致完成,因此工會亦視本週為拉倒退休金改革的最後機會,卯足力表達反對聲音。 工會在19日將進行過去2個月來第6度大型示威,但目前更值關注的焦點是燃料供應問題--法國政府強調,未來數天各大加油站都有足夠汽油供應,並否認巴黎戴高樂機場在19日晚上便會因為缺乏燃料而要關閉的傳言。 不過,正如上面來自France 24網站的照片,一些加油站在週末期間已沒有汽油供應,主要因為駕車人士都恐慌,於是週一上班前及早入油,以防屆時汽車沒汽油時才發現已沒有供應。 法國工潮導致燃料短缺,主要因為2方面的罷工--法國全部主要煉油廠自9月以來都一直罷工;另一方面,運輸工人罷工,包括了碼頭工人和貨車司機,碼頭工人封鎖碼頭,令外國原油不能上岸,而燃油在法國國內運輸要靠貨車司機。另外,運輸工人的工業行動本週將升級至包圍加油站,阻止其他汽車入油。 儘管大示威在19日才進行,但部份行動在17日深夜便開始,例如封鎖主要公路,因此影響在今天便開始浮現。 +++++ 新浪留言 [1] 有時好羨慕法國人能夠甘齊心反抗。 真系拜法國大革命的文化傳統。 作者 英雄美人公主娘 | 19th Oct 2010 20:38 但我有在法國居住的朋友在FB「媽媽聲」,話搭搭下巴士,罷工人士截停巴士,要個司機罷工,搞到佢局住落車 作者 simon/示芒 | 20th Oct 2010 03:42 [2] 我都知道苦況, 但最少佢地最後會爭取到⋯⋯ 你睇義大利,又系成日罷工 但最後乜結果都無, 只有無止境系甘間中罷下,仲衰。 分別系一次過定分無限次。 作者 英雄美人公主娘 | 20th Oct 2010 21:15

綠黨首成德國左翼龍頭

[圖左起為:綠黨兩名聯席黨魁Cem Oezdemir及Claudia Roth,以及兩名國會黨團聯席主席Renate Kuenast和Juergen Trittin--綠黨的領袖都是「聯席」,有2個人,而且都必定是一男一女;照片來自FAZ] 德國政治在6日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民調顯示,綠黨創黨30年來,其支持度首次超越社民黨(SPD),意味綠黨是目前最大反對黨,而且綠黨才是左翼陣營的「老大」。 綠黨領袖擔任德國總理,不再是癡人說夢--而這有多大「震撼性」?綠黨創黨時是一個反建制政黨,是一班長髮嬉皮士而已,如今不只執政(該黨在1998-2005年已曾執政),連總理也可能當上,意義等同「長毛」日後當香港特首一樣。

45歲的急流湧退

英國前外相文禮彬(David Miliband)在29日宣佈,退出政壇前線,不會加入弟弟文立彬(Ed Miliband)的影子內閣,只做一個普通的後座議員--戲劇化到比電視劇更精彩。 不與弟弟並肩作戰,有政策上的理由--單是削減赤字速度和伊拉克戰爭問題,兩兄弟的立場已有很大分別(文立彬以黨魁身份正式發表第1篇演說時,表明反對伊拉克戰爭),而文禮彬不是當影子外相、就是影子財相。也有人事上的理由--始終兩兄弟在同一個工作環境,難免會被人比較,就像兩兄弟在同一間學校讀書,老師同學們一定會比較。 一個政客45歲便說要暫時退出一下,真悲哀;香港一群40多歲的政客連立法會議員也未當選過,長期當第二梯隊,更悲哀!

莫斯科市長攻防戰

  [更新:說時遲、那時快,俄羅斯總統在28日宣布即時撤換盧日科夫]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長去留近日成為俄羅斯政壇熱門話題,俄羅斯都對已當了18年莫斯科市長的盧日科夫(Yuri Luzhkov,上面照片來自BBC)會否辭職,而他在27日親自表示:不會提出辭職。 莫斯科市長一職不是民選,是由俄羅斯中央政府委任的。盧日科夫被視為與總理普京(Vladimir Putin)關係較密切,而總統梅德韋杰夫(Dmitry Medvedev)據報一直不喜歡盧日科夫,且梅德韋杰夫上台後已陸續把在任時間已久的各地諸候撤換,目前基本上只剩下盧日科夫。

工黨黨魁戰 弟弟險勝

 英國工黨在25日公佈黨魁選舉結果,今年12月將41歲生日的前能源及氣候變化大臣文立彬(Ed Miliband)「半爆冷」險勝其兄、前外相文禮彬(David Miliband),成為新任工黨黨魁。

動物園謀殺案

狐狸,不只是農場主人要防範的動物,連動物園都要防範! 根據德國《明鏡》週刊引述德國報章,科隆市(Cologne)最近有5隻企鵝被殺,而且死狀恐怖,全被五馬分屍,死無全屍,相信是遭一群狐狸襲擊。而狐狸最近亦襲擊該動物園的鴨和紅鶴。而基本上德國全國各地的動物園都面對狐狸問題。 除了外敵,有時也有「內鬼」。在2008年,Nuremberg一間動物園有2隻小熊貓(red panda)被殺,而且是被「劏肚」。動物園初時以為是人為,但調查後發現,應該是住在同一個範圍內的赤麂所為,估計原因是那2隻小熊貓被殺前一天曾襲擊一隻小赤麂,所以那些大赤麂當晚殺死牠們!

女性內閣

瑞士在22日出現歷史性一天,國會當天改選2名部長(正確職銜為「聯邦委員會成員」)時,選出1男1女頂替,意味內閣7名部長中有4人為女性,是瑞士首次出現女性佔多數的內閣,亦是目前全球第5個國家有女性至少佔一半的內閣(大家不妨猜猜另4個是哪些國家,謎底在本post最後揭曉)。

大家保持冷靜!

(Nick Clegg發言片段;片段來自BBC) 「大家保持冷靜」(hold our nerve),可算是英國副首相兼自民黨黨魁Nick Clegg在20日自民黨黨大會發言中最重要的keyword,他呼籲黨友「保持冷靜,我們將令英國政治變得更好;保持冷靜,我們將令英國變得更好」。 Nick Clegg為什麼要呼籲自民黨黨友冷靜,他的黨友為什麼要鼓譟呢?

瑞典右派歷史性連任

瑞典執政右派四黨聯盟在19日舉行的大選中勝出,壓倒社民黨率領的在野左翼紅綠聯盟。前者得票率預測為49.1%,後者為45.1%。

不能說的事情

每個地方的政治語言都有一些「忌諱」,是不能公開說的。例如香港有「次主權」,歐洲的話,或者應是二次大戰。 「羅姆人」(何謂「羅姆人」?可看 之前的post )的爭議在歐洲繼續升級,在歐盟16日的峰會中,據報法國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右面的照片)在午餐會議時,與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有言辭上的激烈爭拗,薩爾科齊「大聲到連在房間外的走廊另一邊也聽到」。 二人事後都極力淡化事件,例如薩爾科齊說,「如果會中有人保持冷靜,沒有發表太過份的言論,那個肯定是我」。 薩爾科齊大動肝火,所謂何事呢?

燒經 vs 漫畫

近日有美國教會揚言要在9月11日「9.11事件」9週年焚燒可蘭經,與5年前有丹麥報章刊登12幅「侮辱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有什麼分別呢?說實話,我不知道。但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說有分別。 她在8日晚上去當年其中一幅漫畫的畫家Kurt Westergaard(上面來自德國《明鏡週刊》照片的左面; 他當年是畫了穆罕默德頭上有一個炸彈的那一幅漫畫)頒贈一個捍衛言論自由的獎項,但在同一場合表示焚燒可蘭經的舉動是不敬、完全錯誤。

退休金風暴

法國日前有大罷工,抗議政府提出把法定退休年齡提高,據報300萬人參與(就算是政府數字也有100萬),工會並已宣佈在9月23日發動另一輪罷工。 究竟會否重現4年勞工合約改革夭折的命運,以及這次退休金改革涉及的多項其他因素(例如歐洲女首富爭產案意外地與退休金改革連在一起),稍後再談,在此先找一些有趣的資料:歐洲各國退休/人口老化問題。 俄新網英文版一篇評論文章 Europe in turmoil over retirement age increase 提到,法國目前面對的退休金改革爭議,在全歐都出現,各歐洲國家未來幾年都要陸續面對「退休金風暴」。 箇中道理很簡單,過去幾年在各傳媒報導及評論都曾出現過:歐洲是一個成熟型社會,出生率低,人口老化,因此長遠不可能再由政府擔保所有國民退休後都有一定的退休金;而「嬰兒潮」世代開始陸續退休,意味退休人口相對勞動人口比率增加,退休金快將爆煲;再加上金融海嘯暴露歐洲各國財赤問題,令削減退休金成本更形迫切,而削減退休金和削減其他服務及加稅一同進行,令矛盾更尖銳。 如果以65歲為退休年齡的話,目前歐洲的退休與勞動人口比例約1比4,這比例在2060年估計會增至1比2。 究竟歐洲各國目前的退休年齡狀況如何?找到euronews一篇報導,茲列如下:      目前退休年齡  建議新退休年齡 法國   60         2018年62 意大利  59-60      2013年61-62 英國   65(男)60(女) 2046年68 西班牙  65         67 德國   65         2029年67 上述新的退休年齡是逐步實施,不是突然在那一年便一下子增加至那個年齡。另外,當中還有很多其他例外情況,例如一些較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獲豁免,但在此不詳細分析了。 另一個重點是「供款期」,亦即你至少要向中央退休金支付了多少年的供款,才能獲取全額退休金:      目前供款年期   建議新的供款年期 法國   40.5     2023年41.5 意大利  35-36    -- 英國   30       -- 西班牙  35       -- 德國   35       2029年45 有法國人批評,提高退休年齡,是破壞「法國人的方式」。香港人或者會對此不以為然(我就覺得應尊重不同社會的生活...

又停火

巴斯克分離主義武裝組織ETA在9月5日發放影片,作出單方面停火的宣布,表示過去數月已沒有為爭取獨立發動襲擊,表示希望尋求以民主方式解決巴斯克獨立問題。 很多歐洲傳媒網站都以此為頭條,BBC則因為是獲得這段影片而更加放在首頁。不過,正如一些巴斯克政府官員指出,有關聲明仍未達到中央政府要求無條件解除武裝和宣布永久放棄使用武力,因此西班牙政府會置之不理--尤其是ETA的勢力過去一年已有減弱跡象。 就算只回看此網誌的紀錄: 2007年1月3日有文章西班牙跟埃塔和談「完結」 、 同年10月8日有西班牙掃蕩巴斯克武裝運動 、 翌年3月8日有西班牙大選再蒙血腥陰霾 ,便知道這次所謂「停火」(其實聲明沒有用到停火一字)沒有意義,跟以巴又談判又打鬥之後又談判的循環沒有分別。再看2009年3月4日文章 「巴斯克獨派重挫」 ,便知ETA已今非昔比。 新聞唯一可以一看的地方是,大家或者有看過總統記者會,這次不妨看看恐怖組織發表聲明的 影片 !

羅姆人

(反對法國驅逐羅姆人的示威;照片來自BBC) 工作忙了,而且上月斷斷續續都在抱恙狀態,因此很久沒更新了。 近期歐洲兩大國法國和德國都有種族歧視爭議--法國爭拗應否把羅姆人(Roma,即吉卜賽人)驅逐回國,德國就有一名央行官員表示「猶太人有自己的基因」而引起風波。這篇post先說法國的爭議。

那不是比例代表制

也知道記者/新聞稿寫手/編輯每天面對不同類型的新聞,很難要求他對每一類型的新聞也熟知詳情,但看到有錯時,就是不吐不快。 澳洲大選,大家應該聽聞。看到有報導說澳洲實行比例代表制--必須強調,那種投票及點票方式絕對不是比例代表制,而是英式選舉制度的變種而已,「學名」一般是「preferential voting」(優先順位制)。 詳細投票點票方法,可看 澳洲選委會網站 或 維基百科 。 如果看 維基百科英文版中有關preferential voting的介紹 ,作分類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分類準則,就是閣下投票後,會選出1個還是多於1個的當選人。 根據常識,「比例」代表制是盡量把當選者比例跟選民比例吻合,即兩成選民支持某一政黨,該黨便要在該區取得兩成議席,如果每個選區只有一席(或是選總統、省長、市長),那一席又可以如何分兩成給那個政黨呢?試問澳洲是所有選區都只選出1個議席出來,那又可以如何按「比例」把那「一」個候選人代表其選區不同選民的意願呢? (PS:澳洲國會分兩院,傳媒很少談到的參議院改選倒是真的用比例代表制)

煙霧攻入地鐵站

(煙霧下的紅牆;照片來自西班牙《國家報》網站) 7月底寫過 「熱浪侵襲莫斯科」 ,炎熱天氣對俄羅斯的影響過去逾一週似乎有惡化的趨勢。俄羅斯目前旱災,令小麥失收,繼而在8月5日突然宣佈在8月15日起禁止出口小麥,令全球小麥價格上升,可能連香港的麵包也要漲價,這些大家應可在一般華文傳媒看到,在此不贅。 而最新的情況,莫斯在5日因鄰近地區山火而引起的煙霧略為消散後,在6日又趨嚴重,而且比之前更惡劣,問題之嚴重是連地鐵站也滿佈濃煙!

禁止鬥牛 反對派要求翻案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Catalonia)地方議會在28日通過歷史性法案,禁止鬥牛,2012年1月1日生效,是西班牙本土歷來首條禁止鬥牛的法案(西班牙外島Canaria早在1991年通過保護動物法時,已禁止鬥牛)。但似乎這只是鬥牛爭拗的開端,因為中央政府反對派人民黨黨魁拉海(Mariano Rajoy)即時宣佈,會在國會提出議案,把鬥牛列為西班牙「文化遺產」(Bien de Interes Cultural),以全國法凌駕加泰隆尼亞的地方法。 另一方面,推動這次法案的民間組織Prou!(「夠了!」)亦揚言這只是開始,因為他們將推動西班牙其他地區都要禁止鬥牛。

熱浪侵襲莫斯科

(圖片來自The Moscow Times網站) 全球今個夏季似乎都異常地熱,例如在俄羅斯的莫斯科,最高氣溫在26日達37.2度(攝氏),是過去130年來有紀錄以來最高的,打破了1920年的36.8度,而本週餘下時間仍會炎熱,高溫可能破紀錄,甚至直迫40度,預測要到週末暴雨來臨時,才能明顯降溫。 但莫斯科的熱浪特別煩。例如,熱浪侵襲定必會有導致多人死亡的問題,但莫斯科卻不是面對「熱死」(即脫水、中暑等問題而死亡)的問題。大家可以猜猜,熱浪下多人死亡,惹起社會關注,但又不是典型的「熱死」,那會是什麼原因呢? 那是「浸死」(遇溺)!

足球與西班牙分離主義(二之二)巴塞的政治性

上篇胡扯了一輪,而且有點倦,因此草草收筆,現在寫回主題:為什麼足球(更正確的說法是巴塞隆那球會)在加泰隆尼亞的分離主義/地方主義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巴塞(以下「巴塞」是指球會,巴塞隆那是指城市)本身的口號:不只是球會而已(more than a club,或是加泰隆尼亞語mes que un club)。

足球與西班牙分離主義(二之一)

[巴塞隆那市民當晚慶祝西班牙勝出的片段] 應該是最後一篇關於2010年世界盃的post:足球與西班牙分離主義的關係。 西班牙以外歐洲不少傳媒都認為,西班牙勝出世界盃,會令有分離主義問題的地區(這次尤其是加泰隆尼亞Catalonia,而不是巴斯克)的人民對西班牙的凝聚力加強( 例如英國衛報13日的社評 )。 有這種觀察,或把這次西班牙奪得世界盃聯想至當地的分離主義,是因為在11日決賽進行,巴塞隆那有大批民眾上街慶祝的一天前,巴塞隆那在10日剛好出現「獨派」示威,反對憲制法庭裁定4年前加泰羅尼亞人公投通過的地方憲章。前一天才高舉加泰羅尼亞旗幟,後一天再慶祝西班牙贏波,反差確實很大。(有關觀察可看 此文 )

保羅勝利了!

結果保羅是「八戰全勝」! [下文原post於7月10日00:52] 世界盃決賽,與其說是荷蘭大戰西班牙,倒不如說是德國八爪魚PK新加坡鸚鵡--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八爪魚阿Paul已選了西班牙為其心水,新加坡一隻鸚鵡則預測說是荷蘭勝出。 如果阿Paul「八貼八中」,西班牙應該要改國旗改國徽,就好像上面來自一個西班牙新聞網站的圖片,而且還要封為神獸!

波蘭總統大選

波蘭在7月4日舉行了總統大選第2輪投票,國會議長Bronislaw Komorowski[上面照片]以得票率約53%當選,壓倒Jaroslaw Kaczynski。 外電大部份的焦點放在波蘭對外關係,結論大致是Bronislaw Komorowski勝出較有利波蘭與歐盟及俄羅斯的關係,因為Jaroslaw Kaczynski及其所屬的「法律與公義黨」(PiS)較民族主義,對德國經常談當年納粹入侵波蘭,對俄羅斯就數回二戰時與德國瓜分波蘭,以及前蘇聯控制他們,對歐盟則要求波蘭至少能與西班牙這個「中等大國」平起平坐。簡單而言,就是「很煩」,Bronislaw Komorowski相對而言較務實。

默克爾遭遇重挫

(德國電視台ZDF直播片段,左為默克爾,右為伍爾夫) 一場不重要的選舉重挫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政治實力。德國在6月30日進行總統選舉,儘管默克爾推薦的候選人伍爾夫(Christian Wulff)仍一如預期大選,但只能在3輪投票後才能慘勝,而在整場選舉中的最大輸家是默克爾,更被視為她從政20年來最大挫折,不僅她的管治進一步變成「跛腳鴨」,未來1年更有下台危機。

一打蛋

香港人應該習慣了購買雞蛋時是以「打」計--半打、一打,偏偏歐盟計劃立法要求全歐盟都要以「重量」計! 詳細可以看看 BBC的報導 。以一個曾修讀歐盟政治的人而言,我倒是理解如果要立法--今次是食物標籤法,有關立法是很理所當然地會要求劃下以重量計,因為這樣做是保護消費者免被「呃秤」。但以common sense而言,這只能說歐盟為何給自己成員國的人民覺得,這個組織跟人民有這麼遠的距離。

去吧,藍軍,去回家吧!

要由一個部長親自出馬向運動員訓話,應該只有法國才會出現。正文前先來一張法國電視台TF1新聞網站首頁標題:「去吧,藍軍,去回家吧!」 法國衛生部長巴舒洛(Roselyne Bachelot)在21日晚親自到法國足球隊在南非所住的酒店,就法國隊在世界盃出現驅逐主將回國等連串風波,會晤一眾球員、教練、法國足總職員等人。當然,訓話也沒有什麼用,法國在22日還是敗在南非腳下出局。

葡萄牙國寶級作家逝世

葡萄牙國寶級作家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上面為葡萄牙國家電台電視台網站照片)在18日於西班牙病逝,享年87歲。 國寶級,是因為他是歷來首葡語系作家奪得諾貝爾文學獎(1998年),亦是至今唯一一位奪得諾獎的葡萄牙作家。 儘管葡萄牙總理即日已發表聲明說一些官腔悼詞,但這位國寶跟他的國家卻有「仇口」--他在1991年發表的小說《耶穌基督版福音》(O Evangelho Segundo Jesus Cristo)在葡萄牙惹起很大爭議,天主教怒斥小說是反基督,葡萄牙政府決定不提名該小說參與一項歐洲文學獎項,薩拉馬戈一怒之下離開葡萄牙,自此定居西班牙一個小島。 [警告:以下部分內容或令基督徒反感,點擊閱讀全文前先三思]

英國為「血腥星期日」道歉

[Londonderry市廣場集會中直播甘民樂的演說;照片來自英國衛報影片片段] 英國首相甘民樂(David Cameron)在15日代表政府及全國,38年來首度為北愛爾蘭「血腥星期日」慘案道歉,表示事件中的13名死者都是手無寸鐵、沒有武器的一般平民,軍警當時向他們開槍是「不合理、亦不能合理化的」(unjustified and unjustifiable),13名死者是無辜的。有關甘民樂的演說及Londonderry集會情況影片,可看上面的鏈結。

西班牙破產?(第2集)

5月5日曾寫過「西班牙破產?」 ,一個月後又再不斷傳出西班牙需要向歐盟新設的拯救基金求援。 6月11日和14日都先後有報導指西班牙打算申請拯救基金(或歐盟及歐洲各國準備好拯救西班牙),而兩天西班牙政府都強烈否認。 在14日加入否認行列的還包括歐元區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和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說法則是「如果有需要的話,西班牙或任何歐元區國家都可以啟動拯救基制」,但她不覺得西班牙目前有此需要。 令人注意的是,2次報導都是來自德國報章:11日的是《金融時報》德國版(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14日的則是《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亦即消息應該是來自德國政府。

獨派首贏比利時大選

比利時13日的大選出現歷史性結果,主張北部弗拉芒區(Vlaanderen)獨立、國家滅亡的政黨首度勝出大選,「新弗拉芒聯盟」(N-VA)在全國150席中,預料取得約30席,成為全國最大黨[上圖為N-VA黨魁Bart De Wever,照片來自比利時荷語系報章網站http://www.standaard.be]。 而且,比利時選舉過去幾十年的傳統是,荷語政黨只在佔人口約六成的荷語區參選,法語政黨則只在佔人口約四成的法語區競逐,這意味N-VA的得票率其實達三成。再加上票源估計流失至N-VA、同樣支持「弗獨」的極右政黨的得票率,支持「弗獨」政黨在弗拉芒區合共得票超過四成!

匈牙利自比財政狀況如希臘

歐洲又現債務恐慌,但今次不是南歐四國,而是非歐元區的匈牙利,因為匈牙利政府表示匈牙利只有很低的機會可避免「希臘式下場」。再加上香港時間4日晚公佈的美國勞工數據疲弱,遂令美股下瀉,歐元兌美元再創4年新低,一度跌穿1.2美元關口,兌港元曾跌穿9.35港元--2008年中曾兌12.4港元,今年初仍有超過11港元。匈牙利股市在4日亦大跌3.3%,貨幣福林(Forint,上圖;來自路透社)兌歐元在3日亦大跌。 現在「重組案情」。

離開很容易,留下要勇氣

董伯伯曾說過「離開很容易,留下才要勇氣」。這句應用在德國政壇最新發展,果然是至理名言。德國總統克勒(Horst Koehler)在5月31日突然宣佈辭職,即時生效,理由是他的發言引起誤解,備受抨擊,因此為此負責。但他「負責下台」的舉動惹來德國輿論更猛烈的批評,說他不負責任,嚴重損害德國元首一職的尊嚴。 克勒出問題的發言是:他剛剛訪問駐阿富汗德軍,然後向傳媒說,好像德國這類有龐大外貿的國家,國民應該明白,有時候在國外作出軍事介入,以維護國家利益,是必須的。

德歷來第二度勝出Eurovision

在29日舉行的歐洲歌唱比賽Eurovision由德國19歲高中生Lena Meyer-Landrut(上面的照片來自德國《明鏡》週刊網站;另外,我不post 相關Youtube在此網誌,因為根據經驗,Eurovision的Youtube post刪得很快,但又會不斷有很多人upload,所以大家自行打那個國家的名字和Eurovision 2010去尋找相關表演片段),結果有點令我意外。

西班牙國會1票之微通過削支

(照片來自西班牙電視台rtve.es網站片段) 西班牙國會27日僅以1票之差通過削減150億歐元(1440億港元.5940億新台幣.1270億人民幣)開支的法例,反映薩帕特羅(Jose Luis Zapatero)領導的工社黨政府十分孤立,西班牙政局呈逐步不穩之勢。 大家或者覺得這宗新聞重要性不大,但試想像如果投票結果是否決了削減開支方案,薩帕特羅政府隨時倒台,西班牙可能要首度提前大選,那時候歐元肯定大瀉,美股也會大跌,今天港股開市時各位股民一定十分緊張。

你都幾靚女

如果在一個新聞節目中,政客的回答是「你長得很標緻」(廣東話就是「你都幾靚女」),那麼,那個記者其實在問什麼呢?

「你會輸掉下次大選!」

外國的議會辯論有時是「混亂但不失斯文」,儘管很少出現「掟蕉」情況,但互相抨擊時也絕對不留情面。例如西班牙參議院在25日的辯論時,在野右派人民黨要求首相薩帕特羅(Jose Luis Rodriguez Zapatero)「為了國家」,立即辭職並提早大選。

倫敦2012年奧運吉祥物

在港台新聞綱站看到以上的「鋼管人」吉祥物(何解是「鋼管人」?「倫奧」委員會在設計了吉祥物後,找來兒童故事作家替他們創作了一個故事, 大家可自行看看那段短片 就知道我什麼這樣說),第一個反應只有三個字:好-核-突!

德搶先勾勒歐元金改藍圖建議

德國在19日突然頒佈「無貨沽空」(naked short selling)禁令,對10隻金融股、歐元區政府債券及這些債券的CDS不能在沒有持有相關股份/債券下,沽空或交易這些股份/債券。這宗消息本身對全球市場有什麼影響,有興趣知道的應該都已經看了相關分析--已經過了一天,如果現在還不知道,閣下的投資應該已經「勁蝕」;純粹為興趣而沒有投資在手的,可以看看今天(20日)各大華文報章報導。

13年新工黨年代落幕

2時24分(英國時間11日下午7時24分)更新: 白高敦宣佈辭職,建議女皇委任甘民樂為下任首相,在首相府外發表聲明後,隨即與家人前往白金漢宮,覲見女皇。 2時09分(英國時間11日下午7時09分)更新: 首相府已排放講台,預料白高敦快將宣佈辭職。

英政局突趨不明朗

英倫海峽兩岸都有重要大事發生,但網主都覺得很難「下筆」--歐陸方面,歐盟各國推出了7500億歐羅的方案,協助所有有財困的國家。影響更深遠的是,歐洲央行在上述宣佈後表示,直接購買歐元國家政府債券。這理論上在歐盟條約是禁止的。究竟週末期間的最新發展,會否導致歐洲進一步融合,繼歐洲央行後,成立一個「歐盟財政部」呢?

德黑黃政府失參院控制權

德國聯邦政府「黑黃聯盟」在9日一場重要地選落敗,全德人口最多的西部大州North Rhine-Westphalia地選中,原本執政的基民盟/自民黨聯盟敗選,預料社民黨和綠黨有足夠議席,重掌該州政權,詳細結果可看上圖[由右至左:基民盟CDU/社民黨SPD/綠黨GRN/自民黨FDP/左黨LNK/其他AND;由上至下則為截至當地時間晚上9時半點票結果得票率/跟上次地選得票率升跌百分點/預計議席數目]

不成文規則

(照片來自BBC)  「制度係死、人係生」,我始終不覺得英國沒有成文規定,是令目前懸峙國會導致政治/施政癱瘓的原因,而有了規定亦不可能解決問題,因為規矩最終都要由人去執行,有沒有「政治亂局」,最終還要看議員是政棍還是政治家,能否及早知道輿論及民情,不要去做一些選民反感的事。 英國還要談判數天才能知道下屆政府如何組成,但至少單從7日(即投票翌日)的情況,今次三黨的互動已跟1974年2月的那一次有根本性分別,儘管兩者都是圍繞著同一些重要的不成文規則。

西班牙破產?

歐洲金融市場在4日又再一片混亂,「歐豬國家」(PIIGS,即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和西班牙)繼續引起市場揣測財政不穩,歐洲股市全面下瀉,希臘跌6.7%,西班牙跌5.2%。歐羅更跌穿了1.3美元的關口,是2009年4月以來新低。(且看兌港元何時跌穿10的心理關口,我在打這post時仍是10.1)。 觀乎英語系外電通訊社及金融新聞網站(路透社、彭博社等),關鍵詞似乎都是希臘,表示市場繼續憂慮希臘的問題仍未解決,可能波及其他歐洲國家,以及該國可能重組債務,因此影響大市氣氛;但看法國網站及法新社,焦點似乎落在西班牙--歐洲金融市場在4日不斷流傳,西班牙快將破產,需要尋求國基會(IMF)2800億歐羅(2.83萬億港元;11.46萬億新台幣;2.49萬億人民幣)的貸款援助,並流傳三大評級機構打算把西班牙的評級下調。消息迫得正在布魯塞爾出席北約(OTAN)會議的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Jose Luis Rodriguez Zapatero)闢謠,批評謠言是絕對瘋狂(absoluta locura)[以上照片取自西班牙國營電視台RTVE網站片段]。

英女皇與內閣秘書

英國將在5月6日進行大選,相關新聞未來幾天應不難在各華文傳媒找到。不妨一寫2個平日大家不會留意,但一旦沒有政黨在這次大選中獲得過半議席時的關鍵人物: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和內閣秘書Gus O'Donnell爵士(上面照片;照片來自英國公務員官方網站)。 全世界都認識英女皇,但英國君主在政府組成上應如何使用其權力,就似乎真的沒有人知道。

「落區」災難

先看ITV有關28日英國大選最新報導:

薩馬蘭奇與西班牙現代化

國際奧委會榮譽主席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21日病逝。儘管他已是一個89歲的老人,去年替馬德里爭辦2016奧運時也自言「生命快到盡頭」,但對西班牙而言,消息仍十分震撼,國皇皇后等皇室成員、首相、薩馬蘭奇家鄉巴塞隆那所在地區加泰羅尼亞(Catalonia)區長全部都會出席他的葬禮。 引述西班牙《世界報》網站即時刊登的訃聞,薩馬蘭奇是「現代西班牙的關鍵人物」。他在1980年獲選為國際奧委會主席,亦即他是西班牙備受國際孤立、仍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佛朗哥年代」在1975年結束後,首個晉身國際舞台的西班牙人,甚至被譽為過去30多年最為全球人所認識的西班牙人。

德國單邊主義危及歐洲融合?

歐盟峰會在25日召開,如何處理希臘問題,由於目前消息每分鐘都在改變,而且各陣營都各自放風,所以毋謂猜測後果。反而先寫一點更重要的問題:「德國單邊主義」是否已取代「德國親歐主義」? 我在3月9日曾寫到 「EMF:歐洲新一輪整合?」 。當時我誤讀了德國財長蕭伯樂(Wolfgang Schaeuble)發言背後的含意--根據德國傳媒隨後報導,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蕭伯樂在EMF問題上意見分歧,而默克爾談及EMF時,不斷提到要修改歐盟條約,變相告訴各歐盟成員國,不要妄想隨便在一個峰會上便作出決定,拯救希臘。 不過,我可能要進一步修訂我在該篇post的看法,因為歐洲政治可能出現一個重要變數:德國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先(我在此先隨便作一個名詞「德國單邊主義」),而不再像二次大戰後六十年以歐洲/歐洲融合的利益為先(德國親歐主義)。 在二戰後的歐洲融合中,欲借歐洲來延續法國全球影響力的法國曾杯葛歐洲,例如前總統戴高樂的「空椅危機」(empty chair crisis,即他多次缺席歐共體領袖會議,令歐共體無法作出任何重要決定);一向疑歐的英國曾出了一個每次出席峰會都大喊「I want my money back」的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事緣各成員國向歐共體支付運作款項是以各國的銷售稅計算,但這種計算方法會令英國繳交款項佔GDP比例較其他國家高,因此戴太連續數年每次出席峰會,無論議程是否包括,都先提出「回水」問題,令其他各國領袖不勝其煩);但德國「以一敵眾」、堅持自己立場的情況則十分罕見,尤其是在如此悠關歐盟/歐元存亡的問題。但歐洲現在卻要面對「不夫人」默克爾(「不夫人」綽號在下一篇post再解釋)。 如果德國對歐整體國策,以及德國民眾對歐洲融合有多重要的看法,作出180度轉變,日後觀察歐洲政治/歐洲合作時,所有推算都要由頭做起。如果以《金融時報》網站引述智庫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的Charles Grant所言,就是之前歐洲整合所遇的挫折只會令歐洲整合不能向前邁進,但如果這次歐盟峰會不能就拯救希臘問題找到歐洲共識,這將令歐洲整合倒退。 我在去年11月3日 「歐盟抬頭?」 中曾寫及歐洲整合的德國變數,現將文中有關這點的內容原文照錄再登一次: "歐洲自二戰後得以一直不斷融合,其中一個主...

歐洲湧現天主教虐童爭議

天主教教會被指多年來都有神職人員虐打、性侵或強姦兒童的問題近日成為歐洲多國關注的意題,其中尤以愛爾蘭,以及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家鄉德國爭議愈演愈烈,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17日出席國會辯論時更首次就此問題開腔,批評孌童和虐童都是難以接受的罪行,儘管她表示無意下令成立委員會,專門調查教會虐童問題,強調虐童在各類機構都有出現,不應只針對教會。 而本篤十六世將在19日發表公開信,向愛爾蘭信眾解釋該國的虐童事件,希望可以平息爭議。不過,就在他17日於梵蒂岡宣佈會發表這公開信後,當場立即有人大聲辱罵他(看上面來自意大利安莎通訊社的照片)。

EMF需要修改歐盟條約嗎?

歐盟圈子及歐洲各國政府在9日繼續討論「歐洲貨幣基金」(EMF),其中最惹人關注的一點是:EMF是否需要修改歐盟條約? 有此討論,是因為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8日公開說了:EMF的構思很好,但這似乎有需要修改歐盟條約。

EMF:歐洲新一輪整合?

本網對上一次寫及歐洲債務危機是2月17日,有關問題此後其實一直有新消息,而且不時影響著歐洲以至全球市場氣氛。但論重要性,3月8日的發展較為重要,甚至有可能是「歷史性」:歐盟執委會證實,有意提出成立「歐洲貨幣基金」(European Monetary Fund,EMF),暫時計劃在6月正式提出有關建議。 更重要的是,德國財長溯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在一篇7日刊登的報章訪問中表示支持有關建議,意味EMF獲德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