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很多事情,回看之前自己所寫的,過了近一年也仍然正確。例如去年寫東亞運時的文字,到今天有關申辦2023年亞運問題仍然正確:
"......正常的大型運動會主辦權申辦不是突然一、兩個人興之所至便提出......,而是先凝聚市內共識,做足宣傳鼓勵市民支持申辦,然後再交由議會討論一下預算等問題,最後才正式提出申辦。
......
"所以,若要問為什麼香港人對這個將成為大家「集體回憶」(霍震霆致開幕辭的說法)的盛事冷漠?只能問問:當初提出申辦時其實政府有沒有認真地問過大家是否想舉辦這個盛事?甚至是更低要求的:究竟政府有沒有想過如何利用這次東亞運來提升體育水準?"
「臨時臨急」,依然適用於今次申辦亞運。看看英文維基及中文維基,新加坡早在2008年便在國內提出申辦亞運的可能,而且在2009年及2010年分別舉辦了亞洲青年運動會及青年奧運會;台灣是講明「循序漸進爭辦賽會」,由較小型的運動會做起,並以2019年辦亞運為目標。
香港就始終是不知為什麼,永遠都是突然爆一個申辦亞運會出來--舉辦(甚至申辦前)我們做了什麼、作了什麼準備,以顯示我們有能力舉辦大型運動會,不清楚;舉辦後,我們要做到什麼目標,還要邁向什麼目標,亦不知道。
Common sense的做法一定是「先交體育政策,後提申亞方案」--事前,究竟我們如何協助代表香港出賽的運動員、如何興建體育館等等;事後,那些場館如何用,甚至之後還有什麼目標(例如以舉辦奧運為最終目標--why not?可以以辦奧運為目標,然後所有場館興建或舉辦運動賽事都以累積經驗為辦奧運作準備)等等。有了這些目標後,才提出申亞。
申亞的開支是分開純粹為亞運而用的開支,以及香港政府聲稱無論如何都要興建的體育設施的開支。既然這樣,請先批那些「無論是否申亞成功其實都要花」的體育政策開支,舉辦亞運與否,還是再等一會吧。
++++++++++
新浪留言
[1]
支持版主「當年今日」式的文章,好讓大家看看政府何以可無能至此,永遠重覆著同樣的錯誤。
[引用] | 作者 john | 11th Dec 2010 12:57
有Q用咩?! 咪又係"鑑粗"黎!!!
[引用版主回覆] | 作者 simon/示芒 | 22nd Dec 2010
"......正常的大型運動會主辦權申辦不是突然一、兩個人興之所至便提出......,而是先凝聚市內共識,做足宣傳鼓勵市民支持申辦,然後再交由議會討論一下預算等問題,最後才正式提出申辦。
......
"所以,若要問為什麼香港人對這個將成為大家「集體回憶」(霍震霆致開幕辭的說法)的盛事冷漠?只能問問:當初提出申辦時其實政府有沒有認真地問過大家是否想舉辦這個盛事?甚至是更低要求的:究竟政府有沒有想過如何利用這次東亞運來提升體育水準?"
「臨時臨急」,依然適用於今次申辦亞運。看看英文維基及中文維基,新加坡早在2008年便在國內提出申辦亞運的可能,而且在2009年及2010年分別舉辦了亞洲青年運動會及青年奧運會;台灣是講明「循序漸進爭辦賽會」,由較小型的運動會做起,並以2019年辦亞運為目標。
香港就始終是不知為什麼,永遠都是突然爆一個申辦亞運會出來--舉辦(甚至申辦前)我們做了什麼、作了什麼準備,以顯示我們有能力舉辦大型運動會,不清楚;舉辦後,我們要做到什麼目標,還要邁向什麼目標,亦不知道。
Common sense的做法一定是「先交體育政策,後提申亞方案」--事前,究竟我們如何協助代表香港出賽的運動員、如何興建體育館等等;事後,那些場館如何用,甚至之後還有什麼目標(例如以舉辦奧運為最終目標--why not?可以以辦奧運為目標,然後所有場館興建或舉辦運動賽事都以累積經驗為辦奧運作準備)等等。有了這些目標後,才提出申亞。
申亞的開支是分開純粹為亞運而用的開支,以及香港政府聲稱無論如何都要興建的體育設施的開支。既然這樣,請先批那些「無論是否申亞成功其實都要花」的體育政策開支,舉辦亞運與否,還是再等一會吧。
++++++++++
新浪留言
[1]
支持版主「當年今日」式的文章,好讓大家看看政府何以可無能至此,永遠重覆著同樣的錯誤。
[引用] | 作者 john | 11th Dec 2010 12:57
有Q用咩?! 咪又係"鑑粗"黎!!!
[引用版主回覆] | 作者 simon/示芒 | 22nd Dec 2010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