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歐洲過去數天有幾宗大新聞:歐盟成員國上週的峰會同意修改歐盟條約;法國和英國簽署50年軍事同盟協議;以及恐襲威脅升溫,多國領袖辦公室接獲/截獲可疑郵包,最新連德國總理辦公室也有可疑郵包。不過,暫時先完成之前留下尾巴的新聞:法國退休改革。
之前寫了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要為推行退休改革付出沉重代價,包括2012年連任機會,而這次示威是向薩爾科齊過去超過3年統治下的種種統治手段的不滿的大爆發。有香港左翼組織成員寫下有關當地工會人士的訪問,可以參考。
但那篇訪問沒有提到的是,除了薩爾科齊,工會在這次示威罷工中同樣是輸家,而且隨時較薩爾科齊輸得更慘。
最明顯輸了的地方,就是退休可以照樣實施--大批人上街示威後,政府和立法機關可以不理,繼續推行政策,這在香港或者可以,但在法國卻從未試過出現這情況,可見工會在阻止退休改革上是無計可施,唯一寄望只有在2012年推社會黨人上台及控制國會,然後把這條法例取消。
對比1995年,當時工會成功把整個法國運作癱瘓超過1個月,以迫使政府屈服,但這次卻失敗。當中有一些技術因素:現時是過了金融海嘯後,很多人都擔心失去工作,因此不願長期罷工;另外,亦有人說,法國3年前通過了「最後服務法」,下令火車等公共服務就算有罷工,也必須提供最低限度服務,因此減低了工潮對國家運作的影響。
但網主認為這些只是枝節。當地大部份傳媒的看法是,轉捩點是部分示威或罷工出現暴力衝突,令法國人就算強烈反對退休金改革及改革推出的手法,就算支持以罷工手段懲罰政府,也對是否支持刻下的示威有猶疑。大家或者認為法國經常示威罷工,這是對的,但示威引發暴力,或焚燒汽車垃圾,在法國也是很罕見的。
這次示威有3點特別之處,都突顯出法國工會的弱點。
一、這次示威有大批中學生參與,連法國有革命傳統的國家,當地不少人也感詫異。說的不是香港今年熱話的「80後」,而是仍未中學畢業的「90後」,香港人對「80後」發聲也感奇怪,已是少見多怪!更不要說這次涉及的不是教育政策,而是50年後才與他們有關係的退休金改革。
一些中學生用垃圾桶堵塞學校門口,阻止學生及老師上課。而多了年青人示威,相信是這次示威觸發暴力的原因之一,因為不少衝突都是涉及年青人,這亦令工會難以控制示威者。
另一點是多了使用科技來發起行動。這點與香港近年情況相似,例如在FB發起X月X日在XX地點進行XX行動的群組,又或是用Twitter發佈即時示威情況,示威者即時改變策略等。
法國偏左的《世界報》報導此現象時,以偏向正面的語調報導,似乎相信這更有助示威。但網主認為,對沒有濃厚抗爭傳統的香港而言,通訊科技進步,或者增加示威的威力,但在法國,這意味傳統發動抗爭的工會失去了控制示威者的能力。例如《世界報》提及的例子中,包括中學生行動,以及堵塞油庫油站,這都顯示一少群人更易發動示威,令法國的示威行動更激進。
除了中學生和科技因素,更重要的似乎是法國社會整體大氣候的改變。有人把這次示威中的衝突,與過去幾年數次大城市市郊新移民青年騷亂聯上關係,認為全部都是一脈相承,都顯示法國市郊貧窮人口及新移民社群有失控趨勢,他們很容易便會與警方衝突,大肆破壞。
上述3點情況令工會面對困難境況。一方面,工會動員能力明顯被蠶食,他們跟政府的議價能力勢將減弱。另一個問題是,抗爭更易引起騷亂,傳媒與一般民眾的印象一定是把這筆帳算在工會頭上--情況有點像呂大樂今年初極具爭議的文章《衝擊立法會超出和平抗爭範圍》中所說的「現實世界很殘酷,只要新聞鏡頭所見的情況並非虛構,社會便會以此來將整個行動定性。如果大會不認同那百分之二的行為(網主註:意指衝擊立法會),那它便要防止這類事情的發生;假如大會不阻止所謂一時衝動的爆發,也就基本上認同了這種行動。」
而左派整體而言,沒有在這場退休改革示威者佔得什麼甜頭。社會黨有份參與示威,但其總書記奧貝莉(Martine Aubry),或另一可能代表社會黨出戰2012年總統大選的羅瓦爾(Segolene Royal)等社會黨要員未見得民望大升,做到一股「下屆總統捨我其誰」的氣氛。
這亦意味薩爾科齊在毫無對手威脅下仍能連任多幹5年的機會不低,在下屆政府推翻改革措施的前景不甚樂觀--這或者是工會在這役中最大的挫敗。
之前寫了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要為推行退休改革付出沉重代價,包括2012年連任機會,而這次示威是向薩爾科齊過去超過3年統治下的種種統治手段的不滿的大爆發。有香港左翼組織成員寫下有關當地工會人士的訪問,可以參考。
但那篇訪問沒有提到的是,除了薩爾科齊,工會在這次示威罷工中同樣是輸家,而且隨時較薩爾科齊輸得更慘。
最明顯輸了的地方,就是退休可以照樣實施--大批人上街示威後,政府和立法機關可以不理,繼續推行政策,這在香港或者可以,但在法國卻從未試過出現這情況,可見工會在阻止退休改革上是無計可施,唯一寄望只有在2012年推社會黨人上台及控制國會,然後把這條法例取消。
對比1995年,當時工會成功把整個法國運作癱瘓超過1個月,以迫使政府屈服,但這次卻失敗。當中有一些技術因素:現時是過了金融海嘯後,很多人都擔心失去工作,因此不願長期罷工;另外,亦有人說,法國3年前通過了「最後服務法」,下令火車等公共服務就算有罷工,也必須提供最低限度服務,因此減低了工潮對國家運作的影響。
但網主認為這些只是枝節。當地大部份傳媒的看法是,轉捩點是部分示威或罷工出現暴力衝突,令法國人就算強烈反對退休金改革及改革推出的手法,就算支持以罷工手段懲罰政府,也對是否支持刻下的示威有猶疑。大家或者認為法國經常示威罷工,這是對的,但示威引發暴力,或焚燒汽車垃圾,在法國也是很罕見的。
這次示威有3點特別之處,都突顯出法國工會的弱點。
一、這次示威有大批中學生參與,連法國有革命傳統的國家,當地不少人也感詫異。說的不是香港今年熱話的「80後」,而是仍未中學畢業的「90後」,香港人對「80後」發聲也感奇怪,已是少見多怪!更不要說這次涉及的不是教育政策,而是50年後才與他們有關係的退休金改革。
一些中學生用垃圾桶堵塞學校門口,阻止學生及老師上課。而多了年青人示威,相信是這次示威觸發暴力的原因之一,因為不少衝突都是涉及年青人,這亦令工會難以控制示威者。
另一點是多了使用科技來發起行動。這點與香港近年情況相似,例如在FB發起X月X日在XX地點進行XX行動的群組,又或是用Twitter發佈即時示威情況,示威者即時改變策略等。
法國偏左的《世界報》報導此現象時,以偏向正面的語調報導,似乎相信這更有助示威。但網主認為,對沒有濃厚抗爭傳統的香港而言,通訊科技進步,或者增加示威的威力,但在法國,這意味傳統發動抗爭的工會失去了控制示威者的能力。例如《世界報》提及的例子中,包括中學生行動,以及堵塞油庫油站,這都顯示一少群人更易發動示威,令法國的示威行動更激進。
除了中學生和科技因素,更重要的似乎是法國社會整體大氣候的改變。有人把這次示威中的衝突,與過去幾年數次大城市市郊新移民青年騷亂聯上關係,認為全部都是一脈相承,都顯示法國市郊貧窮人口及新移民社群有失控趨勢,他們很容易便會與警方衝突,大肆破壞。
上述3點情況令工會面對困難境況。一方面,工會動員能力明顯被蠶食,他們跟政府的議價能力勢將減弱。另一個問題是,抗爭更易引起騷亂,傳媒與一般民眾的印象一定是把這筆帳算在工會頭上--情況有點像呂大樂今年初極具爭議的文章《衝擊立法會超出和平抗爭範圍》中所說的「現實世界很殘酷,只要新聞鏡頭所見的情況並非虛構,社會便會以此來將整個行動定性。如果大會不認同那百分之二的行為(網主註:意指衝擊立法會),那它便要防止這類事情的發生;假如大會不阻止所謂一時衝動的爆發,也就基本上認同了這種行動。」
而左派整體而言,沒有在這場退休改革示威者佔得什麼甜頭。社會黨有份參與示威,但其總書記奧貝莉(Martine Aubry),或另一可能代表社會黨出戰2012年總統大選的羅瓦爾(Segolene Royal)等社會黨要員未見得民望大升,做到一股「下屆總統捨我其誰」的氣氛。
這亦意味薩爾科齊在毫無對手威脅下仍能連任多幹5年的機會不低,在下屆政府推翻改革措施的前景不甚樂觀--這或者是工會在這役中最大的挫敗。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