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3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港版國安法再有通緝行動】英外相稱不容脅迫在英人士 歐盟譴責

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堡壘由內部瓦解

 十分諷刺:土耳其親伊斯蘭政黨正義與發展黨(AKP)及其黨魁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上台超過10年,已大致馴服了以捍衛共和國世俗主義自居的軍隊,避過了過去多個親伊斯蘭政府遭政變推翻的命運,但現在他卻面對警察及司法系統中另一支「地下勢力」的挑戰,而這支勢力正正是一手推他上台的伊斯蘭組織。 說的是伊斯蘭傳道人居倫(Fethullah Gulen,上面照片來自路透社)領導的Hizmet運動,說的是過去一週風起雲湧的貪污案調查。

德國首位女防長

[馮德萊恩;德國之聲影片] 德國大選後已寫過,勞工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動向將十分重要 ,果然她成為新內閣中最受矚目的部長,因為她是德國首位女國防部長,而且因此被視為接替默克爾(Angela Merkel)擔任總理的大熱。 有網友在 這篇post 留言說了他的想法,現在不妨由我寫寫我的看法。

學生領袖參政=背叛學運?

 [智利大學] 說過正在南美洲旅遊,其中一項「旅遊活動」便是去了下任總統大熱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的最後一場造勢晚會,以及去了2間大學,跟一些大學生傾談對這次選舉的看法。其中一個話題是:學運領袖去參政是否對學運背叛?

不自覺的種族歧視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逝世,全球都大肆報導,但荷蘭報章《電訊報》(De Telegraaf)卻出事,其網站報導荷蘭各界反應時,寫道「曼德拉的過身剛好在聖尼古拉夜(及黑人Piet)當天」(上圖紅色線部份),被批評是歧視黑人,對一生致力打破種族隔離的曼德拉是極大諷刺。《電訊報》在報導上載30分鐘後便立即撤回,並作出道歉。 其實黑人Piet、以至「白人扮黑人」是否種族歧視,近幾週在荷蘭和歐洲都有不少討論。跟南非的種族隔離或美國60年代前歧視黑人的情況不同,歐洲這種是「不自覺的歧視」。說刻意打壓某一族群嗎?似乎有點誇張。但這完全不是歧視?或不是某種定型?又似乎不對。

歐洲第三個出櫃總理

 [貝圖爾(右)及其男友Gauthier Destenay] 盧森堡大公在4日正式接納由40歲的民主黨黨魁貝圖爾(Xavier Bettel)出任首相,取代已出任首相18年的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合組「岡比亞聯盟」(社會黨、民主黨和綠黨的黨色分別是紅、藍、綠,剛好是非洲國家岡比亞的國旗顏色)。大家的焦點都放在他是全球第3位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政府領袖(前2個是冰島和比利時)。 但更出位的是,社會黨黨魁、副首相兼經濟大臣施奈德(Etienne Schneider)同樣是已出櫃。一個政府的一、二號人物都是公開同性戀者,莫說是國家,連市政府也前無古人。

芬蘭的PISA震撼

[PISA最新排名,可點擊放大;來自經合組織報告,報告可看這 網頁 ] 香港傳媒好像不是有大篇幅的報導,但歐洲多國的傳媒網站卻把這段新聞放在顯著位置--經合組織(OECD)在3日發佈三年一度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這是全球65個國家或地區15歲青年的數學、閱讀和科學能力測驗,評估及比較各地青年的教育水平。 可以做得大新聞,主要因為歐洲多國的水平及排名都明顯下滑,被亞洲(東北亞)追上,其中最受刺激的是芬蘭,其中數學科的排名由上一次調查2009年的全球第6下挫至今年第12。芬蘭一直被譽為教育制度最佳的國家,連中文書籍也有不少專門談及芬蘭神話。不過,這份PISA報告卻令當地人擔心,芬蘭教育會否成為諾基亞後另一個破滅的神話?如果是的話,芬蘭又少一件東西可自豪了!

當瘋顛才是健康

看到劉霞據報可能患上嚴重抑鬱症的消息,想起上面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電視台幾年前的電視節目片,邀請了烏拉圭作家Eduardo Galeano在鋼琴伴奏下朗讀他在20世紀末寫的短文《胡言亂語的權利》(el derecho de delirio)的節錄,當中的一句是這樣說的: 希望阿根廷五月廣場的瘋婦成為健康精神狀態的典範, 因為她們在強制忘記黑暗歷史時代下仍拒絕忘記 「五月廣場的母親」,是指一班在阿根廷獨裁政權下丈夫兒子被失蹤、為追尋家人下落多年來不斷在首都五月廣場示威的女士。

哲古華拉的「哲」

哲古華拉,大家應該很熟悉,但有沒有留意,在英文,有時候他的名字是寫作"Che" Guevara,Che是有引號的? 因為Che只是他的匿稱,他的真正名字是Ernesto Guevara,至於有「哲」這個匿稱,只是代表他是一個阿根廷人。在拉丁美洲的西班牙文,Che是對阿根廷人的俗稱。阿根廷西班牙文出名是口音重和特多自己的slang和字,多到甚至不少slang和字是其他西班牙語國家的人都聽不懂。其中一個特點是經常用che這個字,類似英文的hey、man、dude,例如「Che,你最近怎樣呀?」,是一個毫無意義、只對極老友的人用的字眼。哲古華拉跟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如古巴)的革命同志搞革命時,私下說話時經常用che,這在其他拉美人來說是很突兀的,因此他的同志便匿稱他為「阿哲」。 突然提起他,是因為我在哥倫比亞的西班牙課堂結束在即,是時候要正式策劃南美遊的路線--正如之前說過,既然來得南美洲,也想在此分享一下這兒的見聞。策劃旅遊時,便順道看看不同美洲國家的西班牙文分別,包括阿根廷式西班牙文的介紹。

北歐國家蘇格蘭

 [蘇格蘭一旦獨立後如何處理國籍問題的簡表;來自蘇格蘭地方政府文件;請點擊放大] 蘇格蘭地方政府在26日公佈了 一份超過600頁的「蘇獨政策綱領」報告 ,詳細講述一旦明年「9.18」公投通過蘇格蘭獨立後,「蘇格蘭國」會如何運作,以及如果現執政黨SNP在蘇獨後繼續執政的話,他們會有什麼政策。 我只看了有關蘇獨後的國際關係(以及與此極有關連的貨幣政策),以及國籍政策。令我有點意外的是,根據這份蘇獨藍圖,獨立後的蘇格蘭較早前估計的沒有那麼親歐,我反而覺得蘇格蘭想變成一個北歐國家。 [註:在本文,「英國」是指「聯合王國」UK,England嚴格用回「英格蘭」一詞;而「英倫三島」是不列顛--即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愛爾蘭島以及在英倫海峽一些由英國控制、但高度自治的島嶼]

共產思潮再起?

瑞士在24日的公投以大概65%的反對票把「1:12薪金限制」法案否決,全球商界和資本主義支持者(或共產主義反對者?)都鬆一口氣。不過,若以為「財富分配」的爭拗會就此結束,那就大錯特錯。「1:12」法案只是序幕,好戲還在後頭,大量有關財富分配的公投議案已經有足夠國民聯署支持,「排住隊」在明年逐一公投。 記得在金融海嘯期間,我在一篇有關歐洲銀行國有化的post留言稱,即使遇上金融海嘯,至少大家現在仍覺得政府接管銀行是難以想像,各國政府把銀行國有化只是權宜,都想盡快把銀行股份脫手,退出銀行市場。不過,「1:12」法案討論竟然可以在全球數一數二親商的瑞士出現,顯示政府插手市場、尤其是插手工資事宜,這個「共產主義」主張正死灰復燃,而且,似乎這不只是瑞士的個別例子,這種辯論很可能陸續吹到全球各地--這是「1:12」公投的重要之處。

烏克蘭U Turn 放棄烏歐自貿協議

  上月才寫過烏克蘭由親俄變親歐 ,烏克蘭內閣在21日卻宣佈外交政策180度轉彎:不會在下週的歐盟-東方峰會簽署「東方夥伴」合作協議,與歐盟建立自貿,重啟參與由俄羅斯主導的歐亞關稅聯盟談判,並提議舉行歐俄烏的三方經濟合作談判。 烏克蘭在短時間由傾向加入歐盟貿易談判,轉為加入俄羅斯貿易談判,或者是普京是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的註腳?

環球司法權

[在西藏案中要求向江澤民等人發出通緝令的是西班牙國家法院刑事辦公室第四組,其主席為Angela Murillo;照片來自西班牙《世界報》] 西班牙法院要求通緝江澤民、李鵬、喬石、西藏自治區前黨委書記陳奎元及中國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彭偑雲,指他們要為侵犯西藏人權負責,不少香港傳媒都有報導。其實這件事可追溯至2006年,當時有人在西班牙的法院提出起訴,印象中當時都有報導,我自己都好像有寫過西班牙的「環球司法權」問題(是在本網誌還是在其他地方,就不太記得),現在事件有新進展,不妨舊事重提。

2.0版

如果有瀏覽在下 fb專頁 的話,或會發現一兩天前,我已把專頁名字改為「歐洲動態2.0」,而剛剛我也同時把這個網誌及Twitter都變成2.0。 是這樣的。正如 兩個多月前寫過 ,我目前在南美洲讀西班牙語,大概3個月,之後會在南美洲旅遊約一個月(近月如果連續幾天沒更新,一般是因為我在長週末往其他城市外遊,沒帶電腦隨身)。學語言不只是學習讀寫聽講該語言這麼簡單,同時應涉獵這種語言背後所包含的文化、社會、風俗,於是便萌生起接觸拉丁美洲政經社會狀況的念頭。 網誌既是給人看,但更多是為了紀錄自己的思考過程。既然本身都在接觸拉美政經社會,為何不同時把接觸到的紀錄在網誌呢?因此,這個網誌便由集中寫沒有多少人關注的歐洲動態,伸延至更不會有人看的拉美消息。如果有幸有人看,可當作分享給更多人,就算沒人看,也可作為自己曾經歷過的證據。 既然不想另起一個blog,於是便乾脆把網誌略為易名,重新上路,當作是網誌第二個版本,亦當作本人的重新上路。 網誌會有多少人看?這條路可走多長?天曉得!

發展無人戰機,歐洲防衛合作的前奏?

歐盟防長會議在19日宣佈,7個成員國德國、法國、希臘、西班牙、意大利、荷蘭和波蘭將組成「無人戰機俱樂部」,分享技術,合作發展歐洲無人戰機,而英國、奧地利、比利時和捷克則同意,會參與有關投資計劃,估計最快2020年後才可以開始生產無人戰機。 無人戰機是全球防衛工業一個重要新領域,歐洲參與這個市場的競爭,將對全球有重要影響。而這項決定及19日的防長會議,亦被視為12月歐盟峰會就防衛合作有重要宣佈的前奏。

為疑歐而親歐

 泛歐政壇在13日有一場歷史上會面:法國極右國民陣線黨魁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在荷蘭拜訪該國極右自由黨黨魁韋達斯(Geert Wilders;上面照片來自荷蘭報章Volkskrant),宣佈聯手出戰明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並邀請其他國家的極右政黨加入。 由於不少國家的民調都顯示,極右政黨支持度上升,因此如果能夠聯手,並真的獲得民調預測的得票率,歐洲議會將首度有一股強大的疑歐勢力。

卡繆誕辰100週年

11月7日是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57年)卡繆(Albert Camus,照片來自《費加羅報》)誕辰100週年,在此趁機跟各位推介一下這位我頗喜歡的作家。 我讀法文時,老師曾推介過看卡繆的作品--他的作品背後涉及的「荒謬」(absurde)或「存在主義」(儘管卡繆生前強調他不是存在主義者)十分艱深,但卡繆同時以文筆簡潔而著稱,而且他大部份作品、包括代表作《異鄉人》(L'etranger)都是中篇小說,約百多頁,中級法文程度已看得懂,若用來練習法語閱讀能力,是不錯的選擇。

為神的旨意做諮詢

教宗方濟各又有新搞作:梵蒂岡宣佈,原來早在10月中已向全球各地教區發出問卷調查,查詢他們對家庭議題的看法,當中包括多項具爭議的議題,目的是為明年10月舉行的梵蒂岡大會作準備。 理論上,梵蒂岡只是詢問神父等神職人員的意見,亦強調這個不是投票,大會最終的決定不是少數服從多數,但 英格蘭及威爾斯的天主教教區已弄了一個網上問卷 ,呼籲教區的信眾進行這個調查。就教義向這麼多人公開地進行諮詢,在各宗教史上都十分罕見,莫非宗教組織現在也要民主化,不能一些神學家說了算?

歐洲大型風暴

一股大型風暴由27日晚起吹襲英國,並向東移影響歐陸及北歐多國家,目前至少超過10人死亡,而且令交通嚴重受干擾。上面照片來自BBC,是荷蘭的情況。 香港是夏秋打風,歐洲則是秋末至冬季打風。大家對歐洲的大型風暴有多少認識呢?

顏色革命告終

如果看過格魯吉亞27日的總統大選結果,就會知道,現在仍然說什麼香港會出現顏色革命,與世界是何等脫節(就正如現在仍說支持ECFA的施明德是台獨份子)--總理伊萬尼什維利(Bidzina Ivanishvili)支持的候選人、教育部長兼副總理馬維拉什維利(Giorgi Margvelashvili;上面照片來自路透社)得票達三分二,一舉擊敗排第二、得票僅兩成、獲總統薩卡什維利(Mikheil Saakashvili)支持的巴卡拉澤(Davit Bakradze)。(題外話:這次總統大選有23名候選人,現在不見有何混亂,亦不見票源分得很散) 連同2010年已由親俄派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回朝的烏克蘭,上一個10年的兩大顏色革命樣板,當年的革命派都已在野,顏色革命似乎已告一段落。

西班牙歌王病逝

西班牙著名歌手Manolo Escobar在24日於家鄉Benidorm病逝,享年82歲。他縱橫西班牙歌壇半世紀,去年宣佈計劃退休,今年才因為病重而被逼暫停演出。 Manolo Escobar除了是歌手,還曾參與電影演出,以及主持電視節目,在西班牙,很難不看過/聽過他的演出。他最著名的,就是其代表作《Y Viva Espana》,這首歌被形容為西班牙的第二國歌,每逢喜慶都會拿出來唱,西班牙不少酒吧都會播放。西班牙2010年首度奪得世界盃,當時的慶祝活動中,Manolo Escobar便曾上台帶領大家唱這首歌(見上面影片)。 但有趣的是,這首代表西班牙的歌曲,其實原作者是比利時人,是先有荷語版本,但Manolo Escobar翻唱西班牙文版本,才令此曲走紅全球,因此大家都只記得西班牙文版。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有人聲稱,這首歌曲原本是意大利法西斯歌曲《Arriba Espana》,是意大利士兵參與西班牙內戰支持佛朗哥時所唱的。

「第四帝國」

[默克爾出席峰會前回應美國被指截聽其手機通訊的的指控;她說「朋友之間監聽,完全不行」(Ausspähen unter Freunden - das geht gar nicht)] 歐盟峰會在24日展開,這次峰會原本是十分悶的,算是較惹火的議題有移民(亦即阻止早前地中海難民船沉沒的意外再發生),較悶的就有「發展數碼經濟」。不過,本週接連爆出美國監聽法國國民通訊,甚至連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手機通訊都被人截聽,令美國監聽問題成為焦點,估計歐盟峰會會發表聲明,28國聯合抨擊美國及敦促美國檢討。 這篇post想提及的倒是 路透社這篇文章 :默克爾及德國政府積極安插德國人擔任歐盟高職,希望以此在歐盟推展德國利益,而更重要的是,假如這樣都不能達到目的的話,默克爾會乾脆親自出面,要求歐盟答應德國的要求--而近月的例子似乎顯示,默克爾每仗都成功。說實話,在美國監聽問題上,如果只是法國受影響,沒有爆出默克爾被監聽的消息,我相信事件不會鬧得這麼大--是的,現在大家可以得罪任何歐洲國家,但千萬不要惹毛德國,尤其是如日方中的默克爾! 歐債危機期間,已有人說,默克爾做到「鐵血宰相」俾斯麥、德國大帝威廉二世和希特拉都做不到的事情:在歐洲建立德意志帝國。英國報章甚至戲稱,現在進入「第四帝國」(Forth Reich)年代。

歐洲央行「掃雷」

歐洲央行23日正式宣佈,下月展開為期1年的銀行壓力測試,涵蓋歐元區18個國家共128間銀行。大家的焦點都放在,歐央行揚言,這次測試會較前2次嚴謹,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更說,可能要有銀行不合格,才可顯示測試有公信力。消息令歐元區銀行股當天急瀉。 銀行股受打擊,主要因為銀行有集資壓力,這會影響銀行業的營業能力,甚至可能要供股集資,甚或要政府出資,股東利益可能受損。而且,歐央行表明要嚴謹,更令人擔人會有銀行不合格。歐央行公佈,要求銀行的資本比率至少8%,不算低,但歐央行原本是可以要求更高的。

羅姆人有難.兒童拐帶

 過去2個月已寫過2次涉及羅姆人(即吉卜賽人;本網以後會稱為羅姆人)的問題,想不到今天又要再寫一次--16日,希臘發現一名金髮女童離奇生活在一個羅姆人家庭(上圖為希臘警方發佈,該羅姆人夫婦及只知名為Maria的神秘女童的相片),引起全球(或至少歐美國家)關注,希臘政府已尋求國際刑警協助,尋找這名女童的真正父母,而全球已有數以千計父母表示希望測試DNA,看看是否自己的失蹤女兒。 全球關注Maria之際,21日輪到愛爾蘭傳出類似個案,當地警方同樣發現一個羅姆人家庭中有一個與他們無關的金髮女童一同生活,並已把該女童帶走。不足一週內有2宗同類個案見報,歐洲人對羅姆人的歧視只會進一步加深。

南斯拉夫最後一章

 (照片來自BBC網站) 隨著鐵托(Josip Broz Tito)的遺孀布洛斯夫人(Jovanka Broz)在20日病逝,終年88歲,90年代起逐步瓦解為7個國家(包括仍未廣受全球承認的科索沃)的南斯拉夫終於結束。

跨大西洋自貿區 只餘一塊拼圖

 [歐盟官方照片] 歐盟和加拿大在18日正式宣佈,就兩地自貿區達成協議,結束近4年的談判。 歐加「全面經貿協議」(CETA),應該是自90年代北美自貿區(NAFTA)後,首個大型先進經濟體之間的自貿協議,是歐盟第一次跟G7成員國簽署自貿協議。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關係空前緊張

 國外傳媒較少談及,但西班牙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自治區(下簡加區/加)政府的關係本週空前緊張。最新一宗「對峙」發生在17日晚,加自治政府主席馬斯(Artur Mas)以不合禮儀為由,在最後一刻臨時決定缺席當晚一個由加區工商總會舉辦的頒獎儀式,改派加區企業及勞工局長佩格(Felip Puig,相右)出席,以免自己跟副首相莎恩絲(Soraya Saenz de Santamaria,相中)同場,令加自治政府被矮化。西班牙傳媒期待的「西加」領袖同場相聚落空了。 覺得跟其他地方官員會面時如何坐無所謂、為求見面也要忍辱負重的人,可能會難以理解。對於加自治區政府來說,如果有關活動在加區進行,除非中央派出國王、王儲或首相出席,否則有關活動的主禮人(亦即「最大粒」那一位),必須是加自治政府主席,中央政府副首相的層級也不能高於加自治政府主席。馬斯的前任普霍爾(Jordi Pujol)在任多年一直捍衛這條底線。

卡梅倫的「發錢寒外交」

英國財相歐思邦(George Osborne)開始訪華,英國《衛報》透露他將宣佈簡化中國旅客簽證過程時,曾提過:「對於歐思邦來說,他看重的只是鎊、先令和便士(pounds, shillings and pence)。」果然,在他訪華最後一天,當他在台山一間核電廠時,宣佈准許中資公司可全資擁有英國核電廠,而再非少數股權。 如果香港有人以為英國外交官員早前對香港政改的言論,代表英國有意介入爭論的話,那麼,就得要問問:在卡梅倫政府的「發錢寒外交」下,香港的民主對英國來說值多少錢?

移民問題 左翼左右為難

上月底才寫過吉卜賽人(羅姆人)的問題 ,有關爭議在法國急速尖銳化:事緣近日爆出,法國當局在10月9日強硬把一名非法入境了5年的15歲科索沃吉卜賽女子Leonarda Dibrani遣返,被帶走時,她當時正跟隨學校旅行,當局要求校巴返回時停低,然後在一眾同學及老師面前強行把她帶走。(上面是她向法國電視台講述被遣返情況) 事件引來法國媒體震驚,並觸發多名政界人士抨擊--吊詭的是,抨擊最狠的,正是執政黨社會黨及其左翼盟友,他們更要求內政部長瓦爾斯(Manuel Valls)為此下台。 冰封三呎,非一日之寒,上月瓦爾斯稱吉卜賽人不能融入法國社會,甚至他更早前有關移民問題的言論,已令不少左派人士極度不滿,當時已有部長跟他公開罵戰,Leonarda事件只是將這個爭議(進一步)公開化而已。而問題是: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外來移民/非法移民?對整體社會而言,這已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對左派來說,更是左右為難。

假期橋

在下目前在南美洲讀短期西班牙文課程,剛剛放完一個長週末(碰巧跟香港一樣,10月14日在這兒同樣是假期),往附近的小城遊覽,因此這幾天沒有更新網誌。長週末令我想起西班牙文一個字的特別用法--「橋」。 在西班牙文,橋(puente,以及法文的pont),都可以解作「長週末」,而不說「fin de semana largo」/「un long weekend」(或至少很少這樣說)。原本以為只是這兩種語言有這種表達方法,但後來發現,其實大部份歐陸語言都是這樣說,反而只是英文沒有這種方法。

歐洲央行 女人失蹤

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提名葉倫(Janet Yellen)接掌下任聯儲局/聯準會/美聯儲(Fed)主席,成為美國史上首位女性央行行長--明年的全球最具權勢女性排行榜,她肯定可擊敗做了7屆冠軍的默克爾。這不單在美國金融界破天荒,更令人不得不問:為何央行、以至金融界及經濟學學術界,一般極少女性高層或女教授? 如果看看歐洲,情況更不堪。看看上面那張歐央行管治委員會今年1月所拍的大合照,管治委員會中,6名歐央行理事(包括行長德拉吉)及17名歐元區國家央行行長中,沒有一個是女性,男女失衡極其嚴重。

煙草業歐盟勝一仗

歐洲議會在8日投票通過收緊香煙售賣管制,議會之後要跟歐盟執委會及成員國政府商討出最終版本,才能正式成為法例。名為收緊,但實際上歐洲議會比歐委會原本的版本寬鬆得多。這條法案審議最惹人矚目之處,在於相關業界出動在歐盟前所未見之大的游說兵團,游說歐洲議會議員盡量淡化法例,甚至延遲審議,爭議甚至引致歐盟衛生專員去年下台,連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上月都抨擊煙草業的游說行動。 不過,雖備受批評,但似乎煙草業的游說十分成功。

俄國傲慢 烏克蘭親俄變親歐

 [普京(左)與亞努科維奇去年夏天在莫斯科的聯合記者會;照片來自俄新社] 俄羅斯與歐盟輪任主席國立陶宛的貿易糾紛升級,在7日以消費品質為由,禁止入口立陶宛的奶類產品。事實上,俄羅斯上月已收緊兩國邊境的貨物入口檢查,已令立陶宛十分不滿,並警告不排除封鎖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一塊位於波蘭與立陶宛之間的俄羅斯領土)。 這場貿易糾紛明顯針對11月底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歐盟-東方夥伴峰會。歐盟跟6個前蘇聯共和國--烏克蘭、摩爾多瓦、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白俄羅斯進行「東方夥伴」合作的談判,建立自貿區,甚至讓這些國家的國民可自由進出歐盟國家。目標是在維爾紐斯峰會簽署協議,但後三者已表示暫時沒興趣完成談判,有可能簽署的只有「烏摩格」三國。而俄羅斯剛好正在建立「歐亞關稅聯盟」,希望把大部份前蘇聯共和國納入當中(除了波羅的海三國),因此歐盟的「東方夥伴」計劃完全有跟俄羅斯「搶飯食」的意味。 前蘇聯勢力的「爭地盤」有頗多層面可說--除了歐俄,中國領頭的「上合」也隱含跟俄羅斯爭中亞國家的客觀效果,更不要說美國在中亞的前蘇聯共和國設置「反恐」軍事基地。今篇只說當中最有趣且最重要的國家--烏克蘭。

「不正常」工作時間

 近日法國社會就2種「不正常」工作時間出現爭拗:一個是晚間工作,例如Sephora在巴黎遊客區的商店被勒令不准在晚上9時後繼續營業;一個是星期日工作,2間DIY商店Leroy Merlin和Bricorama在6日連續第2個週日「公民抗命」,不理法庭判決和政府警告,如常開店(但2間舖頭均說自己是合法,下面再解釋)。 「不正常時間」應否工作,涉及一個社會對工作和家庭的價值觀,亦涉及消費模式及生活習慣,以及工會政治的問題。但要討論前,不妨先看看:究竟法國法例規定了什麼?

「獨裁政府自願交出權力應受讚許」

[芭切萊特(上)和馬蒂(下)出席紀念公投25週年的活動;照片來自 智利電視台 ] 一個獨裁政府,即使嚴重侵犯人權,只要他主動舉辦公投,並甘願按公投結果而交出權力,也值得表揚。 這是智利執政黨總統候選人馬蒂(Evelyn Matthei)在5日的言論。今年10月5日是把皮諾切特軍政府趕下台的1988年公投25週年(亦即早前香港上映的電影《向政府說不》所講的歷史事件),9月11日則是皮諾切特發動「9.11政變」40週,而今年11月17日/12月15日將分別舉行總統選舉首次輪投票,因此皮諾切特政權又成為智利政壇的話題。各總統候選人亦趁機在5日搞紀念活動兼拉票集會,例如在野中左聯盟「新多數派」的芭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呼籲當年投反對票的陣營團結一致支持她,好讓她在首輪投票便有足夠票當選,毋須次輪投票。

愛爾蘭爆冷保留參院

香港的功能組別有福了--愛爾蘭在4日進行的公投意外地否決了廢除參議院的議案,以51.8%對48.2%、即僅4.2萬票左右之微否決議案。支持保留功能組別的人士可以大書特書了。 儘管有4成人在投票前表示未決定意向,但投票前民調顯示支持與反對比率是4比2之下,議案仍遭否決,可見結果對總理肯尼(Enda Kenny)是一大打擊。打擊來自幾方面:在佔優下敗陣,支持陣營一定會歸咎於肯尼不肯全力拉票,一直避開公開討論,包括不出席電視辯論,企圖蒙混過關;理論上是最易過的改革都失敗,其他更難的改革或法案,例如削支預算,將更加難過;而肯尼一直把廢參院當作自己其中一大工作目標,現在做不到,下屆大選時,政敵便有把柄說他任內一事無成。

愛爾蘭勢廢功能組別議會

[愛爾蘭參議院開會的情況;照片來自RTE] 要替支持香港保留功能組別的人可惜,因為全球另一個碩果僅存的功能組別議會很有可能要廢除--愛爾蘭在4日會進行2項公投,其中一項就是廢除以功能組別選出議員的參議院(Seanad),把愛爾蘭國會由兩院制變成一院制。 2個執政黨都支持公投,只有最大反對黨共和黨反對。但民調顯示,4成人支持廢除參院,2成人反對,另外4成人未決定意向。估計公投很有機會通過。

意大利政壇新一頁

最終,意大利參議員貝盧斯科尼在參院有關政府信任表決中發言表態支持萊塔(Enrico Letta)政府--他很老實地說,PDL在黨內有分歧下最終決定支持政府。根據意媒,大部份PDL參議員支持貝老,希望拉萊塔政府下馬,但約23-25名參議員倒戈,超過了萊塔需要的20人,因此貝老被逼轉軚。 儘管其家族擁有的報紙今天頭版大字標題說他的親信阿爾法諾(Angelino Alfano)背叛了貝老,但貝老失勢已是事實,意大利政壇終於揭開新一頁。 餘下來就要看右派內的情況--PDL會否仍然分裂?貝盧斯科尼早前表示,PDL會易名為意大利前進黨。而在貝盧斯科尼公開轉軚前,反貝的一派表示,若另組新黨團,他們仍然會用PDL的名字,因為黨名由黨秘書長控制--亦即阿爾法諾。

貝老審判日

[當日貝盧斯科尼(右)全力支持阿爾法諾(左),此情此景還會出現嗎?照片來自http://www.fanpage.it/] 好在未寫意大利近日政爭--意大利政局在政府信任投票表決前夕,出現意外發展。貝盧斯科尼的自由人民黨(PDL)出現內訌,一直被視為貝老「頭馬」的PDL第二號人物、副總理阿爾法諾(Angelino Alfano)不理貝老的要求,呼籲全黨議員在2日的表決中向政府投信任票。萊塔(Enrico Letta)內閣可能避免倒台,刺激米蘭股市急升逾3%。 目前意大利政局仍然十分複雜,2日將十分關鍵--這將是左右兩派攤牌的一天,亦是PDL黨內鷹鴿兩派攤牌的一天。萊塔是否倒台、意大利政局會否癱瘓甚至又提前大選,似乎已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如果PDL鴿派成功號召大量黨友支持萊塔,又或是兩派決裂成2個國會派系,這將意味77歲的貝盧斯科尼政治生涯瀕臨完結。

「腦流失」

安莎通訊社報導,有7.9%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意大利人旅居海外,亦即大概有40萬人 --這則新聞令我想起一個我很多年都想不通的問題。 我不是太明白,為何香港的「菁英」及高官很喜歡叫香港青年人往外地發展,例如大陸其他城市。嘗試到其他地方讀書或工作,或者看看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是否有更好的發展,不要把自己困在香港,當然正確,但各位菁英及高官明不明白,這句說話同時暗示,香港的經濟差到其市民要往其他地方發展呢?尤其出自高官的口,這句說話極度政治不正確--官方立場鼓勵國民往海外發展的政府,全世界我只聽過菲律賓鼓勵國民當外傭或建築勞工,未聽過其他政府會這樣說和做。 亦不要跟我說國家與城市的分別--莫說城市,一城內各鎮都會鬥搶投資及人才。紐約市長絕不會叫紐約市長大的金融人才到芝加哥發展。 金融海嘯後這幾年,我看歐洲新聞時,看到的盡是: 意大利總理萊塔今年6月為政界一直不能令意大利年青人首選祖國發展事業要道歉,說整個政局都虧欠了年青人 ; 愛爾蘭有調查指移居海外的25-34歲愛爾蘭人中,有62%人擁有專上學歷,高位國內平均的47% ; 南歐多國人民都往德國尋找工作機會,學德語成為首選學習外語 ; 旅居德國的西班牙科學家警告,如果西班牙政府不支持科學發展,大量西班牙科學家將離國往海外尋找出路 ; 葡萄牙人要到前殖民地安哥拉尋找工作機會 ; 以及大量法國人來香港尋找機會,香港成為亞洲「法蘭西之都」 (頗諷刺,一個前英國殖民地竟然是法國色彩最濃厚、法國人最感到好像住在家鄉一樣的亞洲城市,擁有全亞洲最大型的法國藝術節)。 歐洲各地政府擔心「腦流失」(人才外流;相信德國是少數只有人才流入而非流失的歐洲國家),香港卻是部份高官「個腦流失」。

八旬富豪打進奧地利國會

奧地利在29日舉行了國會大選。說實話,其結果的重要性遠遠不及德國上週大選及組閣談判重要,甚至連意大利政府快將倒台(總理萊塔Enrico Letta已表示10月2日進行政府信任投票,希望有右派議員倒戈不跟貝盧斯科尼的指示;意國政局千變萬化,要再觀察才再寫),或希臘政府大舉拘捕極右「金色黎明」議員也比不上,有關大選詳情及結果各位自己看 BBC報導 算了。 這篇post要寫的是新進疑歐黨派黨魁司徒納(Frank Stronach),這名擁有加拿大/奧地利雙重國籍的富翁待81歲才「有鋪癮」參與奧地利政壇,他的「司徒納名單」得票預計為5.8%,越過4%當選門檻。 「繼續閱讀」之前,先講一些奧地利大選的無聊話題--話說8月下旬,司徒納推出競選海報,包括了他只穿牛仔褲上身赤裸的照片,還揚言對自己的身體毫不羞恥。其主要對手、同樣打疑歐派反建制搶同一批選民的自由黨很快便反擊,在Facebook公開其黨魁斯特拉赫(Heinz-Christian Strache)更養眼的泳褲照--斯特拉赫只有44歲,身材當然比司徒納好( 上面照片來自此網頁 )。但大家有時間可以想想,是否因為「健碩男士身軀」與偏激/細小/極右政黨的政治理念是否有一定關聯?

西班牙:轉時區促生產力?

西班牙國會本週公開一份報告,提出要將上班時間「合理化」,其中最重要的建議是把西班牙時區由「歐洲中部」CET時區校遲1小時至「歐洲西部」WET時區(即冬令慢香港8小時,夏令慢7小時),即由跟隨法國、德國和意大利,變成跟英國、愛爾蘭及葡萄牙同一時區。政府在26日已表示會跟進研究。 有關報告及支持轉時區的專家說,時區錯誤令西班牙人長期jet lag,每天各項活動以時鐘計延遲了1小時,令國民睡得不好,影響國民健康,繼而打擊生產力。有關說法可看 美聯社 及 BBC 的報導。 不過,西班牙目前的生活習慣真的只因為時區錯誤這麼簡單?

興建一個半世紀的建築

到過巴塞隆拿旅遊的人士一定會去過頭號景點聖家族大教堂(Sagrada Familia),這座教堂其中一大特點就是到目前仍未起完--由1882年開始建築,到現在仍未起完。如果心急想看看完成後的聖家族大教堂的樣子,可以看上面的影片--教堂本週上載了影片,用電腦展示出興建完成後,教堂是什麼樣子。

又搞吉卜賽人

歐洲最受針對的應是吉卜賽人(正確稱呼為「羅姆人」Roma,Gypsy是貶稱,在歐洲政壇及媒體已沒有人用,但在華文圈子應該沒有多少人知道什麼叫做「羅姆人」),久不久就會有政客說要趕他們走,社會當他們是罪案溫床。近期歐洲頗多有關吉卜賽人的消息,例如瑞典南部Skane省警察被揭發編製了一張包括了超過4000名吉普賽人的名單,用作嚴密監視,名單還包括小至幾歲的小童。 而最新輪到法國出現吉卜賽人爭議,內政部長瓦爾斯(Manuel Valls,上面影片來自TF1)在25日表示,大部份吉卜賽人都不願融入法國文化,要求他們盡快自願返回原居地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歐盟執委會立即抨擊法國,並警告制裁法國。但跟瑞典警方道歉不同,瓦爾斯企硬,而且相信他獲政府、包括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支持。

女人鬥女人

[卡夫特在23日評論SPD應否加入默克爾政府;德國電視台ZDF影片截圖] 德國政壇進入組閣談判階段,最快要到27日才再有新進展--社民黨SPD當天召開黨高層會議,將就是否與CDU/CSU合組聯盟政府定出大方針,默克爾或是SPD高層都要等這個會議的結果後才可決定下一步。 默克爾一舉一動舉足輕重之際,德國政壇另一名女性同樣對目前組閣談判起關鍵作用--她就是社民黨籍的北威州(North Rhine-Westphalia)州長兼黨副主席卡夫特(Hannelore Kraft)。目前的說法是,她的取態會對SPD是否加入默克爾政府有決定性作用。而無論最終SPD是否入閣,卡夫特未來4年都會發揮影響力,被視為2017大選SPD總理候選人的熱門。(題外話:德語Kraft本身的意思就是力量power......)

希臘掃蕩極右變整頓警隊

希臘17日有反極右rapper被極右份子殺死後,惹來民眾反極右示威,政府連日來不斷掃蕩極右勢力,並希望趁此將極右政黨「金色黎明」趕盡殺絕,最好把這個政黨禁掉。但問題似乎牽連甚廣,連警察都受影響,因為有指控指警隊已遭極右勢力滲透。在23日,2名警察高層以「個人理由」辭職,另有4人停職,8人被調至不重要的職務。 警察內有人與「金色黎明」有「合作」,在去年已有這種指控,只是政府沒有理會。而且,除了警隊,連軍隊據報都有這類極右份子,軍隊可能成為下一個整頓對象--或且看軍警會否來個反撲。

一切榮耀盡歸默克爾

[默克爾宣佈勝選影片--如果你聽得懂德語的話;她襯了後面的佈景板穿了藍色衣服;影片來自德國電視ZDF] 儘管點票仍在進行中,正式結果仍未出爐,但有一件事情十分明顯了:默克爾大獲全勝。默克爾領導的CDU/CSU得票率約42-43%,是自1990年以來最高的,略低於1990年統一後首次大選,默克爾勢將成為聯邦德國二戰後第3位連勝3屆大選的總理--其餘2個是1949至1963年擔任15年總理、連勝4屆大選並全力推動西德戰後重建的阿德納爾(Konrad Adenauer),以及1982至1998年擔任總理16年、連勝4屆大選兼帶領東西德統一的科爾(Helmut Koln)。 更厲害的是,目前不少德國傳媒更已預測,默克爾領導的CDU/CSU有很大機會單獨議席過半數,毋須找其他政黨合組聯盟政府 ,可說前無古人 。

默克爾的選區

[默克爾在自己所屬選區投票,後面那個應是她的丈夫;德國《明鏡》照片] 德國大選大概在45分鐘後(德國時間傍晚6時,香港時間深夜12時)便結束投票,即時會有票站調查結果,但我會勸大家要等到結束投票後2小時才相信那個票站調查會較好,因為德國選舉民調的往績很差。在下今天有較多時間,未來幾小時可以在Twtter/這個網誌/FB(是的,我其實開了一個 專頁 )一齊看看開票情況。 在此之前,問一個無聊問題:大家知道總理默克爾是代表哪個選區呢?或至少,循哪個州當選呢?(提示:默克爾是德東人)

沉悶的德國大選

小弟正在外遊,十分困難才找到免費上網的地點(以及閒情)更新此網誌--至於考慮中把拉丁美洲的見聞也寫在網誌,待我再沒有這麼累及安頓好才再作打算。 現在先寫寫所謂全歐以至全球矚目、應該是今年全球最重要選舉的德國9.22聯邦大選。相對美國,或是「中型」大國法國、英國或日本,德國的大選是十分沉悶的,尤其這次,而 正如之前所寫,德國今屆大選最刺激的要待開票後才出現:民調會否錯得離譜,以及組閣談判的政黨連橫合縱 。 要說為何德國(這次)大選這麼沉悶,可由上面自2009年大選以來過去4年各黨支持度走勢說起(圖來自德文維基百科)。

奧斯陸恐襲2年 挪威極右有望入閣

[電視辯論情況,左起:敗選的首相斯托藤伯格,將上台的蘇伯格,以及極右進步黨黨魁恩信Siv Jensen;照片來自NRK] 挪威在9進行了大選,一如所料,泛右派陣營勝出,右派最大黨保守黨黨魁蘇伯格(Erna Solberg)將上台,成為挪威歷來第2位女首相(對上一位是80-90年代3度上台的布蘭特倫(Gro Brundtland;對香港人而言,她最重要的公職或者是2003年沙士期間擔任世衛總幹事)。現首相斯托藤伯格(Jens Stoltenberg)即使駕駛的士聽選民心聲也不能力挽狂瀾。 最令人憂慮的是,隨著泛右執政,極右的進步黨都可能會同時入閣--諷刺的是,奧斯陸2011年才經歷了極右恐襲。

德國大選戲肉 還待開票後

德國在9月22日舉行大選,被視為今年全球最重要的大選,左右歐洲、尤其歐債危機的局勢發展。不過,除非閣下長期觀察德國/歐洲政治發展,否則,若純粹抱著「看戲」的心態,倒是由22日傍晚6時(香港時間23日凌晨零時)才開始關注也不會有問題。因為, 正如路透社這篇分析文章指出 ,目前德國大選最大變數,不是什麼敘利亞危機、美國竊取網上通訊資料或歐債危機等有什麼意外發展,而是民調錯得極度離譜。 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領前社民黨(SPD)至少10個百分點,但路透社指出,東西德1990年統一後,全部6次大選的選前民調都高估了CDU/CSU的得票率。

長痛不如短痛

 [芬蘭總理卡泰寧在使用諾基亞手機--不知道芬蘭政客是否全部都會用諾基亞手機?照片來自芬蘭電視台YLE] 諾基亞3日宣佈以72億美元把手機業務賣給美國的微軟,全球IT界又再一次大洗牌,芬蘭社會少不免有震動,至少短期內很可能又有裁員。諾基亞一些生產工序是設在一些小鎮,例如Salo,人口約5.5萬,諾基亞便直僱用約1500人,如果微軟挑中Salo的工廠開刀,對該鎮的就業情況,一定有很大衝擊。 不過,對芬蘭全國而言,諾基亞「沒落」,早在預料之中,無論是政府和私人就業市場過去一兩年都已為此自我調節,因此不少分析員倒覺得,芬蘭喪失了一個全球品牌,是經濟重新開始的一步。芬蘭社會只是邁進新的一個章節而已。

英國電視漸流行播外語劇

[德國電視台ZDF《我們的父輩》的宣傳廣告;只有德語] 早前看了從網上看了一套法國電視劇《魂歸故里》(Les revenants/英譯The Returned),之後找劇集的相關資料時,發現英國電視近年多了播配上字幕的外語劇,最新BBC在8月中宣佈,今年稍後在BBC二台頻道播放3月在德國掀起熱潮的德國電視電影《我們的父輩》(Unsere Muetter, unsere Vaeter/英譯變成「戰爭的一代」Generation War),這是該重要頻道12年來首次首播外語劇集。

問責

英國下議院29日辯論8小時後,以285票反對對272票贊成、13票之差,否決「如果有需要」英國可對敘利亞動武的議案。表決結果「對國際來說」極度意外,因為大家一直認為英國是美國的「忠心盟友」(or美國的「門口狗」?),英國不會逆美國的旨意。不過,當工黨黨魁文立彬(Ed Miliband)早一兩天說,反對該議案,是自1956年蘇彝士運河危機以來反對派首次不支持政府的派兵行動後,當時英國傳媒及政壇已有人指出,執政保守及自民兩黨會有人不跟黨立場投反對票,因此議案有被否決的危機。 在國際博奕層面,英國(暫時)不參與動武,下一塊受注視的骨牌是法國,因為儘管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政府傾向「積極人道主義干預」,但國民厭戰的情緒只會比英國更高,約六成人反對。當然,經過聯合國安理會進一步討論後,英法兩國國民意見可能有變,英國仍有可能參與軍事行動,但至少動武不是迫在眉睫。 在國內方面,大家不期然要問的是: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是否需要引咎辭職?

如何提名總統候選人?

香港近日討論未來一旦真的有特首直選,候選人如何提名?好奇之下,看看歐洲一些國家如何提名總統直選的候選人--意外地,儘管不少香港人會覺得,只有選民提名的方法會導致混亂,但原來不少歐洲國家都有選民提名的方法,甚至是只有選民提名的方法,最寬鬆的,更只是9名選民提名便可以! 撇除由國會推舉總統的國家(如德國、意大利),撇除一些近乎獨裁的國家(如白俄羅斯),以下是部份歐洲國家直選總統時的候選人提名方法。部份國家如冰島或烏克蘭,我就找不到提名方法。

精英國有化

俄羅斯一條打擊「裸官」的法例19日正式實施:經過3個月寬限期後,所有高官及高級公務員,包括聯邦政府、地方政府、議員、司法系統、檢察系統以至國企高層,從今起都不准再擁有外國戶口,否則必須辭去公職。 表面上,這是打擊高官貪污的措施,防止他們利用外國戶口儲存貪污得來的金錢。但實際上,這只是普京(Vladimir Putin)近年實施「精英國有化」策略的其中一項政策。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近日英國和西班牙就直布羅陀的主權爭議又再升溫,而且牽連到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因為西班牙外相下月訪問阿根廷,將與阿根廷聯手向英國施壓。有關詳情可看 Glocal這篇文章 。 不過,「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只是西班牙懂得, 加泰羅尼亞主張獨立的左派政黨ERC便向直布羅陀首席部長致信 ,聲援直布羅陀,抨擊西班牙政府威嚇直布羅陀。事實上,我在網上蒐集資料時,便看到一個支持加泰羅尼亞獨立的網誌,訪問了福克蘭群島一名議員早前公投就其狀態表態的情況。再延伸下去,不知蘇格蘭獨派會否又支持西班牙呢?? 目前,西班牙打算把外交戰線拉至聯合國及國際法庭,英國就警告向歐盟投訴--因為西班牙要脅向過境至直布羅陀收徵過境稅,這違反歐盟要求成員國間人流自由流動的精神(當然,法律上或有爭辯的餘地)。

又再請教

一個月前向大家請教過網絡工具的運用 ,感謝一些網友的意見。現在,又有一些請教--或者說是意見交流,或者說是透露一下我的動向和想法。 如果想把文章內容擴至其他地區以至全球的國際時事,應該另起一博,還是把這個網誌改名後「重新上市」?事緣個人原因,有可能涉獵另一個地區的政經「動態」,並在網上分享。當然,也擔心日後會更少時間分享歐洲的新聞了。 至於之前講過的「面書」問題,想過了,或者繼續blog用來寫長文,面書用來分享新聞鏈結,然後由面書推到Twitter,而Twitter則是用來裝飾blog的gadget。 更多想法,遲些定了個人去向後再分享。

翻版莫斯科奧運?

(奧巴馬6日在Jay Leno節目中有關索契冬奧的片段) 白宮昨天宣佈奧巴馬(Barack Obama)因為斯諾登(Edward Snowden)一事而取消9月的美俄峰會,網主想到的是:2014年2月7日至23日舉行的索契冬季奧運會會否重蹈1980莫斯科奧運的覆轍,遭西方陣營杯葛? 奧巴馬6日在Jay Leno節目中只提及,相信索契冬奧會實踐奧運精神,不對性取向歧視(題外話:奧巴馬在上面的片段中說到,運動員的能力應在「田徑場」、「游泳池」和「平衡木」上作判斷,但冬奧不會有任何項目在田徑場、泳池或平衡木進行......),但俄美跌至冷戰後冰點,美國人「重回冷戰思維」(奧巴馬對俄羅斯的批評),做回冷戰時杯葛莫斯科奧運的做法,不能排除。 當然,兩者最大不同的是,中國當日跟隨西方陣營杯葛,但今天應該不會了!

「不要判斷同志」的背景

(教宗方濟各在飛機上的記者會;來自法國《世界報》) 根據瑪竇福音(馬太福音)第7章第1節,耶穌這樣教導:「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基督新教的聖教譯為「論斷」)。香港的發展局長陳茂波亦教導我們,《聖經》有很多地方教導世人不應論斷他人。可能是要響應陳局長,教宗方濟各在29日於飛機上舉行的記者會上,亦向記者說:「如果一個人是基,而他又誠心向主,我有什麼資格去判斷他呢?」 這句說話,引起全球極大震盪,因為這是歷任教宗公開發言中,對同性戀者最寬容的一次。究竟,方濟各這句說話,對天主教在同性戀議題,以至全球有關討論上,代表了多大的轉變呢? 答案是網主最喜歡的:yes or and no。這句說話在象徵意義上十分重要,但在實質內容上,在同性戀議題上卻跟教廷一直以來的取態沒有很大分別,這要從這段對答的前文後理,以至梵蒂岡過去一年多的發展說起。

俄羅斯人:外族湧入威脅國家

22日, 俄羅斯有一個民調公佈 ,是有關俄羅斯人認為什麼議題對國家存亡構成最大威脅。有趣的是,最多人認為威脅國家的竟然是「外族湧入」,達35%,較文教衰落(33%)、環境危機(28%)甚至恐襲(28%)還要高。根據俄新社上述報導,同類調查在2005年的結果顯示,當時有58%受訪者認為「外族湧入」是威脅,數字已大幅下降,但 根據調查 (原鏈結為俄文),其實不少威脅都較2005年數字大降,例如恐襲威脅便由67%大降至28%,因此,說「外族湧入」相對之下越來越為俄羅斯人視為威脅,仍然正確。 不過,更有趣的是,俄羅斯人視為威脅的「外族湧入」,遠較一般國家的反移民或仇外情緒來得複雜。

共和女神

[路透社照片] 郵票設計也可引起一場風波。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在14日國慶日公佈最新一款郵票的設計(上左),設計旋即承認,這個法國共和象徵「瑪麗安」(Marianne)靈感是來自以裸露上身示威而聞名全球的抗議組織Femen的領袖、烏克蘭人舍夫琴科(Inna Shevchenko,上右)為藍本。不過,Femen是一個激進自由派的組織,因此這款郵票惹來保守派及宗教人士極度反感。 風波帶出兩個話題:1、Femen;2、瑪麗安。有關Femen,不少華文傳媒過去幾年都有介紹過(不理立場,單是一班女士無上裝而夠吸引,而且示威者一般都是年輕及身材不俗的!),例如大家可看 這篇 ,或是在網上隨便搜尋,也可輕易找到介紹。

歐盟個人資料條例 默克爾要求從緊

美國「稜鏡」事件餘波未了,對歐洲來說,至少有三大後遣症。一為早前玻利維亞總統專機被歐洲多國拒絕越過領空,因為懷疑專機運走斯諾登,令歐洲與南美洲關係鬧僵;一為上週才開始的歐美自貿協議談判加入變數;一為歐盟目前討論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例。歐洲人擔心個人資料及網絡通訊資料被「老大哥」偷看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14的電視專訪中便說,要求制訂嚴格的歐盟個人資料保障法例,德國在此問題的立場將十分堅定。她還建議,應制訂全球的個人資料保障公約。

法國國慶總統訪問

[2013年法國國慶日總統訪問影片] 法國今天(14日)國慶,不過要在嚴重火車意外的陰霾下進行。本post想說的倒是另一項傳統--總統訪問。 法國的總統在面對重大政治事件時會接受兩大電視台(法國一台TF1及二台France2)直播訪問,一般是在黃昏8點新聞報導時進行。例如,前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正式宣佈法國會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對授權出兵伊拉克投反對票,便是在這類直播訪問作宣佈。

請教

想請教一下一些同時有網誌、twitter及fb專頁(不是指私人的fb戶口,而是真的發佈給所有人的專頁)的高手:想問問在運用,三者的功能會有什麼不同? 正如各位所見,我一段時間之前開了一個twitter,主要是分享一些歐洲新聞,通常是再"分析"的空間已沒有,只會分享鏈結便算,這個是twitter較方便的。 興起有fb專頁的念頭,因為感覺好像fb內容在share方面會較blog容易,但又實在想不到跟網誌/twitter功能上有何區隔。當然,亦擔心時間上不能做這麼多事情。 亦可透露一下:除了tool上的思考,在下更在思考這個網誌的前路,包括會否延伸至歐洲以外的國際新聞。而這,又牽涉到在下私人的前路了...... 有了結果才在這個網誌反映出來。

歐洲政壇元老下台之後

 又再事忙,既忙工事,亦忙私事,因此差不多一個月沒有更新這個網誌了。 11日,盧森堡首相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宣佈因情報機關醜聞而率領內閣總辭,並向元首大公提出提前至今10月大選。盧森堡只是小國,當地政局未有引起華文傳媒以至全球關注。不過,這次辭職的卻是歐洲政壇重量級人物,因此歐洲各國十分關注,亦會牽動2014年歐盟機關執位的安排。

層出不窮的示威方式

很多人過去幾年都說過,現在示威已不需要什麼組織動員,自發已可以。例如土耳其持續了約3週、因為伊斯坦堡清拆一個公園而引發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早前已清場,但17日傍晚,一名行為藝術家在不斷有示威的塔心廣場(Taksim Square)默默站立超過8小時,面向掛著國旗及國父凱末爾肖象的建築(如上面照片),什麼也不用做,很快便引來幾百人仿效(下面照片;2張照片均來自土耳其報章Hurriyet Daily News)。結果警方在凌晨2時驅趕群眾,拘捕了10名堅持不離開的群眾--最初這樣站著的那位示威者倒是警方臨開始行動前便走了!

歐美設小組分享「稜鏡」資料

[左起: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Eric Holder,歐盟輪任主席國愛爾蘭司法部長沙特爾Alan Shatter,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兼司法、人權及公民事務專員雷汀Viviane Reding;照片來自歐盟網站] 有美國情報人員逃匿香港,大爆美國「稜鏡」行動大規模獲取網絡上的私人溝通資訊,不單在香港惹來關注,歐盟及歐洲多國亦表示關注。歐盟司法專員雷汀(Viviane Reding)及內政專員馬莫絲特朗(Cecilia Malmstroem)趁14日在都柏林與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Eric Holder)開會時,提出「稜鏡」問題。雙方在會上同意,美國及歐盟設立專家小組,讓美方專家分享「稜鏡」行動的資料,以釋除歐方的疑慮--不知香港政府或立法會議員會否提出同類要求?!

莫里哀與沙士比亞大戰

法國國民議會在23日通過,允許公立大學可推出更多「以外語教授」的課程。議案仍待參院審議等立法過程,但一般估計,國民議會已是最難過的一關,這條名為「菲奧拉索法案」的高等教育整體改革法案(菲奧拉索是以高等教育部長Genevieve Fioraso命名)已形同通過了。 「以外語教授」,其實即是用英語上課。總不會有法國大學推出以國語或日語教授的課堂吧??法國一向自覺文化獨特,對「英語入侵」尤其敏感。可想而知,整個高教改革中,最惹來爭議的是「英語課程」,這被形容為「莫里哀與沙士比亞大戰」。

Eurovision票數離奇失蹤

今年Eruovision已曲終人散,但仍然引起爭議,並成為 阿塞拜疆及俄羅斯外長21日開會時的議題 !話說今年阿塞拜彊給了俄羅斯0分(Eurovision中,每國的觀眾投票及評審計分各位50%,分數/票數排十大便會有分,第10有1分、第9有2分,如此類推,直至第2為10分,第1為12分),但阿塞拜疆國營電視台在20日稱感到奇怪,因為據他們的數據顯示,不少觀眾投票給俄羅斯,俄羅斯在阿塞拜疆得分應該排第2,即獲10分。 事件甚至驚動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他下令徹查事件。阿塞拜疆外長Elmar Mammadyarov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時,需要花時間解釋事件,後者更揚言俄羅斯會有所回應。

歐洲仍然恐同

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翌日,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簽署《同志婚姻法》,令法國成為第14個允許同性戀者結婚的國家。英國將是下一個同志婚姻爭拗的主戰場,目前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中有保守黨議員打算倒戈,不支持政府的同志婚姻法案,令政府必須獲得工黨支持才能通過法案,法案審議仍在拉据。德國預料亦會在9月大選後的下一屆國會議期處理同性戀婚姻問題,而意大利政壇亦逐步朝支持有關立法的方向走。 歐洲同性戀者--或廣義地同時包括雙性戀者及跨性別者的「LGBT社群」--在立法上的維權運動上似乎形勢大好(或至少是西歐),但 歐盟基本人權署(FRA)17日發佈的首份LGBT權益報告 卻顯示,LGBT仍面對嚴重歧視,例如平均有26%的受訪者表示,過去5年曾因LGBT身份而被打或面對暴力威脅。上面的地圖便顯示了各國有關比率(請點擊放大)。

馬爾默

Eurovision在瑞典南部的全國第三大城市馬爾默(Malmo)舉行,不妨轉貼幾篇相關文章,讓大家認識一下這個城市。 我在2006年也曾寫過這個城市 ,談及一條2000年落成的跨海大橋,把馬爾默與丹麥的哥本哈根連接,來往兩地大概半小時左右,現在有些在哥本哈根工作的人士選擇在馬爾默居住,因為馬爾默的生活物價水平低得多,亦令兩城以至週邊地區融合成一個Oresund經濟體(Oresund是兩市之間的海域名稱)。大家下次去哥本哈根旅遊時,不妨順道去一下馬爾默一遊,以及同樣在瑞典南部、更著名的旅遊古城隆德Lund。事實上,如果大家要去馬爾默,倒不如先乘飛機往哥本哈根,不要前往斯德哥爾摩,因為由斯德哥爾摩乘火車,要大概4小時!而如果丹麥真的勝出今屆Eurovision,諷刺地,下屆舉辦地點可能只是相隔半小時車程左右的哥本哈根! 馬爾默原是工業革命時崛起的工業城市,跟其他歐洲工業城市一樣,在二戰後隨著歐洲工業式微而衰落, 這篇文章則講述 ,馬爾默過去十至二十年如何透過發展高等教育及科研、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而重新發展--瑞典90年代著名樂隊The Cardigans便是以馬爾默作為其創作基地! 談起瑞典音樂,當然必須要提瑞典以至西方流行音樂殿堂級班霸Abba。瑞典其實是全球第三大英語流行音樂生產國(僅次美國及英國),其幕後音樂工作者早已雄霸歐洲,例如不少Eurovision的創賽歌曲由瑞典音樂人創作。 德國之音這篇報導 研究了瑞典音樂如何風靡全歐以至全球。

丹麥,今年Eurovision大熱

2013年的Eurovision決賽明天便會在瑞典的馬爾默(Malmo)舉行,根據博彩公司的賠率,上面丹麥Emmelie De Forest的《Only Teardrops》是頂頭大熱。各位可看看自己是否喜歡。 說實話,我就不太喜歡。當然,今年水準似乎只是一般。又當然,我喜歡的一向都不是奪標大熱,例如去年的冠軍,都不是我那杯茶。

翻舊賬

這篇post與歐洲無關,純粹翻舊賬-- 我一年多前已曾寫過 : "事後孔明地說,2010年菲律賓人質慘劇時,我已認為這是「港獨抗中」情緒的轉捩點,香港對中國疏離的情緒已去到一個危險的地步。 ......人質慘劇徹底曝露香港沒有外交權下遭外地(菲律賓)政府敷衍的問題,當我看到不少外電報導說,不少香港受訪者十分不滿香港政府在外交無能,已知出事。 中國中央政府外交部很明顯不把此事當作優先處理(而這也正常,13億人口的國家真的不可能為單一事件而跟另一個國家關係鬧僵),而當香港有人提出次主權、曾蔭權嘗試打電話給菲律賓總統時,有人立即出來批評這是僭越中央的外交權,但客觀效果是這類言論「越罵越獨」,更令香港人覺得要有自己的外交權,弄巧反拙! " 而當時有人留言說: " Blog主認為如果香港獨立了,菲律賓總統就不會在人質慘劇中敷衍香港。那實在是太天真了。記憶中,菲律賓和新加坡曾因為女佣問題而生爭執,最終讓步的好像是新加坡。所以,如果香港獨立了,相信菲國政府連香港警方派鑑証人員上旅遊車上搜証也不會批准。" 現在請看看「中華民國政府」如何處理台菲漁業糾紛,看看 當日人質死者家屬怎樣看 ,就知誰對誰錯。 Blog美妙之處在於,文章很容易翻閱搜尋,究竟一、兩年前,甚至幾年前寫的觀察推測,是否經得起時間考驗,一目了然。

中國成北極理事會觀察員 各有所求

近一、兩年才備受關注的國際組織 北極理事會 15日召開了半年一度的會議,會上通過接納中國成為觀察員國,而印度、日本、南韓、新加坡及意大利都獲接納為觀察員國,令這個組織的觀察員國增至12個,反而關係理論上更密切的的歐盟的觀察員地位申請未被通過。 中國進軍北極,過去一、兩年不斷在國際傳媒中廣受討論。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是中國的「北極戰略」重要里程碑,但實質意義其實不大,而北極理事會本身都有需要吸納中國。

奶粉荒 荷蘭政府插手調查

「奶粉短缺,媽媽緊張四處撲奶粉,超市限買,政府插手」。說的不是香港,而是荷蘭,副經濟大臣迪絲瑪(Sharon Dijksma)在8日宣佈,將調查當地部份牌子奶粉持續短缺的情況。 如果你是香港人,荷蘭奶粉荒的詳情,應該都可估到大概。同樣是中國人/當地華人狂掃奶粉,然後高價轉售至中國(轉售價較當地零售價高出一倍,還未計運費);同樣是只局限在幾隻牌子的奶粉受影響;同樣是奶粉商及零售商說,不是一罐奶粉也買不到;同樣是政府安撫國民,受影響的只是幾隻牌子,不存在奶粉短缺、不是「糧荒」的危機;同樣是有人抨擊政府發表「沒有奶粉荒」的言論是無知......

貿易優惠-歐盟外交有力武器

孟加拉4月23日發生商業/工廠大廈倒塌事件,屍體發掘(or生還者搜索--儘管我不太相信現在還可以出現奇迹)仍在進行,目前死亡人數已逼近600,而失蹤人數仍以百計,估計死亡人數還會上升。 事件引發全球關注,其中歐盟對外事務專員艾嘉蓮(Catherine Ashton)及貿易專員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在4月30日發表聯合聲明,敦促孟加拉政府改善工人工作環境,並提及考慮改變目前對孟加拉的貿易優惠來向孟加拉施壓。這提醒大家,歐盟在國際事務上,擁有一項最強大、歷史最悠久的工具--關稅政策。

奧朗德靜待德國9月大選結果

歐洲過去一週討論德法兩國矛盾加劇的問題,主要因為上週有法國報紙報導,法國執政社會黨內部文件抨擊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自私不妥協」。儘管兩國主要官員強調,兩國關係良好,但一些執政黨要員仍充當「打手」角色,抨擊對方。詳細可看 《蘋果日報》2日的報導 。 《信報》一個專欄(鏈結需要付款登記才可登入) 認為,「法國不信任德國一直主導的緊縮政策」,而「法國此刻爆出對默克爾政府經濟政策的不滿,其實是把呼籲歐盟檢討緊縮政策的呼聲推向高峰,若留意近日歐洲各國元首的言論,這種意見在成員國之間有不少支持。歐盟未來的經濟政策似乎已到了重新檢視的時刻。」不過,我個人傾向相信,這只是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以至執政社會黨正等待德國9月大選結果,搏默克爾爭取2度連任時失敗。

桑坦德銀行副董事長辭職

 歐元區最大銀行、西班牙的桑坦德銀行(Banco Santander)29日作出重要人事調動,70歲、擔任了該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超過10年的沙恩茲(Alfredo Saenz),由年僅46歲的馬林(Javier Marin)接任。 過去2年一直捲入訴訟糾紛的沙恩茲主動求去,為西班牙政經拆除了一夥潛在巨型炸彈--一旦沙恩茲被當局逼走,不只桑坦德銀行,整個西班牙經濟都會面臨巨大震盪。桑坦德銀行對西班牙有如此巨大影響力,那就要先看看這間銀行有多厲害。

同性婚姻變外交議題

各處鄉村各處例,各國各地可就自己的習俗立法,但在全球化下,兩地的習俗也可能會發生碰撞--法國國民議題本週剛完成同性戀者婚姻及領養小孩的法例後,俄羅斯26日則傳出消息,總統普京表示,考慮限制法國國民領養俄羅斯的小朋友。 普京是在與國會議員會面時作出表態,一名地方議會議長提及此議題時,普京表示,俄羅斯有可能及有需要對法國通過同性婚姻法作出回應。估計是修改俄法領養協議,要求法國保證,被領養至法國家庭的俄羅斯小朋友不會被同性戀者伴侶的家庭。 俄羅斯一向出名恐同,同志遊行例必遭恐同/反同者毆打搗亂,部份城市如聖彼得堡更立法禁止「向未成年人士宣揚同性戀」,變相禁止在公開場合作任何同性戀者權益宣導活動。而法國審議同性戀婚姻期間,已有俄羅斯官員表示要考慮修改兩國領養協議。 普京這次表態,亦令人聯想到俄羅斯與另一國家--美國--就領養問題的爭議。由於美國試過有幾名被領養的俄羅斯小朋友因養父母疏忽而致死,俄羅斯國會便立法,禁止再讓美國家庭收養俄羅斯小朋友。

歐盟信任度急瀉

Eurobarometer最新有關歐盟人民對歐盟信任度的調查顯示,比較2007年5月和2012年11月--亦即金融海嘯前後,歐盟六大國的國民對歐盟的信任度都急瀉,原本只有最疑歐的英國,信任度淨值是負數,但如今西歐另外四大國都出現負值,只有波蘭勉強維持正值。(見上圖)

丹麥學校強制停課第4週

 [丹麥教師在4月9日曾組成35公里人鏈抗議;Euronews新聞片段] 老師罷工,學生罷課,或者聽過,但政府因為勞資糾紛而強制學校停課,則十分罕見--這種情況卻在丹麥發生了,而且已經超過3週,而且是在左翼政府統治下出現。近7萬教師被逼停課(亦不獲發薪金),逾87萬名小學及初中學生受影響,事件目前仍未有解決跡象。 強制停課由4月2日開始,事緣代表98個市鎮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聯盟,與教師工會就教師待遇談判破裂。原本的教師待遇條款在3月31日結束,於是地方政府下令,由4月2日起,由它們管轄的學校全部停課,直至新的待遇條款達成協議為止。

意大利左派玩死自己

 上一篇post己寫過,意大利這次選總統的形勢撲朔迷離,但想不到情況會如此混亂,在2天過了4輪投票仍未得出結果,香港時間20日下午要進行第5輪投票,而現在po文這一刻,仍未知道哪人機會較大。 說混亂,其實主要是2月大選險勝的中左陣營混亂,推選總統令中左陣營內部對領袖貝爾薩尼(Pier Luigi Bersani;右面照片)沒有把握機會一舉掌控參眾兩院的不滿一次過爆發出來,貝爾薩尼19日晚被逼宣佈總統選出後下台。這代表:1、意大利篤定6月至7月期間要再大選,下任總統就任後要立即解散國會;2、中左陣營在下次大選將敗陣。 唯一可肯定的只有這2點,但往後政局發展,如中左陣營由誰領導?下屆政府由哪個/些政黨組成機會較大?下任總理熱門?全部都是一個迷。

冇和解,冇總統;冇總統,冇和解

在議會制國家,國會議員推選總統,基本上並不重要,不過,意大利選舉團在18日推選下任總統,則對意大利政局去向十分關鍵,因為這將決定,2月底大選至今「無政府狀態」逾1個月後,究竟將會組成什麼政府,或者是僵局完全不可能打破,只能短期內重新大選--吊詭的是,意大利憲法規定,總統在任期結束前6個月不能提前解散國會,亦即選舉團一日選不到下任總統,國會一日也不能解散,任由僵局持續下去;但如果選到總統的話,那就意味有政黨/政黨聯盟掌控國會兩院大多數,一早就組成了政府,不用拖到現在。

土耳其鋼琴家褻瀆伊斯蘭罪成

你說酒河在天國川流不息--你當天國是酒館嗎? 你說美女在天國等着信徒--你當天國是妓寨嗎? 這是11世紀波斯詩人Omar Khayyam諷刺一些伊斯蘭信念虛偽的一首詩,亦是土耳其15日一宗審訊的焦點之一。土耳其著名鋼琴家兼作曲家塞伊(Fazil Say;上面是他的表演片段)因為去年在推特轉推多條被刺諷刺伊斯蘭教的推文,包括上述的詩句,在15日被裁定褻瀆伊斯蘭罪名成立,入獄10個月,緩刑5年。

離岸金融中心 歐洲大國磨刀霍霍

在週末的歐盟財長非正式會議中,奧地利財長費克塔(Maria Fekter)表示在維護銀行保密制方面「勝利」,不過,歐洲大國打擊離岸避稅金融中心的行動又進一步升級,亦進入新一個里程,其中銀行保密制是其中一個重要議題。 值得關注的是,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對付歐洲的離岸金融中心時,會否將手伸至全球,要求其他地方同樣跟隨,尤其是在G20的場合作出這要求--一如前法國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曾在倫敦G20峰會要求會後聲明把香港列入避稅中心之一,最後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拍枱反擊才撤回這字眼。歐洲在這方面的舉動,值得香港關注。

戴卓爾夫人與歐洲

事忙,一直未能寫下這篇post。戴卓爾夫人一直給人的印象是英國疑歐派精神領袖,例如上面著名的「no no no」演說,當時歐盟執委會德洛(Jacques Delors)提到,將來,歐洲議會是歐洲的民意代表機構,歐委會是歐洲的行政機關,成員國部長委員會是歐洲的參議院,戴卓爾夫人立即連聲說「不!不!不!」--時為1990年10月30日,2天後,香港前途談判期間擔任外相的副首相賀維(Geoffrey Howe)以不滿戴卓爾夫人的歐洲政策為由而辭職,為保守黨要員三週後成功把戴卓爾夫人趕下台的逼宮揭開序幕。 但正如 凌劍豪這篇文章 所說,戴卓爾夫人在推動歐洲整合上也有功勞,最著名的便是「單一歐洲法」、亦即建立歐洲單一市場的條約,是由她一力主張。當時甚至說,她是歐洲共同體的總統,地位猶如今天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而戴卓爾夫人當時私下只淡淡然說:「我知道,但我不會做(歐洲總統)。」

鐵娘子雖逝世 「貝戴主義」猶在

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8日逝世,當中一個最敏感的問題立即有了答案:英國政府只會為她辦第二高級別的「禮葬」(ceremonial funeral),而不是最高榮譽的「國葬」(state funeral)。王妃戴安娜(Princess Diana)1997年及皇太后2002年的葬禮都是禮葬,這次將是自戴妃後英國最受矚目的禮葬。 戴卓爾夫人身體近年已不太好,而她會否成為自邱吉爾後首名獲國葬待遇的前首相,在過去幾年不時被傳媒及政壇炒作揣測,例如 BBC中文網在2008年便有這篇報導 (文中提及,過去2個世紀,只有7名非王室成員獲國葬,而當中只有一人是非軍人或政界出身的人士--大家可以估估他是誰)。她無疑是邱吉爾後英國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政壇人物,但她的強硬自由市場主義,亦令她成為20世紀最具爭議的政壇人物-- 《衛報》網站有這篇評論 ,指這次禮葬應由私人公司集資,政府一分錢都不應支付,以實踐她當年認為由市場決定最能給予個人最大價值及最佳選擇的理念,便可見到現在,英國仍有不少對她恨之入骨。 看看上面的影片--這是1987年大選前,她接受BBC訪問的片段,當被問及不少人批評她的統治令英國社會分化時,她多次打斷主持人插嘴及企圖叫停她的發言,激動地反指是工會在70年代的所作所為才是英國社會分化、對抗和仇恨的根源,她只是撥亂反正而已。支持全面自由市場的人士,大抵覺得她作風強勢;認為自由市場有缺憾的人,則應該感到這段發言令人作嘔。

避稅風暴震散法國政壇

全球爆出歷來最大宗離岸金融中心帳戶/離岸公司洩密事件,令香港及大陸不少政商界都擔心自己的資料外洩之際 ,這枚炸彈早在4日已經在法國引爆,法國《世界報》率先爆料,指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去年大選時的競選辦司庫歐吉耶(Jean-Jacques Augier)與一名中國政協商人聯資擁有一間在開曼群島的離岸公司。 離岸公司洩密事件爆發的時機,對奧朗德十分不利,因為在2日,被視幾十年來法國最嚴重、最惹起全國公憤的政治醜聞才出現,不單重挫上台不足1年的奧朗德政府,對公眾對法國政壇信心的打擊,更直逼1930年代法國政局混亂動盪的年代。

「債由自取」

(以上朔伊布勒接受訪問的影片亦可到 ZDF的網站 ) 塞浦路斯國會19日在1票贊成也沒有的情況下否決存款稅,把拯救塞浦路斯的問題的球拋向歐元區各國,但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當晚接受德國電視台ZDF訪問時,已立即把球拋回塞浦路斯,表示塞浦路斯的銀行體系過大(以及他沒有直說出口「靠洗錢/避稅天堂來吸引外資」),稅率也極低(利得稅只有10%,比愛爾蘭更低!)。他並說,這些問題是塞浦路斯咎由自取,不能賴別人(Und daran ist niemand außer Zypern schuld.) 「塞浦路斯咎由自取」,ZDF的題目為「Zypern ist selbst schuld」--有趣的是,在德文,罪咎、犯錯(schuld)一詞,跟債務是用同一個詞,巧合地,這句說話亦可變成塞浦路斯「債由自取」!歐債危機期間,一些英文傳媒/評論也已提及此點,指出德國人或許因此覺得,政府發債,或者個人借錢,借來「債務」時,同時亦添上一份「罪咎」,繼而在理財思維上,連借錢也十分抗拒。

「英皇御准」監察傳媒

英國傳媒業在18日進入新的里程:英國三大黨達成協議,將成立一個新的監察傳媒機構,國會下院在18日以近乎一致贊成通過所需的法例。 在這項政策中,保守黨堅持反對立例成立這個新的監察機構,另一執政黨自民黨則與在野工黨聯成一線,堅持要立例。結果,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中間落墨,透過「皇家特許」(Royal Charter)的形式來成立這個新機構,避過上述爭拗--簡單來說,卡梅倫「借英女皇過橋」。

向存款者開刀

塞浦路斯拯救方案要求向存款徵稅,後續影響在18日市場重開後顯然,歐洲股匯下滑,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抨擊做法不公平 (不少塞浦路斯銀行的存款來自俄羅斯),美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克魯曼(Paul Krugman)形容這跟煽動其他歐洲國家、尤其是意大利、希臘等經濟情況較弱的國家出現擠提 。 有一點要補充昨天的post:為何歐元區各國要向存款開刀?除了昨天所說,有很多存款來自俄羅斯富豪或巨企,歐元區納稅人不會想拯救俄羅斯人外,另一技術原因是,塞浦路斯的銀行極度依靠存款作為資金來源--評級機構穆迪去年11月底一篇報告指出,根據各銀行自己的財務報告來推算,截至去年6月,塞浦路斯銀行7成資產的資金來源是存款。在其他的銀行例子,會有大量其他債權人,例如銀行債券持有人,但在塞浦路斯的例子,就算其他債權人都要「削髮」(haircut),都還未足夠應付所欠下的金額,因此下一個債權人--存款者,同樣要承擔損失。

杮子軟的吃

歐元區財長15日通宵開會後,16日凌晨通過第5個拯救區內國家的方案,以100億歐元(1015億港元/3889億新台幣/813億人民幣)拯救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只是小國,本身影響不大,但這份拯救方案開了先河:相關國家的存款都要「徵稅」,即是變相充公部份存款,以作為拯救方案財政來源的一部份。 擁有10萬歐元存款或以下的人士,存款被充公6.75%,以上的則充公9.9%,估計合共獲得58億歐元(589億港元/2255億新台幣/472億人民幣)款項。18日是塞浦路斯假期,所以措施在19日實施;電子轉賬已即時停止,至於ATM,基本上消息傳出後,16日中午左右,差不多全國ATM都沒有現金可提取了,因為國民一窩蜂盡量提走存款,盡量減低被充公的金額。

耶穌會:由邊緣走進權力核心

教廷定出新教宗方濟,最令人注目的是他成為首為來自美洲及逾千年來首名非歐洲的教宗,但另一個更重要的「第一」是,方濟是首位來自耶穌會的教宗。部份華文傳媒略有觸及,但並不深入,在這裏一寫這方面的資料。 耶穌會是頗惹爭議的一個天主教修會--它是天主教內最大的修會,擁有1.8萬成員,無論在全球覆蓋及影響力都十分龐大;但這樣大、有逾4個世紀的修會,卻到現在才出第一個教宗,因為耶穌會在整個天主教內被視為處於邊緣的修會,甚至經常與天主教內的主流起衝突。

「非歐洲人」教宗

近日異常忙碌,沒空看新聞,更不要說再找背景資料及思考。但歷來第一位拉丁美洲教宗誕生,以及「1300年」來首位非歐洲人教宗出現,好奇地問:上一個「非歐洲人」教宗是誰? 在現今有維基百科的年代(以及維基百科又叫大家捐款的時間!),當然很容易找到--他是731年至741年期間任教宗的額我略三世( 英文維基鏈結 , 中文維基鏈結 )。以出生地來論,他是敘利亞人--但當然,這可能「誤導」,因為當時的「敘利亞人」和現今的「敘利亞人」在種族上一定有很大不同,就正如現今的「土耳其人」當然可以上溯說自己根源的一部份是拜占庭帝國,但很明顯拜占庭帝國的人民不會如現今的「土耳其人」般是突厥一系。 甚至,在種族上來說,方濟某程度上算是「歐洲人」。我已經不是說現在的拉丁美洲人是西班牙葡萄牙人的後裔為主,而是方濟的確是意大利移民之子--根據移了民往外國的華僑仍要「心繫中華愛祖國」的標準,這次甚至可以說教宗一職重返意大利人手上呢!! 「1300年」前曾出現「亞洲教宗」,令我想起我讀歐洲研究時第一堂課的內容--什麼是歐洲?大家或者直覺會認為,基督教(泛指Christianity)是「歐洲的宗教」,但講師當時便立即說:「耶穌可是亞洲人哦!」歐洲與基督教的關係,沒有如大家想像般那麼直接及理所當然。 另外一提的是:最新教宗「方濟」(不是方濟一世),英文是Francis,但跟其他一般人名不同,歐洲名字在歐洲各語言是有一套「對換」系統的,例如Francis在法文是Francois,西班牙文是Francisco,德文是Franziskus,意大利是Francesco,波蘭語是Franciszek,瑞典文是Franciskus,等等。同樣的情況套用在歐洲王室--如果一個英國人的名字是Elizabeth XX,其他國家的傳媒都會用回Elizabeth,但若果是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就會變成Isabel(西班牙)、Elisabeth(法國)、Elisabeth(德國)、Elisabetta(意大利)、Elżbieta(波蘭)等等。

歐盟殺雞儆猴 重罰微軟57億

 歐盟在反壟斷上似乎很「偏愛」微軟,歐盟競爭專員阿爾穆尼亞(Joaquin Almunia)6日宣佈,因微軟違反跟歐盟在瀏覽器市場反壟斷上的協議,向微軟罰款5.61億歐元(56.7億港元/217億新台幣/45.5億人民幣),連同之前這宗反壟斷個案,以及其他反壟斷個案(如Window Media Player),微軟至今被歐盟所罰的四次反壟斷罰款已合共高達近22億歐元(222.3億港元/851億新台幣/178.4億人民幣),不可謂不大。

插手工資政策再度成風?

由瑞士一名議員Thomas Minder(上面照片;來自Swissinfo)獨自推動的限制公司高層薪金動議,在3月3日的公投中大比數通過寫入憲法,入來歐洲/企業界震動,德國政府和法國總理紛紛表示,考慮仿效瑞士的做法,就算不寫入憲法,至少也訂立相類似法例。 瑞士這次公投涉及的限制沒有大家所以為的轟動,但重要性在於:歐洲多國在金融海嘯後都出現這類限制「超高薪」的聲音,各國政府/輿論/學界的思潮,會否由90年代連左派都不想太介入工資問題,變成再度向左轉,政府事事干預薪金問題?

必須再選

意大利24至25日的大選出了一個頗噩夢的結果:參院沒有單一陣營獲過半議席。貝爾薩尼(Pier Luigi Bersani)領導的中左陣營不能獲過半議席,就算他和蒙蒂(Mario Monti)都不能掌控參院,即貝爾薩尼必須與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領導的中右陣營合組「左右大聯盟政府」--意大利的「選舉聯盟」或「聯盟陣營」本身都包含了意識形態分歧極大的政黨,尤其中左陣營,單一陣營自己獨自執政都有問題,更何況兩個包含大量不同意識形態政黨的陣營? 上面瑞士報章Le Temps的政治漫畫便諷刺意大利大選後極不明朗的狀況:選舉新教宗,出了白煙(梵蒂岡選教宗,如果該輪投票未選出教宗,便會放黑煙,如果有了新教宗,就會放白煙);意大利國會大選,則一片迷霧。

決戰倫巴底

歐洲這兩天都在等待意大利大選的結果,大選投票會進行2天,要到25日下午3時(香港時間25日晚上10時)才結束。 選戰結果並不明朗,因為意大利法例規定,投票開始前2週禁止再發佈新的民意調查,而根據最後的民調,曾是意大利共產黨成員的貝爾撒尼(Pier Luigi Bersani)所領導的中左聯盟「意大利共同利益」領先貝盧斯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領導的「中右聯盟」的幅度,由數週前的超過10個百分點縮窄至約5個百分點。貝盧斯科尼在過去2週有否進一步縮窄距離、甚至爆冷反超前勝出大選呢? 而外界最關注的是,一般相信可勝出擔任總理的貝爾撒尼,能否同時掌控兩院?箇中關鍵取決於意大利經濟重鎮、米蘭所在的北部區域倫巴底(Lombardy,上面地圖中紅色部份;地圖來自維基百科)

貝盧斯科尼大選對手:德國

嚴格來說,應該是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 意大利在24日及25日便進行大選投票,全歐焦點開始轉向意大利。儘管這是第三大歐元區國家,大選結果其實極不明朗,一些可衝擊歐元的結果出現的機會其實增加了,但很奇怪,全球市場暫時沒有理會;今年歐洲最重要的2場大選分別是意大利及9月的德國大選,而很巧合地,兩國政局及大選選情正互為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