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港版國安法再有通緝行動】英外相稱不容脅迫在英人士 歐盟譴責

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第四帝國」

[默克爾出席峰會前回應美國被指截聽其手機通訊的的指控;她說「朋友之間監聽,完全不行」(Ausspähen unter Freunden - das geht gar nicht)]

歐盟峰會在24日展開,這次峰會原本是十分悶的,算是較惹火的議題有移民(亦即阻止早前地中海難民船沉沒的意外再發生),較悶的就有「發展數碼經濟」。不過,本週接連爆出美國監聽法國國民通訊,甚至連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手機通訊都被人截聽,令美國監聽問題成為焦點,估計歐盟峰會會發表聲明,28國聯合抨擊美國及敦促美國檢討。

這篇post想提及的倒是路透社這篇文章:默克爾及德國政府積極安插德國人擔任歐盟高職,希望以此在歐盟推展德國利益,而更重要的是,假如這樣都不能達到目的的話,默克爾會乾脆親自出面,要求歐盟答應德國的要求--而近月的例子似乎顯示,默克爾每仗都成功。說實話,在美國監聽問題上,如果只是法國受影響,沒有爆出默克爾被監聽的消息,我相信事件不會鬧得這麼大--是的,現在大家可以得罪任何歐洲國家,但千萬不要惹毛德國,尤其是如日方中的默克爾!

歐債危機期間,已有人說,默克爾做到「鐵血宰相」俾斯麥、德國大帝威廉二世和希特拉都做不到的事情:在歐洲建立德意志帝國。英國報章甚至戲稱,現在進入「第四帝國」(Forth Reich)年代。

之前寫過文章,指出東西德統一,以及歐盟東擴,將註定德國成為歐洲霸主,法國、英國和意大利沒有可能跟她爭霸--統一代表德國的人口和面積凌駕法英意,長遠而言其經濟一定遠超三國;歐盟東擴,代表德國在地理上才是歐洲中心,而再非如冷戰時期比利時(亦即法德邊境一帶)才是中心(正如看看地圖都知道,位處中國南端的香港如果只北望神州,理所當然會落入邊緣化的末路),而且新加入的國家,撇除蘇聯時期的影響,大部份都受德語系文化/社會影響(德國或奧地利帝國),德國一定影響力大增。

但以上,再加上歐債危機,都只是形勢而言--即德國「被逼」話事。然而,若根據路透社的文章,德國安插國民(或該國信得過的人)入歐盟機關,且歐盟圈子的德國人有定期聚會交流,那麼,就不只是「為勢所逼」,而是德國有心發揮影響力--如果不是做「歐洲霸主」這麼宏大的目標。

近月,德國至少在銀行聯盟問題(德國堅持不能把其地方儲銀納入泛歐監管)、中歐光伏產品瀕臨貿易戰(如果貿易戰爆發,德國公司最受影響)以及碳排目標(德國汽車業會大受影響)三大議題上,都成功逼使歐盟接納德國的立場,而且是明顯德國獨立改變歐盟政策方針。這在幾年前是難以想像的。

除了經濟實力,還有一點令這種情況出現--默克爾一代是「50後」,是首批二戰後出生的領袖。他們不會如日本的安倍晉三般歌頌希特拉,但至少不再覺得,德國需要因為二戰罪行而低聲下氣,會理直氣壯維護國家利益。

不過,德國發揮影響力時,仍然會保持低調,在幕後發功,不會高調公開出手。這可能是德國仍受二戰問題局限,但更可能是默克爾本人的性格所致。她在國內政爭中,都擅長低調「整死」對手。亦可能兩者互為影響--正是默克爾的低調,成功令德國發揮二戰後最大的影響力。

例如,以路透社的文章為例,如果是歐盟一些「高調」職位的話,默克爾仍會跟從慣例,各國「分餅仔」,但德國已搶了不少「公務員」性質較重的位置,例如歐盟理事會秘書長、歐盟執委會主席幕僚長及歐洲議會秘書長都是德國人,這些職位不會天天在傳媒面前指點江山,在內部仍沒有決策功能,但對歐盟實務運作有很大影響力。

另一點是,德國/默克爾要發揮影響力時,一定會找盟友或多邊平台推動其agenda,或游說其他人代勞--例如,大家都知道是德國要求南歐各國厲行緊縮財政政策,但正式作決定的是歐盟/歐元區峰會/財長會,因此要「集體負責」(情形有如香港政府不發牌給HKTV是行政會議集體決定,而非「一男子」獨自的決定);又或是當年趕貝盧斯科尼下台時,默克爾聯同法國的薩爾科齊突然要求會晤貝盧斯科尼,猶如「見家長」般,以向外發出訊息,「德法」兩國「都」不想他在留任,而歐洲央行當時刻意推高意債債息,相信都是德國政府有份背後游說,營造一個貝老在任便意國金融市場大亂的印象。

說了這麼多德國不斷在歐洲發揮影響力的例子,有一點,是德國仍未朝「帝國」的方向邁進的:軍事。目前,德國仍在參與軍事行動上十分保守,例如敘利亞問題上,德國政府堅持不應攻擊敘利亞。不過,英國《金融時報》在22日已有一篇評論文章,呼籲「Germany must accept its responsibilities」--發揮軍事影響力,似乎是德國下一個很必然地會打破的局限。

留言

  1. > (情形有如香港政府不發牌給HKTV是行政會議集體決定,而非「一男子」獨自的決定)

    其實不然,由殖民地時代到特區基本法,行政局/行政會議的定位都是「諮詢」架構,有影響力但沒決定權。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只是聽行會成員意見,決定最終是由特首作出。只是如果不跟隨大部分行會成員決定,他需要把理由記錄在案而已。(那份紀錄自然是機密文件,市民不會見到)

    簡單點說,聲稱「集體決定」只不過是「一男子」在推卸責任而已。就算行會成員真的大多數贊成不發牌,「一男子」也有不接受的權力。那些行會成員趕著跳船撇清責任,固然難看,但特首的責任更不可能撇得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說的, 正是你所說的情形: 明明是默克爾做的決定, 但經過歐盟峰會正式宣佈作出這決定後, 默克爾便可以對外把責任推到歐盟全部領袖身上, 看似是歐盟「共識」.

      至於香港情況, 在法例上的確港督/特首可以自行決定所有事情, 但條文上叫得你「會同」行會做決定, 即係叫你應該要由行會多數作決定. 實際執行上, 殖民地時代, 港督全部空降, 如果沒有本地菁英的意見, 港督是不會懂得如何作決策; 回歸後, 特首會較有自己的意見, 但現實是沒有(行會多數)人撐, 特首都應該會預期到這政策是執行不到而自動收回的.

      當然, 有人個腦的構造十分特殊, 已是另一回事了

      刪除
  2. 個人覺得,Merkel 當今的許多歐洲政策在近 30 年來的德國歷史上都有跡可尋。 前任栽樹,後任乘涼。 她不聲不響地執行不少她的前任的理性想法。也有許多人說過,必要的時候,她是把反對黨的政策拿來自用的專家(比如搶過綠黨的反核旗幟)。 而她的歷任前輩總理,自戰後以來,都是反對德國在歐洲稱霸,反對對別國進行軍事干預。直到今天都在高調反對。我覺得行事喜歡走熟路的 Merkel,不會在軍事上做出出格的事情。 至於這個更多軍事責任的鼓動,看看是來自_英國_的 ft,居心是不是可以想見。

    至於說她“整死”政敵,個人覺得也是隨機運氣的成分多一點。 比如本來 zu Guttenberg 多麼前途無量的一個人,自作孽不可活,事情被捅出來以後,德國這麼嚴肅認真的國民性格,誰做他的上司都沒有辦法不跟他切割清楚以平民憤。天時地利人和她都佔盡,有點時勢造英雌的感覺。 穩重低調倒是沒得說。

    回覆刪除
    回覆
    1. 的確, 當她的「師傅」Helmut Kohl在歐債危機批評「徒弟」不顧歐洲「團結」時, 有人為默克爾平反, 說正是Kohl當初容許一個有漏洞的貨幣聯盟出現(不少人說, 要全面「協調」歐元國家的財政預算政策是必須的), 現在要默克爾收拾殘局

      刪除
    2. 在歐洲稱霸和軍事行動這件事上,問題的關鍵是,德國的戰後一代可以心安理得,可以理直氣壯,但是德國的鄰居們不會忘記。德國只要一張揚一高調,就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耳提面命那段歷史。不要說軍事行動了,就是德國要求希臘厲行經濟緊縮,就已經有希臘人當街掛出默克爾身穿納粹軍服的合成漫畫以示強烈抗議。個人認為,德國可以在歐洲持續悶聲發財就已經不錯了。 科研,教育,文化等等方面的擴充實力擴大影響不是問題, 但是在軍事等方面的出頭,在可見的將來終究是個很大的忌諱。

      至於說到 Kohl,他是個在德國國內爭議很大的人物。 九十年代被踢爆的政治獻金醜聞倒可能只是件小事(畢竟金額不大)。 他最為被人詬病的,我知道有這麼幾點 (只是轉述德國人觀點,不是我自己的認識): 1.東西德剛剛統一的時候,推出東德貨幣一比一兌換西德馬克的政策。這完全背離經濟學原理,造成東德許多企業急速破產,大量東德人失業,東德許多地區長期蕭條直到今天。 2.如網主在上面一個留言所說的,在歐元實施的技術細節尚未足夠成熟的時候就匆匆推出,漏洞不小,給後世留下隱患。 3.大躍進式推進歐盟東擴,歐盟從 12 個成員國迅速擴張到 28 個, 而制度上沒有進行相應的修正。 現在是每個國家都有平等的發言權, 即一票否決權, 開會議事永遠吵吵鬧鬧如一盤散沙, 給大政方針的實施造成極大的困難,不能再代表歐洲的根本利益。
      有些德國人認為他是德國史上最無能總理 (在他任上實現的兩德統一, 有德國人認為是歷史潮流大勢所趨, 在那個時間點上, 俄國人美國人起到的作用最大,任誰在總理位子上都會發生那件事)。 他現在其實已經很少出來表示意見。

      我上面說的默克爾的前任,更多是指施羅德和施密特。施羅德的 Agenda 2010 為今天的德國經濟繁榮奠定了政策基礎,創造了騰挪空間,可說功不可沒。 意大利某部長哭著求國民放棄一些福利, 許國家一個明天的事是你說的吧? 那個 Agenda 2010 宗旨就在削減福利,給德國企業鬆綁,創造就業。 施羅德不哭也不求, 拋頭顱灑熱血推行這個 Agenda,許多國民的切身福利被砍掉,自然招來許多怨恨,輸掉 2005 年的選戰,可說是殺身成仁。 而這個 Agenda 帶來的好處,德國人已經漸漸承認。 說是 CDU 偷走了 SPD 的經濟改革果實,倒不是完全冤枉 CDU。而 Agenda 2010 的指導思想和大部分內容,早在 1982 年就已經由施密特內閣裡的經濟部長提出。 施密特當年是內外交困,儘管認同經濟部長的這個計劃並願意實施,但是在 SPD 黨內完全得不到支持。 1982 年他被彈劾下台,這個經濟改革計劃一擱淺就是 16 年。 這是內政方面。 外交上, 施密特的遺產就更多。 和法國的 Valéry Giscard d'Estaing 一起,他們兩人最先提出歐洲統一貨幣的構想,創立 EMU, 似乎可說是歐元之父 (施密特下台的時候有兩件事沒來得及做成令他十分不甘心,其中之一就是歐元沒有在他自己手中正式推出)。 他們還是歐洲央行之父。 他一直堅定奉行穩定貨幣匯率和壓低通脹為 ECB 運作的第一要旨,這在歐洲央行已成德國傳統。 默克爾直到今天也是強調穩定歐元匯率和低通脹。 德斯坦和施密特還是當今 G8 峰會的最初發起人,第一次峰會是在 1975 年。 還有歐安組織…… 施密特是德國至今為止唯一一位被彈劾下台的總理。 有趣的是,30 多年以後的今天,德國只要有“你心目中的德國榜樣”一類的民意調查,年過九旬的施密特,只要在候選人榜單上,開票結果就一定是以大比分領先高居榜首。 2012 年 3 月德國最大的民意調查機構 Forsa 收到 1003 份有效答卷 (調查主題: 你心目中的德國榜樣)。 在 12 位候選人中, 施密特得票 76% 位居第一。 第二名是位電視節目主持人。 第三名默克爾得票 59%。 好像是前年,ARD 一個電視節目上說,一個主題為 “你最願意誰來當現在的德國總理” 民意調查,施密特得票近 80% 高居第一。 德國不少 90 後的年輕人也十分喜歡或者崇拜他。 他至今都常在各種媒體上受邀發表意見。 關心德國民意走向的人不妨留意他老人家都在說些什麼。施密特前些時候也有批評過默克爾在希臘紓困上動作不夠快。理由倒是沒有強調團結不團結,而是救得越晚代價越大,太貴了啦。

      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法國迷姦妻子案】前夫判囚20年 餘下50被告監禁3-15年 Gisèle盼社會正視性暴力問題

轟動全球的法國 Mazan 鎮長年迷暈姦妻案星期四宣判,受害人 Gisèle 的前夫 Dominique Pelicot 判以最高刑罰監禁20年,全部51名被告都被裁定罪名成立。

【Patreon文章】強姦的平庸

[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薩安州首府Magdeburg聖誕市集 汽車衝向人群5人亡逾200傷

【更新了官方的正式傷亡數字】 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香港—台北重登全球最繁忙航線 香港—曼谷打入十大排第7

英國旅遊數據統計公司 OAG 統計出2024年最繁忙航班 ,在香港台灣(官方)關係如此惡劣下,香港—台北線重登世界最繁忙國際航線冠軍,由去年第3升至第1,航班座位數目較第2的開羅—吉達多超過100萬,大概678萬個,較2023年大增48%。

安德魯王子曾是「統戰有用的白痴」 缺席 Sandringham 聖誕崇拜免尷尬

【文章上載於英國時間16日中午12時49分,更新於同日下午5時22分】 英國上周爆出,安德魯王子原來曾讓一名替中國統戰部工作的商人「H6」接近自己,讓對方進入到白金漢宮等重要地點。 皇室消息人士透過一些星期一刊登的報章放風,要求安德魯自己主動缺席多個皇室聖誕活動 ;同日稍後,多間英國傳媒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安德魯至少不會出席聖誕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