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5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港版國安法再有通緝行動】英外相稱不容脅迫在英人士 歐盟譴責

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西國大選混戰 折射世代之爭

西班牙今天(20日)就進行大選了,被形容為獨裁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975年過身、西班牙開始恢復民主後,形勢最混亂的大選,極有可能是民主化後首次需要兩個大黨合組執政聯盟。 今次大選的特點是,兩個在全國政壇只活躍了兩年的新興政黨我們可以黨(Podemos)和公民黨(Ciudadanos)急速冒起,來勢洶洶,威脅兩個傳統大黨,執政人民黨(PP)和工社黨(PSOE),背後折射的是,西班牙新舊世代的矛盾,當地新一代面對經濟社會困境多了,終於借這次大選向上一代「反枱」,要求全國政經社會秩序大洗牌,以迎合新時代的形勢。

氣候大會功臣——穿球鞋的女學者

巴黎氣候峰會達成了歷來首條全球性的氣候問題協議,即使你認為協議作用不大,但毋庸置疑的是,東道主法國的外交手腕令所有與會國嘆為觀止,是法國外交一大勝仗。一般外電都會提及今次會議主席,法國外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主持會議的功力,這篇po不妨一寫為法比尤斯在幕後準備這會議的女學者、巴黎氣候峰會的法國特別代表圖比安娜(Laurence Tubiana,上面為法國第三台影片截圖),看看一名國際關係學者如何在一個真正的國際外交場合發揮作用。

國民陣線崛起,最大輸家是......

法國13日舉行了「大區」選舉第二輪投票,寫此文時,點票才剛開始,但對備受關注的極右「國民陣線」(FN)來說,結果已很明顯,「零的突破」失敗,國民陣線在所有大區都敗陣,在首輪投票氣勢如虹、奪取4成得票率的北部「北部—皮卡迪」(Nord-Pas-de-Calais-Picardie)和東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蔚藍海岸」(Provence-Alpes-Cote d'Azur),由於社會黨退出,票源集中在中右共和黨,國民陣線得票率估計跟首輪近乎一樣,毫無進步;在俗稱「大東部」(Grand Est)的Alsace-Champagne-Ardenne-Lorraine,當地社會黨已「抗旨」拒絕退出,形成三角混戰,但共和黨仍能清脆擊敗國民陣線。 我上週已寫過 ,國民陣線在首輪投票的佳績,不如大家想像般大,「最多只是一個過程中的一個step而已」。結果,這連一個step也不是,可說盡顯法國選舉制度對打擊非主流勢力的威力。

「第五名首相候選人」

西班牙「20D」(即12月20日)大選還有一週就舉行,目前仍陷入4強混戰的局面,執政人民黨(PP)穩守第一大黨地位,3個在野黨公民黨(C)、工社黨(PSOE)和我們可以黨(Podemos)則排二至四位,未有一黨明顯有優勢,當中公民黨似乎已成第二大黨。不過,人民黨領先優勢也不大,未到開票一刻,都難以預料最終哪黨勝出,理論上,四黨黨魁都有機會出任首相。 然而,就在4名男黨魁爭奪首相之位之際,西班牙政壇已有陰謀論,認為還有第5個人有可能在大選後出任首相,她就是人民黨的現任副首相桑塔瑪莉亞(Soraya Saenz de Santamaria,中國外交部譯「德聖瑪麗亞;上面照片中,照片來自西班牙第三台),她被視為有可能成為西班牙史上首位女首相。

瑞士政壇回歸常態

瑞士10月大選,反移民的人民黨(SVP)大勝,取得歷來最佳成績,當時有網友在FB專頁寫到「為當地的新移民擔憂」,而我當時回覆說: "遲些才回應。若說實際政策影響,還要看12月選出新一屆政府時選出什麼部長,才能知有什麼影響,但目前估計是,下屆政府組成不會有太大改變,因此暫時估計新移民面對的政策不會有很大改變。而且,話說,瑞士不是收了很多中東移民/難民,瑞士目前的「移民問題」主要是歐盟國家公民" 新一屆政府在12月9日選出了,結果人民黨在內閣中,由原本只有1名部長變成有2名部長,56歲酒農出身的帕默連(Guy Parmelin,上面照片來自Swissinfo)加入內閣,取代宣佈退休的財長施龍普夫(Eveline Widmer-Schlumpf),不少英語傳媒都說,反移民派在政府多了一名部長,因此影響力增加了。 不過,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我不覺得反移民派的影響力明顯大增,相反,這次其實是瑞士政壇重返其共識型政治的傳統,瑞士政局可能略為回復穩定。這要從瑞士政治如何運作說起。

法國的「大區」

法國6日進行「大區」(Regions)議會選舉首輪投票,極右國民陣線獲得佳績。有關國民陣線獲得佳績如何影響法國政局、尤其會否影響2017年總統大選,我認為影響沒大家所想的、報章標題所寫的那麼大,這只是一個過程中的一個step而已,但詳寫我想待13日進行次輪投票、看看國陣能在多少個大區執政時才寫。 這篇po,想先寫:什麼是「大區」?「大區」選舉如何進行?

氣候變化會議COP21簡介

巴黎氣候變化會議今天(30日)開始,其實這個會議是什麼呢?不妨來個「簡」介。

第三勢力當選阿根廷總統 一世紀首次

寫寫拉丁美洲新聞。22日,阿根廷進行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結果反對派候選人馬克里(Mauricio Macri,上面照片來自BBC;右邊是他的妻子,模特兒出身,現在是一間服裝公司老闆)以不足3個百分點得票率擊敗執政陣營的肖利(Daniel Scioli)。這被形容為「變天」,在英語傳媒以至新華社的報導,這「變天」一般被解讀為「右派結束左派12年執政」,但在西班牙語傳媒,馬克里當選的歷史性,卻不在結束左派12年統治這麼簡單,而在於馬克里既非貝隆派(Peronism;或譯庇隆派)、亦非「激進派」(Radicals)的出身,因為阿根廷過去一世紀的政局,並非傳統的左右對抗,而是由這2個同樣偏左的派系主導。 有趣的是, BBC西語網站 列出馬克里當選的五大獨特性,當中第一點就是他「非貝非激」的背景,但 BBC英語網站 即使也有類似的分析文章,也已把這點刪除,重回西歐/英美傳統的「左右」框架來解讀馬克里上台。這不難理解,因為要提到「非貝非激」,便要至少由19世紀的阿根廷政治發展開始談起。

情報工作失敗 情報邊境工作終須歸一

法國19日證實相信是巴黎黑色星期五恐襲的比利時籍摩洛哥裔主謀阿巴烏得(Abdelhamid Abaaoud)在18日的聖但尼市(St. Denis)警方圍捕行動中喪生。恐襲疑犯被殺,絕對不值得高興,這消息反而更令人擔心——恐襲後,歐洲多國的情報機關一直放風稱,阿巴烏得身在敘利亞,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他竟然身在巴黎市郊,儼如對歐洲各情報機關摑了一大巴掌,情報工作缺失十分嚴重。

巴黎恐襲測試歐洲防衛合作

從觀察歐盟運作的角度,法國對應巴黎襲擊案的其中一項措施,會對歐盟運作/歐洲融合有極深遠的意義,那就是首度有歐盟成員國動用《歐盟條約》(TEU)第42條第7款(下稱42.7條),要求其他成員國向本土受襲擊的法國提供協助。 42.7條俗稱「互相防衛條款」,當初加插此條款時,原本以為只是花瓶,只是顯示歐盟各國有意推動歐洲防衛合作的擺設,沒人想過真的會有國家行使。而法國動用此條款,十分符合法國在二戰後一直至今的防衛戰略——推動歐洲的、國家間的防衛合作,以提高/保住法國在全球的軍事影響力。

奧朗德做俄美媒人?

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16日在凡爾賽宮向國會兩院議員就巴黎恐襲案發表演說,公佈法國政府多項打擊「伊斯蘭國」(ISIL)的措施,措施要點可看文末,這po只想講一點:奧朗德表示會拉攏俄美聯手在敘利亞打擊ISIL。 兩個關係不好甚或敵對的軍事強國聯手行動,如果事成,應是二次大戰後首次,奧朗德的外交手腕如果強到可以做到這點,挾法國遭襲擊的道德高地來迫俄美妥協合作,他更可名留青史。不過,在法國政壇被譏為「軟如布甸」的奧朗德能否做到這點?

莫倫貝克--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溫床

巴黎「黑色星期五」連環襲擊案,目前調查其中一個焦點放了在鄰國比利時,該國事發後翌日14日(週六)已採取拘捕行動,並正通緝一名男,目前其中一個說法,數名(ISIS稱派了8名施襲者,但法國暫時只證實有7名施襲者死亡,即有可能仍有一人在逃)施襲者以及幫兇中,包括了比利時三兄弟,他們一人已死亡,一人被捕,另一人就是那名通緝男子。 調查矛頭指向比利時,尤其是大布魯塞爾區的莫倫貝克區,不少法國傳媒都說,莫倫貝克區已經成為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溫床,甚至連比利時自己都是歐洲極端伊斯蘭主義的樞紐,這令比利時政府十分尷尬。

Why France?

晚上在專頁及Twitter上傳了兩個「政治不正確」(或曰是「網民間政治不正確」)的訊息,其中一個是上面的那一個。看到不少人第一時間就說,巴黎襲擊是難民湧入歐洲之過,或者說這是伊斯蘭教之過,「就算未必關敘民事,都一定要阻止歐洲進一步回化」(網友Adam Leung語),說實話,我完全不同意。 一如以往,從來覺得單靠臉書的三言兩語甚或Twitter的140字很難說清自己的想法,因此再寫下此po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另一個政治不正確的status,也會有更長的po去說明我打那句話時在想什麼)。

歐盟標籤殖民區產品 以色列直斥:納粹

歐盟執委會在11日通過 新指引 ,要求日後以色列產品在歐盟28國售賣時,有關來源地一欄,必須分清究竟是在以色列本土生產,還是在以色列殖民區生產。歐委會強調這只是技術性修訂,但以色列大發雷霆,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直斥這是納粹、反猶,跟納粹德國當年把猶太人生產的產品標籤,並呼籲德國人杯葛的做法沒分別。以色列已立即停止跟歐盟就中東問題的雙邊對話。 這看似是技術性、歐盟強調只屬消費者保障政策範疇的指引,卻能引起歐以爭拗,反映出雙方關係目前「只屬一般」,甚至是不佳。

葡國右派政府倒台 歐洲極左繼續前進

葡萄牙國會10日通過決議,否決新政府的施政綱領,令剛獲任命出任第二任總理11天的科埃略(Pedro Passos Coelho,照片左,握手者)倒台,左派社會黨黨魁科斯達(Antonio Costa,照片右,照片來自葡國報章Diario de Noticias)「應該」會上台並領導左翼四黨聯盟政府。 這次否決,一如所料但又意想不到,同時反映歐洲極左翼並未因希臘上半年出現大問題而受到打擊,反而繼續以另一種形式增加影響力。歐洲民眾對緊縮政策的怒火並未降溫。

加泰9點獨立宣言全文

加泰隆尼亞議會在11月9日通過決議,宣佈開始獨立。這份9點獨立宣言,略譯如下:

羅馬尼亞總理終肯下台

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一間夜店上週五(10月30日)發生大火,造成32人死亡,近200人受傷。傷亡慘重,但這場大火原本看似沒有什麼政治含意,結果卻在5天的11月4日,導致總理龐泰(Victor Ponta,上面照片來自路透社)為此引咎辭職,率領內閣總辭。 羅馬尼亞不算大國(即使在歐洲而言),總理下台沒什麼大不了,但當考慮到龐泰在位3年半所涉及的醜聞之多,而且他是該國首位任內被起訴貪污等罪行的總理,他卻依然拒絕下台,就會理解他這次因為前一晚(3日)有2.5萬人上街抗議夜店大火而自願辭職,有多令人意外。

默克爾第八度訪華 中德「黃金時代」不再?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上面照片來自ARD電視台,是她去年訪華的照片)29日將抵達中國,展開不足兩天的訪華之旅,這是她就任總理10年內第8次訪華。由於習近平早前訪英,十分隆重,甚至開啟了中英「黃金時代」,相對之下,默克爾訪華就「平實」得多,或者是「失色」得多,所簽訂單一定不及英國多。德國傳媒都說,默克爾這次訪華不如之前般輕鬆,ARD更以「黃金時代不再?」來形容中德關係。

力保肉業利益 意衛生部長:我也吃紅肉

世衛(WHO)轄下一個組織26日公佈,把加工肉類產品列為致癌物質,級別跟香煙、酒精和檳榔同級,而紅肉也列為第2高級別,表示有很大機會是致癌物質。消息引起全球關注,大家都在問:自己平日吃(不少)香腸、煙肉(台灣稱為培根)等等,是否都有致癌風險? 在一些國家,除了消費者的健康問題,也涉及肉類業界人士的生計,肉業或食品業十分重要的國家,官員立即要出來澄清,吃肉沒問題。例如意大利衛生部長Beatrice Lorenzin(照片左,截圖來自意大利Sky電視)27日便說,她自己也有吃紅肉,又說紅肉有大家需要攝取的鐵質,而她目前餵母乳,都沒有問題。

英國借中國推動「北方引擎」計劃

習近平已經完成訪英之旅,最後一站/第二站是曼徹斯特,他在那兒訪問了大半天就離開。對於華人來說,此行最矚目應是他前往曼城球會訪問,大家討論為何出名是曼聯球迷的他,會獲安排去了曼城(但英國有安排一些前曼聯球星一同接待習大大的)。 這無可厚非,因為對於華人、以至英國以外的人士來說,曼徹斯特現在最著名的是兩大球會,而且推動國足是習近平的「pet project」,大家聯想到他想參觀一下人家成功的球會,以及加強與外國球會聯繫來推動國足,十分正常。但對英國來說,習近平訪英包括了曼徹斯特的行程,重點是借中國協助,推動現屆保守黨政府、尤其是財相歐思邦(George Osborne,照片中左面那位;照片來自美聯社)自己的pet project「北方引擎」計劃(Northern Powerhouse)。

「英人定英法」通過

英國下議院在激烈辯論約4小時後,22日通過了所謂「英格蘭人定英格蘭法」(English votes for English Laws,簡稱EVEL)的法案,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下議院審議的法案只影響英格蘭地區,來自英格蘭選區的議員對法案有否決權。這是英國政制一個重要變動,也會「聯合王國」(UK)朝向新一章的開始--可能是正式聯邦化過程的開始,也可能是UK瓦解的開端。

挽救政黨免於泡沫化

不務正業一下,談談加拿大大選。一般來說,外國的選舉,「變天」,才會受其他國家注意,如果現任者連任,就即是business as usual,大家就不會那麼注意。因此,這次加拿大逾9年來首度換總理及執政黨,頗受國際關注,而且新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是枚年僅43歲的帥哥,這宗新聞自然「吸睛」。 不過,這次選舉不只是換了總理,當中還有很多大上大落,十分dramatic,亦可讓大家見識一下,過去逾百年政制十分穩定的加拿大,當地的政壇及選舉可以十分戲劇性。

把鐵娘子拉下馬的男人

英國前外相賀維(Geoffrey Howe,大陸譯杰弗里.豪;上面照片來自BBC)在9日病逝,對於香港甚至大陸,對他最熟悉的,應是他負責了香港前途談判中最重要的階段--賀維由1983年至1989年出任外相,而香港前途談判是1982年至1984年。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儀式前,鄧小平會見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時,賀維也獲接見,顯見他的地位。對於當時(以及現在)屬「政治幼兒班」的香港人,賀維訪問北京後來香港,在記者會上不斷被追問訪京情況,但他不斷說了一、兩個小時,也等同沒有說過任何實質,也令港人嘆為觀止。 不過,對於英國人來說,處理香港前途談判並非賀維任內重要的工作,甚至報導中完全沒提及。英國傳媒一般是稱呼他為「前財相」,可見他做財相的工作對英國有更大影響。當然,賀維在英國政治史上最為人記得是他的辭職演說,演說被形容為英國下議院內歷來最震撼政壇、寫得最好的辭職演說,而且被視為壓垮「鐵娘子」的最後一根稻草--演說發表後3週,戴卓爾夫人宣佈辭職。

文學界二等公民

今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白俄羅斯女記者/作家Svetlana Alexievich(上面為美聯社照片),是諾貝爾文學獎逾百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這是文學獎首次頒給「報導式作品」,Alexievich是「首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記者」。 一名瑞典文學電台節目主持人形容,今次的決定,「可能顯示了對小說及說故事有一種新的看法」。

加泰獨派勝出了嗎?

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地方議會選舉投票和點票都大致結束,究竟提出單方面獨立的主張是否勝出呢?看看上面報章El Confidencial的製圖(請點擊放大),就會知道為何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德國底特律

德國車廠福士(Volkswagen,另譯大眾、福斯)的作弊醜聞過去一週成為全球焦點,最關心這新聞,除了愛車人士,相信非沃夫斯堡(Wolfsburg)的13萬居民莫屬。這個位處德國中北部、柏林以西約200公里的城鎮是福士總部所在,幾乎全鎮居民的生計都依賴福士,如果福士倒下,基本上這個城鎮再沒有存在的意義。這個城鎮可形容為「德國底特律」--而底特律過去多年正是跟隨美國汽車業一起衰落。沃夫斯堡的居民不禁在問:他們會步底特律後塵嗎?

迷失於翻譯中

歐盟有 24種官方語言 ,官員寫文件時只會用一種語言,當要這份文件是向外發表時,便要翻譯成其他官方語言,當中出現錯誤,在所難免(這個blog也不少錯字......)。不過,翻譯版錯到較原裝版多了9行字,由3行字變成12行字,那就會引發風波,尤其是當中多出的意思,是政治十分敏感的。 所說的是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9月21日回覆西班牙籍歐洲議會議員(MEP)的文件(上圖,來自EUObserve,請點擊放大),右面西班牙文翻譯版多了9行警告加泰隆尼亞(Catalonia)不能單方面宣佈獨立的說法。正值9月27日「變相加泰統獨公投」的加泰地方議會選舉前外,翻譯版「加料」,令地選多了一個話題。

難民配額爭議 歐「核彈」對付東歐國家

歐盟各國內政部長在22日的會議通過了難民配額制度,正式規定所有成員國都要接收一定數目的難民。對於觀察歐盟運作的人來說,這個決定最特別之處在於,今次是用了「有效大多數」(qualified majority vote,簡稱QMV)來通過,有4個國家投票反對,包括捷克(上面照片為捷克內政部長Milan Chovanec,照片來自歐盟官方網站)、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另外芬蘭投了棄權票。 來自美國的歐盟消息網站 Politico.eu上週曾借用了美國政壇的術語,形容一旦使用QMV,那就是「核彈選項」(nuclear option) ,即使通過到方案,也會對歐盟造成很大傷害。結果,主持會議的主席國盧森堡,以及德國等力挺方案的大國,真的出動了這夥核彈來對付反對方案的國家。

以謊言治腐朽?

希臘2015年9月大選最神奇之處,在於結果跟1月時近乎一樣。激左聯(Syriza)得票率大概35%,第二大黨新民主黨約28%,跟1月差不多,激左聯議席獲145席左右,跟1月的149席差不多。 就像過去8個月沒有發生過什麼似的,什麼希臘瀕臨脫離歐元區、資本管制、抵抗迫希臘緊縮財政的「外國勢力」,又或是齊普拉斯(Tsipras)曾大力推銷要向緊縮說不、然後一週內變成大力推銷向緊縮說好,全部都像夢,究竟有沒有發生過?單看選舉結果,應該沒有。

金融海嘯後,左翼出路是什麼?

標題中的問題,是英國工黨正式選出極左派系人士高彬(Jeremy Corbyn,上面照片來自BBC)後,我所想到的問題。 說來有趣,金融海嘯後,80年代崛起的新保守主義,理論上已徹底破產,大家都覺得,銀行體系爆破並拖累全球經濟各環節,新保守主義提倡的極寬鬆監管要負很大責任。另一方面,經濟差,應該多了人需要政府的協助。這些,都是十分有利左翼興起的環境。

備受威脅的神根 歐盟內長的冒起?

有關歐洲目前難民危機,上一篇po寫了很「細微」的都柏林規定,這一篇寫較「宏觀」的神根區(Schengen Area)。歐洲不少官員、包括德國官員警告,如果歐盟及各成員國不能解決今次難民危機,各國間免邊境檢查的《神根協議》將會崩潰,大家重新設置邊境檢查。 當大家想到,神根是歐洲融合史難得的成就,是較歐元更重要、更受人民歡迎的歐盟支柱,大家就會明白,為何大家認為,難民危機對歐盟構成的威脅較希臘危機更大。

名存實亡的「都柏林規定」

歐洲難民/敘利亞難民問題越搞越大問題,涉及的議題十分多,不同國家/地區的看法有很大差異,要寫,要花很多時間。這一篇,先從「最歐盟」的角度看目前的難民問題--所謂「共同歐洲庇護系統」(CEAS)中的「都柏林規定」(Dublin Regulation)。究竟最徹底的解決方法是否處理敘利亞內戰,可以爭議,但不少人都認同,「都柏林規定」是令問題惡化的根源,而且在目前難民潮衝擊下,已經近乎沒有執行到,在未來數月、甚至數年的歐洲政庇(政治庇護的簡稱,這個簡稱方法,也是我當年聽荷蘭粵語電台廣播聽回來的)爭拗,一定會大舉修訂、甚至以新法例取代「都柏林規定」。

左翼現在擁護默克爾吧?

說來諷刺,同樣是歐洲最大挑戰,同樣是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領導歐洲面對挑戰,但上半年,左翼極度討厭默克爾,來到下半年,或者要熱烈擁護她。 說是的上半年歐洲主要處理希臘債務危機,下半年卻變成難民問題。跟希債危機時採取極度保守派的緊縮政策相反,亦跟早前默克爾「弄哭難民少女」、讓人覺得她拒絕接收難民的「無情」形象不同,默克爾在難民問題卻是採取傾向左翼、盡可能就接收的立場。 當然,此文題目的另一面,亦可以說是:(在希債危機支持默克爾做法的)右派現在很討厭默克爾吧?

女戰地記者出掌意公營廣播機構

意大利公營廣播機構RAI剛剛進行高層大改組,5日正式確認曾任戰地記者的RAI新聞頻道總監馬姬安妮(Monica Maggioni)擔任新主席,而6日也隨即通過由MTV台出身的達洛托(Campo Dall'Orto)擔任RAI總監。意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希望,新的領導層可改革RAI,主要是重組3條主要頻道--第1台、第2台和第3台,3個台可以有更清晰的分工,而且希望RAI可製作更好的節目,尤其是更具資訊性。RAI佔收大概3成收視,但以一個公營廣播機構而言,節目仍偏向娛樂性,包括清談論政節目,論資訊性和教育性,遠遠不及英國的BBC。

德國聯邦檢察長「被退休」

過去數天德國政壇話題「叛國案」在4日急速發展,先是聯邦總檢察長朗格(Harald Range,右)突然罕有地召開記者會,炮轟自己的上司、司法部長馬斯(Heiko Maas,左,兩張均德國ARD影片截圖)干預司法獨立,插手他查案,馬斯當天立即召開臨時記者會,宣佈已下令67歲的朗格提前即日退休(他原定明年初退休),由慕尼黑市檢察長接任。 這次「叛國案」「劇情」十分簡單,但涉及多個德國十分敏感的議題,令事情變得複雜。

瑞典反移民廣告又出爐

極右的瑞典民主黨(SD)由3日開始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地鐵站Östermalmstorg賣廣告,宣傳其反移民政綱,但跟去年一樣,廣告惹來爭議,被批評排外,當中最多人討論和批評的是上面照片( 來自這個Twitter用戶 ),四行扶手電梯並列,上面掛著多句英語,大致意思是「抱歉,瑞典現在一團糟=( 現在有很嚴重的強迫行乞問題,國際犯罪集團利用這些人賺錢,但現政府不做該做的事」,最後一句說「歡迎2018年重臨更美好的瑞典」,寓意屆時大選,SD勝出並上台後,會處理「強制行乞」問題。

主辦奧運 已成雞肋?

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公佈了,北京毫無懸念地奪得,但只能算險勝,只獲44票,僅較十分弱的對手、哈薩克經濟重鎮阿拉木圖多4票(上面為新華社照片)。 中國對奪得冬奧主辦權十分高興,但歐洲就避之則吉--事實上,至少4個歐洲城市退出了2022冬奧主辦權的角逐,令這屆冬奧主辦權要在兩個國際奧委會都不多想挑選的城市之間選擇。中國以至各新興國家對主辦奧運之熱,與歐洲以至西方世界對主辦奧運之冷,形成強烈對比。

腐朽中的永恒之城

羅馬市市長馬里諾(Ignazio Marino)28日改組市政府高層,揚言會是羅馬市市政的轉捩點。是否羅馬市的轉捩點,不得而知,但至少這位外科醫生出身的市長希望這是他從政的轉捩點,因為羅馬市政烏煙瘴氣,令馬里諾面對巨大壓力,如果短期內不能解決問題,隨時烏紗不保。

自爆年薪的記者

BBC中國新聞總編輯Carrie Gracie(上面為BBC影片截圖)近日跟台灣總統馬英九做了一個專訪,Gracie本身在英國都有點名氣,不妨寫幾句。

新聞傳媒需要有國籍嗎?

培生(Pearson)宣佈把《金融時報》出售予《日經新聞》的公司,曾在FT工作的BBC經濟新聞編輯Robert Peston在Twitter寫道:「雖然FT一直認為,英國應從容面對外資購買英國資產,但我仍對FT不再是英國報紙感到極度悲傷。」 這令我反思:全球化下,有沒有「全球新聞傳媒」?還是,大家仍想看一份自己國家/地區/城市的報紙(或網媒)?

獨派聯合出戰地選 加獨爭議又再升溫

加泰羅尼亞(Catalonia)獨立爭議近日又再升溫,事緣目前加泰區執政黨「民主聚合」(CDC)與在野「共和左翼」(ERC)等獨派政黨和民間組織20日宣佈,將在9月27日的加泰地區議會選舉合組單一名單出戰,名為「Junts pel Si」(英文譯作Together for Yes,中文或可硬譯作「一起說是」),名單中主要人物還在當天的記者會(上面照片來自CDC的fb)表示,如果JS名單在選舉中獲大多數,新一屆加泰區議會將單方面宣佈獨立,不理西班牙中央政府。由於JS確有機會勝出,還要是獲過半數,因此加泰獨立(危機)隨時迫在眉睫。

部長Twitter搞外交

上一篇文章談判歐洲政客用Twitter來談政事,但那篇文章所談到的,仍可算是在歐洲以外地區也會出現的情況,尤其用社交媒體來跟民眾打交道這方面,美國、香港或台灣都有。然而,有兩方面,是歐洲較獨有的--1、社交媒體可以是十分官方的消息發放渠道,尤其歐盟;2、在Twitter也可以搞外交。

部長Twitter談政事

歐洲近日不斷就希臘債務問題召開財長會議及峰會,有人問過我:為何歐洲政客會在Twitter作出重要宣佈?這是一個很好的觀察。 12日至13日的歐元區峰會,未開會前, 馬耳他總理在Twitter發表對希債問題的看法,愛沙尼亞總理不用一分鐘就「回推」他,寫到「我同意」 ;又或者,峰會有協議時,未正式公佈,比利時首相米歇爾(Charles Michel)已急不及待在Twitter打上「Agreement」(據報當時連簽字也未進行),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也是在Twitter正式宣佈峰會達成協議。總之,不少歐洲政客是頗擅長使用Twitter,而且是用在頗正經的事務上,不是普通的「事後感想」。

歐洲家變

歐元區領袖開了17小時的峰會,相信應該破了歐盟的紀錄。歐盟峰會原本習慣只開一天,但近年已開始習慣開兩天,但通常是分開兩節,而且談完全不同的題目。通宵會議也試過,但連續17小時不眠不休地開會,印象中真的未試過。 同樣未試過的是惡劣的氣氛和態度。有分歧、激辯,是試過的,爭吵,也試過的,例如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持續數年的「手袋拍枱外交」明擺著是要吵架,但去到新一代鐵娘子默克爾(Angela Merkel)表明「你不如離開吧」,而且是針對一個成員國,而非單純就一個議題跟所有成員國討論,這種僵持,卻是歐洲戰合整合史從未見過。

巴爾幹的種族陰影

今年是波斯尼亞內戰(1992-95)中的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大屠殺20週年,有關紀念活動在7月11日進行。為向波斯尼亞伸出橄欖枝,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決定出席紀念活,但當他獻花時,被大批波斯尼亞穆斯林擲石追打,令他要在保安保護落荒而逃(上面照片來自法新社),據報他的眼鏡還打爛了。事件顯示,儘管南斯拉夫內戰已經束約20年,但巴爾幹半島內的種族關係仍十分緊張。

(潛在)希臘脫歐紀念日:7月12日

希臘可能脫離歐元區,2012年炒作過一次,今年說了近半年,所謂希臘債務談判的「死線」也「死了」好幾次。當以為這場戲還會拖下去,或者希臘、歐盟和其他歐元國家都會盡量拖延,即使希臘「脫歐」,也不會有一個明確時刻、只會「慢性」「脫歐」之際,8日的歐元區峰會卻給了大家一條終極死線:7月12日召開歐盟28國緊急峰會,如果沒有協議,那就代表希臘「脫歐」,那天將是首個歐元區國家脫離歐元區的紀念日。

如何說服逾3億人撥款給希臘?

對過去5個多月希臘債務談判的看法part 2。正如上一個po所說,拯救希臘(以及愛爾蘭和葡萄牙)與IMF之前拯救其他國家,有一點很不同,那就是IMF並非唯一、甚至並非主要債權人,債權人還包括了其他18個歐元區成員國,而這18個成員國不只是富有的德國和法國,還包括了較希臘窮的國家,例如斯洛伐克等。 不應完全抹殺拯救方案是否有效、還是令希臘經濟雪上加霜的討論,也不應抹殺這些拯救是否救銀行多於救希臘人的討論,但現實是,在希臘拯救方案的框架下,若只一味側重「金融界搶掠希臘」或「全球化令希臘受苦」的論述,無補於是,也不切實際。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你有信心以這套論述,說服其他18個歐元區成員國的選民,游說他們支持再向希臘撥款、或放寬對希臘的緊縮要求嗎?

連容克也罵走時

希臘債務談判超過5個月,也未有好好寫過對此的看法,要麼只是寫寫更新,要麼就連寫都不想寫,因為只是口水,而且經常有變卦,寫了也不知道24小時後會否情況又變了。適逢7.5公投,那麼就分開2個po,總結一下自己的看法。畢竟,過了公投,無論結果如何,整個形勢也完全不同,之後的評論要根據不同的大環境作出。 對於這5個月的談判,網主的立場是批判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政府的,尤其對傳統左翼那種教條式批評債權人,不敢恭維(利申:網主政治立場是中間偏左)。從微觀來看,當最支持希臘、以擅於幕後談判而不會公開動真氣見稱的的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也沉不住氣公開大罵齊普拉斯時,就知道齊普拉斯已四面樹敵,連可以做朋友的也變成敵人,談判結果,可想而知。

奇型怪狀的選票

希臘7月5日舉行公投,是該國1974年決定軍政府倒台後是否重迎王室的又一次公投,但這次公投舉行之倉卒,令公投安排本身已是另一笑料。例如上面的選票,一個選民能否正確作出抉擇?

少數派政府的邏輯

拖了很久,現在才寫。丹麥6月18日舉行了大選,自由黨(Venstre,正確譯法應是「左翼黨」,儘管這是右派政黨)黨魁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上面左,照片來自路透社)在29日正式就任首相,事隔4年後再當首相。拉斯穆森第二內閣是少數派一黨政府,只有自由黨入閣,而且僅掌控179席中的34席,是70年代初以來最弱勢的政府,亦是丹麥史上第二弱勢的政府。內閣連首相有17名大臣,即是自由黨有一半議員要同時兼顧大臣和議員的職務,十分忙碌。 於是,大家很好奇:為什麼出現少數派政府?

等埋公投?

希臘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上面截圖)似乎被逼到死角,27日凌晨宣佈提出7月5日舉行公投,由全希臘國民就債權人提出的方案作出定斷,決定是否接受。 公投、尤其是在死線後才進行的公投,是白痴的。世界會停下來等待希臘人投票嗎?結果,歐元區財長27日開會後,正式宣佈原有的援助計劃將如期在6月30日到期,一到期,就不會再有任何貸款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