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看了《紐約時報》9日的文章<European Ventures Seek to Fill a Void in World News>,提到歐洲近年有3個泛歐新聞網站,包括European Daily、Presseurop和Worldcrunch,不懂英語以外的歐洲語言,而又想多看歐陸新聞/歐陸角度的新聞的話,可去去這3個網站(我已把這3個網站的鏈結放在右面,但暫時未知是否好看)。
這3個網站的共通點是,它們都是「news aggregator」,即是它們只是收集其他傳媒的新聞(至少現階段沒有自己的記者),放在同一個網站上。原理與雅虎或新浪的新聞網站一樣,上面全是其他媒體(例如《明報》、《星島》)的新聞,但會有自己的編輯和編排/整合新聞的方法。在歐美,最著名的是近日賣盤給AOL的《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
除了綜合新聞,Presseurop和Worldcrunch還有翻譯的元素--前者獲歐盟執委會資助,主要把歐洲各地有關歐盟的新聞翻譯成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荷蘭語、波蘭語和捷克語,後者則是一些非英語報章(主要為歐陸,但亦有中國的《經濟觀察報》)的新聞翻譯成英語。
正如標題所示,《紐時》這篇報導切入角度是:全球媒體減少對國際新聞採訪的投資,尤其是大幅削減駐外記者的開支,因此有人認為,讀者仍想看「國際」新聞,換一個方式提供外國新聞的報導,會有市場。
若要挑骨頭的話,《紐時》這個論述只適用於Worldcrunch,因為這真的是把不同傳媒有關自己國家的報導翻譯成英文,原理跟香港傳媒主要翻譯英文外電成中文一樣,這真的是國際新聞。實際上,這個網站其中一個創辦人正是美國《時代》雜誌前一、兩年因縮減駐歐洲記者規模而被裁員的記者。
但Presseurop和European Daily則是另一回事。儘管也有非歐盟新聞,但Presseurop的編採憲章列明,網站宗旨之一是「把歐盟帶入人們的生活中」(bring the European Union to life)。而European Daily自我介紹時,就說網站起源是「彌補報業市場中,缺乏只提供歐洲角度新聞、分析和意見的明顯真空」,是為了歐洲新一代更經常遊走於不同歐洲國家工作讀書的人士,單是集中本土國家的傳媒已不能符合他們的要求。
如果從歐洲融合的歷史來看,這兩個網站就不只是報導國際新聞那麼簡單,而是追求一個泛歐層面的討論平台--每當有事件發生時,不論是單在某一歐洲國家、歐盟層面甚至歐洲以外地區發生,第一個角度都是從整體歐洲的層面出發,從泛歐角度看問題;挑選某一天/某一刻新聞重點時,先把從泛歐層面而言最重要的新聞放前列位置,而非只是相關歐洲國家的最重要新聞;讓全歐洲人看同一樣的新聞,有同一樣的話題,感受同一樣的事情。
如果閣下相信一個說法,認為歐盟機關與民眾有距離,欠缺傳媒監察,那是因為沒有一個泛歐討論平台,與美國有一個全國性討論空間(儘管美國其實只有3份全國性報章)的話,那麼,Presseurop和European Daily就是有意無意建立/鞏固一個「歐洲人」的身份。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這類傳媒早已存在--最著名的是EUObserver,而把同一新聞片段譯成多種語言的泛歐新聞頻道Euronews與Presseurop或Worldcrunch其實十分類似。撇除新聞受眾是否真的對外國新聞有興趣這因素外,Presseurop和Worldcrunch或者會面對Euronews的同一問題--當然翻譯成不同語言時,新聞另一要求「快捷」便要打折扣,且少了互動,又要顧及譯成不同語言,令新聞變得沉悶,最終都是提不起受眾的興趣。
這3個網站的共通點是,它們都是「news aggregator」,即是它們只是收集其他傳媒的新聞(至少現階段沒有自己的記者),放在同一個網站上。原理與雅虎或新浪的新聞網站一樣,上面全是其他媒體(例如《明報》、《星島》)的新聞,但會有自己的編輯和編排/整合新聞的方法。在歐美,最著名的是近日賣盤給AOL的《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
除了綜合新聞,Presseurop和Worldcrunch還有翻譯的元素--前者獲歐盟執委會資助,主要把歐洲各地有關歐盟的新聞翻譯成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荷蘭語、波蘭語和捷克語,後者則是一些非英語報章(主要為歐陸,但亦有中國的《經濟觀察報》)的新聞翻譯成英語。
正如標題所示,《紐時》這篇報導切入角度是:全球媒體減少對國際新聞採訪的投資,尤其是大幅削減駐外記者的開支,因此有人認為,讀者仍想看「國際」新聞,換一個方式提供外國新聞的報導,會有市場。
若要挑骨頭的話,《紐時》這個論述只適用於Worldcrunch,因為這真的是把不同傳媒有關自己國家的報導翻譯成英文,原理跟香港傳媒主要翻譯英文外電成中文一樣,這真的是國際新聞。實際上,這個網站其中一個創辦人正是美國《時代》雜誌前一、兩年因縮減駐歐洲記者規模而被裁員的記者。
但Presseurop和European Daily則是另一回事。儘管也有非歐盟新聞,但Presseurop的編採憲章列明,網站宗旨之一是「把歐盟帶入人們的生活中」(bring the European Union to life)。而European Daily自我介紹時,就說網站起源是「彌補報業市場中,缺乏只提供歐洲角度新聞、分析和意見的明顯真空」,是為了歐洲新一代更經常遊走於不同歐洲國家工作讀書的人士,單是集中本土國家的傳媒已不能符合他們的要求。
如果從歐洲融合的歷史來看,這兩個網站就不只是報導國際新聞那麼簡單,而是追求一個泛歐層面的討論平台--每當有事件發生時,不論是單在某一歐洲國家、歐盟層面甚至歐洲以外地區發生,第一個角度都是從整體歐洲的層面出發,從泛歐角度看問題;挑選某一天/某一刻新聞重點時,先把從泛歐層面而言最重要的新聞放前列位置,而非只是相關歐洲國家的最重要新聞;讓全歐洲人看同一樣的新聞,有同一樣的話題,感受同一樣的事情。
如果閣下相信一個說法,認為歐盟機關與民眾有距離,欠缺傳媒監察,那是因為沒有一個泛歐討論平台,與美國有一個全國性討論空間(儘管美國其實只有3份全國性報章)的話,那麼,Presseurop和European Daily就是有意無意建立/鞏固一個「歐洲人」的身份。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這類傳媒早已存在--最著名的是EUObserver,而把同一新聞片段譯成多種語言的泛歐新聞頻道Euronews與Presseurop或Worldcrunch其實十分類似。撇除新聞受眾是否真的對外國新聞有興趣這因素外,Presseurop和Worldcrunch或者會面對Euronews的同一問題--當然翻譯成不同語言時,新聞另一要求「快捷」便要打折扣,且少了互動,又要顧及譯成不同語言,令新聞變得沉悶,最終都是提不起受眾的興趣。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