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趁國會放暑假前最後一天工作,在24日通知國會,她調整了政府就脫歐的工作分配,政壇立即覺得:只上任兩週的脫歐大臣藍韜文(Dominic Raab,截圖右)被貶職了,真正脫歐大臣是羅賓斯(Olly Robbins,截圖左,圖片為BBC影片截圖)。
說的不是換了脫歐大臣,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毋須又再為內閣官員另外譯名。
文翠珊就脫歐工作分配作了以下宣佈:
如果單是這一點的話,也沒有什麼大不了。首相作為政府之首,對所有事務都要負責,而作為對英國前途影響深遠的脫歐議題,當然是首相要負最終責任,而且相關大方向由他決定。
現在突兀之處在於,整體負責處理脫歐的部門變成內閣辦公室歐洲小組,再非脫歐部,脫歐部被降格了,於是大家都有個感覺,就是作為這個小組組長兼文翠珊的脫歐問題顧問羅賓斯,才是脫歐工作的真正第二號人物,藍韜文作為政治任命官員反而好像變成羅賓斯的跟班。
未來幾個月的英歐談判會議會將這個突兀之處形象化。雖然文翠珊已自封脫歐談判首席代表,但正式跟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開會的仍是藍韜文——以及「以公務員身份支援政治任命大臣」的羅賓斯。如果你是巴尼耶,看到坐在對面的英國官員,你會覺得自己是跟藍還是羅談判?
羅賓斯現年43歲,2016年出任首位脫歐部常任秘書前是在內政部出任第二常任秘書,文翠珊擔任內政大臣時已跟他合作過。文翠珊去年9月把他調任首相府,擔任其脫歐事務顧問後,當時仍是脫歐大臣的戴德偉(David Davis)已被架空,絕大部份決策都在直接向首相滙報的內閣辦公室進行,不少脫歐政策文件、包括文翠珊現在力推的脫歐方案Chequers Plan,盛傳都是內閣辦公室及首相府制訂及拍板,戴德偉在披露前都沒看過。
究竟文翠珊對戴德偉有多投閒置散呢?《金融時報》在6月底已報導,今年上半年戴德偉只跟巴尼耶開了4小時會議。他本月初辭職時,歐盟官員被問及有何看法時,他們的反應是:我對一個很少見面的人可以有什麼感受、看法呢?
文翠珊把羅賓斯調入首相府,據報是不滿戴德偉在推動脫歐政策方面十分緩慢,於是自己接手。今年以來,歐盟已把羅賓斯視為英方首席談判代表,BBC早在1月已經就這名牛津大學PPE畢業的公務員的背景作出報導,可見文翠珊最新的工作分配宣佈,只是將現實化為文字,正式確定脫歐部要聽羅賓斯指示,嘗試擺平這2個部門之間的爭拗。
保守黨內的強硬脫歐派對這個安排一定不滿意(亦已立即有人批評)。藍韜文在公投期間是脫歐派,強硬脫歐派會對他較對羅賓斯或文翠珊更信任。套用上述BBC報導中,支持脫歐的英國前財相Lord Lawson所說:公務員最抗拒激烈轉變。如果是羅賓斯主導脫歐談判策略及相關政策的文件撰寫,那有什麼可能會出現硬脫歐方案。
在政治倫理上,一定出現是否公務員指揮政治問責官員的疑慮。如果出了亂子,(除了首相以外)誰要為此負責?尤其在脫歐公投後,英國出現對建制、社會主流充滿質疑的氣氛(這或者是全球普遍現象),新的工作分配會令公務員在脫歐談判上扮演更公開的角色,有可能加深英國社會上的猜疑。
但相對傾向軟脫歐、或沒那麼堅持硬脫歐的傳媒/人有另外一個看法,那就是藍韜文的確不熟悉脫歐議題,至少在24日他出席下議院一個委員會的議員質詢時,回答十分空泛。
《金時》一篇就這個委員會會議的半評論半報導文章Le bureaucrat, c’est moi(此鏈結有付款牆),結尾便語帶雙關地說:
這句話的前面是寫道,藍韜文稱如果脫歐部很快就因完成脫歐工作而解散,令到他要離開內閣時,他會視之為自己的成功。在字面上,《金時》上面那一句的意思是:藍只是出任此職2星期左右,脫歐談判現在就進入關鍵時刻,而羅賓斯是公投一有結果後就投入脫歐政策的工作,藍韜文有什麼可能較羅更熟悉脫歐談判?一個不熟悉一項議題的人,有什麼可能會較一個很熟悉這議題的政策制訂者,對塑造這議題的政策有更大影響力?
說的不是換了脫歐大臣,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毋須又再為內閣官員另外譯名。
文翠珊就脫歐工作分配作了以下宣佈:
1、現在脫歐談判由文翠珊自己親自負責,如果有需要,藍韜文將代替她出席與歐盟的談判;看了以上3點,很明顯藍韜文已不是脫歐談判中的英國首席談判代表,現在英方首席談判代表是文翠珊,而且藍韜文即使作為部門首長,也喪失了很大部份的政策決定權。
2、內閣辦公室將為文與藍提供支援,當中的歐洲小組對脫歐談判及國內相對應的準備工作有整體責任,有需要時脫歐部及其他政府部門要向小組提供協助;
3、脫歐部將集中處理內部應對工作,除了相關立法外,還要加緊制訂無協議脫歐下的應緊措施。
如果單是這一點的話,也沒有什麼大不了。首相作為政府之首,對所有事務都要負責,而作為對英國前途影響深遠的脫歐議題,當然是首相要負最終責任,而且相關大方向由他決定。
現在突兀之處在於,整體負責處理脫歐的部門變成內閣辦公室歐洲小組,再非脫歐部,脫歐部被降格了,於是大家都有個感覺,就是作為這個小組組長兼文翠珊的脫歐問題顧問羅賓斯,才是脫歐工作的真正第二號人物,藍韜文作為政治任命官員反而好像變成羅賓斯的跟班。
未來幾個月的英歐談判會議會將這個突兀之處形象化。雖然文翠珊已自封脫歐談判首席代表,但正式跟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開會的仍是藍韜文——以及「以公務員身份支援政治任命大臣」的羅賓斯。如果你是巴尼耶,看到坐在對面的英國官員,你會覺得自己是跟藍還是羅談判?
羅賓斯現年43歲,2016年出任首位脫歐部常任秘書前是在內政部出任第二常任秘書,文翠珊擔任內政大臣時已跟他合作過。文翠珊去年9月把他調任首相府,擔任其脫歐事務顧問後,當時仍是脫歐大臣的戴德偉(David Davis)已被架空,絕大部份決策都在直接向首相滙報的內閣辦公室進行,不少脫歐政策文件、包括文翠珊現在力推的脫歐方案Chequers Plan,盛傳都是內閣辦公室及首相府制訂及拍板,戴德偉在披露前都沒看過。
究竟文翠珊對戴德偉有多投閒置散呢?《金融時報》在6月底已報導,今年上半年戴德偉只跟巴尼耶開了4小時會議。他本月初辭職時,歐盟官員被問及有何看法時,他們的反應是:我對一個很少見面的人可以有什麼感受、看法呢?
文翠珊把羅賓斯調入首相府,據報是不滿戴德偉在推動脫歐政策方面十分緩慢,於是自己接手。今年以來,歐盟已把羅賓斯視為英方首席談判代表,BBC早在1月已經就這名牛津大學PPE畢業的公務員的背景作出報導,可見文翠珊最新的工作分配宣佈,只是將現實化為文字,正式確定脫歐部要聽羅賓斯指示,嘗試擺平這2個部門之間的爭拗。
保守黨內的強硬脫歐派對這個安排一定不滿意(亦已立即有人批評)。藍韜文在公投期間是脫歐派,強硬脫歐派會對他較對羅賓斯或文翠珊更信任。套用上述BBC報導中,支持脫歐的英國前財相Lord Lawson所說:公務員最抗拒激烈轉變。如果是羅賓斯主導脫歐談判策略及相關政策的文件撰寫,那有什麼可能會出現硬脫歐方案。
在政治倫理上,一定出現是否公務員指揮政治問責官員的疑慮。如果出了亂子,(除了首相以外)誰要為此負責?尤其在脫歐公投後,英國出現對建制、社會主流充滿質疑的氣氛(這或者是全球普遍現象),新的工作分配會令公務員在脫歐談判上扮演更公開的角色,有可能加深英國社會上的猜疑。
但相對傾向軟脫歐、或沒那麼堅持硬脫歐的傳媒/人有另外一個看法,那就是藍韜文的確不熟悉脫歐議題,至少在24日他出席下議院一個委員會的議員質詢時,回答十分空泛。
《金時》一篇就這個委員會會議的半評論半報導文章Le bureaucrat, c’est moi(此鏈結有付款牆),結尾便語帶雙關地說:
"The real power lies with those who never leave."(真正的權力是在永不離開的人的手上)
這句話的前面是寫道,藍韜文稱如果脫歐部很快就因完成脫歐工作而解散,令到他要離開內閣時,他會視之為自己的成功。在字面上,《金時》上面那一句的意思是:藍只是出任此職2星期左右,脫歐談判現在就進入關鍵時刻,而羅賓斯是公投一有結果後就投入脫歐政策的工作,藍韜文有什麼可能較羅更熟悉脫歐談判?一個不熟悉一項議題的人,有什麼可能會較一個很熟悉這議題的政策制訂者,對塑造這議題的政策有更大影響力?
"The real power lies with those who never leave."(真正的權力是在永不離開的人的手上)
回覆刪除--> 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