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幾個月前曾寫過一般人寫網誌而被炒,香港《明報》12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更厲害,談及瑞典外相比爾特(Carl Bildt)也自設網誌,暢談家事國事天下事。
其實全球很多首腦官員都利用網絡發表文章,稱為e-Newsletter也好,稱為blog也好,大都是官腔文章(例如香港電台的天地博客),或是經精心計算過、其實都帶有政治動機的「生活文章」,但比爾特的網誌惹人爭論,是因為這個是「真的」網誌--真者,是他興之所致就會一天發幾篇文章,有時又會談私事,談及政事時又真的是「絕對不設防」,「有個句講個句」,跟一般外相談話大耍刁鑽的外交辭令不同。
比爾特的網誌跟其他很多政客網誌不一樣,或許有另一個原因:他是真的喜歡寫網誌,而非為了「做騷」、扮新潮來親近年輕選民而寫blog。在他推出「Alla Dessa Dagar」(所有這些日子)的瑞典文網誌前,他在2005年2月便在blogspot有一個以英文為主的「Bildt Comments」網誌。
比爾特1991至94年曾任瑞典首相,下台後積極參與波斯尼和內戰和談及戰後重建的工作,常常替歐盟和聯合國工作,因此寫blog初時只為談及這些「外交大事」,相信這是他以英語寫這個網誌的主要原因。
雖然他是國內重量級人物,但在2006年10月擔任外相仍令人意外,因為他已曾任首相,他跟現任首相Fredrik Reinfeldt關係亦不好,可見他其實沒有什麼心理準備再當瑞典大臣,而他遲至2007年1月28日在「Bildt Comments」網誌的最後一篇文章才表示,由於他工作所限須要跟瑞典國內民眾作密切交流,因此必須用瑞典文,遲一些才再考慮應以英語、瑞典語還是雙語去寫網誌。
《明報》文章引述一名前報章編輯指,高官談話要有分寸,包括在網誌上,而且,有話要說就請用回正式轉統的渠道。
不過,英國《衛報》一篇以網誌形式(!)發表的評論指出,比爾特的現象其實代表了「新一代政客」如何借助網絡,利用新的形式來跟大眾和選民溝通,打破在傳統傳媒下的「soundbite」主義--正如這篇評論所說,如果我是政客,我發覺可以透過網誌更能表達我想說的東西,而且更能透過生活化的言辭來建立自己的公眾形眾,我為什麼還要借報章電台電視之手呢?
瑞典人暫時似乎也十分受落外相「玩blog」,比爾特便自誇一天的訪客流量便等於在野社民黨青年部成員的十倍。而且,網誌comment特多,有時甚至一篇文章多達300個留言,而比爾特是有回覆這些留言的,可見這個blog是他跟選民「握手」交流的方法之一。
事實上,政客有網誌不是新鮮事,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便有每週播客(podcast)、歐盟執委會負責傳訊事務旳首席副主席沃絲德琳(Margot Wallstroem)、科研專員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cnik)和農業及鄉村發展專員伯爾(Mariann Fischer Boel)都有自己的blog,歐盟駐愛沙尼亞辦公室主任則以愛沙尼亞文,以非官方角度來向愛沙尼亞人剖析歐盟事務。
有心人其實可以以「政客如何利用網絡跟選民溝通」作論文題目,研究一下這個趨勢:例如早前小弟所寫的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參選總統的網站,又或是法國左派候選羅瓦爾(Segolene Royal)如何透過網站來跟選民互動,從而協助自己寫出一篇政綱,方發現香港的特首選舉「答問大會」其實已落後外國十幾年了。
+++
瑞典外長寫網誌掀爭議 2007年3月12日
【明報專訊】瑞典外長比爾特數周前建立個人網誌,但卻被指在網上議論過多,泄露政府資料,令人混淆這是否純其個人意見,備受抨擊。
57歲比爾特經常網誌(http://carlbidldt.wordpress.com) 撰文評論各種日常事務,包括對官方會議、世界大事的看法,並回應傳媒的批評。如3月5日,他評論中東局勢:「一個巴勒斯坦統一政府顯然無法解決全部問題或滿足所有要求,但若不這樣,會發生內戰和動亂……顯然唯有這樣做。」3月6日,當瑞典報章開始批評他建立網誌,他就撰文反擊指芬蘭、愛沙尼亞的首相、外長也有網誌。比爾特強調人民渴求資訊,「我認為大家應採用所有新資訊技術,比從前更開放和親民。」
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前報章編輯托雷庫爾說:「官員有政治任命,凡事須有分寸……官員不是『饒舌鬼』。」他又批評比爾特不選外長慣用的渠道,如國會、外交政策委員會或直接跟傳媒發表言論。
法新社
++++
新浪留言
[1]
哈, 曾生都玩blog, 不過我讀journalism個professor話佢d英文c到嘔wor
作者 stackey | 15th Mar 2007 20:52 http://stackey.hkbloggers.org/
其實全球很多首腦官員都利用網絡發表文章,稱為e-Newsletter也好,稱為blog也好,大都是官腔文章(例如香港電台的天地博客),或是經精心計算過、其實都帶有政治動機的「生活文章」,但比爾特的網誌惹人爭論,是因為這個是「真的」網誌--真者,是他興之所致就會一天發幾篇文章,有時又會談私事,談及政事時又真的是「絕對不設防」,「有個句講個句」,跟一般外相談話大耍刁鑽的外交辭令不同。
比爾特的網誌跟其他很多政客網誌不一樣,或許有另一個原因:他是真的喜歡寫網誌,而非為了「做騷」、扮新潮來親近年輕選民而寫blog。在他推出「Alla Dessa Dagar」(所有這些日子)的瑞典文網誌前,他在2005年2月便在blogspot有一個以英文為主的「Bildt Comments」網誌。
比爾特1991至94年曾任瑞典首相,下台後積極參與波斯尼和內戰和談及戰後重建的工作,常常替歐盟和聯合國工作,因此寫blog初時只為談及這些「外交大事」,相信這是他以英語寫這個網誌的主要原因。
雖然他是國內重量級人物,但在2006年10月擔任外相仍令人意外,因為他已曾任首相,他跟現任首相Fredrik Reinfeldt關係亦不好,可見他其實沒有什麼心理準備再當瑞典大臣,而他遲至2007年1月28日在「Bildt Comments」網誌的最後一篇文章才表示,由於他工作所限須要跟瑞典國內民眾作密切交流,因此必須用瑞典文,遲一些才再考慮應以英語、瑞典語還是雙語去寫網誌。
《明報》文章引述一名前報章編輯指,高官談話要有分寸,包括在網誌上,而且,有話要說就請用回正式轉統的渠道。
不過,英國《衛報》一篇以網誌形式(!)發表的評論指出,比爾特的現象其實代表了「新一代政客」如何借助網絡,利用新的形式來跟大眾和選民溝通,打破在傳統傳媒下的「soundbite」主義--正如這篇評論所說,如果我是政客,我發覺可以透過網誌更能表達我想說的東西,而且更能透過生活化的言辭來建立自己的公眾形眾,我為什麼還要借報章電台電視之手呢?
瑞典人暫時似乎也十分受落外相「玩blog」,比爾特便自誇一天的訪客流量便等於在野社民黨青年部成員的十倍。而且,網誌comment特多,有時甚至一篇文章多達300個留言,而比爾特是有回覆這些留言的,可見這個blog是他跟選民「握手」交流的方法之一。
事實上,政客有網誌不是新鮮事,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便有每週播客(podcast)、歐盟執委會負責傳訊事務旳首席副主席沃絲德琳(Margot Wallstroem)、科研專員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cnik)和農業及鄉村發展專員伯爾(Mariann Fischer Boel)都有自己的blog,歐盟駐愛沙尼亞辦公室主任則以愛沙尼亞文,以非官方角度來向愛沙尼亞人剖析歐盟事務。
有心人其實可以以「政客如何利用網絡跟選民溝通」作論文題目,研究一下這個趨勢:例如早前小弟所寫的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參選總統的網站,又或是法國左派候選羅瓦爾(Segolene Royal)如何透過網站來跟選民互動,從而協助自己寫出一篇政綱,方發現香港的特首選舉「答問大會」其實已落後外國十幾年了。
+++
瑞典外長寫網誌掀爭議 2007年3月12日
【明報專訊】瑞典外長比爾特數周前建立個人網誌,但卻被指在網上議論過多,泄露政府資料,令人混淆這是否純其個人意見,備受抨擊。
57歲比爾特經常網誌(http://carlbidldt.wordpress.com) 撰文評論各種日常事務,包括對官方會議、世界大事的看法,並回應傳媒的批評。如3月5日,他評論中東局勢:「一個巴勒斯坦統一政府顯然無法解決全部問題或滿足所有要求,但若不這樣,會發生內戰和動亂……顯然唯有這樣做。」3月6日,當瑞典報章開始批評他建立網誌,他就撰文反擊指芬蘭、愛沙尼亞的首相、外長也有網誌。比爾特強調人民渴求資訊,「我認為大家應採用所有新資訊技術,比從前更開放和親民。」
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前報章編輯托雷庫爾說:「官員有政治任命,凡事須有分寸……官員不是『饒舌鬼』。」他又批評比爾特不選外長慣用的渠道,如國會、外交政策委員會或直接跟傳媒發表言論。
法新社
++++
新浪留言
[1]
哈, 曾生都玩blog, 不過我讀journalism個professor話佢d英文c到嘔wor
作者 stackey | 15th Mar 2007 20:52 http://stackey.hkbloggers.org/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