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之前寫過近幾屆法國總統大選的歷史,顯示法國選舉形勢一向多變,現在補充一下,有一個結構性因素導致法國的選舉很難觸摸——候選人名單很遲才可確定。
提名未截止 難言誰是候選人
關於第一點,今屆到現在仍未能百分百確定主要候選人是誰,便可知道:
1、菲永(Francois Fillon)堅持不退選,但一日未到3月中提名期結束,或是執法人員正式宣佈不會調查菲永的醜聞,一日也不知道誰是中右陣營的主要候選,共和黨仍有可能換馬;
2、左翼方面,打這篇稿的一天,傳出社會黨的亞蒙(Benoit Hamon)可能會跟極左的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合併合單,只派一人參選,而如果是這樣的話,整個票數估算又是另一番光景;
3、中間派方面,這一派系的元老貝魯(Francois Bayrou)到現在都未肯確定是否參選,在這情況下,他的民調支持仍有5%左右,雖然當選機會近乎零,但有一定搞局能力,尤其是對中間派馬克龍(Emanuel Macron)的得票會有很大影響。
啟動競選工程容易
法國在國力上是一個大國——經濟規模屬全球十大,是擁有核武的軍事大國,外交上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過,在地理人口上、在選舉工程上,法國其實不「大」,人口大概6000萬,拜訪選民也主要在法國本土進行(儘管也要到太平洋、南美洲等法國屬土拉票)。
相對於美國3億人口及遼闊國土,在法國進行選舉工程,其實不需要花很長時間。在美國,你不可能花兩、三個月就跑遍50個州,但這在法國是有可能的(儘管早點開始拉票一定有優勢)。
而且,法國有「公職重叠」的傳統,即同時擔任國會議員、地方議員、市長等至少2個公職,這造就一個情況——除非決定從此歸隱政壇,否則一個法國政客,即使已退居二線,他也一定會有一個公職在身。就算那是個小鎮鎮長,這仍可讓那個政客有一個平台維持政治能量,因此很遲展開競選工程也沒有問題。
同時,法國是總統制,相對於議會制,例如英國、德國,後者的大黨很多時候要舉行黨大會來確定總理候選人,或至少要黨執委決定——看看德國今年大選就知道,他們不可能拖至6月才決定誰競逐總理。相反,是否選總統,只需要候選人本身,以及他找到幾個支持者參與競選工程便可,可以在短時間內作決定。
上述3個因素,令法國政客可在投票前很短時間才宣佈參選也沒有問題(只要在提名期結束前)。
一日你不確定有什麼候選人,民調也很難問選民究竟支持誰,大家也難推算選情形勢。
提名未截止 難言誰是候選人
關於第一點,今屆到現在仍未能百分百確定主要候選人是誰,便可知道:
1、菲永(Francois Fillon)堅持不退選,但一日未到3月中提名期結束,或是執法人員正式宣佈不會調查菲永的醜聞,一日也不知道誰是中右陣營的主要候選,共和黨仍有可能換馬;
2、左翼方面,打這篇稿的一天,傳出社會黨的亞蒙(Benoit Hamon)可能會跟極左的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合併合單,只派一人參選,而如果是這樣的話,整個票數估算又是另一番光景;
3、中間派方面,這一派系的元老貝魯(Francois Bayrou)到現在都未肯確定是否參選,在這情況下,他的民調支持仍有5%左右,雖然當選機會近乎零,但有一定搞局能力,尤其是對中間派馬克龍(Emanuel Macron)的得票會有很大影響。
啟動競選工程容易
法國在國力上是一個大國——經濟規模屬全球十大,是擁有核武的軍事大國,外交上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過,在地理人口上、在選舉工程上,法國其實不「大」,人口大概6000萬,拜訪選民也主要在法國本土進行(儘管也要到太平洋、南美洲等法國屬土拉票)。
相對於美國3億人口及遼闊國土,在法國進行選舉工程,其實不需要花很長時間。在美國,你不可能花兩、三個月就跑遍50個州,但這在法國是有可能的(儘管早點開始拉票一定有優勢)。
而且,法國有「公職重叠」的傳統,即同時擔任國會議員、地方議員、市長等至少2個公職,這造就一個情況——除非決定從此歸隱政壇,否則一個法國政客,即使已退居二線,他也一定會有一個公職在身。就算那是個小鎮鎮長,這仍可讓那個政客有一個平台維持政治能量,因此很遲展開競選工程也沒有問題。
同時,法國是總統制,相對於議會制,例如英國、德國,後者的大黨很多時候要舉行黨大會來確定總理候選人,或至少要黨執委決定——看看德國今年大選就知道,他們不可能拖至6月才決定誰競逐總理。相反,是否選總統,只需要候選人本身,以及他找到幾個支持者參與競選工程便可,可以在短時間內作決定。
上述3個因素,令法國政客可在投票前很短時間才宣佈參選也沒有問題(只要在提名期結束前)。
一日你不確定有什麼候選人,民調也很難問選民究竟支持誰,大家也難推算選情形勢。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