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歐盟對外事務高級代表莫姬莉妮(Federica Mogherini,照片左)和運輸專員Violeta Bulc(照片右,照片來自歐委會)19日召開記者會,公佈歐盟的「連接歐亞戰略」,講述歐盟對加強歐洲與亞洲這兩大洲連繫的戰略。雖然莫姬莉妮在記者會上多番否認,但無可避免外界一定視之為歐盟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回應,要在歐亞大陸搶回話語權。
「連接歐亞戰略」(下簡稱「連接」)是為10月18—19日進行的歐亞峰會作準備,預計歐盟屆時會全力向與會亞洲國家推銷。
大家把「連接」與「帶路」相提並論,因為歐洲一些關注對亞洲政策的人士在文件公佈前已發文呼籲歐洲應該關注「帶路」的負面影響以及中國不斷冒升的影響力,例如Fraser Cameron在The Diplomat同日已發了文章Europe's Answer to China's Belt and Road,形容這份文件姍姍來遲。他現在是一個智庫的成員,但他之前做過英國外交官和歐盟官員。
另外,「連接」的倡議跟「帶路」十分相似。就歐亞的連繫、關係,歐盟提出3個原則,主張歐亞連繫需要可持續、全面、以及規則為本。當中的全面,是指連接歐亞包含4個層面,分別為運輸、數碼、能源和人文交流,其中最重要的運輸,大家一定會聯想到「帶路」戰略中,中國在不同地方參與鐵路和港口基建的建築,而Bulc在記者會亦表示,在「運輸」接連歐亞方面,加強歐亞大陸的鐵路運輸是焦點。另外,文件亦花不少篇幅談及融資以支持基建的問題,基本上也就是「帶路」戰略中亞投行、中國貸款等東西。。
至於「可持續連接」和「規則為本連接」這2個原則,則可說是衝著「帶路」近年面對的批評而來。
「規則為本」,從字面解釋(以及如果經常留意西方外交辭令)也可知道,是指中國要根據國際法來推動其戰略,不要繞過西方另立自己一套。而在文件中,歐盟由海路運輸提及海洋治理,強調所有海洋都要遵守自由航行的原則,很明顯就是針對中國在南海的舉動。在這個原則下,歐盟亦提及,讓私人企業競投相關基建工程時要「公平」,這個亦是歐盟近年不斷批評中國市場對外企不批評,以及懷疑在中國倡議的亞歐基建項目中,是否偏向中資企業(甚或是中國國企)。
「可持續」就是指4方面,包括經濟上(確保項目能提高生產力、創造就業、有市場效率)、財政上(不能導致嚴重負責)、環境上(不能污染環境、不能令暖化加劇)和社會上(透明度高、項目管理好、要聆聽受影響人民的聲音)。如果近年有看過西方傳媒或智庫對「帶路」投資項目的評論的話,上述4點的相反,大致就是西方對那些中國項目的評論。
文件沒提及,但莫姬莉妮也提到一點。有記者問,究竟區內各國對歐盟參與「連接」基建有沒有興趣,莫姬莉妮說區內有很大興趣,指出區內認為替推動基建尋找夥伴時,不能只尋求便宜,還應對項目的質素有要求——她說時沒提到中國,但也只是間接反映,有人嫌中國的參與「cheap」、質素低。
在實際運作上,歐盟的「連接」主要針對「帶路」中的「帶」——「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理論上是跟整個亞洲連繫,但實際上歐盟最關注2個地區。一是巴爾幹半島/東南歐,尤其是未加入歐盟的國家。更直接地說,就是防止中國對中東歐的「16+1」政策令歐盟/歐洲內部造成嚴重分化,中國已在巴爾幹進行了不少重要基建投資。另一個地區是中亞,畢竟一談到能源,主要是加強跟能源資源豐富的中亞連繫(當然,文件談及的「能源連接」,更大部份是涉及潔淨能源、能源市場運作等),而如果是鐵路的話,最明顯是透過中亞再往東亞,至少短期內也不會想經過伊拉克、伊朗這些地區。
這份文件、或是歐盟的「連接」戰略,有多重要呢?雖然文件也有提及歐盟會/已在採取什麼行動,但在實際行動上暫時欠奉。首先,這份戰略也只是剛剛公佈,即使是「帶路」,即使中國作為一個單一國家、而且非民主不用太多諮詢過程,「帶路」由習近平2013年初步提出,到真的開始有較實質的措施,也至少需要1年時間。另一個問題是,歐盟作為一個非主權國家,要推動一些措施也十分困難,例如「連接」有談及如何結合政府和私人的資金來為項目注資,但歐盟本身已另有一個大型基金項目去推動成員國的基建,這個基金也不見得籌得很多錢,因此更難相信歐盟能在「連接」戰略下找到更多資金、規模足以跟中國媲美的資金去投放在歐亞大陸。
除了資金、措施,另一個要看的是,歐盟28個(及很快將是27個)成員國,能否一致支持這份戰略。在歐亞大陸的基建上,有很多是成員國自己的職責範圍,他們接受什麼投資、海外投資什麼、這些項目要跟誰合作等等,不一定要完全跟隨歐盟這份文件。
暫時來說,這份文件的重要性在於,把歐盟對「帶路」以至整體中國近年對外經濟戰略整理了一套原則,日後對「帶路」可以更有系統地作出回應——未必是行動上,但至少口頭上的立場也可以協調一點。
而且,有了這份文件,就代表正式宣示參與投資亞洲基建是歐盟政策之一,相關更多措施也可以研究、推出。除了法規外,技術上,加強參與歐亞大陸的基建,歐盟也可借機把自己的規格對外輸出,例如道路、鐵路的規格。
寫了很多「連接」與「帶路」的比較,但不要忘記,「連接」是代表歐盟正式參與歐亞大陸的勢力競逐。不少人預測全球經濟以至外交軍事重心,將重回歐亞大陸,而除了「帶路」,美國也有「印太戰略」,俄羅斯則有「歐亞盟」及加強發展遠東,甚至日本也都正在加強區內的發展。歐盟在歐亞大陸要交手的,不只中國一個。
本文所參考的資料/相關文章:
歐盟「連接歐亞戰略」官方文件
歐盟「連接歐亞戰略」官方對公眾的小冊子簡介
路透社的報導:EU unveils Asia infrastructure plan, denies rivalry with China
「連接歐亞戰略」(下簡稱「連接」)是為10月18—19日進行的歐亞峰會作準備,預計歐盟屆時會全力向與會亞洲國家推銷。
大家把「連接」與「帶路」相提並論,因為歐洲一些關注對亞洲政策的人士在文件公佈前已發文呼籲歐洲應該關注「帶路」的負面影響以及中國不斷冒升的影響力,例如Fraser Cameron在The Diplomat同日已發了文章Europe's Answer to China's Belt and Road,形容這份文件姍姍來遲。他現在是一個智庫的成員,但他之前做過英國外交官和歐盟官員。
另外,「連接」的倡議跟「帶路」十分相似。就歐亞的連繫、關係,歐盟提出3個原則,主張歐亞連繫需要可持續、全面、以及規則為本。當中的全面,是指連接歐亞包含4個層面,分別為運輸、數碼、能源和人文交流,其中最重要的運輸,大家一定會聯想到「帶路」戰略中,中國在不同地方參與鐵路和港口基建的建築,而Bulc在記者會亦表示,在「運輸」接連歐亞方面,加強歐亞大陸的鐵路運輸是焦點。另外,文件亦花不少篇幅談及融資以支持基建的問題,基本上也就是「帶路」戰略中亞投行、中國貸款等東西。。
至於「可持續連接」和「規則為本連接」這2個原則,則可說是衝著「帶路」近年面對的批評而來。
「規則為本」,從字面解釋(以及如果經常留意西方外交辭令)也可知道,是指中國要根據國際法來推動其戰略,不要繞過西方另立自己一套。而在文件中,歐盟由海路運輸提及海洋治理,強調所有海洋都要遵守自由航行的原則,很明顯就是針對中國在南海的舉動。在這個原則下,歐盟亦提及,讓私人企業競投相關基建工程時要「公平」,這個亦是歐盟近年不斷批評中國市場對外企不批評,以及懷疑在中國倡議的亞歐基建項目中,是否偏向中資企業(甚或是中國國企)。
「可持續」就是指4方面,包括經濟上(確保項目能提高生產力、創造就業、有市場效率)、財政上(不能導致嚴重負責)、環境上(不能污染環境、不能令暖化加劇)和社會上(透明度高、項目管理好、要聆聽受影響人民的聲音)。如果近年有看過西方傳媒或智庫對「帶路」投資項目的評論的話,上述4點的相反,大致就是西方對那些中國項目的評論。
文件沒提及,但莫姬莉妮也提到一點。有記者問,究竟區內各國對歐盟參與「連接」基建有沒有興趣,莫姬莉妮說區內有很大興趣,指出區內認為替推動基建尋找夥伴時,不能只尋求便宜,還應對項目的質素有要求——她說時沒提到中國,但也只是間接反映,有人嫌中國的參與「cheap」、質素低。
在實際運作上,歐盟的「連接」主要針對「帶路」中的「帶」——「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理論上是跟整個亞洲連繫,但實際上歐盟最關注2個地區。一是巴爾幹半島/東南歐,尤其是未加入歐盟的國家。更直接地說,就是防止中國對中東歐的「16+1」政策令歐盟/歐洲內部造成嚴重分化,中國已在巴爾幹進行了不少重要基建投資。另一個地區是中亞,畢竟一談到能源,主要是加強跟能源資源豐富的中亞連繫(當然,文件談及的「能源連接」,更大部份是涉及潔淨能源、能源市場運作等),而如果是鐵路的話,最明顯是透過中亞再往東亞,至少短期內也不會想經過伊拉克、伊朗這些地區。
這份文件、或是歐盟的「連接」戰略,有多重要呢?雖然文件也有提及歐盟會/已在採取什麼行動,但在實際行動上暫時欠奉。首先,這份戰略也只是剛剛公佈,即使是「帶路」,即使中國作為一個單一國家、而且非民主不用太多諮詢過程,「帶路」由習近平2013年初步提出,到真的開始有較實質的措施,也至少需要1年時間。另一個問題是,歐盟作為一個非主權國家,要推動一些措施也十分困難,例如「連接」有談及如何結合政府和私人的資金來為項目注資,但歐盟本身已另有一個大型基金項目去推動成員國的基建,這個基金也不見得籌得很多錢,因此更難相信歐盟能在「連接」戰略下找到更多資金、規模足以跟中國媲美的資金去投放在歐亞大陸。
除了資金、措施,另一個要看的是,歐盟28個(及很快將是27個)成員國,能否一致支持這份戰略。在歐亞大陸的基建上,有很多是成員國自己的職責範圍,他們接受什麼投資、海外投資什麼、這些項目要跟誰合作等等,不一定要完全跟隨歐盟這份文件。
暫時來說,這份文件的重要性在於,把歐盟對「帶路」以至整體中國近年對外經濟戰略整理了一套原則,日後對「帶路」可以更有系統地作出回應——未必是行動上,但至少口頭上的立場也可以協調一點。
而且,有了這份文件,就代表正式宣示參與投資亞洲基建是歐盟政策之一,相關更多措施也可以研究、推出。除了法規外,技術上,加強參與歐亞大陸的基建,歐盟也可借機把自己的規格對外輸出,例如道路、鐵路的規格。
寫了很多「連接」與「帶路」的比較,但不要忘記,「連接」是代表歐盟正式參與歐亞大陸的勢力競逐。不少人預測全球經濟以至外交軍事重心,將重回歐亞大陸,而除了「帶路」,美國也有「印太戰略」,俄羅斯則有「歐亞盟」及加強發展遠東,甚至日本也都正在加強區內的發展。歐盟在歐亞大陸要交手的,不只中國一個。
本文所參考的資料/相關文章:
歐盟「連接歐亞戰略」官方文件
歐盟「連接歐亞戰略」官方對公眾的小冊子簡介
路透社的報導:EU unveils Asia infrastructure plan, denies rivalry with China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