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大家近日或者有聽過英國報章《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下簡稱《世新》)爆出嚴重竊聽醜聞,事件在英國越鬧越大,但7日出現更令全英國甚至全球英語系傳媒業震驚的消息:母公司、梅鐸(Rupert Murdoch)的新聞集團7日傍晚宣佈,立即關閉該報,7月10日是該週日報章最後一期。
說實話,事件之前,我不太熟悉《世新》,對Daily Mail或《世新》姊妹報The Sun更熟悉。翻查《世新》資料,才發現原來這份報章可能是全球最暢銷英語報章,而事件亦涉及很多爭議,可供對傳媒生態有興趣的人大把議題討論。
《世新》在1843年創辦,是週日報章(英國一個很怪的情況:報章分開週一至週六,以及只在週日出版的報章,正如香港《南華早報》也有《星期日南華早報》)。我在題目中形容該報為「小報始祖」--《世新》前或者英國有其他以煽情案件、爆名人醜聞為主的報章,但首份取得成功的肯定是《世新》,Daily Mail等都只是模仿它。
《世新》另一重要性是,該報目前銷量仍達約250萬,稱冠全英,在40年代起銷量曾達超過800萬,個別期數銷量更超過900萬,BBC形容這是全球最暢銷英語報章(在二戰後不久,更應是全球銷量最高,壓倒幾大日本報章)。另外,這是1995年以來首份英國全國性報章關閉。
《世新》亦有重要歷史意義,該報令梅鐸由澳洲「鄉村報人」一躍而成全球傳媒大亨。梅鐸1969年購入該報,是他第一份擁有的英國報章,而該報極度賺錢,為梅鐸提供不少彈藥,讓他日後不斷繼續收購及拓展業務。但諷刺的是,當《世新》威脅著其傳媒帝國下,梅鐸「手起刀落」,毫不猶疑關閉該報「止血」。
說回「竊聽」事件。事件可追溯至2006年,《世新》一名記者被指聘請私家偵探,偵查報導目標的資料,而該偵探利用竊聽電話(phone hacking,不是美國愛用的wiretapping)的手段獲得資料,而竊聽是違法的。被竊聽的包括一些皇室官員,以套取威廉王子等皇室成員私隱,另有一大堆明星、名模、球星等名人被竊聽。二人當時已被定罪判監。
醜聞過去幾年不時有新進展,但本週來個大爆發,完全失控,因為爆出大量新料。
本週出現的指控與之前的最大不同有2點:1、這次涉及妨礙案件調查。其中一個例子是,2002年一宗13歲女童被拐帶案,該報聘請的偵探截聽該女童手機的留言,而為了可以繼續有新留言以獲得更多資料,偵探不惜刪除留言,令警方誤以為女童仍然在生,耽誤了調查時間。結果原來該女童早已被拐帶者殺死,更慘的是其家人原本以為女童無恙,結果一場歡喜下,得知真實時更悲痛。
另一點不同是,本週爆出被竊聽的對象全是「普通人」。只有案件矚目,《世新》都會截聽那些案件受害人及/或其家人的電話,包括其他多宗案件的受害者、2005年倫敦恐襲死者的家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陣亡士兵遺族等等等等。名人私隱遭侵犯,大家或者覺得「食得鹹魚抵得渴」,或是政界人物要接受監察,但原來大家都活在隨時可被竊聽的陰影,人人自危,更不消說已面對親友死亡的人要面對竊聽的雙重折磨。
除了私隱爭議和傳媒操守問題,事件還帶大量問題要討論,隨手數來的包括:
1、警察貪污問題--除了竊聽,另一嚴重指控是記者為獲得案件內情,不惜向警員付款以獲得內幕,警方已由獨立委員會調查;
2、政界與傳媒(尤其是梅鐸)的關係--正如香港或任何地方一樣,傳媒老闆或高層往往跟政界人物關係密切,有意無意間互相利用,而這次事件在目前情況下爆出更有趣,因為目前執政的保守黨及保守黨現高層一向以跟梅鐸和新聞集團高層密切見稱,尤其是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上任前和上任後的「傳訊總監」(即心戰室主管,spin doctor)正是曾因竊聽問題而辭去《世新》總編,早前再因竊聽問題有進展而要被迫離開首相府,英國人對事件的不滿,無可避免有一部份會過戶至卡梅倫;
3、梅鐸在英國的影響力--梅鐸在英國擁有大量報章,輿論影響無須懷疑,事件只會令英國人覺得,梅鐸真是英國的「無冕皇帝」,呼風喚雨,尤其新聞集團正想收購英國電視台BSkyB,英國人在目前情況能否接受梅鐸控制更傳媒?
說實話,事件之前,我不太熟悉《世新》,對Daily Mail或《世新》姊妹報The Sun更熟悉。翻查《世新》資料,才發現原來這份報章可能是全球最暢銷英語報章,而事件亦涉及很多爭議,可供對傳媒生態有興趣的人大把議題討論。
《世新》在1843年創辦,是週日報章(英國一個很怪的情況:報章分開週一至週六,以及只在週日出版的報章,正如香港《南華早報》也有《星期日南華早報》)。我在題目中形容該報為「小報始祖」--《世新》前或者英國有其他以煽情案件、爆名人醜聞為主的報章,但首份取得成功的肯定是《世新》,Daily Mail等都只是模仿它。
《世新》另一重要性是,該報目前銷量仍達約250萬,稱冠全英,在40年代起銷量曾達超過800萬,個別期數銷量更超過900萬,BBC形容這是全球最暢銷英語報章(在二戰後不久,更應是全球銷量最高,壓倒幾大日本報章)。另外,這是1995年以來首份英國全國性報章關閉。
《世新》亦有重要歷史意義,該報令梅鐸由澳洲「鄉村報人」一躍而成全球傳媒大亨。梅鐸1969年購入該報,是他第一份擁有的英國報章,而該報極度賺錢,為梅鐸提供不少彈藥,讓他日後不斷繼續收購及拓展業務。但諷刺的是,當《世新》威脅著其傳媒帝國下,梅鐸「手起刀落」,毫不猶疑關閉該報「止血」。
說回「竊聽」事件。事件可追溯至2006年,《世新》一名記者被指聘請私家偵探,偵查報導目標的資料,而該偵探利用竊聽電話(phone hacking,不是美國愛用的wiretapping)的手段獲得資料,而竊聽是違法的。被竊聽的包括一些皇室官員,以套取威廉王子等皇室成員私隱,另有一大堆明星、名模、球星等名人被竊聽。二人當時已被定罪判監。
醜聞過去幾年不時有新進展,但本週來個大爆發,完全失控,因為爆出大量新料。
本週出現的指控與之前的最大不同有2點:1、這次涉及妨礙案件調查。其中一個例子是,2002年一宗13歲女童被拐帶案,該報聘請的偵探截聽該女童手機的留言,而為了可以繼續有新留言以獲得更多資料,偵探不惜刪除留言,令警方誤以為女童仍然在生,耽誤了調查時間。結果原來該女童早已被拐帶者殺死,更慘的是其家人原本以為女童無恙,結果一場歡喜下,得知真實時更悲痛。
另一點不同是,本週爆出被竊聽的對象全是「普通人」。只有案件矚目,《世新》都會截聽那些案件受害人及/或其家人的電話,包括其他多宗案件的受害者、2005年倫敦恐襲死者的家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陣亡士兵遺族等等等等。名人私隱遭侵犯,大家或者覺得「食得鹹魚抵得渴」,或是政界人物要接受監察,但原來大家都活在隨時可被竊聽的陰影,人人自危,更不消說已面對親友死亡的人要面對竊聽的雙重折磨。
除了私隱爭議和傳媒操守問題,事件還帶大量問題要討論,隨手數來的包括:
1、警察貪污問題--除了竊聽,另一嚴重指控是記者為獲得案件內情,不惜向警員付款以獲得內幕,警方已由獨立委員會調查;
2、政界與傳媒(尤其是梅鐸)的關係--正如香港或任何地方一樣,傳媒老闆或高層往往跟政界人物關係密切,有意無意間互相利用,而這次事件在目前情況下爆出更有趣,因為目前執政的保守黨及保守黨現高層一向以跟梅鐸和新聞集團高層密切見稱,尤其是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上任前和上任後的「傳訊總監」(即心戰室主管,spin doctor)正是曾因竊聽問題而辭去《世新》總編,早前再因竊聽問題有進展而要被迫離開首相府,英國人對事件的不滿,無可避免有一部份會過戶至卡梅倫;
3、梅鐸在英國的影響力--梅鐸在英國擁有大量報章,輿論影響無須懷疑,事件只會令英國人覺得,梅鐸真是英國的「無冕皇帝」,呼風喚雨,尤其新聞集團正想收購英國電視台BSkyB,英國人在目前情況能否接受梅鐸控制更傳媒?
多年來一直想插手意大利傳媒的梅鐸,前幾天剛好有消息說他會進軍重整的第七台,以安坐一位,然後再慢慢啃;跟著就見他關閉英國的世新,有什麼機關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