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挪威奧斯陸的「7.22」襲擊證實是國內極右「基督教原教旨主義份子」所為時,我也有點愕然。假設挪威警方所說的是真的話,這或反映兩點:1、這可形容為1996年造成逾百人死亡的美國俄克拉荷馬城政府大樓爆炸的翻版;2、事件會如何影響極右,並繼而影響歐洲各地政治生態。
第2點我之後再寫,今天先寫第1點。說是俄城襲擊翻版,不純因為兩者都是白人極右主義份子所為,更因為事件剛發生時至挪警公布拘捕了疑兇之間大家的猜想:大家很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伊斯蘭武裝份子所為。這與巴勒斯坦裔學者Edward Said當年的經歷很相似。
如果大家有看7月23日香港報紙的報導,末段應該有寫到大家直覺覺得這與阿爾蓋達有關的,繼而提到挪威是北約成員國,有參與阿富汗戰爭,亦有參與轟炸利比亞。然後,香港各報紙應該要截稿,稿件就此停了。原來之後還有更多故事(至各地報導及「專家」分析)發生。
就算大家沒在傳媒、尤其是real time(如通訊社、電視、電台),各位也可想像到,在警方正式公佈,記者是會不斷找專家「分析」,而當大家認為最大嫌疑是伊斯蘭武裝份子時,大家又會覺得:「哦!好像是呀!」尤其是這次涉及汽車炸彈爆炸,「很典型伊斯蘭武裝份子所為」。
再之後,大家便翻查檔案,看看那些人/組織曾警告襲擊挪威。而大家一定有所斬獲,例如大家找到一個名為Mullah Krekar的人,這名伊拉克庫爾德族在挪威流亡多年,但因為他回國會有危險,是「難民」,因此不能遣返。我看到Salon的文章,紐時、BBC等西方傳媒原本是頗肯定地報導說這是伊斯蘭武裝組織所為。
當然,之後挪威警察說這是「地道挪威白人」所為,疑犯是保守、基督教原教旨份子時,大家便更改報導。但上述Salon的文章也說了一個很有趣的觀察:當西方傳媒認定那是伊斯蘭武裝份子所為時,報導時以「恐襲」來形容,但當證實是白人所犯時,報導便沒有了「恐怖主義」(terrorist)這類字眼,彷彿同樣具政治目的,同樣是「無差別」(indiscriminate,抱歉,學了某位香港著名評論人那種很愛括英文以顯示自己中文表達能力差的風格)濫殺無辜,但穆斯林做的便「恐怖」,白人做的便不「恐怖」。
相類似的評論亦可看德國之音英文網站<恐怖毒害我們的思想>一文。
記得讀大學時,讀過已故著名文學評論家Edward Said說過的一段經歷:1996年俄城爆炸襲擊時,有美國記者致電當時身在加拿大的他,訪問他的意見及看法。Said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文學/文化研究學者,不是罪案專家或炸彈專家,他也不能說一些什麼真知灼見,但記者向他說:但你是巴勒斯坦人哦,你應該熟悉恐襲的運作吧?
當然,最後證明一開始認為是穆斯林襲擊的看法是錯的(美國剛巧在1995年發生紐約世貿中心爆炸案,確是穆斯林所為)。
或者,大家覺得「穆斯林=恐怖份子」的想法是可笑,但這想法又其實潛藏在大家心裏。事件再一次提醒大家,「恐怖」的不一定是穆斯林,任何極端主義也可以殺死人。
從保安(或曰「反恐」)角度來看,更大問題是至今大家(或至少是西方)的反恐策略出了兩個問題:1、針對穆斯林;2、更大問題是過往太針對外來襲擊,於是不斷在入境上設限,但當襲擊源頭來自堡壘內,大家可以如何防範?
第2點我之後再寫,今天先寫第1點。說是俄城襲擊翻版,不純因為兩者都是白人極右主義份子所為,更因為事件剛發生時至挪警公布拘捕了疑兇之間大家的猜想:大家很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伊斯蘭武裝份子所為。這與巴勒斯坦裔學者Edward Said當年的經歷很相似。
如果大家有看7月23日香港報紙的報導,末段應該有寫到大家直覺覺得這與阿爾蓋達有關的,繼而提到挪威是北約成員國,有參與阿富汗戰爭,亦有參與轟炸利比亞。然後,香港各報紙應該要截稿,稿件就此停了。原來之後還有更多故事(至各地報導及「專家」分析)發生。
就算大家沒在傳媒、尤其是real time(如通訊社、電視、電台),各位也可想像到,在警方正式公佈,記者是會不斷找專家「分析」,而當大家認為最大嫌疑是伊斯蘭武裝份子時,大家又會覺得:「哦!好像是呀!」尤其是這次涉及汽車炸彈爆炸,「很典型伊斯蘭武裝份子所為」。
再之後,大家便翻查檔案,看看那些人/組織曾警告襲擊挪威。而大家一定有所斬獲,例如大家找到一個名為Mullah Krekar的人,這名伊拉克庫爾德族在挪威流亡多年,但因為他回國會有危險,是「難民」,因此不能遣返。我看到Salon的文章,紐時、BBC等西方傳媒原本是頗肯定地報導說這是伊斯蘭武裝組織所為。
當然,之後挪威警察說這是「地道挪威白人」所為,疑犯是保守、基督教原教旨份子時,大家便更改報導。但上述Salon的文章也說了一個很有趣的觀察:當西方傳媒認定那是伊斯蘭武裝份子所為時,報導時以「恐襲」來形容,但當證實是白人所犯時,報導便沒有了「恐怖主義」(terrorist)這類字眼,彷彿同樣具政治目的,同樣是「無差別」(indiscriminate,抱歉,學了某位香港著名評論人那種很愛括英文以顯示自己中文表達能力差的風格)濫殺無辜,但穆斯林做的便「恐怖」,白人做的便不「恐怖」。
相類似的評論亦可看德國之音英文網站<恐怖毒害我們的思想>一文。
記得讀大學時,讀過已故著名文學評論家Edward Said說過的一段經歷:1996年俄城爆炸襲擊時,有美國記者致電當時身在加拿大的他,訪問他的意見及看法。Said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文學/文化研究學者,不是罪案專家或炸彈專家,他也不能說一些什麼真知灼見,但記者向他說:但你是巴勒斯坦人哦,你應該熟悉恐襲的運作吧?
當然,最後證明一開始認為是穆斯林襲擊的看法是錯的(美國剛巧在1995年發生紐約世貿中心爆炸案,確是穆斯林所為)。
或者,大家覺得「穆斯林=恐怖份子」的想法是可笑,但這想法又其實潛藏在大家心裏。事件再一次提醒大家,「恐怖」的不一定是穆斯林,任何極端主義也可以殺死人。
從保安(或曰「反恐」)角度來看,更大問題是至今大家(或至少是西方)的反恐策略出了兩個問題:1、針對穆斯林;2、更大問題是過往太針對外來襲擊,於是不斷在入境上設限,但當襲擊源頭來自堡壘內,大家可以如何防範?
雖然是在挪威,不過讓我想到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
回覆刪除據聞跟另一北歐國家芬蘭一樣, 挪威槍械管制亦偏向寬鬆, 但亦據報挪威的槍擊案未有如芬蘭或美國般嚴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