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法國中右政黨「人民運動聯盟」(UMP)將在28日和29日舉行黨大會,其中很具象徵意義的議程是更改黨名,變成「共和黨」(les Republicains,上面照片來自France Info)。不少左派團體入稟要求阻止UMP自稱「les Republicains」--嚴格來說,這個字應譯為「共和人/共和派人」--理由是,法國憲法第一條就是規定法國是共和國,理論上法國所有國民都是「共和人」,「非共和人」變成好像顛覆國家,因此「共和人」一字應是公有財產,不能為一黨私用。不過法院26日駁回要求,批准UMP自稱「共和黨」。
如果認識法國第五共和歷史,會發現法國政黨、尤其右派,很喜歡更改黨名,現在來檢閱一下這些黨名。
最喜歡改黨名的是戴高樂派。二戰結束後不久,戴高樂成立「法國人民集合」(Rassemblement du peuple français,RPF),之後一度退出政壇,當他1958年重出江湖時,把自己的政黨易名為「新共和聯盟」(Union pour la Nouvelle République,UNR),迎戰第五共和第一場國會大選。之後,戴高樂試過把政黨易名為「第五共和民主派聯盟」(Union des démocrates pour la Cinquième République,UD-V),1968年先後再把政黨易名為「保衛共和聯盟」(Union pour la défense de la République,UDR)和「共和民主派聯盟」(Union des démocrates pour la République,同樣簡稱UDR)。到1976年,戴高樂派新一位共主希拉克(Jacques Chirac)成立新政黨「共和集合」(Rassemblement pour la République,RPR),一直到2002年時,因為總統大選中,極右國民陣線出線第二輪投票,為吸納中間派及非戴高樂派的右派,因此RPR和那些政黨共組「總統大多數聯盟」(Union pour une majorité présidentielle,UMP),同年再把UMP的意思變成「人民運動聯盟」。
中間派/非戴高樂派的右派也很喜歡改黨名。這一派在1978年成立「法國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e,UDF),在2002年加入UMP,但到2006年黨內開始對是否繼續與UMP結盟有不同意見,2007年代表中間派出戰總統大選的貝魯(Francois Bayrou)同年便另立「民主運動」(Mouvement démocrate,MoDem),UDF餘下成員另立「新中間」(Nouveau centre),繼續與UMP合作。2012年,UMP下台,中間派當然跳船,不再與UMP合作,「新中間」及一些中間派另立「民主派及獨立派聯盟」(Union des démocrates et indépendants,UDI)。
左派的黨名較穩定,但也不是沒有改變過。左派在1905年建黨,當時稱為「工人國際法國分部」(La Section française de l'Internationale ouvrière,SFIO),當中一派在1920年另起爐灶,成立共產黨。SFIO餘下的人士直至1969年才易名為「社會黨」,因為SFIO要跟其他左派政黨合併。
在西歐,法國算是黨名更改最多的國家,唯一能與之匹敵的應是意大利。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都各自維持現有黨名約一個世紀,即使德國曾經歷納粹年代,但社民黨(SPD)可追溯至19世紀末,當時已稱為SPD。
法國右派--或戴高樂派--如此喜歡改黨名,其中一個原因是,法國的右派/戴派並非有一套很明確的意識形態維繫著(如社會主義),只有一些價值觀,所以個人色彩很濃厚。法國戴派三代共主分別是戴高樂、希拉克和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戴高樂固然要建立新黨,但希拉克建立RPR,以及薩爾科齊把右派改稱「共和黨」,都隱含著「該黨是自己的」意味,把自己的想法植入右派。
另外,法國右派亦是一大堆不同派系的結合。不止戴派與其他非戴派,即使是戴派內,也可能包含了保守派、自由派、主權派、親歐派、基民派等等,所以,每一次改黨名,其實代表了這個右派大黨內包含的不同派系組成改變了,因此要改變名稱,以反映這個改變。最明顯就是UMP,這是要反映加入了UDF等中間派,而今次易名,亦是薩爾科齊想迎接回那些UDI人士重返泛右派家庭。
所以,右派政黨名字萬變不離其宗,一方面一定有「共和」、「法國」這類字眼,另一方面也很愛用「集合」和「聯盟」,因為這政黨確是不同派系的聚合。
當然,改黨名,還有一個更簡單的理由,就是要撇清原政黨的醜聞。UMP自2012年敗選後,經歷過貪污醜聞、高層內鬥等問題,作為「營銷」策略,薩爾科齊把一件產品改頭換面,重新包裝後再向選民推銷,情況跟韓國的政黨一樣。
延伸閱讀:總統制下,沒有第三勢力的空間
如果認識法國第五共和歷史,會發現法國政黨、尤其右派,很喜歡更改黨名,現在來檢閱一下這些黨名。
最喜歡改黨名的是戴高樂派。二戰結束後不久,戴高樂成立「法國人民集合」(Rassemblement du peuple français,RPF),之後一度退出政壇,當他1958年重出江湖時,把自己的政黨易名為「新共和聯盟」(Union pour la Nouvelle République,UNR),迎戰第五共和第一場國會大選。之後,戴高樂試過把政黨易名為「第五共和民主派聯盟」(Union des démocrates pour la Cinquième République,UD-V),1968年先後再把政黨易名為「保衛共和聯盟」(Union pour la défense de la République,UDR)和「共和民主派聯盟」(Union des démocrates pour la République,同樣簡稱UDR)。到1976年,戴高樂派新一位共主希拉克(Jacques Chirac)成立新政黨「共和集合」(Rassemblement pour la République,RPR),一直到2002年時,因為總統大選中,極右國民陣線出線第二輪投票,為吸納中間派及非戴高樂派的右派,因此RPR和那些政黨共組「總統大多數聯盟」(Union pour une majorité présidentielle,UMP),同年再把UMP的意思變成「人民運動聯盟」。
中間派/非戴高樂派的右派也很喜歡改黨名。這一派在1978年成立「法國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e,UDF),在2002年加入UMP,但到2006年黨內開始對是否繼續與UMP結盟有不同意見,2007年代表中間派出戰總統大選的貝魯(Francois Bayrou)同年便另立「民主運動」(Mouvement démocrate,MoDem),UDF餘下成員另立「新中間」(Nouveau centre),繼續與UMP合作。2012年,UMP下台,中間派當然跳船,不再與UMP合作,「新中間」及一些中間派另立「民主派及獨立派聯盟」(Union des démocrates et indépendants,UDI)。
左派的黨名較穩定,但也不是沒有改變過。左派在1905年建黨,當時稱為「工人國際法國分部」(La Section française de l'Internationale ouvrière,SFIO),當中一派在1920年另起爐灶,成立共產黨。SFIO餘下的人士直至1969年才易名為「社會黨」,因為SFIO要跟其他左派政黨合併。
在西歐,法國算是黨名更改最多的國家,唯一能與之匹敵的應是意大利。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都各自維持現有黨名約一個世紀,即使德國曾經歷納粹年代,但社民黨(SPD)可追溯至19世紀末,當時已稱為SPD。
法國右派--或戴高樂派--如此喜歡改黨名,其中一個原因是,法國的右派/戴派並非有一套很明確的意識形態維繫著(如社會主義),只有一些價值觀,所以個人色彩很濃厚。法國戴派三代共主分別是戴高樂、希拉克和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戴高樂固然要建立新黨,但希拉克建立RPR,以及薩爾科齊把右派改稱「共和黨」,都隱含著「該黨是自己的」意味,把自己的想法植入右派。
另外,法國右派亦是一大堆不同派系的結合。不止戴派與其他非戴派,即使是戴派內,也可能包含了保守派、自由派、主權派、親歐派、基民派等等,所以,每一次改黨名,其實代表了這個右派大黨內包含的不同派系組成改變了,因此要改變名稱,以反映這個改變。最明顯就是UMP,這是要反映加入了UDF等中間派,而今次易名,亦是薩爾科齊想迎接回那些UDI人士重返泛右派家庭。
所以,右派政黨名字萬變不離其宗,一方面一定有「共和」、「法國」這類字眼,另一方面也很愛用「集合」和「聯盟」,因為這政黨確是不同派系的聚合。
當然,改黨名,還有一個更簡單的理由,就是要撇清原政黨的醜聞。UMP自2012年敗選後,經歷過貪污醜聞、高層內鬥等問題,作為「營銷」策略,薩爾科齊把一件產品改頭換面,重新包裝後再向選民推銷,情況跟韓國的政黨一樣。
延伸閱讀:總統制下,沒有第三勢力的空間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