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上一篇說了加泰隆尼亞統派的看法後,現在寫寫獨派的主張。要說這一波加獨運動的話,必須要先認識一個城鎮——山沙(Arenys de Munt,上面照片來自www.elcami.cat),因為這一輪加獨運動由這個山城開始。
Arenys de Munt音譯是「亞蘭尼斯德蒙特」。Arenys在加泰語是「沙」的意思,Munt是「山」,基於網主不喜歡一個名字譯名太長,所以意譯做「山沙」。該市附近的確有一個名為Arenys de Mar。
山沙在巴塞隆拿以北,大概1小時車程,海拔大概100多米,雖說是山城,但其實也很近海。
無法可依的違法
這個鎮只有大概8600人口,但在2009年9月強行舉辦了獨立公投,讓該鎮居民就加泰是否獨立進行投票,這讓該鎮一舉成名。雖然只是鎮內事務,但區內的獨派主要領袖,以至西班牙全國的極右份子(佛朗哥支持者,不是一般的統派或保守派這麼簡單)都前來,前者來打氣,後者來示威,事件吸引全國以至全球記者來採訪。最終投票率大概四成多,以超過九成贊成通過支持加泰獨立。
這個公投啟發了大量其他城鎮也辦類似的公投,大概600多個城鎮仿效,這些城鎮後來又成立了加泰民族議會,成為一個推動獨立(及獨立公投)的主要組織,最終由下而上,令很多人原本以為不可能的加泰全區獨立公投變成現實。
山沙公投的時間都很重要。2009年,正值憲法法院正審理加泰的新憲章是否違憲的案件。
加泰政府在2006年與當時的左翼工社黨(PSOE)政府達成協議,通過新憲章,其中最重要的是給予加泰政府財政權,該區可把大部份稅收留在加泰使用,毋須上繳中央。
新憲章已經獲國會、加泰地方議會及加泰人民公投通過,但有人入稟挑戰這個新憲章違憲,最終法院在2010年裁定新憲章違憲,不能生效。
而當日有份入稟要求推翻新憲章的,除了部份自治區政府(他們擔心由中央少獲資金)外,還有當時的反對派領袖、現時的首相拉海(Mariano Rajoy)。相對於上一個人民黨首相阿斯納爾(José María Aznar,1996—2004出任首相),拉海在非經濟政策上更傾向保守派,例如曾在2008年大選中主打反同性戀婚姻等的社會保守派政策,而在與地方關係上,也更傾向收緊自治區的權力。
錢,固然重要,尤其是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後,加泰人覺得如果那些稅款大部份可留回本地,他們的生活可能會好一點。不過,更重要的是,法院的裁決,加上拉海在2011年做了首相後一直拒絕與加泰就放權談判,直到近日公投前夕才提出可以商討修改憲章,令加泰人覺得,所有合法討論修改加泰與中央政府關係的大門都被關上,留在西班牙不會有改變,因此只剩下獨立及公投的途徑。
所以,有關「合法」問題,對於支持加獨的人士來說是無意思的。無可否認,繞過憲法/法例來達至一個體制,是有危險、有問題,因為理論上,如果你繞過憲法中的既定機制、繞過憲法中理論有權力的機關,來改變體制,基本上這已是政變,而由此而產生出來的體制能否做到民主、自由、尊重人權,也絕對有疑問。但另一方面,如果純粹一句「憲法寫了是違法」、「總之違法就是不對」,這變相是封殺了討論,尋求加獨、或純粹希望增加自治權的主張,根本是無法可依。尤其是,即使大部份人骨子裏都有惰性,都不想自己的國家分裂,最好維持原狀,但一個地區的獨立,始終不能跟恐怖主義、士兵推翻民選政策等行為相提並論,要千方百計將這方面的討論封殺,令人覺得奇怪。
天然獨
另一點,想提提FT在今年6月一篇文章中,一名21歲大學生Julia Vernet的說法。她說:「我不用想太多為什麼要支持獨立,這是很直覺的。我覺得自己是加泰隆尼亞人,我希望有一個國家代表到自己,我和西班牙政客之間有一道深深的鴻溝,我們說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標準。」
這可能就是台灣所謂的「天然獨」吧?
當然,必須強調,不是所有年輕加泰人都支持獨立,上篇的70個「我想做西班牙人」中,有不少是年輕人。想說的是,「這一代人」——大概是指20—30歲的人,與「上一代人」——大概指50歲以上的人,兩者與外界的連繫模式是不同了。
對於「上一代人」,在他們年輕及初出來工作時,可能出於交通技術的關係,也可能當時仍是民族國概念很盛行的年代,他們的連繫是「居住地(及一日可來回的地方)」及「所屬國家的其他地方」,但「這一代人」,第一個經常會接觸到的世界繼續是「居住地(及一日可來回的地方)」,但他們的世界若再擴大的話,那就可能直接變成了「外國」,而不是「所屬國家的其他地方」。
加泰的年輕人會較上一代少了跟西班牙其他地區的人來往溝通(當然,這只是相對,我不是說加泰與其他西班牙地區的人至老死不相往來),他們的工作及社交生活可能會更多留在加泰;而如果要往外闖的話,「上一代人」可能是往其他西班牙地區打拼,但「這一代人」可能會直接去其他國家——當然,這也只是比例上的問題,我不是說加泰人寧願去外國也不去西班牙其他地區嘗試新機會,畢竟加泰人都會說西班牙語,始終大部份人會先考慮在西班牙其他地區工作(或企業向其他西班牙地區售賣貨品),但「往西班牙其他地區闖:往其他國家闖」的比例,一定較以前提高了。
這個情況不只在西班牙出現,我在比利時生活時,當地一個「上一代人」已說,比利時有這個情況出現,因為比利時「上一代人」一般都能同時法語和荷語,他們跟另一區的居民溝通,問題不大,但比利時「這一代人」有不少是只說法語或荷語,你不可能期望這些人會喜歡跟另一區的「比利時同胞」溝通合作。
把討論拉回加泰隆尼亞。該地的年輕人支持獨立,有民族主義的成份,但不一定是內向,他們的歸屬包括了本區——加泰隆尼亞,而另一層歸屬卻由西班牙,變成一個更大的區域歐洲(歐盟),傳統上的民族國卻被架空了。
必須強調,這種情感跟其「祖籍」無關。正如有不少多代住在加泰的人希望留在西班牙一樣,也有不少支持加獨的人,其父母輩是來自其他西班牙地區,母語不是加泰語。這種感覺純粹是居住在那兒,就自然覺得自己的身份是該區多過屬於國家。
延伸閱讀:
上面不少內容,包括那位大學生的發言,都來自FT今年6月29日的文章Catalonia’s referendum exposes a divided Spain,這篇長文除了有獨派看法,還有統派觀點、以至加獨的來龍去脈。FT文章要付錢才進入到,因此不給鏈結了。
另外,《蘇格蘭人報》2009年報導:Small town's big punch for Catalan independenc
Arenys de Munt音譯是「亞蘭尼斯德蒙特」。Arenys在加泰語是「沙」的意思,Munt是「山」,基於網主不喜歡一個名字譯名太長,所以意譯做「山沙」。該市附近的確有一個名為Arenys de Mar。
山沙在巴塞隆拿以北,大概1小時車程,海拔大概100多米,雖說是山城,但其實也很近海。
無法可依的違法
這個鎮只有大概8600人口,但在2009年9月強行舉辦了獨立公投,讓該鎮居民就加泰是否獨立進行投票,這讓該鎮一舉成名。雖然只是鎮內事務,但區內的獨派主要領袖,以至西班牙全國的極右份子(佛朗哥支持者,不是一般的統派或保守派這麼簡單)都前來,前者來打氣,後者來示威,事件吸引全國以至全球記者來採訪。最終投票率大概四成多,以超過九成贊成通過支持加泰獨立。
這個公投啟發了大量其他城鎮也辦類似的公投,大概600多個城鎮仿效,這些城鎮後來又成立了加泰民族議會,成為一個推動獨立(及獨立公投)的主要組織,最終由下而上,令很多人原本以為不可能的加泰全區獨立公投變成現實。
山沙公投的時間都很重要。2009年,正值憲法法院正審理加泰的新憲章是否違憲的案件。
加泰政府在2006年與當時的左翼工社黨(PSOE)政府達成協議,通過新憲章,其中最重要的是給予加泰政府財政權,該區可把大部份稅收留在加泰使用,毋須上繳中央。
新憲章已經獲國會、加泰地方議會及加泰人民公投通過,但有人入稟挑戰這個新憲章違憲,最終法院在2010年裁定新憲章違憲,不能生效。
而當日有份入稟要求推翻新憲章的,除了部份自治區政府(他們擔心由中央少獲資金)外,還有當時的反對派領袖、現時的首相拉海(Mariano Rajoy)。相對於上一個人民黨首相阿斯納爾(José María Aznar,1996—2004出任首相),拉海在非經濟政策上更傾向保守派,例如曾在2008年大選中主打反同性戀婚姻等的社會保守派政策,而在與地方關係上,也更傾向收緊自治區的權力。
錢,固然重要,尤其是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後,加泰人覺得如果那些稅款大部份可留回本地,他們的生活可能會好一點。不過,更重要的是,法院的裁決,加上拉海在2011年做了首相後一直拒絕與加泰就放權談判,直到近日公投前夕才提出可以商討修改憲章,令加泰人覺得,所有合法討論修改加泰與中央政府關係的大門都被關上,留在西班牙不會有改變,因此只剩下獨立及公投的途徑。
所以,有關「合法」問題,對於支持加獨的人士來說是無意思的。無可否認,繞過憲法/法例來達至一個體制,是有危險、有問題,因為理論上,如果你繞過憲法中的既定機制、繞過憲法中理論有權力的機關,來改變體制,基本上這已是政變,而由此而產生出來的體制能否做到民主、自由、尊重人權,也絕對有疑問。但另一方面,如果純粹一句「憲法寫了是違法」、「總之違法就是不對」,這變相是封殺了討論,尋求加獨、或純粹希望增加自治權的主張,根本是無法可依。尤其是,即使大部份人骨子裏都有惰性,都不想自己的國家分裂,最好維持原狀,但一個地區的獨立,始終不能跟恐怖主義、士兵推翻民選政策等行為相提並論,要千方百計將這方面的討論封殺,令人覺得奇怪。
天然獨
另一點,想提提FT在今年6月一篇文章中,一名21歲大學生Julia Vernet的說法。她說:「我不用想太多為什麼要支持獨立,這是很直覺的。我覺得自己是加泰隆尼亞人,我希望有一個國家代表到自己,我和西班牙政客之間有一道深深的鴻溝,我們說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標準。」
這可能就是台灣所謂的「天然獨」吧?
當然,必須強調,不是所有年輕加泰人都支持獨立,上篇的70個「我想做西班牙人」中,有不少是年輕人。想說的是,「這一代人」——大概是指20—30歲的人,與「上一代人」——大概指50歲以上的人,兩者與外界的連繫模式是不同了。
對於「上一代人」,在他們年輕及初出來工作時,可能出於交通技術的關係,也可能當時仍是民族國概念很盛行的年代,他們的連繫是「居住地(及一日可來回的地方)」及「所屬國家的其他地方」,但「這一代人」,第一個經常會接觸到的世界繼續是「居住地(及一日可來回的地方)」,但他們的世界若再擴大的話,那就可能直接變成了「外國」,而不是「所屬國家的其他地方」。
加泰的年輕人會較上一代少了跟西班牙其他地區的人來往溝通(當然,這只是相對,我不是說加泰與其他西班牙地區的人至老死不相往來),他們的工作及社交生活可能會更多留在加泰;而如果要往外闖的話,「上一代人」可能是往其他西班牙地區打拼,但「這一代人」可能會直接去其他國家——當然,這也只是比例上的問題,我不是說加泰人寧願去外國也不去西班牙其他地區嘗試新機會,畢竟加泰人都會說西班牙語,始終大部份人會先考慮在西班牙其他地區工作(或企業向其他西班牙地區售賣貨品),但「往西班牙其他地區闖:往其他國家闖」的比例,一定較以前提高了。
這個情況不只在西班牙出現,我在比利時生活時,當地一個「上一代人」已說,比利時有這個情況出現,因為比利時「上一代人」一般都能同時法語和荷語,他們跟另一區的居民溝通,問題不大,但比利時「這一代人」有不少是只說法語或荷語,你不可能期望這些人會喜歡跟另一區的「比利時同胞」溝通合作。
把討論拉回加泰隆尼亞。該地的年輕人支持獨立,有民族主義的成份,但不一定是內向,他們的歸屬包括了本區——加泰隆尼亞,而另一層歸屬卻由西班牙,變成一個更大的區域歐洲(歐盟),傳統上的民族國卻被架空了。
必須強調,這種情感跟其「祖籍」無關。正如有不少多代住在加泰的人希望留在西班牙一樣,也有不少支持加獨的人,其父母輩是來自其他西班牙地區,母語不是加泰語。這種感覺純粹是居住在那兒,就自然覺得自己的身份是該區多過屬於國家。
延伸閱讀:
上面不少內容,包括那位大學生的發言,都來自FT今年6月29日的文章Catalonia’s referendum exposes a divided Spain,這篇長文除了有獨派看法,還有統派觀點、以至加獨的來龍去脈。FT文章要付錢才進入到,因此不給鏈結了。
另外,《蘇格蘭人報》2009年報導:Small town's big punch for Catalan independenc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