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本文主要來自DW的報導Germany: Merkel's next cabinet shows youth trend,但不是直譯。如果想閱讀原文而不再關讀下面的話,可按這個鏈結,而毋須點擊「閱讀更多」。
默克爾第四內閣將在14日正式上路,報導標題是新內閣年輕化,但內裏提及的更重要一點是:兩大黨派CDU/CSU及社民黨SPD在去年大選嚴重失利後,都意識到與基層選民脫節,所以在委任新部長時,基本上是「選民要乜、我畀乜」,外界批評他們什麼,要求他們什麼,兩大黨派就立即做給你。
新內閣16人名單如下(依上面照片上排左至右、下面左至右;照片來自DW,請點擊放大):
年輕化是其中一點,因為過去半年,很多人——尤其是政壇中年輕一輩——一直批評,歐洲很多國家都選出了十分年輕的領袖,例如法國的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現在只有40歲)或者奧地利的庫爾茨(Sebastian Kurz,31歲),但在默克爾第三內閣,大部份部長都是55歲或以上,去年SPD的總理候選人舒爾茨(Martin Schulz)都62歲,而很明顯德國選民對現狀不滿,因此覺得「你班老野」做得不好,沒有新思維,因此換人時應該找些年輕一點的來做做。
於是,大家立即換一些年輕面孔出來。在這個內閣中,只有內政部長施海法較默克爾年長,年齡「5字頭」或以上的部長只有7個,不足一半,有些原本可以留任的默克爾第三內閣部長,例如內政部長德馬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或者衛生部長Hermann Groehe都要撤換,儘管他們不是做得很差。文中亦提及,估計會接替舒爾茨正式出任SPD黨魁的納勒斯(Andrea Nahles),儘管她是政壇老將,但都只是47歲。
只有CSU是例外,因為他們的政治重心是在拜仁州州政壇,CSU的世代交替主要在州政府發生。施海法由州長轉向做聯邦部長,其實是降職,騰空州長位置給黨內後輩上位。但即使在內聯邦內閣中,對他們來說算是重要位置的運輸及數碼基建部長由43歲的蕭爾出任,而且成功把39歲的貝爾(Dorothee Bär)安插入總理辦公室擔任副部長,負責數碼事務,都算是透過聯邦內閣來培養新星。
重地區經驗
除了年紀,更重要的是,這批新部長的出身跟之前內閣有很大不同。DW報導一開首寫及家庭、長者、女性及青年部部長姬菲的背景,她最為人注目的並非她的39歲年紀——這個內閣還有較她更年輕的施潘,而是她升上內閣前只是出任柏林市(州)的Neukoelln區區長,從政經驗只有該區事務,連一個城市或州份都談不上,但現在連跳多級直達聯邦內閣,毋須先做聯邦議員、州長或黨的州支部領袖。
SPD解釋找來姬菲出任部長,是因為Neukoelln是一個多移民的地區,她處理該區移民融入方面,備受各方稱讚。更重要的是,她多年在地區層面工作(香港的說法是「區佬」,即從政主要以區議會為主,而非全港層面的政策討論),SPD認為由她以這方面的經驗去處理民生事務,更加「貼地」。
CDU派出的教育部長卡莉赤的背景其實都很相似。雖然她2013年起是國會議員,但她一開始參與CDU的政策辯論,主要是以一個在職媽媽的身份,去討論教育、育兒等政策,她參與政策辯論時都是以一個很貼近一般平民的角度去看事情。
CDU/CSU及SPD想加入一些「政客味較低」的人來擔任要職,希望選民相信他們是以「一般百姓」的角度看事情,因為跟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德國都存在對「傳統政客」(或曰「老油條政客」)以至整個「傳統精英」的不滿和反彈。
左右難分
這些德國政壇新星另一個特點是,很難把他們劃分為左還是右,他們總有一些很重要的政策主張或個人身份是混合了另一政黨的色彩。
姬菲來自SPD,但她處理Neukoelln區的治安及移民事務時是十分右派的,例如增加警察巡邏,加強掃蕩娛樂場所,支持女教師在學校不能戴象徵伊斯蘭信仰的頭巾。
相對地,候任衛生部長施潘以公開抨擊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以見稱,他大部份經濟社會立場都較默克爾右傾,正試圖成為黨內保守派的領袖。不過,他是已出櫃的男同性戀者,去年同性戀婚姻法中是投了贊成票,不理CDU的反對立場,而且在立法後已與其男伴侶註冊成婚。
不過,正如DW的結語,這班政治新星最好真的有新思維,而且要在下次大選前成功展示出成績,否則就算他們在下次大選可以擔大旗,率領自己的政黨打選戰,屆時都只會輸得更慘。
之前文章:
CDU保守派新星入閣
默克爾第四內閣將在14日正式上路,報導標題是新內閣年輕化,但內裏提及的更重要一點是:兩大黨派CDU/CSU及社民黨SPD在去年大選嚴重失利後,都意識到與基層選民脫節,所以在委任新部長時,基本上是「選民要乜、我畀乜」,外界批評他們什麼,要求他們什麼,兩大黨派就立即做給你。
新內閣16人名單如下(依上面照片上排左至右、下面左至右;照片來自DW,請點擊放大):
總理 默克爾(Angela Merkel,CDU,63歲)內閣年輕化
總理辦 白留(Helge Braun,CDU,45)
國防 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CDU,59)
經濟 艾邁爾(Peter Altmaier,CDU,59)
運輸 蕭爾(Andreas Scheuer,CSU,43)
發展 穆勒(Gerd Mueller,CSU,62)
外交 馬斯(Heiko Maas,SPD,51)
家庭 姬菲(Franziska Giffey,SPD,39)
下排:
農業 卻嘉娜(Julia Kloeckner,CDU,45)
教育 卡莉赤(Anja Karliczek,CDU,46)
衛生 施潘(Jens Spahn,CDU,37)
內政 施海法(Horst Seehofer,CSU,68)
財政 蕭茲(Olaf Scholz,SPD,59,兼任副總理)
司法 芭莉(Katarina Barley,SPD,49)
環境 舒爾策(Svenja Schulze,SPD,49)
勞工 海爾(Hubertus Heil,SPD,45)
年輕化是其中一點,因為過去半年,很多人——尤其是政壇中年輕一輩——一直批評,歐洲很多國家都選出了十分年輕的領袖,例如法國的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現在只有40歲)或者奧地利的庫爾茨(Sebastian Kurz,31歲),但在默克爾第三內閣,大部份部長都是55歲或以上,去年SPD的總理候選人舒爾茨(Martin Schulz)都62歲,而很明顯德國選民對現狀不滿,因此覺得「你班老野」做得不好,沒有新思維,因此換人時應該找些年輕一點的來做做。
於是,大家立即換一些年輕面孔出來。在這個內閣中,只有內政部長施海法較默克爾年長,年齡「5字頭」或以上的部長只有7個,不足一半,有些原本可以留任的默克爾第三內閣部長,例如內政部長德馬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或者衛生部長Hermann Groehe都要撤換,儘管他們不是做得很差。文中亦提及,估計會接替舒爾茨正式出任SPD黨魁的納勒斯(Andrea Nahles),儘管她是政壇老將,但都只是47歲。
只有CSU是例外,因為他們的政治重心是在拜仁州州政壇,CSU的世代交替主要在州政府發生。施海法由州長轉向做聯邦部長,其實是降職,騰空州長位置給黨內後輩上位。但即使在內聯邦內閣中,對他們來說算是重要位置的運輸及數碼基建部長由43歲的蕭爾出任,而且成功把39歲的貝爾(Dorothee Bär)安插入總理辦公室擔任副部長,負責數碼事務,都算是透過聯邦內閣來培養新星。
重地區經驗
除了年紀,更重要的是,這批新部長的出身跟之前內閣有很大不同。DW報導一開首寫及家庭、長者、女性及青年部部長姬菲的背景,她最為人注目的並非她的39歲年紀——這個內閣還有較她更年輕的施潘,而是她升上內閣前只是出任柏林市(州)的Neukoelln區區長,從政經驗只有該區事務,連一個城市或州份都談不上,但現在連跳多級直達聯邦內閣,毋須先做聯邦議員、州長或黨的州支部領袖。
SPD解釋找來姬菲出任部長,是因為Neukoelln是一個多移民的地區,她處理該區移民融入方面,備受各方稱讚。更重要的是,她多年在地區層面工作(香港的說法是「區佬」,即從政主要以區議會為主,而非全港層面的政策討論),SPD認為由她以這方面的經驗去處理民生事務,更加「貼地」。
CDU派出的教育部長卡莉赤的背景其實都很相似。雖然她2013年起是國會議員,但她一開始參與CDU的政策辯論,主要是以一個在職媽媽的身份,去討論教育、育兒等政策,她參與政策辯論時都是以一個很貼近一般平民的角度去看事情。
CDU/CSU及SPD想加入一些「政客味較低」的人來擔任要職,希望選民相信他們是以「一般百姓」的角度看事情,因為跟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德國都存在對「傳統政客」(或曰「老油條政客」)以至整個「傳統精英」的不滿和反彈。
左右難分
這些德國政壇新星另一個特點是,很難把他們劃分為左還是右,他們總有一些很重要的政策主張或個人身份是混合了另一政黨的色彩。
姬菲來自SPD,但她處理Neukoelln區的治安及移民事務時是十分右派的,例如增加警察巡邏,加強掃蕩娛樂場所,支持女教師在學校不能戴象徵伊斯蘭信仰的頭巾。
相對地,候任衛生部長施潘以公開抨擊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以見稱,他大部份經濟社會立場都較默克爾右傾,正試圖成為黨內保守派的領袖。不過,他是已出櫃的男同性戀者,去年同性戀婚姻法中是投了贊成票,不理CDU的反對立場,而且在立法後已與其男伴侶註冊成婚。
不過,正如DW的結語,這班政治新星最好真的有新思維,而且要在下次大選前成功展示出成績,否則就算他們在下次大選可以擔大旗,率領自己的政黨打選戰,屆時都只會輸得更慘。
之前文章:
CDU保守派新星入閣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