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德國聯邦網絡局(Bundesnetzagentur)千呼萬喚的網絡安全最新指引在7日終於發出,提出要把電訊設施的保安要求提升。圖上是英國《金融時報》的標題:「美國遇挫.德5G指引未禁華為」;圖下來自德國第一台新聞網站的報導,標題是較中性的「當局公布新保安要求」,但引言第二句是說「新保安要求可能令華為更難進入德國流動通訊網絡」。究竟這2個解讀,哪個準確?
嗯......很抱歉,不能給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這2個說法都可以準確,因為這不是個「零和遊戲」——美國輸,不代表華為贏,美國和華為可以一齊輸。而且,很多新聞事件是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就知道結果。
說回一點背景和基本資料。德國的5G招標工作3月展開,而適逢美國去年開始不斷要求各國禁用華為,因此德國必須最遲本月內要發出指引,清楚解釋5G設備安全要求——以及是否真的禁止華為等中國通訊商。
根據網絡局在7日上載的英文版聲明,局方提出9項新的安全要求,如果撇除了運作期間繼續確保通訊網絡安全等措施,涉及「是否禁華為」這個問題的,主要是以下3條新要求:
然而,ARD的報導,是德國媒體較普遍採取的立場,亦即他們不是如《金時》般說德國「未有/沒有」禁止華為,而是稱德國「(仍)可能會」禁止華為。即使《商報》的標題偏向《金時》,也只是稱「華為留在5G比賽中——至少暫時仍是」(Huawei bleibt beim 5G-Ausbau im Rennen – vorerst),而文章後半段也提到「事實上,華為在德國5G出局,仍是有可能的」。
Politico.eu在2月一篇文章How Europe is resisting Trump on Huawei,已看到德國媒體看法的端倪。報導標題為「歐洲如何在華為問題抗拒川普」,但文中也提及,歐洲多國已在私下減少使用華為的產品。根據文章引述不同消息的說法,歐洲各國:1、在某些通訊建設方面,其實已決定了禁止華為參與,只是沒有宣佈而已;2、這些禁止只是小範圍,例如在某一、兩個部門,但在其他部門未見這方面的行動,所以外界未會這麼容易察覺到;3、私下游說通訊商不用華為產品,主要是說希望多用歐洲產品;4、一如德國最新行動,提高對安全的要求,或者私下不斷反問安全是否有問題,來令通訊商明白不能用這麼多華為產品。
如果根據上述4點來看德國最新立場,就會理解為何德國媒體說新措施「可能令華為封殺」,因為提高安全標準可能是用作阻止使用華為設施的說辭,只是不直接說出口而已,畢竟什麼是「值得信賴」,安全測試的標準是什麼,不可能百分百只涉及「客觀的」技術因素,一定涉及政治判斷。而且,這份指引只是諮詢的開始,而要落實,德國還要修改法例,因此暫時很難看出這份聲明是否不利,還要看之後德國落實這份聲明時採取什麼後續行動。
當然,即使做了上述4點,歐洲仍不見得會全面禁止華為,因為他們仍認為沒有確鑿證據顯示華為的產品有安全問題,歐洲在國家安全上不覺得中國構成很大威脅,這跟歐洲對俄羅斯的觀感不同。而且,華為在歐洲市場參與多年,跟歐洲監管機構交手了很多年,歐洲對華為不陌生,也因此即使歐洲對中國政府有疑慮,但對華為的擔心程度不會如美國這麼高。
除了私下很抗拒針對單一公司作出封殺,歐洲在表面更是絕不想公開宣佈這樣做。始終,即使私下用盡手段趕絕華為,只要不說出口,中國很難說是針對華為,也難以對相關國家作出報復,而且美國總統川普自己的態度也很飄忽,歐洲擔心他會為了達成對華貿易協議而放生華為,如果現在緊跟美國立場,但美國一、兩個月後作180度轉變,受害的、被中國針對的也只會是歐洲國家,所以歐洲也無謂跟車太貼。
延伸閱讀:
我12月寫的文章:歐洲眼中的華為
嗯......很抱歉,不能給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這2個說法都可以準確,因為這不是個「零和遊戲」——美國輸,不代表華為贏,美國和華為可以一齊輸。而且,很多新聞事件是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就知道結果。
說回一點背景和基本資料。德國的5G招標工作3月展開,而適逢美國去年開始不斷要求各國禁用華為,因此德國必須最遲本月內要發出指引,清楚解釋5G設備安全要求——以及是否真的禁止華為等中國通訊商。
根據網絡局在7日上載的英文版聲明,局方提出9項新的安全要求,如果撇除了運作期間繼續確保通訊網絡安全等措施,涉及「是否禁華為」這個問題的,主要是以下3條新要求:
1、通訊系統的設備只能從「值得信賴的」(英語為trustworthy,德文原文為vertrauenswürdig)供應商採購,這些供應商,是可以確保到他們會遵守德國有關通訊保密和數據保護的法規;整篇聲明沒有提及「華為」一詞,也沒有提及「中國通訊商」,華為在德國5G建構中,「暫時未死」,仍有一線生機。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的確「遇挫」,因為從表面看,德國的確沒有理會到美國的要求,而且少了一個大國跟隨美國的立場,美國繼續宣傳其立場時,將會少了一個有力的說辭。
2、涉及國家安全的網絡和系統「關鍵主要零件」,只有在獲得聯邦資訊安全局(BSI)發出認證,而且獲BSI認可的機構進行過IT保安檢查,才能使用,而這些零件也必須由「值得信賴的」供應商提供;
3、當規劃及建立網絡時,應避免採購單一化,要盡量使用不同製造商的零件。
然而,ARD的報導,是德國媒體較普遍採取的立場,亦即他們不是如《金時》般說德國「未有/沒有」禁止華為,而是稱德國「(仍)可能會」禁止華為。即使《商報》的標題偏向《金時》,也只是稱「華為留在5G比賽中——至少暫時仍是」(Huawei bleibt beim 5G-Ausbau im Rennen – vorerst),而文章後半段也提到「事實上,華為在德國5G出局,仍是有可能的」。
Politico.eu在2月一篇文章How Europe is resisting Trump on Huawei,已看到德國媒體看法的端倪。報導標題為「歐洲如何在華為問題抗拒川普」,但文中也提及,歐洲多國已在私下減少使用華為的產品。根據文章引述不同消息的說法,歐洲各國:1、在某些通訊建設方面,其實已決定了禁止華為參與,只是沒有宣佈而已;2、這些禁止只是小範圍,例如在某一、兩個部門,但在其他部門未見這方面的行動,所以外界未會這麼容易察覺到;3、私下游說通訊商不用華為產品,主要是說希望多用歐洲產品;4、一如德國最新行動,提高對安全的要求,或者私下不斷反問安全是否有問題,來令通訊商明白不能用這麼多華為產品。
如果根據上述4點來看德國最新立場,就會理解為何德國媒體說新措施「可能令華為封殺」,因為提高安全標準可能是用作阻止使用華為設施的說辭,只是不直接說出口而已,畢竟什麼是「值得信賴」,安全測試的標準是什麼,不可能百分百只涉及「客觀的」技術因素,一定涉及政治判斷。而且,這份指引只是諮詢的開始,而要落實,德國還要修改法例,因此暫時很難看出這份聲明是否不利,還要看之後德國落實這份聲明時採取什麼後續行動。
當然,即使做了上述4點,歐洲仍不見得會全面禁止華為,因為他們仍認為沒有確鑿證據顯示華為的產品有安全問題,歐洲在國家安全上不覺得中國構成很大威脅,這跟歐洲對俄羅斯的觀感不同。而且,華為在歐洲市場參與多年,跟歐洲監管機構交手了很多年,歐洲對華為不陌生,也因此即使歐洲對中國政府有疑慮,但對華為的擔心程度不會如美國這麼高。
除了私下很抗拒針對單一公司作出封殺,歐洲在表面更是絕不想公開宣佈這樣做。始終,即使私下用盡手段趕絕華為,只要不說出口,中國很難說是針對華為,也難以對相關國家作出報復,而且美國總統川普自己的態度也很飄忽,歐洲擔心他會為了達成對華貿易協議而放生華為,如果現在緊跟美國立場,但美國一、兩個月後作180度轉變,受害的、被中國針對的也只會是歐洲國家,所以歐洲也無謂跟車太貼。
延伸閱讀:
我12月寫的文章:歐洲眼中的華為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