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傳出,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可能蓄意破壞了2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後,這艘船隻周二晚上約9時起一直停留在 Kattegat 海峽,沒有移動,軍事專家懷疑「伊鵬3」遭丹麥海軍及海岸防衛隊勒令停駛,以便迫「伊鵬3」船上人員面對調查。
自從華為「公主」孟晚舟12月1日在加拿大被捕,面對引渡到美國後,究竟應否視華為為威脅國家安全、在必要時候會替中國政府做事,成為不少大陸以外地方所討論的問題。美國肯定在不斷向各國施壓,要求禁用華為的設備,不過,歐洲似乎不這樣想,他們更多從商業角度去考慮——無論是反對禁止、還是支持禁止。
歐洲市場對華為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中東非洲」市場在去年替華為帶來1639億元人民幣,佔整體收入27.1%,是中國內地(佔50.5%)以外最大市場,亦即是佔了華為海外市場超過一半。而單在歐洲,華為聘用了1.1萬名員工,差不多全部歐洲國家都至少有一間主要電訊商有使用華為的產品。
即使沒有孟晚舟事件,西方一向對華為有猜疑,畢竟華為由一名解放軍前軍人成立,跟華為做生意前不想一想,覺得華為跟中國政府毫無關係,這是太天真。華為已極力釋除西方的疑慮,例如文首的照片,是華為11月在德國波恩開設安全創新實驗室,還請來德國資訊保安辦公室的主任前來揭幕,以顯示德國政府及電訊商客戶可以隨時來看看華為產品是否安全(照片為華為官方照片)。
目前對華為的討論特別多,除了美國的對華政策改變外,還涉及2項轉變。較次要的因素是,中國自己剛剛通過《國家情報法》,列明中國企業和公民都有義務支持、協助和配合國家情報工作,外國把所有中國企業和全國14億人民都當作間諜看待,實在有法理依據,研究是否正式把華為當賊辦也很合理。
更——或最——重要的因素,則是5G。跟香港一樣,大部份歐洲國家明年開始就5G發牌,5G涉及物聯網(IOT),汽車、醫療設備、甚至核電廠等設備設施都會跟另外一些物品連繫在一起,如果控制到5G網絡,有心的話,可以隨時癱瘓整個社會運作。而在技術上,FT在12月2日發佈的一篇文章Huawei under fire as politicians fret over 5G security(有付款牆,發佈時未知道孟晚舟已被捕),內裏引述英國政府的保安專家指出,英國目前是以「圍堵」策略來對付華為,即一個系統內,就算有華為的設備,但也總會有其他非中資企業的設備存在,來限制華為設備對整個通訊系統的重要性,但在5G方面,因為「更多數據是遠離中央或核心樞紐處理」,因此很難再利用「圍堵」方法來限制單一公司設備的重要性,在這個時候,便要認真考慮華為、以至任何一間通訊設備商是否能夠信賴。
事實上,在歐洲目前對華為的討論中,如果真的擔心國安的話,他們也更多是憂慮有人可以在北京按一個掣就擾亂自己的供電等系統,對竊聽監視等這類間諜行為的擔心反而不大。
根據路透,華為已簽了22份5G設備合約,當中14份是在歐洲,這突顯歐洲市場對華為拓展5G市場的重要性。
Politico歐洲版上星期這篇報導,形容歐洲對美國呼籲打擊華為的態度是「意見分歧」。美國以外的地區,臺灣固然是最早拒用華為的地方;而目前來說,跟隨美國的主要其在「五眼聯盟」的情報網絡盟國,包括英國、澳洲和紐西蘭。諷刺的是,「五眼聯盟」內唯一一個未明令禁用華為的加拿大,卻成為華為爭拗中第一個被中國開刀的國家。其他的例子如日本,都是在軍事上跟美國關係較密切的盟友。至於歐洲,除了英國較明確反對使用華為外(但長和旗下的3UK的5G是有用華為產品的,今年夏天已經簽約),有曾表態反對華為,便只有比利時和歐盟,身兼歐盟執委會副主席的歐盟數碼專員安西普(Andrus Ansip)在12月初明確地說:「我們要擔心華為或其他中資企業嗎?是的,我認為我們要擔心這些公司。」
至於歐盟兩大國德國和法國,暫時採取觀望態度。上週傳出,德國最大電訊商德意志通信(Deutsche Telekom)對外表示,要檢討跟華為的合作,而法國的Orange更明言不會使用華為的5G產品。不過,幾天後,德國科技保安官員便說,沒有證據顯示華為的產品被用作間諜用途。
對美國來說,華為肯定是替中國政府做間諜的惡魔,但歐洲不是這樣看的。首先,美國要求拘捕孟晚舟,是涉及華為被指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如果美國未退出伊朗核協議,歐洲或者對這事沒所謂,但美國現在退出,並對繼續跟伊朗做生意的全球企業作出懲罰,歐洲是很不滿的,歐盟目前也正準備推出措施,保護歐企不會因為在伊朗有業務而被美國制裁,因此「孟晚舟牌」在說服歐洲,華為是有問題,是沒有用的,甚至有反作用;另一點是,美國自己都曾被揭發大規模竊聽,當美國人向歐洲人說,中國人企圖利用華為來竊聽你們,歐洲人的想法會是:哦,那跟美國的思科差不多,而我們未全面封殺思科。
因此,歐洲(英國除外)對待華為,目前較少用國安角度來看待,除非有明顯證據證明;而暫時他們都是從商業角度來思考。以德意志通信的表態為例,業界人士更傾向相信,德通信旗下在美國的公司T-Mobile US正在收購Sprint,這項交易要美國政府進行反壟斷審查,而很明顯美國政府以德通信放棄華為作為通過這項交易的條件之一。Sprint的日本母公司軟銀上星期都說了,會放棄使用華為的設備。
另一個商業角度是,歐洲多間電信商的4G產品已使用了很多華為的產品,當要升級至5G時,如無必要最好沿用現有的供應商,霎時改變會很麻煩,因此歐洲各國在決定是否禁用或明確抗拒華為前,一定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在這個關鍵時刻大規模改變通信設備供應商,改變的時間拖長了,會令5G的普及拖慢,對經濟有很多影響,而且少了一個供應商,其他供應商可索取更高價錢,令通訊變貴。美國幾年前已封殺華為,美國電訊商不用華為,當然簡單;而可以很「口響」說不用華為的法國Orange,同樣是現在也不多用華為的設備,撇除政治考慮,他們升級至5G時採用華為設備,才是奇怪;但德國的主要電訊商全部都有用華為的產品,你要德國一下子停用華為產品,十分困難。
在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上,歐洲其實已有自己的「champions」——芬蘭的諾基亞和瑞典的愛立信是少數可以跟華為一併的企業。這或者可以解釋為何歐盟會出聲質疑華為,儘管歐盟對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很多外交政策都看不順眼,因為打倒華為,冒起的應是歐企。不過,這2間公司的「國籍」不是德國、法國這類大國,因此歐盟未有能力發動全歐洲來針對華為——試想像一下,如果有中國飛機生產商能夠挑戰法德合營的空中巴士,法德兩國還不乘勢趁外交安全為由把一個潛在勁敵壓下來?而且,究竟通訊系統使用什麼設備,包括5G發牌,主要還是各個成員國自己的決定,因此華為是否安全,也主要是成員國的政策範圍,歐盟可直接左右的其實不多。特別要提的是,德國、法國等歐盟大國最終都可能會以安全為由而抗拒華為,但不要忘記,歐盟不是德法兩國說了算,還有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大量前東歐共產國家,這些國家會否那麼恐懼華為,大家應該心裏有數。
不過,最後還是要一提,從商業角度來看,歐洲好像不太會封殺華為,但其實有一點對華為是很不利的。閱讀過去一年有關華為的討論中,德國官員好像不覺得華為構成國家安全威脅,但德國商界其實是傾向認為要限制對華為設備的採購的,這種情緒跟華為本身關係不大,倒是德國商界——尤其是高端製造業和科技界——感到中國正在威脅德國在製造業科技的全球領導地位,德企仍然歡迎跟中企合作做生意,但企圖問鼎世界科技一哥的企業則是另一回事。如果德國(或法國等這類歐盟大國)商界的這種情緒溢出,說服到政界接受這個看法的話,華為在歐洲就麻煩了。
歐洲市場對華為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中東非洲」市場在去年替華為帶來1639億元人民幣,佔整體收入27.1%,是中國內地(佔50.5%)以外最大市場,亦即是佔了華為海外市場超過一半。而單在歐洲,華為聘用了1.1萬名員工,差不多全部歐洲國家都至少有一間主要電訊商有使用華為的產品。
即使沒有孟晚舟事件,西方一向對華為有猜疑,畢竟華為由一名解放軍前軍人成立,跟華為做生意前不想一想,覺得華為跟中國政府毫無關係,這是太天真。華為已極力釋除西方的疑慮,例如文首的照片,是華為11月在德國波恩開設安全創新實驗室,還請來德國資訊保安辦公室的主任前來揭幕,以顯示德國政府及電訊商客戶可以隨時來看看華為產品是否安全(照片為華為官方照片)。
目前對華為的討論特別多,除了美國的對華政策改變外,還涉及2項轉變。較次要的因素是,中國自己剛剛通過《國家情報法》,列明中國企業和公民都有義務支持、協助和配合國家情報工作,外國把所有中國企業和全國14億人民都當作間諜看待,實在有法理依據,研究是否正式把華為當賊辦也很合理。
更——或最——重要的因素,則是5G。跟香港一樣,大部份歐洲國家明年開始就5G發牌,5G涉及物聯網(IOT),汽車、醫療設備、甚至核電廠等設備設施都會跟另外一些物品連繫在一起,如果控制到5G網絡,有心的話,可以隨時癱瘓整個社會運作。而在技術上,FT在12月2日發佈的一篇文章Huawei under fire as politicians fret over 5G security(有付款牆,發佈時未知道孟晚舟已被捕),內裏引述英國政府的保安專家指出,英國目前是以「圍堵」策略來對付華為,即一個系統內,就算有華為的設備,但也總會有其他非中資企業的設備存在,來限制華為設備對整個通訊系統的重要性,但在5G方面,因為「更多數據是遠離中央或核心樞紐處理」,因此很難再利用「圍堵」方法來限制單一公司設備的重要性,在這個時候,便要認真考慮華為、以至任何一間通訊設備商是否能夠信賴。
事實上,在歐洲目前對華為的討論中,如果真的擔心國安的話,他們也更多是憂慮有人可以在北京按一個掣就擾亂自己的供電等系統,對竊聽監視等這類間諜行為的擔心反而不大。
根據路透,華為已簽了22份5G設備合約,當中14份是在歐洲,這突顯歐洲市場對華為拓展5G市場的重要性。
Politico歐洲版上星期這篇報導,形容歐洲對美國呼籲打擊華為的態度是「意見分歧」。美國以外的地區,臺灣固然是最早拒用華為的地方;而目前來說,跟隨美國的主要其在「五眼聯盟」的情報網絡盟國,包括英國、澳洲和紐西蘭。諷刺的是,「五眼聯盟」內唯一一個未明令禁用華為的加拿大,卻成為華為爭拗中第一個被中國開刀的國家。其他的例子如日本,都是在軍事上跟美國關係較密切的盟友。至於歐洲,除了英國較明確反對使用華為外(但長和旗下的3UK的5G是有用華為產品的,今年夏天已經簽約),有曾表態反對華為,便只有比利時和歐盟,身兼歐盟執委會副主席的歐盟數碼專員安西普(Andrus Ansip)在12月初明確地說:「我們要擔心華為或其他中資企業嗎?是的,我認為我們要擔心這些公司。」
至於歐盟兩大國德國和法國,暫時採取觀望態度。上週傳出,德國最大電訊商德意志通信(Deutsche Telekom)對外表示,要檢討跟華為的合作,而法國的Orange更明言不會使用華為的5G產品。不過,幾天後,德國科技保安官員便說,沒有證據顯示華為的產品被用作間諜用途。
對美國來說,華為肯定是替中國政府做間諜的惡魔,但歐洲不是這樣看的。首先,美國要求拘捕孟晚舟,是涉及華為被指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如果美國未退出伊朗核協議,歐洲或者對這事沒所謂,但美國現在退出,並對繼續跟伊朗做生意的全球企業作出懲罰,歐洲是很不滿的,歐盟目前也正準備推出措施,保護歐企不會因為在伊朗有業務而被美國制裁,因此「孟晚舟牌」在說服歐洲,華為是有問題,是沒有用的,甚至有反作用;另一點是,美國自己都曾被揭發大規模竊聽,當美國人向歐洲人說,中國人企圖利用華為來竊聽你們,歐洲人的想法會是:哦,那跟美國的思科差不多,而我們未全面封殺思科。
因此,歐洲(英國除外)對待華為,目前較少用國安角度來看待,除非有明顯證據證明;而暫時他們都是從商業角度來思考。以德意志通信的表態為例,業界人士更傾向相信,德通信旗下在美國的公司T-Mobile US正在收購Sprint,這項交易要美國政府進行反壟斷審查,而很明顯美國政府以德通信放棄華為作為通過這項交易的條件之一。Sprint的日本母公司軟銀上星期都說了,會放棄使用華為的設備。
另一個商業角度是,歐洲多間電信商的4G產品已使用了很多華為的產品,當要升級至5G時,如無必要最好沿用現有的供應商,霎時改變會很麻煩,因此歐洲各國在決定是否禁用或明確抗拒華為前,一定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在這個關鍵時刻大規模改變通信設備供應商,改變的時間拖長了,會令5G的普及拖慢,對經濟有很多影響,而且少了一個供應商,其他供應商可索取更高價錢,令通訊變貴。美國幾年前已封殺華為,美國電訊商不用華為,當然簡單;而可以很「口響」說不用華為的法國Orange,同樣是現在也不多用華為的設備,撇除政治考慮,他們升級至5G時採用華為設備,才是奇怪;但德國的主要電訊商全部都有用華為的產品,你要德國一下子停用華為產品,十分困難。
在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上,歐洲其實已有自己的「champions」——芬蘭的諾基亞和瑞典的愛立信是少數可以跟華為一併的企業。這或者可以解釋為何歐盟會出聲質疑華為,儘管歐盟對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很多外交政策都看不順眼,因為打倒華為,冒起的應是歐企。不過,這2間公司的「國籍」不是德國、法國這類大國,因此歐盟未有能力發動全歐洲來針對華為——試想像一下,如果有中國飛機生產商能夠挑戰法德合營的空中巴士,法德兩國還不乘勢趁外交安全為由把一個潛在勁敵壓下來?而且,究竟通訊系統使用什麼設備,包括5G發牌,主要還是各個成員國自己的決定,因此華為是否安全,也主要是成員國的政策範圍,歐盟可直接左右的其實不多。特別要提的是,德國、法國等歐盟大國最終都可能會以安全為由而抗拒華為,但不要忘記,歐盟不是德法兩國說了算,還有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大量前東歐共產國家,這些國家會否那麼恐懼華為,大家應該心裏有數。
不過,最後還是要一提,從商業角度來看,歐洲好像不太會封殺華為,但其實有一點對華為是很不利的。閱讀過去一年有關華為的討論中,德國官員好像不覺得華為構成國家安全威脅,但德國商界其實是傾向認為要限制對華為設備的採購的,這種情緒跟華為本身關係不大,倒是德國商界——尤其是高端製造業和科技界——感到中國正在威脅德國在製造業科技的全球領導地位,德企仍然歡迎跟中企合作做生意,但企圖問鼎世界科技一哥的企業則是另一回事。如果德國(或法國等這類歐盟大國)商界的這種情緒溢出,說服到政界接受這個看法的話,華為在歐洲就麻煩了。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