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6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利率事隔15年重返正數 日本銀行社員學習新形勢

【文章上載於日本時間19日下午3時26分,更新於同日下午6時56分】 日本央行今天(19日)17年來首度加息,而且利率自2009年後即將重回正數, 路透報導 ,日本的銀行要教導職員,學習如何在正利率世界下工作。

蘇丹已被沙皇收服

土耳其一名休班警察19日晚上公然暗殺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卡爾洛夫(Andrei Karlov),很多人都聯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薩拉熱窩暗殺事件,但兩者其實分別很大,這次暗殺只會令俄土關係更密切,而不是俄羅斯乘機攻打土耳其。 不過,俄土加強合作,尤其是在敘利亞問題的立場協調,只是表面,實際上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已被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收服,在俄土兩國、二人的博奕中,埃爾多安已無棋可下,必須只能服從普京的指示。

法國右派重量級前部長出戰總統大選

法國中右政黨共和黨在11月底選出前總理菲永(Francois Fillon)作為該黨在明年4月/5月總統大選的候選人,當大家以為中右陣營大局已定之際,阿莉奧—瑪莉(Michele Alliot-Marie,下簡稱MAM)在8日晚上媒體20 minutes公開的訪問中(上圖)宣佈,出戰總統大選,有信心自己拿到500張提名票,令菲永是否真的可以作為中右陣營代表進入大選第二輪投票,增添變數。

默克爾(姿態)向右轉

德國基民盟(CDU)召開黨大會,為明年9月大選的政綱作準備。正如我在Facebook所說,黨魁兼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演說中提及局部禁止在公共場所穿戴袍罩,「英語傳媒把這番話列為報導重點之一,但德國傳媒不算大篇幅報導這一點」,從中可見外國傳媒與德國傳媒對這次基民盟大會的看法有微妙的差異——外國認為默克爾及基民盟政策立場「向右轉」,但德國國內沒有如外國般這麼覺得這次黨大會「右傾化」。

少女高官

究竟20多歲的少女有沒有資格去從政及做高官呢?烏克蘭近日便有這個爭議,因為政府接連委任兩名20多歲的少女擔任高職,令民眾質疑她們有什麼資格。

歐盟土耳其瀕臨攤牌

歐洲議會24日將會表決是否要求歐盟凍結土耳其加入歐盟談判的議案,最大的兩個黨派在22日都已表示會支持議案,第四大黨派自由派也早已表示支持,因此議案勢將通過。 這個議案只有諮詢性質,決定權還是在歐盟成員國手上。不過,歐洲內反對土耳其入盟的聲音越來越高漲,而土耳其態度也強硬,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近日先後表示,如果歐盟今年內不作正面回覆,便會把是否加入歐盟訴諸公投,又稱土耳其不一定要加入歐盟,可以加入包括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四國的上海合作組織。這些都令人質疑:已有半世紀歷史的土耳其「入盟」是否走到盡頭、快要結束?

菲永——法國戴卓爾

法國共和黨初選第一輪投票的結果足以顯示上一篇文章所說,這次大選結果極度難測。外界原本估計,初選是前總理朱佩(Alain Juppe)和前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之爭,儘管在選前最後一週的民調顯示,另一前總理菲永(Francois Fillon,上面為他的臉書影片截圖)支持度急升,但應該沒有人會估計得到,他得票第一,且遙遙領先。 菲永突然成為下任法國總統熱門之一,法國上下立即要找回他的政綱,看看他提倡什麼、甚至是什麼人 !

法國總統大選 多角混戰格局

法國共和黨20日舉行總統初選第一輪投票,27日再舉行第二輪投票,而大選本身會在2017年4月底及5月初舉行兩輪投票。這次可說是2002年國民陣線爆冷躋身第二輪投票後,形勢最混亂的一次法國總統大選。

巴塞隆拿明年試行本土貨幣

巴塞隆拿市政府在15日宣佈,明年開始試行「本土貨幣」,2018年開始在工人區Besos實行,並在2019年在全市實施,希望以此振興本土經濟。

川普勝選後 歐加強防衛合作

歐盟28國外長及國防部長在14日開會,同意加強防衛合作。這可說是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後,對歐洲另一重要影響。

川普勝選後 歐洲過五關

以狂人式作風競選的川普(Donald Trump)勝出美國總統大選,正式確認世界刮起反全球化、反精英及反建制的趨勢。在歐洲,過去數天已有不少人提出,當地未來一年至少5大選舉/投票,讓歐洲的反建制/民粹勢力乘勢在選舉中有斬獲。在此不厭其煩再數一次。

16+1機制——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5日於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出席了中國—中東歐峰會,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宣佈成立中國—中東歐金融控股公司(上面的揭幕照片來自BBC),會有一個100億歐元的基金,推動在中東歐的基建、高科技製造業等的投資,公司會由工商銀行擁有及管理。 趁這個機會,一寫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

英國的國會主權

近日較忙碌,現在才寫英國高等法院有關脫歐啟動問題的裁決(雖然很多人已寫了)。 法院裁定,英國政府在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中的離開歐盟機制前,必須有國會同意才能進行。這令外界相信:1、脫歐時間表可能延遲;2、「硬脫歐」的機會下降;3、甚至,英國可能最終還是留在歐盟,不會脫歐。 要理解為何有上述3個預測,包括為何「國會可以不理公投結果」,須知道:1、究竟現在發生了什麼事?2、英國憲制秩序是什麼?3、脫歐目前的境況是什麼?

希斯路第三跑道的選區政治學

英國80年代著名政治喜劇Yes, Minister其中一集名為The Bed of Nails,講述運輸政策從來都是滿佈地雷的政策。當中內容可解釋英國政府在25日宣佈的希斯路(Heathrow)機場興建第三跑道項目政治上是充滿爭議。

由最小政黨變最大政黨

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Lithuania)剛舉行了兩輪國會大選投票。這次選舉出現一個有趣現象,就是中間派政黨「農民與綠色聯盟」(LVZS)意外勝出大選,在國會141席中獲得54席,該國將15年來出現第一個並非來自傳統中左「社民黨」或中右政黨「祖國聯盟」的總理,而且LVZS在上次大選只獲1席,成績可謂大躍進。

脫歐談判 硬碰硬作序

過去一週,英鎊顯著下挫,反映的是大家終於看到英國脫歐「泥漿摔角」的一面。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10月2日在保守黨黨大會第一天發言時,就脫歐問題擺出強硬姿態後,其他歐盟國家及歐盟官員以同樣強硬的發言回敬,預示英國真的啟動了第50條後,脫歐談判是可以以極不友善的氣氛進行的——或者,分開了的戀人,只能反面收場,不能做回好友。

俄國息事寧人 前葡總理接掌聯國

聯合國安理會在5日開會後,15個成員國意外地宣佈,已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接任人選達成共識,建議由前葡萄牙總理兼前聯合國高級難民專員古鐵雷斯(Antonio Guterres)接任,明年1月1日生效。由於聯合國大會一般會通過安理會的建議,因此古鐵雷斯鐵地定成第9任聯合國秘書長。

語氣堅定地不作任何承諾

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截圖為她在保守黨大會發言的情況)在2日就脫歐問題作出2項重要宣佈:1、最遲明年3月底啟動「第50條」,正式開始脫歐談判,意味英國在2019年春季脫歐;2、推出《大廢除法》(Great Repeal Bill),在2017至2018年立法,廢除1972年的《歐洲共同體法》,不再讓歐盟法例自動適用於英國。 上述宣佈看似十分明確,但其實對脫歐2個核心問題仍未作出解答,包括:1、究竟文翠珊/英國政府心目中的脫歐後英歐關係是怎樣?2、甚至是,究竟英國最終會否脫歐?

保加利亞換馬 聯合國秘書長角逐形勢大變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將在今年年底卸任,但挑選下任秘書長的形勢在只餘僅3個月的時間下出現大變,保加利亞政府28日宣佈,改為支持負責歐盟預算及人事的歐委會副主席佐姬娃(Kristalina Georgieva,照片右),不再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博高娃(Irina Bokova,照片左,照片來自法新社),佐姬娃已獲准休假一個月,已應付拉票工作,她的職務由德國籍的歐盟數碼專員歐廷格(Guenther Oettinger)暫代。 這次挑選聯合國秘書長的形勢遠較10年前選出潘基文為撲朔迷離,潘基文當年相對地是由頭到尾都是領先的。難測的形勢,涉及挑選秘書長時的眾多大氣候、小氣候。

冰島人可以叫做Angelina了

冰島「名字委員會」上週宣佈,冰島人可為女兒改名為「Angelina」。宣佈剛巧在荷里活影星Angelina  Jolie宣佈與Brad Pitt離婚,不知道冰島人還有沒有興趣把自己的女兒名為「Angelina」呢?

「巴哈馬文件」再揭歐盟「官商親密」

前一篇文章才說歐盟正努力爭取民心,但歐盟近日又鬧出醜聞。繼「巴拿馬文件」,近日又有「巴哈馬文件」,根據洩漏出來的文件,荷蘭籍的克魯絲(Neelie Kroes,上面為荷蘭電視台NOS截圖)原來在出任歐盟專員時,沒有申報自己出任一間在巴哈馬註冊公司的董事,歐盟執委會宣佈調查事件。

民生無小事 歐盟力爭廢除漫遊費

歐盟執委會21日宣佈了廢除手機漫遊費的方案,希望成員國人民往其他成員國,用回在自己國家本身的手機計劃時,毋須支付漫遊費,目標是明年6月落實。 這看似十分瑣碎,但在歐盟是頭等大事及重要事務,因為這是英國剛投票脫歐、全歐彌漫反歐盟情緒的氛圍下,歐委會挽回民心的一項重要措施,要向歐洲人民顯,歐盟是個「做實事」的組織。

誠心做法國人,祖先都變高盧人

標題的那句話,是法國前總統、正爭取共和黨2017年總統大選提名資格的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19日拉票時所說的。他原文是這樣的:「如果你想變成法國人,說法語,擁抱我們的歷史,生活得像一個法國人,而且無意尋求改變我們多年的生活模式,那麼,年青的法國人,無論你的父母是什麼國籍,在你變成法國人的一刻,你的祖先也已是高盧人。」 這番說話近日在法國引起很大爭議。

只有他能阻止默克爾連任

德國基民盟(CDU)18日又再在地方選舉失利,這次是在柏林,大家又再一次討論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照片左)在明年9月大選能否角逐連任/會否連任失敗的問題。 儘管德國選民對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反彈愈來愈大,但 正如我之前寫過,在實際政治運作上,「在未來一年,德國政壇中只有一個人可讓默克爾不能連任的」 。那個人,就是上面照片中右面的那位(照片來自法新社)。

中國核技術可走進英國嗎?

7月底, 我寫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一上台就叫停了中廣核有份參與的Hinkley Point C核電廠計劃 ,當時還很謹慎地說,大家「猜測」文翠珊是否覺得中資參與核電計劃是太敏感。 一個多月過了,最終證明中資的確是文翠珊對Hinkley Point C計劃猶豫的最重要因素,而文翠珊政府在15日宣佈批准Hinkley Point C的聲明,只是進一步確認文翠珊的確忌憚中資參與戰略性基建投資。 從中方角度來看,Hinkley Point C已不是重點,另一個核電廠Bradwell計劃會否受影響才是要注意的地方。

東歐「文化反革命」挑戰歐盟意識形態

歐盟將在16日於輪任主席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舉行「28—1峰會」,首次完全沒有英國與會,只餘其他27個成員國的領袖出席,為英國脫歐後歐盟出路來一個「腦震盪」會議。 在峰會前夕,13日已有盧森堡外相提出把匈牙利驅逐出歐盟的說法,顯見這次峰會儘管不會有實質成果,但也肯定不會平靜地度過,當中最惹人關注的是歐盟內部東西歐之間的分歧。 波蘭執政黨法律與公義黨(PiS)領袖卡欽斯基(Jaroslaw Kaczynski,照片左)在9月6日一個場合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照片右,照片來自MTI)一齊提出「文化反革命」,便反映東歐陣營主張的泛歐意識形態。

張朝林案 反種族主義組織的低調

法國巴黎華人社群過去近一個月都關注49歲服裝設計師張朝林遇劫並遭劫匪打死的案件,在4日發動第3次大遊行(上面照片來自法廣),要求當局改善巴黎市治安,包括華人社群。有關這次示威,可參看 BBC中文網 或 法廣中文網 的報導。 這裏想翻譯《世界報》5日一篇報導: 「為何反種族主義組織在4日的示威中表現低調」(Pourquoi les organisations antiracistes étaient discrètes lors de la manifestation de la communauté chinoise) 。有興趣可直接參看原文(暫時未需要付款閱讀)。

抗議黨還是搶了抗議黨的選票

德國東北部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州(Mecklenburg-Vorpommern,下簡稱梅波州)州選在4日已經進行,初步點票結果顯示,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上面照片來自DW)領導的基民盟(CDU)首次在任何選舉中得票低過新興反歐盟/反移民的極右政黨AfD,只排第3。而且,默克爾本身的國會議席是在梅波州,「根據地失守」,令梅波州更添默克爾難民政策被選民「打臉」的象徵意義。 然而,如果根據德國政壇的互動,這次州選及AfD對默克爾爭取明年連任總理的打擊其實不算很大。 至少不是「直接」打擊。

英國2010大選的排長龍混亂

香港4日立法會選舉,有票站大排長龍,有選民等候3小時才能投票,甚至在晚上10時半投票結束後,仍有大批選民未能投票,要到凌晨2時過後才完成投票過程。 英國2010年大選也試過選民大排長龍的混亂(照片來自BBC),不妨回顧一下英國當時的情況。

意大利「生育日」

不少已發展國家都面對生育率低導致人口老化甚至減少的問題,都希望鼓勵國民生育。意大利衛生部近日宣佈會在9月22日舉行第一屆「生育日」,希望在全國舉辦不同活動,向國民講解生育的美好、安全性行為等議題,最終目標是令年輕人更感「性趣」。 恕我「心邪」,看到「生育日」,以為意大利政府想全國國民當天集體做愛。看看上面那個活動標誌,就知道這個活動有多奇怪。不過,惹來意大利網民強烈反彈的,是這一、兩天活動推出的海報和宣傳語句。

部長一去 立即反面

在政壇,反面不認人,可以很快。 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照片右,照片來自法新社)在30日宣佈即時辭去經濟部長一職後,政府一、二號人物在31日立即發炮批評他。

如何推掉130億歐元橫財?

歐盟執委會30日就蘋果公司與愛爾蘭政府的稅務協議作出裁決,一如所料裁定協議違反歐盟法規,下令愛爾蘭政府向蘋果追稅。愛爾蘭政府立即表示會上訴,不會取回這筆稅款。 我在Facebook曾寫道 :「政府稱不想收稅,有夠奇怪。」那句只是反話,而有網友留了一個愛爾蘭經濟自由全球排名的鏈結,並寫了:「看看這個你就不會感到奇怪了,小編還需要繼續提高姿勢水平。不要聽風就是雨。」 不過,《愛爾蘭時報》的確有一篇報導,題為 「說服選民放棄蘋果的130億,毫不容易」 ,正正就是指出愛爾蘭政府正面對「政府拒絕收稅」的困境。 似乎,那位網友「還需要繼續提高姿勢水平。不要聽風就是雨」。

布堅尼爭拗不斷的8月

在整個8月,法國最重要的政治議題是應否禁止公開穿布堅尼(Burkini)。所謂布堅尼,就是一種包著全身,只露出面部、手掌和腳的女性泳裝,由澳洲黎巴嫩裔的Aheda Zanetti研製。 上面的圖片來自Ouest-France報章(可點擊放大),圓圈的是截至8月24日已發出禁穿布堅尼命令的城鎮,一個圓圈可能包括數個城鎮;而3個穿布堅尼女子的圖像,代表這3個城市已曾因禁令而作出罰款。 在日後可能就這爭議再寫文章前(如果我有時間和恒心),先把這一個多月發生了什麼,作出簡單描述。

龐貝毀滅1937週年

意大利中部8月24日發生地震,寫這文章時死亡人數已增至247人,而且數字還可能增加。 說起地震,大家一般會想起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甚至加州、智利,但其實意大利都是個經常發生地震的國家。只要想想著名的龐貝(Pompeii;上面遺址照片來自安莎通訊社)古城毀滅事件,就可以記起意大利是個多地震、多火山的國家。 巧合的是,8月24日是龐貝滅城1937週年。

強烈反土耳其的奧地利

土耳其與奧地利的外交爭拗升級,土耳其在22日宣佈召回駐奧地利大使,以檢討兩國關係。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過去一個多月,土奧兩國已多次爭拗。

普京全速換血

俄羅斯政府12日有重要人事變動,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照片中)宣佈,把總統辦公廳主任伊萬諾夫(Sergei Ivanov,左)免職,由名不經傳的總統辦副主任瓦伊諾(Anton Vaino,右;照片來自「俄羅斯衛星網」)接替,伊萬諾夫只獲調任閒職。消息令觀察俄國政壇的人士意外,也震動當地政壇。

失蹤了的獎牌得主

在9日(週一)舉行的奧運男子雙人10米高台跳水,英國的Tom Daley和Daniel Goodfellow合作奪得銅牌。在中國,跳水奪銅牌不是大新聞,但在英國這已是很好的成績,因此英國媒體都大肆報導。 然而,問題來了——在10日出版的報章,不少在頭版只登了Daley的照片,Goodfellow好像不曾參賽,好像只有Daley一個人奪牌,只在內頁正式的報導全文中,才附上二人的照片。Goodfellow的媽媽便在Twitter投訴,她的兒子究竟去了哪兒???

土俄修好 哈薩克居功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在9日到訪俄羅斯聖彼得堡,會晤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照片來自克里姆林宮Twitter),是去年土耳其擊落俄國戰機後,兩國首次舉行峰會,也是「7.15」未遂政變後,埃爾多安首度外訪,足見埃爾多安十分重視俄國,也感激對方在未遂政變後很快就支持自己。 根據土耳其報章Hurriyet Daily一個專欄引述消息人士的說法 ,原來土俄兩國能夠修好,幕後調停的是中亞大國哈薩克的總統納扎爾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6月那封土耳其「道歉信」正是他斡旋下的成果。

土耳其的「色佛爾症候群」

DW有一篇頗有趣的文章——土耳其「7.15」未遂政變後,政府、不少傳媒以至不少國民,都立即稱有西方外國勢力做幕後黑手。除了暗指旅居美國多年的伊斯蘭教士古倫(Fethullah Gulen)外,這也涉及土耳其人近百年存在「色佛爾症候群」。

60中國基督徒尋庇護 捷克外交難題

捷克布拉格電台英語新聞3日引述捷克《經濟報》(Hospodářské noviny)報導,今年已有60名中國基督徒在捷克尋求政治庇護,考驗捷克的外交智慧。 下面是該英文報導的撮譯,布拉格電台報導英文原文可看這 鏈結 ,《經濟報》捷克文報導可看此 鏈結 。

德國人邏輯:襲擊增加與默克爾無關

過去一年多,不少華人批評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難民政策,而近日德國不斷出現由穆斯林(當中包括難民)進行的襲擊,很多華人都說「I told you so」。 不過,德國人是否這樣想呢? 根據民調機構Forsa替雜誌Stern進行的調查 ,69%德國人認為近日襲擊增加與難民人數大升無關,只有28%德國人把襲擊歸咎於默克爾的難民政策。

法研「清真稅」 謀斷國內伊斯蘭對外聯繫

法國過去一年多不斷出現極端伊斯蘭主義的襲擊,其中近日有神父遭割喉殺死,似乎令政府決心介入法國伊斯蘭教的管理,其中較受注目的是考慮徵收「清真稅」,向國內清真食物徵稅,款項注入新成立的基金,這個基金用來資助國內清真寺等伊斯蘭建築物的興建修繕,阻止外國向法國的伊斯蘭活動提供資助。

家在德國 心繫埃爾多安

德國科隆市在31日進行了支持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抗議7月中未遂政變的示威,估計有2萬至4萬人參與(上面為德國電視台ZDF影片截圖)。 這麼多德國人聲援埃爾多安,因為德國是土耳其以外,土耳其社群人數及人口比例最多的歐洲國家,「挺埃」示威的參與者都是德國籍土耳其裔人。示威反映德土兩國淵源甚深,但德國人近日覺得這種特殊關係十分麻煩。

英國叫停核電計劃 擔心中資參與?

英國28日晚突然在最後一刻才宣佈,押後對180億英鎊的Hinkley Point C興建新核電廠計劃的批准,延至秋季才正式決定,令參與的法國能源公司EDF及有份出資的中國廣核集團十分諤然,因為EDF董事局才在英國政府的公佈前數小時通過支持參與Hinkley Point C計劃。 由於押後的決定明顯來自新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於是大家在猜測:新政府是否覺得中資參與核電計劃是太敏感?

基督徒面對的迫害

法國26日又發生伊斯蘭激進主義份子發動的襲擊。儘管法國以至歐洲近數月已不斷出現襲擊,大家或許已經「麻木」,但這次襲擊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遇襲的是北部城市魯昂(Rouen)的一座天主教教堂(上面照片來自路透社),一名84歲神父遭割喉而死。 這是達伊沙(Daesh)*第一次成功在西方國家襲擊基督教目標,將進一步加深各教會領袖、尤其是天主教的教宗方濟各對基督徒遭迫害的憂慮。

莫斯科推「愛國版Pokemon GO」

Pokemon GO昨天(25日)來到香港了,上架不到一、兩小時,已在街上看到不少人在玩了。莫斯科也乘著這股熱潮,市政府表示會推出「莫斯科歷史版Pokemon GO」,8月底上線,唯一分別是玩家要在市內捕捉歷史人物,而非捕捉精靈。(圖片來自官方公佈新聞稿)

冷靜還是淡化?

德國南部Würzburg在18日晚發生火車襲擊事件,造成4名香港人受傷,當中仍有二人情況危殆,但已漸趨穩定。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20日晚趁與到訪的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舉行聯合記者會時,主動提及此事(上面影片為德語),但 德國之聲早在19日已提出 ,聯邦政府及政黨對這次襲擊回應十分慢,極少官員回應事件,只有要直接處理事件的巴伐利亞州官員較多評論事件。 這涉及一個問題:德國政府、政黨甚至媒體處理國內由穆斯林進行的襲擊時,明顯是淡化宗教因素,這究竟是冷靜處理,還是淡化事件?

歐盟變招處理「市場經濟地位」爭議

歐盟執委會在20日開會,討論了應否今年內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MES)的爭議,專管經濟的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卡泰寧(Jyrki Katainen,右)及貿易專員馬姆絲特琳(Cecilia Malmstrom,左,照片來自歐盟)在會後召開記者會。 歐盟各國在這個爭議上有很大分歧,那麼,應該怎樣解決這項爭議呢?馬姆絲特琳提出的方案就是「解決掉」這項爭議。卡泰寧說,大家應該忘掉「MES」這個字,20日的會議沒有討論MES爭議,而是專心討論「貿易防衛措施」——簡單來說,歐盟改為專心研究如何在中國獲得MES下,仍能在有需要時向中國貨品作出等同目前水平的關稅等懲罰性措施。

襲擊過後 由齊心到憤怒

法國尼斯在17日舉行默哀儀式,悼念在14日法國國慶日襲擊中喪生的死者,出席活動的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左二,照片來自法新社)罕有地被在場人士不斷喝倒彩,又大叫他是兇手、要下台。 在一個理應屬莊嚴的場合,向政府官員喝倒彩,在法國應是第一次,反映出法國人越來越不滿現政府打擊恐怖主義不力。 而且,在場的已是民望較高、在治安問題已算較法國人認同的瓦爾斯。如果是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後果更不堪想像。

歐土乘機取消難民協議?

土耳其發生未遂政變,現在焦點落在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如何對付政變者。以他掌權超過13年的往績,大家知道他一定會鐵腕對付,不理法治人權也要摧毀對手。 這令歐洲十分擔心,因為歐洲一向批評埃爾多安專制,而雙方早前簽署的難民協議,當中提及加快處理土耳其加入歐盟的申請,是建基於該國的政制及人權跟歐盟各國看齊。 更不要說,埃爾多安在17日宣佈,考慮恢復死刑來處分政變者——恢復死刑,完全踩了歐盟的底線。台灣人應該對這點十分清楚。

通訊科技救了埃爾多安

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未遂政變最經典一幕,相信非上面影片截圖莫屬——當政變開始了大概4至5小時後,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竟然用了Facetime,透過CNN土耳其分台向全國以至國際發表講話,證明自己仍然安全,仍然是掌控國家的領袖,並呼籲全國支持者上街對抗軍事政變。 這一幕被視為政變失敗的轉捩點,亦可反映21世紀有了新通訊科技下,政變這種「20世紀產物」的「玩法」也不同了。當然,最諷刺的是,埃爾多安近年被視為加強箝制社交媒體及傳媒,結果卻是社交媒體和傳媒的發達,救了埃爾多安一命。

流放海外

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在13日晚公佈了6個最重要內閣職位的人選,14日早上會公佈餘下大臣的人選,其中前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出任外相,最令人意外,因此之前完全沒人猜到這個任命。而且,約翰遜以「大口」見稱,他已得罪了不少國家及外國領袖,這樣的人出掌外交部,國內外的即時反應是:are you joking??? 不過,跟中國、美國等一些國家不同,英國是議會制,外相從來不由外交專家或資深外交官擔任。如果從國內政治需要來考慮,任命約翰遜出任外相,對文翠珊來說是很自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