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手提行李、相鄰劃行全收費 西班牙罰Ryanair等5廉航近1.8億歐元

西班牙消費者權益部星期五宣佈, 處罰Ryanair等5間廉航近1.8億歐元 ,指控他們壓榨乘客權益。

川普勝選後 歐洲過五關

以狂人式作風競選的川普(Donald Trump)勝出美國總統大選,正式確認世界刮起反全球化、反精英及反建制的趨勢。在歐洲,過去數天已有不少人提出,當地未來一年至少5大選舉/投票,讓歐洲的反建制/民粹勢力乘勢在選舉中有斬獲。在此不厭其煩再數一次。

第一關:12月4日奧地利總統重選
在12月4日,歐洲便要先迎接兩關。其一是奧地利總統重選,之前原本是前綠黨黨魁險勝,但因選舉過程被裁定有問題而需要重選,而大部份民調都顯示,極右自由黨的霍費爾(Norbert Hofer,照片左)領先,有望成為二戰後歐洲第一個民選極右元首。

第二關:12月4日意大利修憲公投
在奧地利重選的同一天,意大利就修改憲法進行公投。公投議題涉及改變政治制度,例如削弱參議院權力,但不知不覺間,公投變了對總理倫齊(Mateo Renzi)管治的信任公投,而民調大多顯示,修憲會遭否決,屆時意大利很大機會要提前大選。又根據民調,反建制的五星運動黨領袖格里洛(Beppe Grillo,照片左二)或該黨其他人很有機會當選總理。

第三關:3月15日荷蘭國會大選
踏入2017年後,焦點先落在荷蘭3月15日的大選,目前威爾德斯(Geert Wilders,照片右二)領導的極右自民黨與首相呂特(Mark Rutte)為首的自由黨支持不相伯仲。

第四關:4月/5月法國總統大選
之前三關都只是前菜,真正重頭戲是2017年4月23日及5月7日分別進行首輪及次輪投票的法國總統大選,過去多個月的民調都顯示,國民陣線的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照片中)進入次輪投票的機會很大,而且有機會在首輪投票排名第一。

第五關:9月德國國會大選
到終極「打大老」的一關,當然是歐盟龍頭德國,疑歐政黨AfD領袖佩特莉(Frauke Petry,照片右)要挑戰自歐債危機已儼然「歐盟女王」的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

數完五關後,那麼,這5名極右領袖重覆川普及英國脫歐的成功例,勝有多少?

十分籠統而言,相關投票越早進行,成功機會越高,因為目前大家還處於「民粹上台也並不可怕」的氣氛,選民不會太擔心反建制獲勝有什麼問題,因此極右/反建制/疑歐在首兩關成功的機會頗高。

然而,當川普明年1月20日就任後,他的管治會否出問題呢?這就會牽動到民粹派能否繼續在選舉報捷了。另一個因素是,理論上英國明年第一季啟動脫歐談判,無論會否受目前國內官司而因此不能如期啟動,英國脫歐因素屆時又很大機會開始出現混亂,這又可能削弱民粹派勝選的機會。

除此之外,各地不同的選舉制度又會對民粹派可否獲勝,造成影響。荷蘭和德國是實施比例代表制的議會制,即使自民黨/AfD是最大黨,但也肯定不可能獲過半議席而單獨執政,他們也不可能找到盟友(更不要說AfD沒可能成為最大黨)。

在奧地利,他們只是選個沒實權的總統;在意大利,只是就修憲進行公投,即使觸發提前大選,大選也在數個月後才進行。倒是法國,瑪蓮勒龐真的有機會當選執政並擁有實權。但我之前寫法國政治制度時也提及,跟川普在美國共和黨初選、「騎劫」了一個大黨並繼而當選不同,瑪蓮勒龐是需要自己去拉攏其他右派(或極左,well...)勢力,聚集在一起,她才有機會當選,她不能如川普般,假設在首輪得票第一,且意外地跟她對決的是一位左派人士,其他右派選民是不會如美國共和黨選民般,無條件「含淚」投票給她的。

最後一點是,這些政黨本身的特質。各位閱讀至此,或者可能發現到,我形容「這些」勢力的用詞是十分不統一的——民粹、極右、反全球化等等。這是因為,這些政黨(與川普)之間的唯一共通點,只在於他們被「主流」視為「有毒」(toxic),公開發言口沒遮攔,「政治不正確」,除此以外就沒共通點了。

說是反建制嗎?但荷蘭自民黨和奧地利自由黨原本不是那麼極右的,只是過去約二十多年才加強反移民的政綱而變得極右,即使法國國民陣線是邊緣政黨,但老勒龐都出選總統多屆,也不能說是「非建制」了。說是極右嗎?但五星運動不算極右,甚至不算極左,在經濟路線上是頗中間派的,而AfD礙於德國的納粹歷史,即使他們反移民/反難民,他們的發言也不敢去得太盡。說民粹嗎?在奧地利,霍費爾的對手范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r Bellen)拉票發言時都可以很民粹(甚至,中右說減稅,中左說全民退保,你都可以說是民粹)。

因此,這些政黨、以至政黨領袖本身的特質迥然不同,也影響到在選舉中的勝算。例如,佩特莉和格里洛從政經驗很淺,相對下,瑪蓮勒龐和威爾德斯從政經驗豐得多,後兩者較能說服選民投他們一票。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施紀賢「拒絕譴責」香港47人案判決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二在里約熱內盧出席G20峰會期間舉行記者會,被問及同日較早時香港法院就「47人案」作出裁決,對當中45人判囚4年2月至10年,他會否譴責這個裁決。 《金融時報》報導時,標題稱他「拒絕譴責」 。

波羅的海兩海底電纜損毀 疑遭中國貨船「伊鵬3」切斷

星期一先後傳出有兩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被切斷,綜合 芬蘭《晚報》(Iltalehti) 和 瑞典電視台 SVT 星期二報導,丹麥海岸防衛隊發現,在估計電纜切斷的時間,剛好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在兩條電纜遭破壞的位置附近都曾駛過,執法人員正調查今次是否中國貨船的破壞行為。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