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手提行李、相鄰劃行全收費 西班牙罰Ryanair等5廉航近1.8億歐元

西班牙消費者權益部星期五宣佈, 處罰Ryanair等5間廉航近1.8億歐元 ,指控他們壓榨乘客權益。

16+1機制——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5日於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出席了中國—中東歐峰會,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宣佈成立中國—中東歐金融控股公司(上面的揭幕照片來自BBC),會有一個100億歐元的基金,推動在中東歐的基建、高科技製造業等的投資,公司會由工商銀行擁有及管理。

趁這個機會,一寫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

上述的中國—中東歐峰會,今年是第5屆,由於參與的中東歐國家有16個——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馬其頓、塞爾維亞和黑山,因此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機制又稱為「16+1」機制。「16+1」是在2012年的華沙峰會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16+1」沒了2個傳統上都被歸類為「中東歐」的國家——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同樣,2個中歐國家同樣沒在這機制出現——奧地利和德國。可見,對於中國來說,「16+1」的歐洲國家有兩種特質:1、前共產主義國家;2、歐盟成員國或申請國(在上述排列中,由保加利亞到斯洛文尼亞的11個國家是成員國,最後5個國家正在申請加入歐盟)。

「16+1」的背景始自2008年金融危機。在90年代起,中東歐國家集中改革國內經濟,並且以加入歐盟為主要外交工作,而中國也同樣以改革國內經濟為先,因此雙方都無暇理會對方。

到了金融危機時,美(西)歐經濟重挫,中東歐國家發現不能再只依賴美歐,但又不可能靠攏俄羅斯,因此便把目光放向此時已成為全球經濟大國的中國。對於中國來說,不少中東歐國家已加入歐盟,經濟上可以作為進歐洲市場的跳板,外交上需要拉攏她們,以影響歐盟政策,因此也有需要加強與中東歐合作,但中東歐各國各自又太細小,因此中國便把這些國家綑綁在一起,與整個地區以一個鬆散的合作機制來加強交流,情形跟與東盟的「10+1」、與中亞的「上海合作組織」、中非論壇、中國—葡語國家經濟合作等一樣。

「16+1」涉及的範疇有很多,包括貿易投資、運輸基建、產業及科技合作、金融及項目融資、農業、教育青年等人文交流等。

在中國政策來說,「16+1」只算是「第二層次」的政策戰略,其存在更多是要配合其他更重要層次的政策。外交上,「16+1」更像是中國對歐盟及整體歐洲政策的一部份,要配合中國對歐盟政策,用來拓展中國在整個歐洲的利益、影響歐盟政策,而非只是在中東歐地區找商業機會。

不少西歐國家及歐盟官員都懷疑,「16+1」是用來分化歐盟成員國。無可否認,中國的確希望透過加強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來游說她們,在歐盟為中國說項。不過,中國目前的外交戰略是確保全球擁有多極世界的局面,在中美兩極以外,中國寧願第三極是歐盟,而非俄羅斯(或至少同時有俄羅斯及歐盟),因此,確保有一個強大的歐盟是中國重要外交戰略,而在這戰略下,「16+1」有時又要配合歐盟的大政策,例如文首的100億歐元基金,便要配合歐盟的數千億歐元投資大計。

開始「16+1」的華沙峰會是由溫家寶出席,但來到習近平年代,「16+1」又要與中國最新的更高層,其中一個是「一帶一路」。中東歐涉及3條「一帶一路」路線——一帶方面,鐵路/公路運輸網去到莫斯科,向北要前往波羅的海地區(目前似乎選擇了拉脫維亞),再往北歐其他地區,而另一條路線是經過白俄、波蘭,再往德國;一路方面,海路運輸橫過蘇伊士運河,到了希臘港口後,貨口會經巴爾幹半島的陸路往北,再去其他歐洲國家。

「16+1」要配合的中國國策,更重要的是把國內過剩的資金及產能用在海外,以防止中國經濟大幅放緩。

延伸閱讀: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里加綱要(全文)
BBC中文:中國為中東歐國家成立投資基金加緊融資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施紀賢「拒絕譴責」香港47人案判決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二在里約熱內盧出席G20峰會期間舉行記者會,被問及同日較早時香港法院就「47人案」作出裁決,對當中45人判囚4年2月至10年,他會否譴責這個裁決。 《金融時報》報導時,標題稱他「拒絕譴責」 。

波羅的海兩海底電纜損毀 疑遭中國貨船「伊鵬3」切斷

星期一先後傳出有兩條波羅的海海底電纜被切斷,綜合 芬蘭《晚報》(Iltalehti) 和 瑞典電視台 SVT 星期二報導,丹麥海岸防衛隊發現,在估計電纜切斷的時間,剛好中國貨船「伊鵬3」(Yi Peng 3)在兩條電纜遭破壞的位置附近都曾駛過,執法人員正調查今次是否中國貨船的破壞行為。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