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傅瑩(中)出席會議其中一個論壇;照片來自大會官方網站]
有看新聞報導的話,會看到美國國務卿克里及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一個場合上就烏克蘭問題針鋒相對,詳情可看此報導。在這裏想提的,倒是這個大部份人都會忽略的重要會議:慕尼黑安全會議(MSC)。
MSC有點像達沃斯經濟論壇,都是私人舉辦,不是官方會議,純粹為相關政府、國際組織、私人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要員提供一個可交流意見的場合(而這亦是兩者最重要的功能--交換卡片!),但相對之下,達沃斯經濟論壇較受(傳媒)重視,一來,達沃斯較多平日較難採訪到的商界名人,而MSC的主要講者都是平日都會公開發言的官員,二來,即使都是虛無縹緲的內容,始終預測未來一年經濟的發言較易明白,MSC講者的發言一般是很難轉化成一般大眾很易明白的內容,因此MSC在媒體上較少出現。不過,如果你對國際關係有興趣,甚至是讀這一科,尤其是研究防衛/安全/國際衝突的議題,MSC其實十分重要,這方面的學者很多時候會分析會上的發言。
MSC今年已是第50屆,已有半世紀歷史,1963年第一屆舉行時,正是冷戰時期,MSC一開始原本只是(西)歐美國防及外交官員討論的場合,因此主題集中在北約(NATO)防禦蘇聯領導的共產陣營威脅。1991年冷戰結束後,MSC開始邀請前東歐共產國家的代表,甚至邀請俄羅斯的代表出席,而時至今日,MSC討論的範圍已擴展至全球,亦由傳統防衛擴闊至不少新式的安全議題,例如數碼安全(在今屆,這代表美國情報機關監聽醜聞)。事實上,會議原本的名稱是「國際軍事科學會議」(Internationale Wehrkunde-Begegnung),幾年前才正式改為「慕尼黑安全會議」,撇除了軍事這個用字。
不過,歐美合作、北約面對的挑戰,以至歐洲最關心的安全議題,仍是MSC最主要的討論題目。這篇文章便提及,北約秘書長在今年的MSC上,不斷抨擊俄羅斯是對歐洲及美國的最大威脅--以歐美為本位、視俄羅斯為威脅的心態,似乎仍是MSC的特色。
今年的MSC算是較多soundbite,除了烏克蘭,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就中日爭拗與日本外相互相抨擊,相信亦會是明天報章報導內容之一。傳媒最廣泛報導的一次會議,要數2003年,當時正值伊拉克戰爭前夕,美國國防部長揶揄反對伊戰的法德是「舊歐洲」發言,便是在這個會議發表,而德國外長在同一場合立即回敬「我未被說服!」。
最後一提MSC的創辦人Ewald-Heinrich von Kleist,他也十分傳奇。他更為人熟悉的身份,是部份德兵企圖暗殺希特拉陰謀的一份子,當時他只有22歲,而他去年才去世,是陰謀中最後去世的一人。
有看新聞報導的話,會看到美國國務卿克里及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一個場合上就烏克蘭問題針鋒相對,詳情可看此報導。在這裏想提的,倒是這個大部份人都會忽略的重要會議:慕尼黑安全會議(MSC)。
MSC有點像達沃斯經濟論壇,都是私人舉辦,不是官方會議,純粹為相關政府、國際組織、私人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要員提供一個可交流意見的場合(而這亦是兩者最重要的功能--交換卡片!),但相對之下,達沃斯經濟論壇較受(傳媒)重視,一來,達沃斯較多平日較難採訪到的商界名人,而MSC的主要講者都是平日都會公開發言的官員,二來,即使都是虛無縹緲的內容,始終預測未來一年經濟的發言較易明白,MSC講者的發言一般是很難轉化成一般大眾很易明白的內容,因此MSC在媒體上較少出現。不過,如果你對國際關係有興趣,甚至是讀這一科,尤其是研究防衛/安全/國際衝突的議題,MSC其實十分重要,這方面的學者很多時候會分析會上的發言。
MSC今年已是第50屆,已有半世紀歷史,1963年第一屆舉行時,正是冷戰時期,MSC一開始原本只是(西)歐美國防及外交官員討論的場合,因此主題集中在北約(NATO)防禦蘇聯領導的共產陣營威脅。1991年冷戰結束後,MSC開始邀請前東歐共產國家的代表,甚至邀請俄羅斯的代表出席,而時至今日,MSC討論的範圍已擴展至全球,亦由傳統防衛擴闊至不少新式的安全議題,例如數碼安全(在今屆,這代表美國情報機關監聽醜聞)。事實上,會議原本的名稱是「國際軍事科學會議」(Internationale Wehrkunde-Begegnung),幾年前才正式改為「慕尼黑安全會議」,撇除了軍事這個用字。
不過,歐美合作、北約面對的挑戰,以至歐洲最關心的安全議題,仍是MSC最主要的討論題目。這篇文章便提及,北約秘書長在今年的MSC上,不斷抨擊俄羅斯是對歐洲及美國的最大威脅--以歐美為本位、視俄羅斯為威脅的心態,似乎仍是MSC的特色。
今年的MSC算是較多soundbite,除了烏克蘭,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就中日爭拗與日本外相互相抨擊,相信亦會是明天報章報導內容之一。傳媒最廣泛報導的一次會議,要數2003年,當時正值伊拉克戰爭前夕,美國國防部長揶揄反對伊戰的法德是「舊歐洲」發言,便是在這個會議發表,而德國外長在同一場合立即回敬「我未被說服!」。
最後一提MSC的創辦人Ewald-Heinrich von Kleist,他也十分傳奇。他更為人熟悉的身份,是部份德兵企圖暗殺希特拉陰謀的一份子,當時他只有22歲,而他去年才去世,是陰謀中最後去世的一人。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