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歐洲議會在17日用了11小時,選出新議長,由中右政團歐洲人民黨(EPP)的意大利籍議員塔贊尼(Antonio Tajani,上面照片來自歐洲議會網站)當選,擊敗代表中左政團社會及民主派(S&D)的皮塔拉(Gianni Pittella)。
在歐盟實際運作上,這次換議長不會有重大影響,但過程中出現的競烈激爭,卻反映歐洲議會中的「左右大聯盟」傳統結束,對於詳細研究歐盟政治的人來說,有很大意義。
輪流做議長的傳統
歐洲議會在1979年才開始由民選產生,每屆任期5年,但議長的任期卻是古怪的2年半,這主要是因為議會內最大的兩個派——保守派EPP及中左派S&D(及其前身)一向有不成文規定,在一屆任期內,兩派各自出任議長半屆議會任期。有時候,EPP的任期由自由派的ALDE出任。
這也解釋了歐洲理事會主席的任期是2年半,這是源自歐洲議會的做法。
這個傳統自1979年流傳至今,包括塔贊尼本身。他的前任是S&D、德國籍的舒爾茨(Martin Schulz)。翻查紀錄,對上一個要多於一輪投票而當選的議長已要數到2002年,再之前的要再數到1987年。塔贊尼這次要用4輪、即規則定下的最多輪次,才能以351票壓倒皮塔拉的282票而當選(棄權票80票)。
歐洲議會從未試過有任何黨團能獨自議席過半,只需要一輪投票就能選出議長,這代表兩大派、以至更多其他政團,在投票前已決定了誰當議長。
選議長能有這種默契,反映出歐洲議會的運作模式,就是很多議案都是在大會甚至委員會公開辯論前,已達成妥協及共識,已獲主要派系的支持。這跟一個正常國會朝野之間在不少議題立場壁壘分明的情況有很大分別。現在歐洲議會最大的兩派在選議長上有爭執,是否代表上述默契結束?這是塔贊尼當選的最重要意義。
而且,塔贊尼這次是靠EPP跟ALDE和偏向疑歐的保守派政黨ECR而當選,儘管議長實權不大,塔贊尼也表明無意當高調議長,但始終EPP日後為了「還債」,討論議案時必會更多考慮ALDE和ECR的意見。這令歐洲議會在餘下2年半任期有機會向右轉。
沒有執政黨、沒有反對黨
這次「議長默契」結束,源自歐盟2009年引入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引入此職後,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後各國及各黨派討論主要職務人選時,會把歐洲理事會主席、歐盟執委會主席及歐洲議會議長(以至歐盟外交高級代表)3(或4)個職位一併考慮,當中包括職位間的黨派平衡。2014年決定人選時,勝出選舉的EPP佔了2個(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及歐委會主席容克),S&D的舒爾茨出掌歐洲議會。現在塔贊尼擔任歐洲議會主席,令歐盟3大機關的主席位置都由EPP佔有,S&D再沒重要職位(勉強來說,只有歐盟外交高級代表)。因此,S&D很想打破原本左右兩派各做半屆任期議長的傳統。
不過,正如文首所說,這次選議長,對歐盟的運作不會有太大影響。跟議會制甚至總統制的議會不同,歐洲議會沒有朝野之分,不存在執政黨或反對黨。傳統上,撇除疑歐的政團,大部份歐洲議會議員的目標都是加強議會的權力和影響力,這涉及向歐委會要權,加強歐盟融合(以便向成員國獲取更大權力),以及推動法案落實(以證明歐盟有用)。
因此,歐洲議會難以出現EPP與S&D大對決、全面抗衡的情況,不會出現連平日不關心歐盟決策的人都會關心起來的大爭拗。不過,兩大派的合作無可避免會下降,歐洲議會以至歐盟的運作始終會出現微妙的變化。
在歐盟實際運作上,這次換議長不會有重大影響,但過程中出現的競烈激爭,卻反映歐洲議會中的「左右大聯盟」傳統結束,對於詳細研究歐盟政治的人來說,有很大意義。
輪流做議長的傳統
歐洲議會在1979年才開始由民選產生,每屆任期5年,但議長的任期卻是古怪的2年半,這主要是因為議會內最大的兩個派——保守派EPP及中左派S&D(及其前身)一向有不成文規定,在一屆任期內,兩派各自出任議長半屆議會任期。有時候,EPP的任期由自由派的ALDE出任。
這也解釋了歐洲理事會主席的任期是2年半,這是源自歐洲議會的做法。
這個傳統自1979年流傳至今,包括塔贊尼本身。他的前任是S&D、德國籍的舒爾茨(Martin Schulz)。翻查紀錄,對上一個要多於一輪投票而當選的議長已要數到2002年,再之前的要再數到1987年。塔贊尼這次要用4輪、即規則定下的最多輪次,才能以351票壓倒皮塔拉的282票而當選(棄權票80票)。
歐洲議會從未試過有任何黨團能獨自議席過半,只需要一輪投票就能選出議長,這代表兩大派、以至更多其他政團,在投票前已決定了誰當議長。
選議長能有這種默契,反映出歐洲議會的運作模式,就是很多議案都是在大會甚至委員會公開辯論前,已達成妥協及共識,已獲主要派系的支持。這跟一個正常國會朝野之間在不少議題立場壁壘分明的情況有很大分別。現在歐洲議會最大的兩派在選議長上有爭執,是否代表上述默契結束?這是塔贊尼當選的最重要意義。
而且,塔贊尼這次是靠EPP跟ALDE和偏向疑歐的保守派政黨ECR而當選,儘管議長實權不大,塔贊尼也表明無意當高調議長,但始終EPP日後為了「還債」,討論議案時必會更多考慮ALDE和ECR的意見。這令歐洲議會在餘下2年半任期有機會向右轉。
沒有執政黨、沒有反對黨
這次「議長默契」結束,源自歐盟2009年引入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引入此職後,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後各國及各黨派討論主要職務人選時,會把歐洲理事會主席、歐盟執委會主席及歐洲議會議長(以至歐盟外交高級代表)3(或4)個職位一併考慮,當中包括職位間的黨派平衡。2014年決定人選時,勝出選舉的EPP佔了2個(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及歐委會主席容克),S&D的舒爾茨出掌歐洲議會。現在塔贊尼擔任歐洲議會主席,令歐盟3大機關的主席位置都由EPP佔有,S&D再沒重要職位(勉強來說,只有歐盟外交高級代表)。因此,S&D很想打破原本左右兩派各做半屆任期議長的傳統。
不過,正如文首所說,這次選議長,對歐盟的運作不會有太大影響。跟議會制甚至總統制的議會不同,歐洲議會沒有朝野之分,不存在執政黨或反對黨。傳統上,撇除疑歐的政團,大部份歐洲議會議員的目標都是加強議會的權力和影響力,這涉及向歐委會要權,加強歐盟融合(以便向成員國獲取更大權力),以及推動法案落實(以證明歐盟有用)。
因此,歐洲議會難以出現EPP與S&D大對決、全面抗衡的情況,不會出現連平日不關心歐盟決策的人都會關心起來的大爭拗。不過,兩大派的合作無可避免會下降,歐洲議會以至歐盟的運作始終會出現微妙的變化。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