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6月30日早上,英國保守黨的「宮廷鬥爭」,較1990年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眾叛親離,遭親信逼下台,更加「劇力萬鈞」。脫歐派的高文浩(Michael Gove)如何向過去4個月公投期間的盟友約翰遜(Boris Johnson)作出「政治暗殺」,令我想起近期一套日本劇集,前田敦子主演的《毒島百合子的赤裸裸日記》(上面為劇照),當中貫穿了一個主題——背叛。(註:下面含有劇透)
政客可信,還是劈腿中的男人可信?
《毒》講述一個剛轉往政治組的年輕女記者,她因為在少時目睹父親出軌而對男人缺乏信心,因此在愛情上必須同時跟兩個男友交往,她才會有安全感,她也會跟男友「們」說明這點,而她此時戀上了一名有婦之夫。同時,她剛往政治組,被派往負責追縱執政黨幹事長的動向,而那名幹事長剛好因政見不合而考慮帶同黨內支持者另立新黨。
整個故事,便以幹事長退黨和一名政治女記者的情慾手記雙線進行。故事開始時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到劇中,幹事長一名親信沒有跟隨退黨,反而留在黨內並乘機取代他當上幹事長,而同時女主角懷疑那名有婦之夫只是想跟她上床,說喜歡她只是說謊,此時,劇集的主題「背叛」就開始突顯。
究竟一個政客可信一點,還是一個跟你說會與妻子離婚然後迎娶你的男人可信一點?
高文浩與約翰遜
回到英國政壇。儘管政客改變支持的派系和領袖,不是罕見,但這一次,涉及的人物——約翰遜、高文浩、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和財相歐思邦(George Osborne),他們關係(曾經)十分密切,不是普通議員間的合作,而是曾互相扶持過的,是「兄弟」,這反令近月連串「反面」更具有深深的「背叛」、「出賣」特質。
高文浩和約翰遜是在公投期間最高調宣傳脫歐的保守黨人士,二人4個月間緊密合作,好像互相十分欣賞對方,因此大家都以為,二人會在下屆政府中充當一、二號人物,具魅力的約翰遜出任首相,工作能力廣獲肯定的高文浩會做約翰遜的大腦,出謀獻策。
直到29日晚上,甚至30日早上大概8點時,大家都仍是這麼想的。
不過,高文浩在30日早上9時許、離提名期截止不足3小時,突然宣佈自己選黨魁。大家都知道,高文浩在國會的人脈遠勝約翰遜,沒了高文浩,約翰遜是沒有多少個保守黨議員支持的。高文浩的參選宣言公開後,約翰遜的陣營才發現,大批保守黨議員已轉投高文浩的陣營。最災難的是,高文浩解釋為何參選時,直指約翰遜「沒有領導能力」。一個曾與自己在4個月期間共同宣揚同一理念的人竟然這樣說自己,這絕對是人格摧毀。
儘管勝出公投,但公投已令不少人——包括支持脫歐的人——對約翰遜摧毀了卡梅倫的政治生涯甚至歷史名聲,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因此約翰遜在風頭一時無兩之際,他的政途已面對隱憂。高文浩再加上一腳,令約翰遜遭徹底催毀。
約翰遜與卡梅倫
當然,他與卡梅倫的恩怨,令不少人不禁說,他遭高文浩這樣待遇,是報應。
約翰遜與卡梅倫是中學及大學師兄弟,二人關係早在中學時已很密切。到了從政時,儘管二人不算盟友,但也算是互相支持。
因此,約翰遜宣佈會公開支持脫歐時,令卡梅倫十分憤怒,因為他已不斷游說約翰遜至少不要公開站在脫歐的一邊。而且,大家都知道,約翰遜並非強烈脫歐派,他只是為了上位而加入脫歐陣營,再加上他在拉票期間攻擊卡梅倫的言論較預想中的狠,這更令卡梅倫更為不滿。
卡梅倫與高文浩
在公投期間背叛了卡梅倫的,不只約翰遜,還有高文浩。
在政治上,相對於約翰遜,高文浩倒是卡梅倫更親密的盟友,他在卡梅倫2005年出任黨魁後,一直與歐思邦一樣,是卡梅倫的核心智囊之一,是卡梅倫最信任的官員及顧問之一。
有趣的是,相對於約翰遜,內政大臣文翠珊(Theresa May)與高文浩的個人恩怨更深,二人在2014年曾經交手,當時高文浩仍是教育大臣,他和文翠珊齊齊違反英國政壇規則,公開抨擊對方的部門(詳情可看此po)。
當時,礙於文翠珊已有一定聲望,因此卡梅倫把高文浩貶職,但在2015年大選後已把他重申委任做重要的司法大臣一職,可見他如何力保高文浩的。
結果是,高文浩有份在公投中「殺掉」卡梅倫的政治生命。因此,有人說,高文浩一星期內「整死」兩名保守黨要員,據報卡梅倫的妻子私人說,今生不想再見到高文浩此人。
高文浩與歐思邦與約翰遜
究竟高文浩為何要這樣斷掉約翰遜的政治前途呢?真正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
不過,約翰遜陣營相信,歐思邦(或其親信)有份策動高文浩這樣做,認為歐思邦在公投後,即使因為自己支持留歐而政治實力大減,也要與約翰遜同歸於盡。
也有陰謀論稱,歐思邦會支持高文浩,換取自己在高的內閣中留任財相一職。
高文浩與約翰遜與選民
除了人事間的勾心鬥角,上述的背叛當然也涉及理念不同而造成的分道揚鑣,例如高文浩明顯是較卡梅倫更疑歐,而在公投中與卡梅倫站在不同陣營。
至於約翰遜,儘管他在協助脫歐陣營勝出公投上立下汗馬功勞,但脫歐派一直不信任他,覺得他只是為了自己做首相而支持脫歐,是投機。
更令脫歐派不安的是,約翰遜在公投後,在自己的專欄暗示,與歐盟談判時,可以就加強限制移民入境方面讓步,這令「真正脫歐派」進一步懷疑,約翰遜是可以不理移民問題的,甚至骨子裏是準備好隨時與歐盟達成新協議,讓英國留在歐盟,背叛脫歐派。
因此,高文浩相信是面對脫歐派勸進,脫歐派會覺得,與其日後約翰遜可能反口,倒不如他們先背叛約翰遜,才能保住英國脫歐的成果。
當然,也不要忘記,當初脫歐陣營招攬約翰遜,也有利用對方的成份,因為高文浩或其他公開支持脫歐的保守黨人物絕非「星級政客」,根本不足以游說選民支持脫歐。
背叛的循環
這又回到《毒》的劇情——之後,故事又會提到,一些議員背叛那個幹事長,是因為要顧及自己選區選民的意願。
慢慢地,便發覺,無論是愛情上、政治上或人生上,當你感到自己被好友背叛時,可能自己在某個時刻也曾背叛過其他人。這就令到《毒》一開始的設定——女主角因為怕被人背叛而必須同時有兩個男友、「持續地背叛兩個男人」——由很超現實,頓時變得很現實。
而這個背叛的戲碼,還是不斷地上演,就正如近日英國媒體評論國內政治新聞時,經常引用莎士比亞戲劇名句:「你都這樣,布魯圖?(Et tu, Brute?)」
政客可信,還是劈腿中的男人可信?
《毒》講述一個剛轉往政治組的年輕女記者,她因為在少時目睹父親出軌而對男人缺乏信心,因此在愛情上必須同時跟兩個男友交往,她才會有安全感,她也會跟男友「們」說明這點,而她此時戀上了一名有婦之夫。同時,她剛往政治組,被派往負責追縱執政黨幹事長的動向,而那名幹事長剛好因政見不合而考慮帶同黨內支持者另立新黨。
整個故事,便以幹事長退黨和一名政治女記者的情慾手記雙線進行。故事開始時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到劇中,幹事長一名親信沒有跟隨退黨,反而留在黨內並乘機取代他當上幹事長,而同時女主角懷疑那名有婦之夫只是想跟她上床,說喜歡她只是說謊,此時,劇集的主題「背叛」就開始突顯。
究竟一個政客可信一點,還是一個跟你說會與妻子離婚然後迎娶你的男人可信一點?
高文浩與約翰遜
回到英國政壇。儘管政客改變支持的派系和領袖,不是罕見,但這一次,涉及的人物——約翰遜、高文浩、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和財相歐思邦(George Osborne),他們關係(曾經)十分密切,不是普通議員間的合作,而是曾互相扶持過的,是「兄弟」,這反令近月連串「反面」更具有深深的「背叛」、「出賣」特質。
高文浩和約翰遜是在公投期間最高調宣傳脫歐的保守黨人士,二人4個月間緊密合作,好像互相十分欣賞對方,因此大家都以為,二人會在下屆政府中充當一、二號人物,具魅力的約翰遜出任首相,工作能力廣獲肯定的高文浩會做約翰遜的大腦,出謀獻策。
直到29日晚上,甚至30日早上大概8點時,大家都仍是這麼想的。
不過,高文浩在30日早上9時許、離提名期截止不足3小時,突然宣佈自己選黨魁。大家都知道,高文浩在國會的人脈遠勝約翰遜,沒了高文浩,約翰遜是沒有多少個保守黨議員支持的。高文浩的參選宣言公開後,約翰遜的陣營才發現,大批保守黨議員已轉投高文浩的陣營。最災難的是,高文浩解釋為何參選時,直指約翰遜「沒有領導能力」。一個曾與自己在4個月期間共同宣揚同一理念的人竟然這樣說自己,這絕對是人格摧毀。
儘管勝出公投,但公投已令不少人——包括支持脫歐的人——對約翰遜摧毀了卡梅倫的政治生涯甚至歷史名聲,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因此約翰遜在風頭一時無兩之際,他的政途已面對隱憂。高文浩再加上一腳,令約翰遜遭徹底催毀。
約翰遜與卡梅倫
當然,他與卡梅倫的恩怨,令不少人不禁說,他遭高文浩這樣待遇,是報應。
約翰遜與卡梅倫是中學及大學師兄弟,二人關係早在中學時已很密切。到了從政時,儘管二人不算盟友,但也算是互相支持。
因此,約翰遜宣佈會公開支持脫歐時,令卡梅倫十分憤怒,因為他已不斷游說約翰遜至少不要公開站在脫歐的一邊。而且,大家都知道,約翰遜並非強烈脫歐派,他只是為了上位而加入脫歐陣營,再加上他在拉票期間攻擊卡梅倫的言論較預想中的狠,這更令卡梅倫更為不滿。
卡梅倫與高文浩
在公投期間背叛了卡梅倫的,不只約翰遜,還有高文浩。
在政治上,相對於約翰遜,高文浩倒是卡梅倫更親密的盟友,他在卡梅倫2005年出任黨魁後,一直與歐思邦一樣,是卡梅倫的核心智囊之一,是卡梅倫最信任的官員及顧問之一。
有趣的是,相對於約翰遜,內政大臣文翠珊(Theresa May)與高文浩的個人恩怨更深,二人在2014年曾經交手,當時高文浩仍是教育大臣,他和文翠珊齊齊違反英國政壇規則,公開抨擊對方的部門(詳情可看此po)。
當時,礙於文翠珊已有一定聲望,因此卡梅倫把高文浩貶職,但在2015年大選後已把他重申委任做重要的司法大臣一職,可見他如何力保高文浩的。
結果是,高文浩有份在公投中「殺掉」卡梅倫的政治生命。因此,有人說,高文浩一星期內「整死」兩名保守黨要員,據報卡梅倫的妻子私人說,今生不想再見到高文浩此人。
高文浩與歐思邦與約翰遜
究竟高文浩為何要這樣斷掉約翰遜的政治前途呢?真正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
不過,約翰遜陣營相信,歐思邦(或其親信)有份策動高文浩這樣做,認為歐思邦在公投後,即使因為自己支持留歐而政治實力大減,也要與約翰遜同歸於盡。
也有陰謀論稱,歐思邦會支持高文浩,換取自己在高的內閣中留任財相一職。
高文浩與約翰遜與選民
除了人事間的勾心鬥角,上述的背叛當然也涉及理念不同而造成的分道揚鑣,例如高文浩明顯是較卡梅倫更疑歐,而在公投中與卡梅倫站在不同陣營。
至於約翰遜,儘管他在協助脫歐陣營勝出公投上立下汗馬功勞,但脫歐派一直不信任他,覺得他只是為了自己做首相而支持脫歐,是投機。
更令脫歐派不安的是,約翰遜在公投後,在自己的專欄暗示,與歐盟談判時,可以就加強限制移民入境方面讓步,這令「真正脫歐派」進一步懷疑,約翰遜是可以不理移民問題的,甚至骨子裏是準備好隨時與歐盟達成新協議,讓英國留在歐盟,背叛脫歐派。
因此,高文浩相信是面對脫歐派勸進,脫歐派會覺得,與其日後約翰遜可能反口,倒不如他們先背叛約翰遜,才能保住英國脫歐的成果。
當然,也不要忘記,當初脫歐陣營招攬約翰遜,也有利用對方的成份,因為高文浩或其他公開支持脫歐的保守黨人物絕非「星級政客」,根本不足以游說選民支持脫歐。
背叛的循環
這又回到《毒》的劇情——之後,故事又會提到,一些議員背叛那個幹事長,是因為要顧及自己選區選民的意願。
慢慢地,便發覺,無論是愛情上、政治上或人生上,當你感到自己被好友背叛時,可能自己在某個時刻也曾背叛過其他人。這就令到《毒》一開始的設定——女主角因為怕被人背叛而必須同時有兩個男友、「持續地背叛兩個男人」——由很超現實,頓時變得很現實。
而這個背叛的戲碼,還是不斷地上演,就正如近日英國媒體評論國內政治新聞時,經常引用莎士比亞戲劇名句:「你都這樣,布魯圖?(Et tu, Brute?)」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