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歐盟執委會昨天(9日)提出科技發展藍圖的更多細節,當中最受關注的是,希望把歐盟國家生產晶片佔全球的比例,由2020年的10%升至2030年的20%。
不過,歐盟在全球晶片生產只佔10%,而且已較5年前大概6%已經有改善。目前美國佔大概45%,南韓佔接近兩成(當中不少是三星),日本有10%,臺灣佔6%,中國大陸大概5%。
文件有提到,20%這個目標,絕大部份產品是5納米或以下的高端晶片。以中國為例,即使生產一定數量的晶片,但不是最先進的那一款的話,其實意義不大。
近期,德國向臺灣求救,希望臺灣的臺積電可向德國車廠增加出口晶片,已反映歐盟國家生產不少重要產品,擁有這方面領先全球的技術和市場佔有率,但隨著越來越數碼化,作為當中重要材料的晶片,歐盟的存在感很低,長遠會威脅現時處於優勢的產業。
就算沒有疫情,2019年新一屆歐委會上任時,已把加強數碼發展定為核心目標之一,當中包括「數碼主權」的概念。當時正值中美貿易戰,川普仍在美國執政,歐洲不知道兩強相爭,會否殃及池魚,連帶輸往歐洲的科技產品及零部件也受影響,因此要加緊自家生產。
再長遠一點,歐洲興起「數碼主權」的念頭,主要是科網公司,歐盟國家在社交媒體、網上搜尋等網上業務,都落後中國和美國,沒有一家所謂「European Champion」,連帶副作用是網絡私隱等網絡權利也會受制美國和中國。
「數碼主權」也不是歐洲獨有。美國自川普年代開始,加強國內科技發展,要求減少科技供應鏈上對中國的依賴,甚至再早一點的中國「2025計劃」,中國推動高端科技的研發生產自主,都是「數碼主權」的體現。
這次晶片生產目標,是歐盟發展科技藍圖「數碼羅盤」的一部份。「數碼羅盤」把歐盟發展科技訂定4個大方向:一、提升歐盟國家國民的科技水平,包括科技應用及IT專才;二、數碼基建,除了晶片生產,還包括5G、下一代高速電腦等等;三、推動企業的科技應用,包括75%企業會用到雲端計算/AI/大數據,並推動歐盟的初創公司;四、公共服務數碼化,例如電子醫療病歷。
上述全部科技發展,都要建基於數碼人權,例如要確保私隱、網上言論自由等等。
歐盟的科技發展措施,不少資金將來自去年為了振興疫後經濟的基金。
不過,要加強晶片發展,達致最終晶片自主,有點困難,因為單是由頭開始建立一間晶片工廠,動輒要約千億港元,因為那些機器十分昂貴。中國大陸已拼了老命去發展晶片,斥資較歐盟更多,但到現時仍遙遙落後美國,可見晶片業不是單靠錢就可一朝一夕就能發展起來。
相關新聞報導:BBC、CNBC
相關歐盟網站 Europe’s Digital Decade: digital targets for 2030
就算沒有疫情,2019年新一屆歐委會上任時,已把加強數碼發展定為核心目標之一,當中包括「數碼主權」的概念。當時正值中美貿易戰,川普仍在美國執政,歐洲不知道兩強相爭,會否殃及池魚,連帶輸往歐洲的科技產品及零部件也受影響,因此要加緊自家生產。
再長遠一點,歐洲興起「數碼主權」的念頭,主要是科網公司,歐盟國家在社交媒體、網上搜尋等網上業務,都落後中國和美國,沒有一家所謂「European Champion」,連帶副作用是網絡私隱等網絡權利也會受制美國和中國。
「數碼主權」也不是歐洲獨有。美國自川普年代開始,加強國內科技發展,要求減少科技供應鏈上對中國的依賴,甚至再早一點的中國「2025計劃」,中國推動高端科技的研發生產自主,都是「數碼主權」的體現。
這次晶片生產目標,是歐盟發展科技藍圖「數碼羅盤」的一部份。「數碼羅盤」把歐盟發展科技訂定4個大方向:一、提升歐盟國家國民的科技水平,包括科技應用及IT專才;二、數碼基建,除了晶片生產,還包括5G、下一代高速電腦等等;三、推動企業的科技應用,包括75%企業會用到雲端計算/AI/大數據,並推動歐盟的初創公司;四、公共服務數碼化,例如電子醫療病歷。
上述全部科技發展,都要建基於數碼人權,例如要確保私隱、網上言論自由等等。
歐盟的科技發展措施,不少資金將來自去年為了振興疫後經濟的基金。
不過,要加強晶片發展,達致最終晶片自主,有點困難,因為單是由頭開始建立一間晶片工廠,動輒要約千億港元,因為那些機器十分昂貴。中國大陸已拼了老命去發展晶片,斥資較歐盟更多,但到現時仍遙遙落後美國,可見晶片業不是單靠錢就可一朝一夕就能發展起來。
相關新聞報導:BBC、CNBC
相關歐盟網站 Europe’s Digital Decade: digital targets for 2030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