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2013年第一篇post,在此先祝各位新年快樂!
新一年,不妨前瞻一下歐洲政經情況。意大利的不用說,最關鍵是2月的大選,可以在臨近大選前才慢慢寫。這篇寫另一歐洲大國英國。英國今年將就其自身身份定位展開「雙重」討論,對下既要辯論蘇格蘭是否脫離聯合王國(UK),為2014秋天公投作準備;對上則要辯論英國在歐盟的定位、以至是否脫離歐盟作討論,最終極有可能在2015年後就此舉行公投。
5年後的UK,或者與今天的UK有著很大的分別,對歐洲格局以至英國本身的外交政策調整都有很大影響。
如果各位在2012年年底仍有閒情看看英國新聞,會發現一些巨頭就英國在歐盟地位的言論離奇地多--歐盟常任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在12月27日刊登的英國《衛報》訪問中表示,英國不能「隨心挑選」(cherry-pick,或曰「摘車厘子」)遵守哪些歐盟的單一法規,否則每個成員國都可以這樣做,歐盟便會崩潰;28日輪到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刊登任內成立歐盟及單一歐洲市場的法國藉歐盟執委會主席德洛(Jacques Delors)的訪問,他表示,英國可以離開歐盟,雙方「再見亦是朋友」,說:「如果英國不能支持歐洲有更多融合的趨勢,我們仍可是朋友,但在不同的基礎下。」
到31日,英國自民黨的歐洲議會議員Andrew Duff說,英國可以成為歐盟的「准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即可以留在歐洲單一市場,但不會在歐委會有一名專員、不會有歐洲議會議員,亦不能在成員國部長會議中有否決權。《泰晤士報》同日亦指出,歐盟圈子有一派「聯邦派」(federalist,即支持歐盟最終成為類似美國的聯盟)今春將推出建議書,建議英國成為准成員國。英國工商總會(CBI)總幹事則警告,英國絕不能退出歐盟。
現在各界最關注的是,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本月內會就英國在歐盟地位發表演說,看看他建議英國由歐盟取回什麼政策的決策權,而估計他極有可能會承諾,保守黨若在2015年大選後勝選連任,將在下一屆國會會期內(2015-20年)就「英歐關係」公投。
令英國脫離歐盟(稱為「Brexit」)漸有可能的導火線是歐債危機。對於沒有參與歐羅計劃的英國,每當開會討論歐債危機時,第一反應當然是劃清界線,包括不會動用英國公帑為歐債危機埋單,並有意無意說當日英國不加入單一貨幣聯盟是正確的。但看在歐羅區成員國(尤其德國及法國)眼裏,當然不是味兒。
過去一、兩年,歐羅區成員國(主要是德國)開始覺得,加強財政、金融監管及經濟政策的融合,是解決歐債危機的根本之道。這代表成員國要進一步上繳權力,歐盟變得更緊密。不過,英國拒絕這樣做,甚至擔心其他歐盟國家這樣做,會威脅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企圖阻止歐盟其他國這樣做,令歐盟其他國家(again,主要是德國)覺得英國不是歐羅區成員國卻又「阻頭阻勢」,十分煩厭。
這導致英歐關係有很大的轉變--自戴高樂下台後,一直是英國有很大的聲音反對加入歐盟,但歐盟其他國家希望英國留下;而現在,似乎歐盟各國(主要是德國)開始覺得英國離開也沒問題。既然「英國脫歐」同在雙方考慮選項,令英國脫歐成真的機會大增。
如果純從外交考慮,英國目前要考慮及計算的是:首要任務是嚴防目前以金融及貨幣為主的歐洲融合危及倫敦金融業,以及英國對歐洲金融監管的話事權/影響力;另外,英國最主要想從歐盟得到的,只是歐洲單一市場,畢竟英國是貿易為主的國家,因此要計算取回的權力與退出歐盟但留在單一市場的成本之間作出計算。
以挪威與歐盟的「歐洲經濟區」協議為例,挪威可被當作歐洲單一市場一員,但同時承諾,有關單一市場的法規,將無條件全數接受納入國家法例。英國能否接受這點呢?尤其是這很大可能包括英國目前已獲opt-out毋須遵守的勞工法例。
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法國是最希望踢走英國的國家,因為英國一走,法國在歐盟的影響便上升;但德國則希望英國留下,以平衡法國,但德國目前首要目標是完成加強歐洲貨幣聯盟的工作。
不過,外交考慮滲進了英國內部政治的角力。「英國脫歐」突然變得有可能,除了因為歐債危機在2010年爆發,亦因為英國保守黨同年上台,而保守黨內的「疑歐VS親歐」角力向去激烈,卡梅倫被黨內疑歐脅持。而且,疑歐的激進政黨英國獨立黨(UKIP)支持度近月有上升之勢,卡梅倫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因此被逼靠攏疑歐。
現在就要看卡梅倫的政治手腕。這包括他能否從其他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取回一些權力,或獲得一份協議,歐盟其他國家加強貨幣融合之際,亦可確保英國在金融業的利益,以便向黨內疑歐派及同樣頗疑歐的國民展示自己「成功爭取」。
另一個涉及技術問題--向國內承諾公投與跟歐盟各國談判之間的互動。卡梅倫、甚至工黨都一定會承諾,在下屆國會就「英歐關係」公投,但他們心目中的公投是經談判、取回權力後的英歐協議,即總體上英國仍留在歐盟。但問題是,如果現在便承諾有公投,而之後又不能「成功爭取」,英國沒有取回多少權力,那麼還要公投什麼?唯一可公投英國應否脫離歐盟。屆時將與2011年年底峰會時,英國單獨否決財政協議、以致其餘歐盟成員國在歐盟框架另立財政協議一樣,英國自陷被孤立的絕路。
新一年,不妨前瞻一下歐洲政經情況。意大利的不用說,最關鍵是2月的大選,可以在臨近大選前才慢慢寫。這篇寫另一歐洲大國英國。英國今年將就其自身身份定位展開「雙重」討論,對下既要辯論蘇格蘭是否脫離聯合王國(UK),為2014秋天公投作準備;對上則要辯論英國在歐盟的定位、以至是否脫離歐盟作討論,最終極有可能在2015年後就此舉行公投。
5年後的UK,或者與今天的UK有著很大的分別,對歐洲格局以至英國本身的外交政策調整都有很大影響。
如果各位在2012年年底仍有閒情看看英國新聞,會發現一些巨頭就英國在歐盟地位的言論離奇地多--歐盟常任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在12月27日刊登的英國《衛報》訪問中表示,英國不能「隨心挑選」(cherry-pick,或曰「摘車厘子」)遵守哪些歐盟的單一法規,否則每個成員國都可以這樣做,歐盟便會崩潰;28日輪到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刊登任內成立歐盟及單一歐洲市場的法國藉歐盟執委會主席德洛(Jacques Delors)的訪問,他表示,英國可以離開歐盟,雙方「再見亦是朋友」,說:「如果英國不能支持歐洲有更多融合的趨勢,我們仍可是朋友,但在不同的基礎下。」
到31日,英國自民黨的歐洲議會議員Andrew Duff說,英國可以成為歐盟的「准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即可以留在歐洲單一市場,但不會在歐委會有一名專員、不會有歐洲議會議員,亦不能在成員國部長會議中有否決權。《泰晤士報》同日亦指出,歐盟圈子有一派「聯邦派」(federalist,即支持歐盟最終成為類似美國的聯盟)今春將推出建議書,建議英國成為准成員國。英國工商總會(CBI)總幹事則警告,英國絕不能退出歐盟。
現在各界最關注的是,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本月內會就英國在歐盟地位發表演說,看看他建議英國由歐盟取回什麼政策的決策權,而估計他極有可能會承諾,保守黨若在2015年大選後勝選連任,將在下一屆國會會期內(2015-20年)就「英歐關係」公投。
令英國脫離歐盟(稱為「Brexit」)漸有可能的導火線是歐債危機。對於沒有參與歐羅計劃的英國,每當開會討論歐債危機時,第一反應當然是劃清界線,包括不會動用英國公帑為歐債危機埋單,並有意無意說當日英國不加入單一貨幣聯盟是正確的。但看在歐羅區成員國(尤其德國及法國)眼裏,當然不是味兒。
過去一、兩年,歐羅區成員國(主要是德國)開始覺得,加強財政、金融監管及經濟政策的融合,是解決歐債危機的根本之道。這代表成員國要進一步上繳權力,歐盟變得更緊密。不過,英國拒絕這樣做,甚至擔心其他歐盟國家這樣做,會威脅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企圖阻止歐盟其他國這樣做,令歐盟其他國家(again,主要是德國)覺得英國不是歐羅區成員國卻又「阻頭阻勢」,十分煩厭。
這導致英歐關係有很大的轉變--自戴高樂下台後,一直是英國有很大的聲音反對加入歐盟,但歐盟其他國家希望英國留下;而現在,似乎歐盟各國(主要是德國)開始覺得英國離開也沒問題。既然「英國脫歐」同在雙方考慮選項,令英國脫歐成真的機會大增。
如果純從外交考慮,英國目前要考慮及計算的是:首要任務是嚴防目前以金融及貨幣為主的歐洲融合危及倫敦金融業,以及英國對歐洲金融監管的話事權/影響力;另外,英國最主要想從歐盟得到的,只是歐洲單一市場,畢竟英國是貿易為主的國家,因此要計算取回的權力與退出歐盟但留在單一市場的成本之間作出計算。
以挪威與歐盟的「歐洲經濟區」協議為例,挪威可被當作歐洲單一市場一員,但同時承諾,有關單一市場的法規,將無條件全數接受納入國家法例。英國能否接受這點呢?尤其是這很大可能包括英國目前已獲opt-out毋須遵守的勞工法例。
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法國是最希望踢走英國的國家,因為英國一走,法國在歐盟的影響便上升;但德國則希望英國留下,以平衡法國,但德國目前首要目標是完成加強歐洲貨幣聯盟的工作。
不過,外交考慮滲進了英國內部政治的角力。「英國脫歐」突然變得有可能,除了因為歐債危機在2010年爆發,亦因為英國保守黨同年上台,而保守黨內的「疑歐VS親歐」角力向去激烈,卡梅倫被黨內疑歐脅持。而且,疑歐的激進政黨英國獨立黨(UKIP)支持度近月有上升之勢,卡梅倫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因此被逼靠攏疑歐。
現在就要看卡梅倫的政治手腕。這包括他能否從其他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取回一些權力,或獲得一份協議,歐盟其他國家加強貨幣融合之際,亦可確保英國在金融業的利益,以便向黨內疑歐派及同樣頗疑歐的國民展示自己「成功爭取」。
另一個涉及技術問題--向國內承諾公投與跟歐盟各國談判之間的互動。卡梅倫、甚至工黨都一定會承諾,在下屆國會就「英歐關係」公投,但他們心目中的公投是經談判、取回權力後的英歐協議,即總體上英國仍留在歐盟。但問題是,如果現在便承諾有公投,而之後又不能「成功爭取」,英國沒有取回多少權力,那麼還要公投什麼?唯一可公投英國應否脫離歐盟。屆時將與2011年年底峰會時,英國單獨否決財政協議、以致其餘歐盟成員國在歐盟框架另立財政協議一樣,英國自陷被孤立的絕路。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