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德國下薩克森州(Lower Saxony/Niedersachsen)20日將舉行州選舉,結果受全德國以至全歐洲高度關注,因為結果被視為今年9月德國大選的最重要風向計,而德國大選結果又會影響到誰是歐元區最大「荷包」的保管人、主宰歐洲債務危機處理方針。
從政治人物而言,有3人的政治前途將即時受州選結果影響:(上面左起)自民黨(FDP)黨魁、聯邦副總理兼經濟部長羅斯勒(Philipp Roesler);社民黨(SPD)2013大選總理候選人斯泰因布呂克(Peer Steinbrueck);以及角逐連任的基民盟(CDU)下薩克森州州長麥卡利斯達(David McAllister;全部照片來自德國《明鏡》)。
德國有16個州,各個州的選舉循環又不同,因此德國年年都有被指影響聯邦政局、可讓選民向聯邦政策表達是否滿意的州選,例如2011年被稱為超級州選年,印象中有7場,差不多一個月一次。
但下薩克森州選極度重要,除了因為下薩州本身是大州(面積逾4.7萬平方公里為第二大州,人口790萬為第四大),亦因為時間上的微妙--今年9月前還有其他州選,但與9月大選相對較接近,政黨如果還想變陣,臨時改變總理候選人(所謂「名單首位者」)人選,下薩州地選是最後一張成績表,如果表現不濟想換人,便要立即更換,否則便來不及。
另外,聯邦政局及這次下薩州州選有2個微妙之處,令結果更能即時引起聯邦政壇重大變動。
首先,FDP多月來在聯邦民調中的支持度都在5%上下浮沉,而5%是躋身國會及州議會的門檻,如果FDP在今年9月大選中過不到5%門檻,便會是該黨首次不能進入國會,形同亡黨。
本月較早時一個FDP大會上,FDP籍的發展部長Dirk Niebel已暗示要盡快換走羅斯勒,不能5月才決定9月大選時的領軍人物陣容。因此,如果FDP在下薩州得票低於5%,羅斯勒勢將即時引咎下台(巧合的是,下薩州是羅斯勒自己的家鄉!)。這將引發連鎖效應,包括FDP換黨魁,預料會由老將布呂德勒(Rainer Bruederle),而默克爾(Angela Merkel)將被逼改組內閣,以騰出一個較重要的職位讓新任副總理擔任--又巧合的是,羅斯勒當年接掌FDP後,因同一原因而由衛生部長調任經濟部長時,正是逼走了布呂德勒、騰出經濟部長一職!
要拯救FDP,當中有一個竅妙之處--德國聯邦及州選舉都是實行兩票制,一票選出選區的代表,每區一個,選出一半議員,另一票選政黨,而最終整體議席數目由政黨票來分配(例如,議席100個,A黨在選區票勝出35個議席,在政黨票得票率45%,A黨整體議席便應有45席,餘下10席由名單餘下根據次序選出)。由於CDU目前遙遙領先,一定成為最大黨,因此麥卡利斯達便公開呼籲,部份支持者拆票,地區票投CDU,政黨票轉投FDP,讓FDP過到5%門檻。
除了FDP,另外2個黨左翼黨(die Linke)及海盜黨同樣5%上下浮沉。左翼黨的根源來自前東德共產黨,一直只能在德東地區州議會才能立足,上屆則首席躋身下薩州州議會,如果今屆未能奪取5%以上選票,便會打回原形,打擊其「西進」路線,變回「德東黨」。至於海盜黨,在柏林州歷史躋身州議會後曾氣勢如虹,但近日已大幅回軟,如果在下薩州失敗而回,該黨在今年9月大選可能難以進身國會。
這次州選第2個微妙之處在於民調走勢--SPD/綠黨合共支持率,一度大幅領先CDU/FDP逾10個百分點,但在近日大幅收窄至不相伯仲,2個組合的支持度合計同樣在46%左右。
大部份人都把這情況歸咎於斯泰因布呂克被選為SPD總理候選人後不斷失言,包括被指在2009年卸任財長後經常收取巨額演講費,以及表示總理一職要加薪。儘管斯泰因布呂克未及羅斯勒般岌岌可危,但如果在大好形勢下,SPD不能在下薩州執政,他同樣會面對龐大的下台壓力,讓路給其他人做SPD總理候選人。
若關心德國政壇,可留意年僅42歲的明日之星麥卡利斯達,他被視為默克爾接班熱門之一,而他的名字是十分特別--絕不typical的德文名,因為他的父親是蘇格蘭人,兒時的母語是英語而非德語。
麥卡利斯達個人而言已立於不敗之地,就算他連任失敗,理由只會是FDP敗選而拖累他,不會影響他的政途。而如果他真的連任失敗,目前估計默克爾會招攬他入聯邦政壇,委任他入內閣,最有可能是接替目前備受剽竊醜聞困擾的教育部長。
最後一說州選對默克爾的影響。不少分析指,如果麥卡利斯達領導的CDU/FDP執政聯盟落敗,將是默克爾的不好兆頭,因為這或意味同樣情況在9月大選會重演。
但我有不同看法。如果FDP在9月大選不能越過5%門檻,「紅綠聯盟」要合共獲得過半國會議席才能再度聯合執政。不過,下屆國會就算沒了FDP,至少還有4個政黨:CDU/CSU、SPD、綠黨及左翼黨,更不要計海盜黨。一日只要還有左翼黨,「紅綠」議席過半的機會便很低,而冷戰後的潛規則是最大黨黨魁有優先組閣權,CDU/CSU又近乎篤定成為最大黨,因此最大機會仍是由默克爾再度領導「黑紅大聯盟政府」,甚至第二大可能出現的應是默克爾領導首個「黑綠聯盟政府」,「紅綠」回朝應是第三大機會出現。
從政治人物而言,有3人的政治前途將即時受州選結果影響:(上面左起)自民黨(FDP)黨魁、聯邦副總理兼經濟部長羅斯勒(Philipp Roesler);社民黨(SPD)2013大選總理候選人斯泰因布呂克(Peer Steinbrueck);以及角逐連任的基民盟(CDU)下薩克森州州長麥卡利斯達(David McAllister;全部照片來自德國《明鏡》)。
德國有16個州,各個州的選舉循環又不同,因此德國年年都有被指影響聯邦政局、可讓選民向聯邦政策表達是否滿意的州選,例如2011年被稱為超級州選年,印象中有7場,差不多一個月一次。
但下薩克森州選極度重要,除了因為下薩州本身是大州(面積逾4.7萬平方公里為第二大州,人口790萬為第四大),亦因為時間上的微妙--今年9月前還有其他州選,但與9月大選相對較接近,政黨如果還想變陣,臨時改變總理候選人(所謂「名單首位者」)人選,下薩州地選是最後一張成績表,如果表現不濟想換人,便要立即更換,否則便來不及。
另外,聯邦政局及這次下薩州州選有2個微妙之處,令結果更能即時引起聯邦政壇重大變動。
首先,FDP多月來在聯邦民調中的支持度都在5%上下浮沉,而5%是躋身國會及州議會的門檻,如果FDP在今年9月大選中過不到5%門檻,便會是該黨首次不能進入國會,形同亡黨。
本月較早時一個FDP大會上,FDP籍的發展部長Dirk Niebel已暗示要盡快換走羅斯勒,不能5月才決定9月大選時的領軍人物陣容。因此,如果FDP在下薩州得票低於5%,羅斯勒勢將即時引咎下台(巧合的是,下薩州是羅斯勒自己的家鄉!)。這將引發連鎖效應,包括FDP換黨魁,預料會由老將布呂德勒(Rainer Bruederle),而默克爾(Angela Merkel)將被逼改組內閣,以騰出一個較重要的職位讓新任副總理擔任--又巧合的是,羅斯勒當年接掌FDP後,因同一原因而由衛生部長調任經濟部長時,正是逼走了布呂德勒、騰出經濟部長一職!
要拯救FDP,當中有一個竅妙之處--德國聯邦及州選舉都是實行兩票制,一票選出選區的代表,每區一個,選出一半議員,另一票選政黨,而最終整體議席數目由政黨票來分配(例如,議席100個,A黨在選區票勝出35個議席,在政黨票得票率45%,A黨整體議席便應有45席,餘下10席由名單餘下根據次序選出)。由於CDU目前遙遙領先,一定成為最大黨,因此麥卡利斯達便公開呼籲,部份支持者拆票,地區票投CDU,政黨票轉投FDP,讓FDP過到5%門檻。
除了FDP,另外2個黨左翼黨(die Linke)及海盜黨同樣5%上下浮沉。左翼黨的根源來自前東德共產黨,一直只能在德東地區州議會才能立足,上屆則首席躋身下薩州州議會,如果今屆未能奪取5%以上選票,便會打回原形,打擊其「西進」路線,變回「德東黨」。至於海盜黨,在柏林州歷史躋身州議會後曾氣勢如虹,但近日已大幅回軟,如果在下薩州失敗而回,該黨在今年9月大選可能難以進身國會。
這次州選第2個微妙之處在於民調走勢--SPD/綠黨合共支持率,一度大幅領先CDU/FDP逾10個百分點,但在近日大幅收窄至不相伯仲,2個組合的支持度合計同樣在46%左右。
大部份人都把這情況歸咎於斯泰因布呂克被選為SPD總理候選人後不斷失言,包括被指在2009年卸任財長後經常收取巨額演講費,以及表示總理一職要加薪。儘管斯泰因布呂克未及羅斯勒般岌岌可危,但如果在大好形勢下,SPD不能在下薩州執政,他同樣會面對龐大的下台壓力,讓路給其他人做SPD總理候選人。
若關心德國政壇,可留意年僅42歲的明日之星麥卡利斯達,他被視為默克爾接班熱門之一,而他的名字是十分特別--絕不typical的德文名,因為他的父親是蘇格蘭人,兒時的母語是英語而非德語。
麥卡利斯達個人而言已立於不敗之地,就算他連任失敗,理由只會是FDP敗選而拖累他,不會影響他的政途。而如果他真的連任失敗,目前估計默克爾會招攬他入聯邦政壇,委任他入內閣,最有可能是接替目前備受剽竊醜聞困擾的教育部長。
最後一說州選對默克爾的影響。不少分析指,如果麥卡利斯達領導的CDU/FDP執政聯盟落敗,將是默克爾的不好兆頭,因為這或意味同樣情況在9月大選會重演。
但我有不同看法。如果FDP在9月大選不能越過5%門檻,「紅綠聯盟」要合共獲得過半國會議席才能再度聯合執政。不過,下屆國會就算沒了FDP,至少還有4個政黨:CDU/CSU、SPD、綠黨及左翼黨,更不要計海盜黨。一日只要還有左翼黨,「紅綠」議席過半的機會便很低,而冷戰後的潛規則是最大黨黨魁有優先組閣權,CDU/CSU又近乎篤定成為最大黨,因此最大機會仍是由默克爾再度領導「黑紅大聯盟政府」,甚至第二大可能出現的應是默克爾領導首個「黑綠聯盟政府」,「紅綠」回朝應是第三大機會出現。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