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歐盟圈子又將出現一個「估你唔到」的新官員任命,過去數天盛傳,歐羅區財長1月21日開會時將正式通過,由接任荷蘭財相僅2個多月、今年3月將47歲的迪素布隆(Jeroen Dijsselbloem;上面照片中,照片來自歐盟理事會網站)擔任下任歐羅區主席,接替由2005年該職位開創至今一直擔任此職的「元老」盧森堡首相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上面照片左,照片右為法國財長莫斯科維奇Pierre Moscovici)。
莫說歐洲以外人士,甚至歐洲以至荷蘭本身,迪素布隆的知名度頗低--他大學其是讀農業經濟學,之後在荷蘭工黨政策研究部工作,2000年起擔任12年議員,研究期間專攻政策是農業、規劃、環境,在國會時則擔任工黨的青年及教育事務發言人,在財政及國際金融事務上的經驗其實很淺。
歐羅區主席一職的官方名稱為「歐元集團」(Eurogroup,新華社譯法)主席,這個「集團」其實包括了所有歐羅區成員國的財長,即是跟其他歐盟成員國部長會議差不多,但此會議的決策涉及重要的貨幣及財金事宜,政策連貫性的需要更高,而且若期間歐盟輪任主席國並非歐羅成員國,便不知道由誰擔任主席,因此2005年起由「集團」成員互選主席,任期2年半。
容克當時是身兼盧森堡財相,而且是歐元集團中最老資格、出席了最多歐盟財長會議的一員(他由1989年起擔任財相至2009年;而他由1995年擔任首相至今,亦是歐盟成員國中目前出席了最多歐盟峰會的在任成員國領袖),所以被選為主席。之後出現金融海嘯及歐洲債務危機,令歐羅區主席重要性及曝光率大增--在歐盟圈子中,有關財金事務最重要的三把聲音是歐羅區主席、歐洲央行行長及歐盟經濟及貨幣事務專員。而容克可同時出席歐羅區會議及歐盟峰會,令他成為這兩個討論平台/架構的橋樑。
從任期「2年半」這個古怪時限,可以估到,當初的構想是每5年換一次歐羅區主席(歐委會和歐洲議會都每5年一次換屆),而容克過去兩年已不斷投訴工作量很大,多次要求盡快離任,但在2010年時,剛好歐債危機爆發,容克被逼「再坐一會」。
從此職的重要性,下任主席的大熱原本是德法兩國財長之爭。德國未能把自己人捧做歐央行行長後,極希望奪得歐羅區主席、或其他任何在歐債危機上有重要影響的職位,以符合德國為危機「買單」的身份,但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在要求各國緊縮財政上的立場強硬,法國不喜歡,而且德國今年9月大選,如果他不能連任財長,屆時歐羅區主席便又要換人。
至於法國財長,德國又堅持要由一個AAA主權評級的國家派人擔任此職。但現在歐羅區中,只餘下4個AAA成員國--德國、盧森堡、芬蘭及荷蘭。
容克自己就是盧森堡人,而且盧森堡剛剛成功把其央行行長送入歐央行理事會,以一個小國而言,已獲不少重要財金職位;目前的歐盟貨幣專員是芬蘭人,如果連歐羅區主席都是芬蘭人,日後的歐羅區財長會議後記者會便由2個芬蘭人排排坐召開,而且被推舉的芬蘭總理卡泰寧(Jyrki Katainen)又拒絕出任;德國本身都算撈到一個救市基金ESM主席的職位。
數來數去,便剩下荷蘭,而荷蘭在過去一、兩年的歐盟高官「分餅」遊戲中,的確沒有分過重要職位,而迪素布隆自己又有興趣,那就乾脆由他做好了。這有點像歐央行首任行長之爭,德法爭持不下,於是兩國妥協,改由荷蘭的杜森堡(Wim Duisenberg)擔任,而且他的任期由8年削減至4年,當作過渡期,他之後才由法國的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擔任8年行長--這亦解釋了德國當初為何覺得,特里謝的接任人必須是德國人。
迪素布隆本週出訪歐洲多國,游說她們支持自己。
現在的問題是:迪素布隆的政治資歷遠比容克弱,他有沒有能力在歐債危機表現領導能力?要應付一個默克爾(Angela Merkel)已夠困難,而德法兩國在歐債危機問題上的看法分歧越來越大,加上受助國的要求和市場壓力之間的矛盾,絕對考驗迪素布隆的外交手腕。
莫說歐洲以外人士,甚至歐洲以至荷蘭本身,迪素布隆的知名度頗低--他大學其是讀農業經濟學,之後在荷蘭工黨政策研究部工作,2000年起擔任12年議員,研究期間專攻政策是農業、規劃、環境,在國會時則擔任工黨的青年及教育事務發言人,在財政及國際金融事務上的經驗其實很淺。
歐羅區主席一職的官方名稱為「歐元集團」(Eurogroup,新華社譯法)主席,這個「集團」其實包括了所有歐羅區成員國的財長,即是跟其他歐盟成員國部長會議差不多,但此會議的決策涉及重要的貨幣及財金事宜,政策連貫性的需要更高,而且若期間歐盟輪任主席國並非歐羅成員國,便不知道由誰擔任主席,因此2005年起由「集團」成員互選主席,任期2年半。
容克當時是身兼盧森堡財相,而且是歐元集團中最老資格、出席了最多歐盟財長會議的一員(他由1989年起擔任財相至2009年;而他由1995年擔任首相至今,亦是歐盟成員國中目前出席了最多歐盟峰會的在任成員國領袖),所以被選為主席。之後出現金融海嘯及歐洲債務危機,令歐羅區主席重要性及曝光率大增--在歐盟圈子中,有關財金事務最重要的三把聲音是歐羅區主席、歐洲央行行長及歐盟經濟及貨幣事務專員。而容克可同時出席歐羅區會議及歐盟峰會,令他成為這兩個討論平台/架構的橋樑。
從任期「2年半」這個古怪時限,可以估到,當初的構想是每5年換一次歐羅區主席(歐委會和歐洲議會都每5年一次換屆),而容克過去兩年已不斷投訴工作量很大,多次要求盡快離任,但在2010年時,剛好歐債危機爆發,容克被逼「再坐一會」。
從此職的重要性,下任主席的大熱原本是德法兩國財長之爭。德國未能把自己人捧做歐央行行長後,極希望奪得歐羅區主席、或其他任何在歐債危機上有重要影響的職位,以符合德國為危機「買單」的身份,但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在要求各國緊縮財政上的立場強硬,法國不喜歡,而且德國今年9月大選,如果他不能連任財長,屆時歐羅區主席便又要換人。
至於法國財長,德國又堅持要由一個AAA主權評級的國家派人擔任此職。但現在歐羅區中,只餘下4個AAA成員國--德國、盧森堡、芬蘭及荷蘭。
容克自己就是盧森堡人,而且盧森堡剛剛成功把其央行行長送入歐央行理事會,以一個小國而言,已獲不少重要財金職位;目前的歐盟貨幣專員是芬蘭人,如果連歐羅區主席都是芬蘭人,日後的歐羅區財長會議後記者會便由2個芬蘭人排排坐召開,而且被推舉的芬蘭總理卡泰寧(Jyrki Katainen)又拒絕出任;德國本身都算撈到一個救市基金ESM主席的職位。
數來數去,便剩下荷蘭,而荷蘭在過去一、兩年的歐盟高官「分餅」遊戲中,的確沒有分過重要職位,而迪素布隆自己又有興趣,那就乾脆由他做好了。這有點像歐央行首任行長之爭,德法爭持不下,於是兩國妥協,改由荷蘭的杜森堡(Wim Duisenberg)擔任,而且他的任期由8年削減至4年,當作過渡期,他之後才由法國的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擔任8年行長--這亦解釋了德國當初為何覺得,特里謝的接任人必須是德國人。
迪素布隆本週出訪歐洲多國,游說她們支持自己。
現在的問題是:迪素布隆的政治資歷遠比容克弱,他有沒有能力在歐債危機表現領導能力?要應付一個默克爾(Angela Merkel)已夠困難,而德法兩國在歐債危機問題上的看法分歧越來越大,加上受助國的要求和市場壓力之間的矛盾,絕對考驗迪素布隆的外交手腕。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