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匯豐銀行在24日宣佈,將把英國業務的總部辦公室拆開,以把英國零售銀行業務由總公司分拆出來,配合英國新法例要求大銀行把存款等較影響一般消費者的業務與其他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業務設立防火牆。英國匯豐將由目前跟總公司倫敦總部在一起,變成遷往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被視為伯明翰「一代人以來」吸引到的最重要投資。搬遷2017年開始進行,2019年前完成,會有1000個職位由倫敦遷往伯明翰,英國匯豐正洽談在市中心Arena Central簽署250年租約來興建新總部。
對於香港人來說,匯豐在伯明翰建立英國業務的總部,好像是搬得更遠,但對於英國人來說,匯豐此舉是回娘家,因為在不少英國人的腦海中,仍然把「匯豐」這個品牌跟「米特蘭」掛鈎--匯豐當年是靠收購米特蘭銀行(Midland Bank,上面照片來自英國《每日電訊報》)來進軍英國以至全歐洲,而米特蘭銀行,正是源自1836年於伯明翰成立的「伯明翰與米特蘭銀行」(Birmingham and Midland Bank)。
這段應該是香港不少八、九十後都忘記了的歷史吧?匯豐雖然是英資,但當年業務只是香港為主,在當時亞洲經濟仍未如現在般能跟歐美平起平坐,匯豐在香港是最大銀行,但在全球都只是一間普通local bank,絕非國際級。匯豐真正能成為國際級銀行,轉捩點是1992年全購米特蘭銀行,不單總部由香港遷往倫敦,名稱也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變成只有「HSBC」4隻英文字,業務進軍至歐洲,隨後還擴展至全球。當然,擴展美國業務時卻令匯豐弄得焦頭爛額,那是後話。
但對於英國匯豐總部遷往伯明翰的象徵意義,則涉及可能是「老一輩」香港人都不會熟悉的歷史。英國傳媒報道匯豐,如提及其歷史時,很多時候會提及米特蘭銀行,因為不少老一輩英國人仍對米特蘭印象深刻,是多代的歷史回憶。
米特蘭的前身「伯明翰與米特蘭銀行」原本由一個英倫銀行的小秘書成立,但隨後不斷擴充,名字也不斷改變,例如業務擴展到倫敦時,試過稱為「倫敦與米特蘭銀行」,輾轉下變成「米特蘭銀行」(題外話:米特蘭Midland其實是英國地區Midland,意譯為「中部地區」)。
該行1891年把總部遷往倫敦,差不多在整個20世紀都雄霸英國銀行業,在20世紀初,當英國「日不落帝國」的顛峰之時,該行更是以存款計全球最大銀行,但在20世紀末期,因為財困而被迫賣盤。
英國匯豐遷往伯明翰,對該市發展經濟及吸引投資來說,可算是一大勝仗。小弟為此po翻查資料,發現其實德意志銀行去年年中也把不少工作由倫敦遷往該市,當時已有分析員說,金融業正注視德銀的實驗,如果發現具成本效益,其他銀行也會仿效,盡量減低倫敦貴租的成本。不過,正如上述,英國匯豐的前身在英國有悠久歷史,是家傳曉戶的品牌,而匯豐本身在全球的知名度亦遠高於德銀,加上匯豐今次是把一整個業務完全搬去伯明翰,而非如德銀把一些業務的一部職位搬往該市,但那些業務的主管仍在倫敦,因此英國匯豐落戶伯明翰,對該市是個很好的宣傳。
伯明翰都幾滄桑,這個城市在19世紀曾被譽為「千業之城」(city of thousand trades),因為什麼行業、什麼產品的生產,都可在伯明翰找到。不過,踏入20世紀,該市經濟開始側重在汽車業,最終在70年代左右,當英國汽車業以至整體重工業都嚴重走下坡,伯明翰受到嚴重打擊,變成一個破城,某程度跟美國的底特律類似。直至2012年,《經濟學人》仍有文章形容伯明翰為「第二大城市、二流城市」,連曼徹斯特的發展也較它好。事實上,若以大都會區來計算,大曼徹斯特人口是較大伯明翰略高。
伯明翰過去十多年都是靠發展旅遊、專業服務等第三產業,以及設計、科技等高端工業,最重要的是多元化發展,以吸引不同人才前來,令他們匯聚在伯明翰,以便各產業互相協助發展,然後又衍生一些新的產業(最明顯:零售)。
更重要的是大環境。倫敦近幾年樓價極之高,所有英國出現專業人士由倫敦(以至英格蘭東南部)流向英格蘭其他城市以尋找機會的現象。以Rightmove樓價統計為例,在3月,全英格蘭平均樓價約28萬鎊(322萬港元/1298萬新台幣/258萬人民幣),但倫敦高達58萬鎊(668萬港元/2690萬新台幣/534萬人民幣),而伯明翰所在的West Midland地區不足20萬鎊(230萬港元/184萬新台幣/927萬人民幣)。而在搬離倫敦時,伯明翰是首選,主要原因是主要城市中,伯明翰離倫敦最近,其他有同樣工作機會和生活質素的大城市,已是再往北的利物浦、曼徹斯特和列斯。
所以,伯明翰能否持續吸引人才和資金,除了自身努力,還要看英國整體大趨勢,究竟能否扭轉倫敦一極化的情況。
對於香港人來說,匯豐在伯明翰建立英國業務的總部,好像是搬得更遠,但對於英國人來說,匯豐此舉是回娘家,因為在不少英國人的腦海中,仍然把「匯豐」這個品牌跟「米特蘭」掛鈎--匯豐當年是靠收購米特蘭銀行(Midland Bank,上面照片來自英國《每日電訊報》)來進軍英國以至全歐洲,而米特蘭銀行,正是源自1836年於伯明翰成立的「伯明翰與米特蘭銀行」(Birmingham and Midland Bank)。
這段應該是香港不少八、九十後都忘記了的歷史吧?匯豐雖然是英資,但當年業務只是香港為主,在當時亞洲經濟仍未如現在般能跟歐美平起平坐,匯豐在香港是最大銀行,但在全球都只是一間普通local bank,絕非國際級。匯豐真正能成為國際級銀行,轉捩點是1992年全購米特蘭銀行,不單總部由香港遷往倫敦,名稱也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變成只有「HSBC」4隻英文字,業務進軍至歐洲,隨後還擴展至全球。當然,擴展美國業務時卻令匯豐弄得焦頭爛額,那是後話。
但對於英國匯豐總部遷往伯明翰的象徵意義,則涉及可能是「老一輩」香港人都不會熟悉的歷史。英國傳媒報道匯豐,如提及其歷史時,很多時候會提及米特蘭銀行,因為不少老一輩英國人仍對米特蘭印象深刻,是多代的歷史回憶。
米特蘭的前身「伯明翰與米特蘭銀行」原本由一個英倫銀行的小秘書成立,但隨後不斷擴充,名字也不斷改變,例如業務擴展到倫敦時,試過稱為「倫敦與米特蘭銀行」,輾轉下變成「米特蘭銀行」(題外話:米特蘭Midland其實是英國地區Midland,意譯為「中部地區」)。
該行1891年把總部遷往倫敦,差不多在整個20世紀都雄霸英國銀行業,在20世紀初,當英國「日不落帝國」的顛峰之時,該行更是以存款計全球最大銀行,但在20世紀末期,因為財困而被迫賣盤。
英國匯豐遷往伯明翰,對該市發展經濟及吸引投資來說,可算是一大勝仗。小弟為此po翻查資料,發現其實德意志銀行去年年中也把不少工作由倫敦遷往該市,當時已有分析員說,金融業正注視德銀的實驗,如果發現具成本效益,其他銀行也會仿效,盡量減低倫敦貴租的成本。不過,正如上述,英國匯豐的前身在英國有悠久歷史,是家傳曉戶的品牌,而匯豐本身在全球的知名度亦遠高於德銀,加上匯豐今次是把一整個業務完全搬去伯明翰,而非如德銀把一些業務的一部職位搬往該市,但那些業務的主管仍在倫敦,因此英國匯豐落戶伯明翰,對該市是個很好的宣傳。
伯明翰都幾滄桑,這個城市在19世紀曾被譽為「千業之城」(city of thousand trades),因為什麼行業、什麼產品的生產,都可在伯明翰找到。不過,踏入20世紀,該市經濟開始側重在汽車業,最終在70年代左右,當英國汽車業以至整體重工業都嚴重走下坡,伯明翰受到嚴重打擊,變成一個破城,某程度跟美國的底特律類似。直至2012年,《經濟學人》仍有文章形容伯明翰為「第二大城市、二流城市」,連曼徹斯特的發展也較它好。事實上,若以大都會區來計算,大曼徹斯特人口是較大伯明翰略高。
伯明翰過去十多年都是靠發展旅遊、專業服務等第三產業,以及設計、科技等高端工業,最重要的是多元化發展,以吸引不同人才前來,令他們匯聚在伯明翰,以便各產業互相協助發展,然後又衍生一些新的產業(最明顯:零售)。
更重要的是大環境。倫敦近幾年樓價極之高,所有英國出現專業人士由倫敦(以至英格蘭東南部)流向英格蘭其他城市以尋找機會的現象。以Rightmove樓價統計為例,在3月,全英格蘭平均樓價約28萬鎊(322萬港元/1298萬新台幣/258萬人民幣),但倫敦高達58萬鎊(668萬港元/2690萬新台幣/534萬人民幣),而伯明翰所在的West Midland地區不足20萬鎊(230萬港元/184萬新台幣/927萬人民幣)。而在搬離倫敦時,伯明翰是首選,主要原因是主要城市中,伯明翰離倫敦最近,其他有同樣工作機會和生活質素的大城市,已是再往北的利物浦、曼徹斯特和列斯。
所以,伯明翰能否持續吸引人才和資金,除了自身努力,還要看英國整體大趨勢,究竟能否扭轉倫敦一極化的情況。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