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說說大家沒有興趣(但在歐洲屬十分重要)的歐盟農業政策。歐盟農業政策在4月1日出現重大轉變,實施了31年的牛奶生產限額正式取消,歐盟28國的奶農喜歡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多少。
產奶限額是在1984年由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引用。二戰後,歐洲國家很喜歡向農業提供補貼,尤其是牛奶,因為牛奶被視健康的必須飲品(意大利選舉試過有政黨的政綱是補貼兒童喝牛奶),結果在70年代開始,牛奶生產過多,一方面壓低了奶價,打擊農民生計,另一方面亦出現「牛油山」和「牛奶湖」的「折墮」情況,於是便要引入生產限額,如果多生產了,就要向歐盟繳交高額額外徵稅。
事實上,「倒奶」是歐洲經常出現的新聞,即使引入了限額,但農產品的價格始終較波動,每當奶價下跌時,就會有農民抗議歐盟把限額定得太高,或者要求本國政府出手介入。在下2008年也寫過類似的po,而文首的照片是2009年農民在歐盟總部外的示威。
在目前的環境下,大家應會把此事聯想到中國對奶類產品(主要是奶粉)的需求強勁,但取消限額其實在2003年已拍板,並在2009年開始以每年提升限額1%作為過渡措施,因此與中國情況關係不大,主要是21世紀初歐洲自己的牛奶需求也增加,因此取消限額。不過,正式取消限額,碰巧中國「求奶若渴」,措施也算生得逢時。
短期而言,這項政策對全球或者全歐洲的影響不會很明顯,因為大部份歐盟國家目前仍未用盡產奶限額,所以取消限額,歐洲的生產和供應也不會即時大增。歐盟執委會自己估計,未來一年牛奶生產只會增加1%。而且,取消限額,同樣見到南北分野,同樣是南歐不太受惠,因為未用盡產奶限額的主要是南歐國家,外界估計會因此改變而增加生產牛奶的,主要是德國、丹麥這類北歐國家。
其中,外界焦點放在愛爾蘭,因為該國是最有潛能大增牛奶生產的國家,該國政府亦是最積極利用此一政策變動來推動牛奶業。在香港,不少人對內地人「搶奶粉」感到不滿,但愛爾蘭倒希望中國人日後會「搶他們的奶粉」。愛爾蘭90年代起金融業蓬勃,但幾年前遭金融海嘯打擊,因此希望(重新)發展農業,變成另一個紐西蘭,靠向中國賣奶來致富。
根據愛爾蘭政府的說法,在產奶限額前,愛爾蘭的產奶量與紐西蘭相若,但目前相差很遠。愛爾蘭希望未來5年增加產奶50%,在2020年增至每年75億公升,但這只是個小數目,紐西蘭在截至去年6月的年度是生產了207億公升牛奶。
若說中國市場,愛爾蘭對中國的出口雖然由2011年的5000萬歐元增至去年4億歐元(當中四分三是奶粉),但紐西蘭目前佔了中國入口牛奶產品市場的90%。最重要的是,在中國人心目中,他們會有「紐西蘭=牛奶」的印象,但沒有「愛爾蘭=牛奶」的印象,對於愛爾蘭來說,缺少品牌效應,對該國向中國推廣牛奶出口時有點障礙。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