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明天(11月11日)就是歐洲的一次大戰結束及和平紀念日,英國及加拿大一些英聯邦國家都會在這天紀念陣亡士兵,而香港也已在星期日早上於中環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舉行了紀念活動。英國在這幾天都會配戴虞美人花作為紀念,除了源自一首詩外,虞美人花在西歐一向跟戰爭扯上關係,是在戰後屍骸遍野的地方盛放的。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虞美人花跟戰爭與和平扯上關係,源自一名加拿大軍醫參與一戰期間比利時伊珀爾(Ypres)的戰役時,目睹友人陣亡,此時看到野外虞美人花綻放,於是在1915年寫下戰爭詩《在法蘭德斯的戰場》(In Flanders Fields),而第一句是「在法蘭德斯的戰場 虞美人花迎風搖曳」: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Between the crosses, row on row,
That mark our place; and in the sky
The larks, still bravely singing, fly
Scarce heard amid the guns below.
We are the Dead. Short days ago
We lived, felt dawn, saw sunset glow,
Loved and were loved, and now we lie
In Flanders fields.
Take up our quarrel with the foe:
To you from failing hands we throw
The torch; be yours to hold it high.
If ye break faith with us who die
We shall not sleep, though poppies grow
In Flanders fields.
3年後,一戰快將結束,一名美國教授深受這首詩所感動,於是進行義賣,協助受戰爭影響小朋友時,以虞美人花作為標誌。隨後,一名法國人在美國看到這個情況,再把這個傳統向英國介紹,英國採納了虞美人花作為紀念和平及陣亡士兵的標記後,再從英國傳向加拿大等一些英聯邦國家。
不過,至少在一次大戰前超過一世紀的拿破崙戰爭,已有一些歐洲人發現,激戰過後的戰場,除了屍體,還會伴隨著大片血紅色的虞美人花,而且同樣是在現為比利時及比利時與法國邊界的地方出現得最多,所以在19世紀,歐洲已有把虞美人花跟戰爭相提並論的文獻。甚至,在更早時期的成吉思汗年代,蒙古人征服過後的地方都會長出大片虞美人花(但那些是白色),只是這些記載沒《在法蘭德斯的戰場》這麼著名。
這是一個自然現象,是可以解釋的。
虞美人花是一種很粗生的植物,其種籽要接觸到陽光才可生長,如果埋在泥土深處,雖然不能開花,但依然能生存,可能過了幾十年也不會死掉,所以平日看不到虞美人花,那處卻可能已有其種籽。
打仗時,當不斷有炮彈轟炸,便會翻開了泥土,原本不見天日的虞美人花種籽便重見天日,在陽光下便開出花來。炸藥含有氮,建築物被炸毀並倒下後,有石灰重回泥土,再加上人和動物被殺死時所流出的血,都為泥土提供虞美人花所需要的肥料,令虞美人花有適合的生長環境。而且,其他植物已被戰火摧殘,沒有其他植物跟虞美人花競爭,令該片土地變成虞美人花的世界。
大戰過後野外開遍虞美人花,其實不只比利時地區出現,其他歐洲地方也有紀錄過的,但撇除《在法蘭德斯的戰場》的影響,無論是一戰或拿破崙戰爭,比利時確實是虞美人花開得最燦爛的地方。
為什麼呢?因為那處是戰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泥土翻鬆得更嚴重,以一戰為例,不只炮火轟炸,還出現戰壕對峙,交戰雙方挖出深深的坑來防止對方的坦克長驅直進,其中比利時是最多戰壕的地方之一,所以虞美人花也特別茂盛。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虞美人花跟戰爭與和平扯上關係,源自一名加拿大軍醫參與一戰期間比利時伊珀爾(Ypres)的戰役時,目睹友人陣亡,此時看到野外虞美人花綻放,於是在1915年寫下戰爭詩《在法蘭德斯的戰場》(In Flanders Fields),而第一句是「在法蘭德斯的戰場 虞美人花迎風搖曳」: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Between the crosses, row on row,
That mark our place; and in the sky
The larks, still bravely singing, fly
Scarce heard amid the guns below.
We are the Dead. Short days ago
We lived, felt dawn, saw sunset glow,
Loved and were loved, and now we lie
In Flanders fields.
Take up our quarrel with the foe:
To you from failing hands we throw
The torch; be yours to hold it high.
If ye break faith with us who die
We shall not sleep, though poppies grow
In Flanders fields.
3年後,一戰快將結束,一名美國教授深受這首詩所感動,於是進行義賣,協助受戰爭影響小朋友時,以虞美人花作為標誌。隨後,一名法國人在美國看到這個情況,再把這個傳統向英國介紹,英國採納了虞美人花作為紀念和平及陣亡士兵的標記後,再從英國傳向加拿大等一些英聯邦國家。
不過,至少在一次大戰前超過一世紀的拿破崙戰爭,已有一些歐洲人發現,激戰過後的戰場,除了屍體,還會伴隨著大片血紅色的虞美人花,而且同樣是在現為比利時及比利時與法國邊界的地方出現得最多,所以在19世紀,歐洲已有把虞美人花跟戰爭相提並論的文獻。甚至,在更早時期的成吉思汗年代,蒙古人征服過後的地方都會長出大片虞美人花(但那些是白色),只是這些記載沒《在法蘭德斯的戰場》這麼著名。
這是一個自然現象,是可以解釋的。
虞美人花是一種很粗生的植物,其種籽要接觸到陽光才可生長,如果埋在泥土深處,雖然不能開花,但依然能生存,可能過了幾十年也不會死掉,所以平日看不到虞美人花,那處卻可能已有其種籽。
打仗時,當不斷有炮彈轟炸,便會翻開了泥土,原本不見天日的虞美人花種籽便重見天日,在陽光下便開出花來。炸藥含有氮,建築物被炸毀並倒下後,有石灰重回泥土,再加上人和動物被殺死時所流出的血,都為泥土提供虞美人花所需要的肥料,令虞美人花有適合的生長環境。而且,其他植物已被戰火摧殘,沒有其他植物跟虞美人花競爭,令該片土地變成虞美人花的世界。
大戰過後野外開遍虞美人花,其實不只比利時地區出現,其他歐洲地方也有紀錄過的,但撇除《在法蘭德斯的戰場》的影響,無論是一戰或拿破崙戰爭,比利時確實是虞美人花開得最燦爛的地方。
為什麼呢?因為那處是戰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泥土翻鬆得更嚴重,以一戰為例,不只炮火轟炸,還出現戰壕對峙,交戰雙方挖出深深的坑來防止對方的坦克長驅直進,其中比利時是最多戰壕的地方之一,所以虞美人花也特別茂盛。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