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今年慶祝成立70週年的北約(NATO)星期二、三(3日和4日)舉行峰會,北約星期二晚事先張揚,星期三發佈的領袖聲明會首度提及中國,稱北約意識到中國在全球的崛起對北約及其成員國構成「機遇和挑戰」。
若果說這個做法是毫無敵意的話,也是自欺欺人,但北約也很小心,未正式把中國稱之為「對手」(adversary),避免樹立多個敵人,北約首次正式把中國納入討論議程,更多是開始認識中國,亦即美歐正式研究,一個崛起的中國在軍事上代表什麼。
北約秘書長斯托藤伯格(Jens Stoltenberg)在星期二晚作出以下解釋,以支持北約需要正式討論中國:
1、北約不會進入南海,但中國已來到歐洲門口,包括涉足北極、非洲,在歐洲及鄰近地區參與大量基建(包括一帶一路),而且在網絡及科技的發展迅速
2、中國國防開支巨大,全球第二大,僅次美國,導彈射程已可覆蓋全歐洲及美國
基於上述兩個理由,他認為北約需要研究這些方面對北約成員國的軍事安全會有什麼影響。
北約開始草擬「對華政策」,涉及4個方面的因素影響:
1、美中關係
2、歐中關係及北約各歐洲成員國各自的對華政策
3、歐洲內部及美歐之間的分歧
4、北約的角色,包括軍事及地區專注
川普政府已在其國家安全報告把中國列為美國的對手之一,所以北約無可避免也要反映美國此一政策轉變。歐洲仍未如此敵視中國,但除非歐洲可以完全放棄北約,否則北約如何看待中國,也將反過來影響歐盟及歐洲各國的整體對華政策。歐洲各國之間、以及歐洲主要國家與美國之間,對於如何跟中國打交道,有嚴重分歧,北約未來幾年會發展出什麼對華政策,將是美歐各自對華政策的演變,以及歐洲內部和美歐之間角力的結果。
歐洲在經濟、文化、以至外交政治等方面已跟中國有廣泛聯繫,但軍事上跟中國交往不多,歐洲的防衛政策也不多考慮到中國,因為中國解放軍仍未見有能力直接威脅歐洲,所以北約之前一直不多談中國。正如斯托藤伯格所說,除非該地區如阿富汗般,出現一個曾襲擊北約成員國的恐怖主義組織,否則北約應否管到東亞、南亞?如果美國認為自己在太平洋的防務受到威脅,是否應該找在亞太的盟友日本、南韓、澳洲,甚至在東亞仍保有一定軍事存在的英國幫忙,而不是把北約拉下水?
中國近年開始染指北極,解放軍又已在地中海、黑海和波羅的海跟俄國進行聯合軍演,在非洲開始有基地,歐洲也很難再說中國軍事跟自己無關。
北約、或者歐洲,開始從防衛角度看待中國,更多是涉及對「防衛」、「軍事」、「國家安全」這些概念想法的改變。最明顯是科技,華為5G爭議已顯示,民用5G對軍事通訊也可能有影響,而5G對經濟及社會的巨大影響,本身也足以構成安全威脅。其實不只5G,無人機、AI、臉部辨識等技術,都對軍事有潛在影響,而中國在這些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所以歐洲要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這些科技對防衛造成什麼威脅,目前沒人能說得準,因為這些技術會發展到什麼地步,無人知曉,一如10年前也沒人料到網絡、或者社交媒體會在10年後如何影響我們。
令歐洲更不知曉的是,他們跟中國的交往,本身會否構成安全威脅,這亦令歐洲內部對應否認真看待中國為安全威脅,莫衷一是。跟蘇聯甚至之後的俄羅斯不同,歐洲跟中國有密切經貿關係,甚至是極力吸引中國資金,中國在一些歐洲國家的投資佔有主導地位,而近年的趨勢顯示,中國一定會利用這些投資,影響相關國家的外交政策,這令歐洲各國/北約各成員國之間有不同的對華政策。如果中國不涉及北約的範疇——軍事,這個分歧是沒問題的,即使在冷戰時期,北約各國也不可能在所有國際事務持絕對一致的立場,但問題是如果中國真的介入北約負責的事務範圍,中國是有能力令北約成員國不能一致行動,這個是北約目前對華最關心的問題。
上述的潛在問題像霧又像花,未曾出現,但又不能說完全不可能發生,因此北約要開始研究這個問題。
【文首北約總部照片,來自英國外交部網站】
若果說這個做法是毫無敵意的話,也是自欺欺人,但北約也很小心,未正式把中國稱之為「對手」(adversary),避免樹立多個敵人,北約首次正式把中國納入討論議程,更多是開始認識中國,亦即美歐正式研究,一個崛起的中國在軍事上代表什麼。
北約秘書長斯托藤伯格(Jens Stoltenberg)在星期二晚作出以下解釋,以支持北約需要正式討論中國:
1、北約不會進入南海,但中國已來到歐洲門口,包括涉足北極、非洲,在歐洲及鄰近地區參與大量基建(包括一帶一路),而且在網絡及科技的發展迅速
2、中國國防開支巨大,全球第二大,僅次美國,導彈射程已可覆蓋全歐洲及美國
基於上述兩個理由,他認為北約需要研究這些方面對北約成員國的軍事安全會有什麼影響。
北約開始草擬「對華政策」,涉及4個方面的因素影響:
1、美中關係
2、歐中關係及北約各歐洲成員國各自的對華政策
3、歐洲內部及美歐之間的分歧
4、北約的角色,包括軍事及地區專注
川普政府已在其國家安全報告把中國列為美國的對手之一,所以北約無可避免也要反映美國此一政策轉變。歐洲仍未如此敵視中國,但除非歐洲可以完全放棄北約,否則北約如何看待中國,也將反過來影響歐盟及歐洲各國的整體對華政策。歐洲各國之間、以及歐洲主要國家與美國之間,對於如何跟中國打交道,有嚴重分歧,北約未來幾年會發展出什麼對華政策,將是美歐各自對華政策的演變,以及歐洲內部和美歐之間角力的結果。
歐洲在經濟、文化、以至外交政治等方面已跟中國有廣泛聯繫,但軍事上跟中國交往不多,歐洲的防衛政策也不多考慮到中國,因為中國解放軍仍未見有能力直接威脅歐洲,所以北約之前一直不多談中國。正如斯托藤伯格所說,除非該地區如阿富汗般,出現一個曾襲擊北約成員國的恐怖主義組織,否則北約應否管到東亞、南亞?如果美國認為自己在太平洋的防務受到威脅,是否應該找在亞太的盟友日本、南韓、澳洲,甚至在東亞仍保有一定軍事存在的英國幫忙,而不是把北約拉下水?
中國近年開始染指北極,解放軍又已在地中海、黑海和波羅的海跟俄國進行聯合軍演,在非洲開始有基地,歐洲也很難再說中國軍事跟自己無關。
北約、或者歐洲,開始從防衛角度看待中國,更多是涉及對「防衛」、「軍事」、「國家安全」這些概念想法的改變。最明顯是科技,華為5G爭議已顯示,民用5G對軍事通訊也可能有影響,而5G對經濟及社會的巨大影響,本身也足以構成安全威脅。其實不只5G,無人機、AI、臉部辨識等技術,都對軍事有潛在影響,而中國在這些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所以歐洲要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這些科技對防衛造成什麼威脅,目前沒人能說得準,因為這些技術會發展到什麼地步,無人知曉,一如10年前也沒人料到網絡、或者社交媒體會在10年後如何影響我們。
令歐洲更不知曉的是,他們跟中國的交往,本身會否構成安全威脅,這亦令歐洲內部對應否認真看待中國為安全威脅,莫衷一是。跟蘇聯甚至之後的俄羅斯不同,歐洲跟中國有密切經貿關係,甚至是極力吸引中國資金,中國在一些歐洲國家的投資佔有主導地位,而近年的趨勢顯示,中國一定會利用這些投資,影響相關國家的外交政策,這令歐洲各國/北約各成員國之間有不同的對華政策。如果中國不涉及北約的範疇——軍事,這個分歧是沒問題的,即使在冷戰時期,北約各國也不可能在所有國際事務持絕對一致的立場,但問題是如果中國真的介入北約負責的事務範圍,中國是有能力令北約成員國不能一致行動,這個是北約目前對華最關心的問題。
上述的潛在問題像霧又像花,未曾出現,但又不能說完全不可能發生,因此北約要開始研究這個問題。
【文首北約總部照片,來自英國外交部網站】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