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秉承本網誌「不悶不寫」的精神,雖然已相隔了一週,但還是寫寫4月28日的歐洲議會選舉電視辯論。
這次辯論由euronews舉辦,其中一名主持Isabelle Kumar一開場便說道:「今夜,歷史正在締造。」。說的是,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歐洲議會選舉的黨代表辯論。儘管辯論不算太差--在技術上,算是有不少瑕疵,但4位候選人的表現比大家預想般精采--但問題是:締造了首場辯論的歷史後,又如何?
辯論分為3大部份,依次分別是經濟、疑歐浪潮及外交。疑歐方面,儘管這的確是個重要議題,但正如綠黨代表凱勒(Ska Keller)所說,這類辯論應該討論議題,不是疑歐。幻想一下現在香港舉行立法會,主持人叫大家討論中港矛盾,候選人可以說什麼呢?除了大家互相包容尊重,難道會有候選人、即使是最「本土」的,真的會在電視面前大叫「支那人滾蛋!」嗎?而在疑歐問題上,大家都只是說會呼籲選民認真看待這次選舉,不要當作抗議票便算。
至於經濟及外交,雖然說了很多,也不能說歐洲議會/歐盟機關完全沒有影響力,但現實是,歐洲議會、執委會等歐盟機關有什麼工具可推動經濟及外交政策?以經濟為例,政府影響經濟最重要的手段是透過財政預算,例如加稅減稅,以及有收入後的財政分配。
但問題是,歐盟的預算案是固定的,規定了各國要上繳一定比例的消費稅、按國民收入總值(GNI)比例上繳費用及收取對外關稅等,而開支方面,有極大部份用在農業補貼及地區補貼,歐盟不能說加稅來提高福利,亦很難在各項開支互相調撥,甚至連減少收入以「還富於民」來刺激經濟都不能。所以無論如何誰當歐委會主席,在現有框架下作政策調整是很困難的。
最重要的始終是,歐盟不少決策權亦牢牢在成員國的手上。歐盟在貿易等一些範疇的確有很大決策權,但更多、尤其是選民關心的是在成員國政府。例如辯論中討論的烏克蘭危機,莫說出兵,連制裁都是靠成員國執行,歐盟可「自行」決定的空間不大,不能像美國聯邦政府般決定怎樣制裁俄羅斯就可立即辦到。
此外,還有形式上的問題。今次辯論主要是euronews直播,儘管有不少電視台都有轉播,但絕對不是大台。究竟這次辯論可接觸到多少選民呢?另外,辯論以英語進行,會有十多種語言即時傳譯(但有人投訴一些歐盟成員國的第一語言沒有這服務,倒是因為euronews本身有俄語台而有即使傳譯俄語,有人問俄羅斯是否歐盟成員國?!),但始終,一個選民看著傳譯的說話來聽候選人的演說,可以感受到多少?畢竟,大家聽政客演說,不是真的(只是)聽政綱內容,還包括用字是否能打動你(或惹你討厭)。
最後,下面是當日1小時半辯論的影片。當中都有些有趣的場面。例如,節目每半小時有廣告時間,當第一節快要完時,人民黨團代表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極希望回應對手的言論,又問主持這是否辯論,辯論中是否不准人回應,主持就說是廣告時間,廣告後讓他回應,容克便說:「民主會在廣告後回來。」(!)
這次辯論由euronews舉辦,其中一名主持Isabelle Kumar一開場便說道:「今夜,歷史正在締造。」。說的是,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歐洲議會選舉的黨代表辯論。儘管辯論不算太差--在技術上,算是有不少瑕疵,但4位候選人的表現比大家預想般精采--但問題是:締造了首場辯論的歷史後,又如何?
辯論分為3大部份,依次分別是經濟、疑歐浪潮及外交。疑歐方面,儘管這的確是個重要議題,但正如綠黨代表凱勒(Ska Keller)所說,這類辯論應該討論議題,不是疑歐。幻想一下現在香港舉行立法會,主持人叫大家討論中港矛盾,候選人可以說什麼呢?除了大家互相包容尊重,難道會有候選人、即使是最「本土」的,真的會在電視面前大叫「支那人滾蛋!」嗎?而在疑歐問題上,大家都只是說會呼籲選民認真看待這次選舉,不要當作抗議票便算。
至於經濟及外交,雖然說了很多,也不能說歐洲議會/歐盟機關完全沒有影響力,但現實是,歐洲議會、執委會等歐盟機關有什麼工具可推動經濟及外交政策?以經濟為例,政府影響經濟最重要的手段是透過財政預算,例如加稅減稅,以及有收入後的財政分配。
但問題是,歐盟的預算案是固定的,規定了各國要上繳一定比例的消費稅、按國民收入總值(GNI)比例上繳費用及收取對外關稅等,而開支方面,有極大部份用在農業補貼及地區補貼,歐盟不能說加稅來提高福利,亦很難在各項開支互相調撥,甚至連減少收入以「還富於民」來刺激經濟都不能。所以無論如何誰當歐委會主席,在現有框架下作政策調整是很困難的。
最重要的始終是,歐盟不少決策權亦牢牢在成員國的手上。歐盟在貿易等一些範疇的確有很大決策權,但更多、尤其是選民關心的是在成員國政府。例如辯論中討論的烏克蘭危機,莫說出兵,連制裁都是靠成員國執行,歐盟可「自行」決定的空間不大,不能像美國聯邦政府般決定怎樣制裁俄羅斯就可立即辦到。
此外,還有形式上的問題。今次辯論主要是euronews直播,儘管有不少電視台都有轉播,但絕對不是大台。究竟這次辯論可接觸到多少選民呢?另外,辯論以英語進行,會有十多種語言即時傳譯(但有人投訴一些歐盟成員國的第一語言沒有這服務,倒是因為euronews本身有俄語台而有即使傳譯俄語,有人問俄羅斯是否歐盟成員國?!),但始終,一個選民看著傳譯的說話來聽候選人的演說,可以感受到多少?畢竟,大家聽政客演說,不是真的(只是)聽政綱內容,還包括用字是否能打動你(或惹你討厭)。
最後,下面是當日1小時半辯論的影片。當中都有些有趣的場面。例如,節目每半小時有廣告時間,當第一節快要完時,人民黨團代表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極希望回應對手的言論,又問主持這是否辯論,辯論中是否不准人回應,主持就說是廣告時間,廣告後讓他回應,容克便說:「民主會在廣告後回來。」(!)
簡單說下觀感。內容上就不說了,基本上就是緊扣各黨團的綱領,而這些綱領,網上應該查得到。
回覆刪除我最不習慣的是每位候選人只有 30 秒到一分鐘的時間對某個議題進行闡述。這也實在太緊了吧?我有看到四位候選人中的三位講話都是氣短聲促,有時聲音出來幾乎發抖或者結巴。這三位都是馳騁政壇幾十年的老手,不可能是因為太緊張。明顯就是不習慣這麼緊的時間限制,腦裡有一大堆要說的,可又不知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說透說盡。。。。這個真的很影響人家發揮的。我有看過 Helmut Schmidt 和 Helmut Kohl 在 1980 年代初的一場電視辯論,每個問題,兩人各自有 8 分鐘不受打斷的時間進行深入闡述 。那樣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四位首席候選人的表現:
* Schulz 在這場辯論中的表現比 ARD 的第二場中更有氣勢。他的英語很正很流利。而且我感覺他一講英語,整個人線條就硬朗起來,沒像他講德語時那麼沉悶學生腔。
* 說過不說他們的演講內容的,可是這位我實在忍不住。 聽她的內容,Keller 小姐似乎是不食人間煙火活在童話中啊。。。。除了她的發言內容,她的青春美貌,口齒伶俐,條理清晰,等等等等,都值得膜拜。而且,其餘三位老政客那天說話都有點趕,或者是說不出什麼來,唯獨是 Keller 小姐,氣定神閒侃侃而談,有大將之風是個人才。她的英式英語發音十分 attractive。
* Verhofstadt 好激動啊,他講話是 full of energy 的樣子 XD。許多東西時間關係沒來得及說出來,但還是不少觀點可以表達得擲地有聲,絕對是個腦子清楚的。音色十分明亮好聽,但是英語口音很重。Growth 他說出來是 groat。
* Juncker 這一次似乎什麼發揮空間,總體就是比較踏實地就事論事,可是時間限制,很多論點他也沒法展開。 ARD 那場裡,發言沒有時間限制,他表現比這次好太多了。不過,他的風趣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住,那個“民主在廣告之後回來” 算是小小 sparkle 一個。我感覺他講德語比講英語更有型,剛好跟 Schulz 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