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港版國安法再有通緝行動】英外相稱不容脅迫在英人士 歐盟譴責

就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平安夜召開記者會,宣佈就通緝海外港人追加懲罰措施,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發表聲明 ,表示當中有人是持有BNO護照、正在英國居住的人士,重申英國不容忍外國政府脅迫、恐嚇、滋擾或傷害海外的批評者,特別是身在英國的人士。 他在聲明中重申,呼籲中國取消港版國安法,呼籲香港當局停止針對身在英國及其他地方、為民主自由發聲的人士。 聲明表示,英國會捍衛香港人的權利,支持在英香港社群的人士,確保這些人安全是英國政府的優先工作。 盛傳英國財相李韻晴(Rachel Reeves)將在1月訪中,未知她訪中期間會否提及香港人權問題。 歐盟透過發言人譴責中國香港再向海外港人發出通緝令 ,批評當局持續把國安法應用在海外地區,只令歐盟更關注香港問題,傷害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歐盟再次要求中國履行國際承履,呼籲香港停止打壓親民主力量並維護《基本法》承諾的基本自由。 在記者會中,中國香港官員公佈對7名已被通緝的人士採取懲罰措施,例如沒收這些人透過犯罪獲得、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另外追加通緝6人,指控6人「是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香港、罔顧香港人利益,竄逃到海外後繼續做危害國家安全和損害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的事情」。 =====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並閱讀深度分析文章,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patreon.com/dungtaai

菲利浦內閣

法國總統府17日公佈了整個內閣名單。這個內閣組成的意義/特色,我在臉書已寫了:共和黨、社會黨及泛左翼、大選期間支持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中間派元老貝魯(Francois Bayrou)的派系,以及馬克龍的「嫡系」、「共和國在前進」(Republique en Marche,即是「前進!」演變出來的政黨),全部都有人在這個內閣,儼如德國式的左右大聯盟,而且有多名並非政界的社會各界人士,落實了馬克龍要政治素人也能參與決策的主張。基本上就是「分餅」。

我在這裏想寫一寫,菲利浦內閣中,各部長職銜的稱呼。在法語以外其他語言的媒體,一般不會直接使用這些銜頭,因為有些實在太古怪,但這些職銜的叫法,有些是當任總統的「綽頭」,但也有一些是反映了目前法國政治討論的用語及思維,因此可以講解一下。



在未談內閣名單前,先說法國內閣職位的制度。正如我5年前回覆留言時說過,在法國,只需要總統公佈法令,便可成立或改組一個部門。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或者美國,改組部門需要國會通過,因此部門的劃分不會經常變化,部長/閣員人數不會經常變化;但在法國,每一個總統、以至每一個內閣,閣員數目浮動,才算正常,而且即使部門本身沒有改組,但名稱也經常有改動。

較高級的閣員
好,現在開始23個閣員/部長逐個介紹。

先看文首圖片(圖一;本文3張圖片全部來自BFMTV),總理菲利浦(Edouard Philippe)來自共和黨,是在共和黨初選中敗給菲永(Francois Fillon)的朱佩(Alain Juppe)的親信,因此,找他做總理,等同找朱佩當閣揆(有人甚至說,這是朱佩另一種「勝出總統大選、擊敗菲永」的方法)。他的職銜是總理,沒有特別。

圖一中第二層的3名部長,同時有「國務部長」的銜頭。這銜頭不涉及增加實權,不清楚多了這個銜頭,薪金會否較其他部長高一點,但這個銜頭是要示意,這3名部長是較其他閣員高級,有副總理的意味。

根據總統府自己的公佈,這3名國務部長的排名,第2、3、4依次是由左至右:內政部長Gérard Collomb、「生態及公平過渡部長」Nicolas Hulot、司法部長貝魯。Collomb是社會黨成員,Hulot是知名環保界記者/社運人士,貝魯是中間派政黨「民主運動」(MoDem)的創黨領袖,基本上包含了馬克龍想拉攏的勢力。

內政部及司法部跟其他國家的「同名」部門職能相近,在此不介紹了,反而Hulot及其部門需要寫一寫。

超級大部「生態部」
Hulot本身,我在10年前的法國大選已寫過他,請看回那篇文章(那時的他樣貌還很年輕呢!)。我10年前已要寫他,就可知道,他在法國環保界及政壇屬重量級人馬,上屆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已想找他入閣,因此他入閣可大大增加菲利浦內閣/馬克龍的公信力。

至於現易名為「生態及公平過渡部」(Transition écologique et solidaire),其實即是環境部,但它是個職能廣泛的超級大部,這個部門的出現也與Hulot有關。正如我在10年前所寫,Hulot當時迫各總統候選人對環境及可持續發展作出承諾,認為不能以普通的環境部來處理環境問題,而是要把一些跟環境及氣候變化息息相關的職能也併入這個部門,以宏觀角度去處理。

當年當選的薩科齊因此便弄出這個超級大部,當時名為「可持續生態、發展及規劃部」,之後多次易名,到Hulot時,若根據主管的政策,並變成大家較熟悉的叫法,這個部門可稱為「環境、氣候變化、能源、交通、基建、規劃及海洋部」。

至於「生態及公平過渡」,是近年法國政壇及環保界的術語。對於香港人來說,「環保」只是減少廢物、保護環境,但在法國,「環保」是一個過渡過程,由目前「不環保」、難以持續的生活模式,過渡成「可持續」,是一個整體改變的「過渡」,能源就是一個好例子,由目前化石能源「過渡」至以再生能源為主。而且,「不環保」最大受害者往往是窮人,例如氣候變化導致天災增加,最受打擊的是窮國,因此這個「過渡」也要「公平」。另外,法國(以至比利時法語區),已不稱「環保」,會稱為「生態」。

接著,就是下圖(圖二,可點擊放大)的另外13名部長。我會以總統府公佈的次序來依次介紹。

「軍隊部長」
首先是上排左二的「軍隊部長」Sylvie Goulard,這名女部長是MoDem出身,但已過檔至「共和國在前進」黨,是國際關係學者出身,八十年代德國統一時,是有份代表法國參與談判的外交官。

國防部的職能,應該毋須解釋,倒是現政府把部門名稱「復古」為「軍隊部」,有點奇怪。在第五共和,只有戴高樂年代稱為「軍隊部」,之後曾稱為「國防部」(Défense nationale),但大部分時間稱為「防衛部」(Défense)。這有可能是因為馬克龍在防衛國安議題給人一個柔弱的形象,因此把「防衛部」改名為「較好戰」的「軍隊部」。

之後是上排左一的「歐洲及外交部長」Jean-Yves Le Drian,他是社會黨成員,在奧朗德年代擔任「防衛部長」。在奧朗德年代,這個職位是沒有「歐洲」一字,現在加回上去,顯示歐洲、尤其是歐盟問題,是未來5年法國政府的最重要外交政策,呼應馬克龍要「重建」歐盟的說法。

「國土凝聚力」及「團結」
接下來是一位職銜稱呼很奇怪的部長——「國土凝聚力部長」(Cohésion des territoires)Richard Ferrand(中排左二),此君是「共和國在前進」成員。

這個人的上手是「國土規劃、鄉郊及地方政府部長」,這個說法較易明白。簡單來說,就是要確保不同城鎮之間的生活質素差距不會太大,亦即是「城鄉差距」;具體負責政策就是與各級地方政府溝通、協助鄉鎮提升水電等公用服務、確保城市內不會有區域太殘舊、管理郊外地區(例如山區、森林),住房都應該歸他管理。

下一個是「古怪程度」不遑多讓的「團結及衛生部長」(Solidarités et de la Santé),由醫生及醫科教授出身的Agnès Buzyn擔任(上排中),無黨籍。

用香港的說法,她是「衛生福利部長」。在法國,「社會保障」(即社會福利金、援助),以及社工服務(例如照顧長者),目標是團結國民、團結社區等,因此在法國的語境,「團結」近十多年已取代了「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的字眼。

下一個是文化部長,由出版商社長、父親是作家的Françoise Nyssen擔任(下排中)。這個部門的職能應該很易理解,但有一點想補充:文化部在法國是大部,是少數多年來沒被不斷重組的部門,而且文化部不只是推廣文化活動這麼簡單,而是要達至捍衛法國文化讓民族得以保存、並把法國文化宏揚全球以擴大法國影響這兩個目標。

經濟部及勞工部:簡化了的稱呼
之後輪到經濟部長Bruno Le Maire(上排右二),他來自共和黨。嚴格來說,他是「財長」,他在全球各國的對口單位是「財長」。在法國,以至南歐及不少拉丁美洲國家,他們傾向把「財政部長」稱為「經濟部長」。

這個職銜十分簡潔,但這點才是奇怪的地方。他的上手是「經濟及財政部長」,再之前一段長時間稱為「經濟、財政及工業部長」,因為在法國,幾近財政、經濟及貿易等全部財金政策都由一個部長管理,跟德國傳統上分開財長及經濟部長,或英國會有財相及貿工大臣,是不同的。

這個情況在奧朗德年代不同,當時政府模仿德國,分開財長及經濟部長。因此,馬克龍嚴格來說並非Le Maire的「上上任」,因為當時是分開兩個職位,到馬克龍離開內閣選總統時,才把他的職務撥給財長Sapin一併管理。

接著是勞工部長Muriel Pénicaud(中排右二),商界出身,但曾替社會黨政府的一名勞工部長擔任幕僚。跟經濟部一樣,「勞工部」是高度簡化了的稱呼,傳統上法國的「勞工部」稱呼是極長的,例如奧朗德年代是稱為「勞工、就業、職業訓練及社會對話部」,當中最具法國特色的是「社會對話」,因為在法國,有很多規範僱用權益的合約,涉及勞工市場的規管一定涉及大規模的勞資對話,因此法國的「勞工部」傳統上會加「社會對話」、「社會關係」的字眼,來反映協調勞資關係的工作。

教育一拆為二
下一個是「國家教育部長」Jean-Michel Blanquer(中排右一),大學校長出身,負責由幼兒到高中的基礎教育。

然後是農業及食品部長Jacques Mézard(下排左一),左派政客出身,即負責漁農業及食品安全。

之後是「公共行動及帳目部長」(l'Action et des Comptes publics)Gérald Darmanin(上班右一),來自共和黨。轉化成大家較易明白的說法,就是「公共行政及帳目部長」,負責公務員事務、政治內部行政、以及管理財政。在政治開支及收入的大政策方向仍有財長(經濟部長)控制,但細微的執行,包括編制預算案及收稅,則由這名部長負責。

然後是「高等教育、研究及創新部長」Frédérique Vidal(下排右一),科學家及大學校長出身。在法國以至不少歐洲國家,近年傾向把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分開由兩個部長管理,而高等教育部會兼顧科研。在法國這些「大國」,科研不只是一般的大學研究,更重要的是涉及太空、軍事等,必須由政府出資才有錢進行、且具戰略意義的研究。

再來是外海部長Annick Girardin(中排左一),左派政客。她負責海外領土的管理。法國有什麼海外領土?可看我3月所寫的文章

圖二最後一個是體育部長Laura Flessel-Colovic(中排中),奧運金牌前劍擊運動員。在法國,體育政策有時是撥入其他部門(試過撥給衛生部),然後再由有一名副部長級的官員處理。目前,體育部同時負責青年及社區服務的政策。

「特派部長」及「國務秘書」
好,終於寫完圖二。到最後一個圖,包括兩層共6名較低級的閣員:

上層二人是「ministres delegues」,我會嘗試譯為「特派部長」。他們的職銜,一般會連著「auprès du ministre de XXX」,直譯就是「與XXX部長旁邊」,意思是,他們主管的政策其實有另一個部長負責,但有些是超級大部,或該政策太重要(但又難以獨立出來,另立一個部門),因此要另行委任一個部長,但有需要時,最終負責該政策的部長可以作最終決定權(若不計總理及總統的話)。

在非法語傳媒,尤其是通訊社,一般會稱呼他們為「副部長」、「較低級的部長」,但法國政府是講得很清楚,他們都是部長,不比另一些部長「低級」。

例如,自從環境部10年前起變成超級大部後,當中的運輸政策經常已拆出來由一名部長負責;圖中另一個是歐洲事務部長,這做法在歐洲很常見,因為歐盟事務很難由外交部獨立出來,外長不管歐盟政策,他很難當外長,但隨著歐盟日益發展,歐盟事務十分繁重,因此不少歐盟國家會設立一個部長級的歐洲事務部長。

最後一排是國務秘書,他們不是部長,但都會當作是內閣一部份。之前,這些國務秘書可隸屬不同部門,但這次4名國務秘書全部直屬總理辦公室,由圖左至右分別擔任:議會事務兼政府發言人;男女平等;殘疾人士權益;數碼經濟。

留言

  1. daily 胶译:
    Cohésion des territoires:城乡共进会
    Solidarités et de la Santé:健康互助组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法國迷姦妻子案】前夫判囚20年 餘下50被告監禁3-15年 Gisèle盼社會正視性暴力問題

轟動全球的法國 Mazan 鎮長年迷暈姦妻案星期四宣判,受害人 Gisèle 的前夫 Dominique Pelicot 判以最高刑罰監禁20年,全部51名被告都被裁定罪名成立。

【Patreon文章】強姦的平庸

[ 全文可訂閱到Patreon閱讀 ;如果想支持網主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月費只是7.21美元]

薩安州首府Magdeburg聖誕市集 汽車衝向人群5人亡逾200傷

【更新了官方的正式傷亡數字】 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香港—台北重登全球最繁忙航線 香港—曼谷打入十大排第7

英國旅遊數據統計公司 OAG 統計出2024年最繁忙航班 ,在香港台灣(官方)關係如此惡劣下,香港—台北線重登世界最繁忙國際航線冠軍,由去年第3升至第1,航班座位數目較第2的開羅—吉達多超過100萬,大概678萬個,較2023年大增48%。

倫敦租金大漲11.6% 樓價僅升0.2%

英國統計局(ONS) 星期三公佈11月樓市數據 ,倫敦租金按年升幅達11.6%,全英最高,較大不列顛(撇除北愛爾蘭的英國全國數據)的9.1%升幅和英格蘭的9.3%都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