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BBC主播live舉中指 保守黨當meme圖攻擊工黨

英國保守黨星期四晚在其X帳戶 使用BBC主播舉中指的截圖為 meme 圖,攻擊工黨的移民政策,有保守黨議員不滿 ,但也有議員讚好,折射出保守黨就「盧旺達方案」移民政策問題嚴重分裂。

歐羅巴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二之二)

續上:

除了反猶主義外,《經濟學人》的文章也提出選民壓力:美國存在勢力龐大的猶太人游說組織AIPAC已人所共知,有調查指這組織對美國政府和國會的影響力數一數二,而該組織涉及干預美國中東政策的「陰謀」更時有所聞;歐洲不但不存在這類猶太人游說組織,更有人口龐大的穆斯林。《經》文認為穆斯在歐洲的影響遠不及猶太人在美國政壇的影響力,因而否定這理論。

不過,網主則認為,穆斯林因素在法國外交的影響力不能低估,因為法國擁有全歐洲最大比例的穆斯林人口(以穆斯林人口為主的波斯尼亞除外),差不多有一成。我不是在說「穆斯林有這訴求-->穆斯林團結起來在選舉中向政客施壓-->法國當選政客討好他們而有親阿拉伯政策」,而是實際上,當國內有這麼龐大的穆斯林社群時,法國政府便一定要考慮這些人的感受,不單在外交上,在國內政策上也要盡量避免穆斯林感到遭迫害的感受,否則便再爆發2005年年底的穆斯林青年騷亂。

而且,法國跟一些前法國阿拉伯殖民地有特殊感情--特別是施丹(Zinedin Zidane)的家鄉阿爾及利亞,法國較親阿拉伯也不難理解。

《經》文還提及一個因素--一個該文筆者認為最有說服力的因素,就是歐洲左派和右派各自對以色列的看法出現乾坤大挪移。

文章指出,傳統上--最少在1950或1960年代以前,歐洲左右翼對以色列的看法可簡化為「左派-親以VS右派-反以」。文章指在二戰後,歐洲右派為納粹屠殺猶太人感到內疚,開始贖罪,於是轉為支持以色列。網主對此說法有保留,我不太確定現在的歐洲極右和新納粹份子是否真的不反猶,但若以國家論,當年愈要為猶太大屠殺負責的國家,現在愈支持以色列,最明顯是德國。「贖罪論」也頗有說服力。

文章對歐洲左派的看法,網主較為認同。左派傳統上是「反戰,支持弱者」,而以色列在立國前和立國後不久,確實是一個弱者--一個亡國、在全球流浪了二千年的民族,陣腳還未站穩便要面對所有鄰國都口口聲聲說要毀其立身之地的以色列。另外,文章特別提及,以色列在立國之初一直由左翼的工黨執政,這亦是歐洲左派當時支持以色列的原因(也是歐洲左派較熱衷跟北京建立親密關係的原因)。

不過,1967年的六日戰爭成為轉捩點,以色列不單大勝所有阿拉伯國家,國土更大幅增加,意味他們「佔領」了一些聯合國決議中不應屬於以色列的土地。以色列由弱者轉為強者,與此同時,以色列的右派也整合成功,成立利庫德集團(Likud),並在1970年代開始不斷執政(*註),以色列已不再是社會主義模範,歐洲左派對以色列也開始失去幻想(disillusioned)。

《經》文最後一句寫道:最少在這方面,大西洋兩岸的差距正在拉闊。是的,畢竟歐洲各國較為「偏左」(英國是異數),短期內也不見會有急劇轉變,即是歐洲跟美國在全球外交熱點之最中東這地方在中期而言,將不斷有爭拗,這也為為何歐美在全球事務合作不能達成共識提供一個解釋。

*註:六日戰爭令以色列人開始迷信戰爭代表成功,也可能是右翼開始不斷勝選的原因,而今次攻擊黎巴嫩未能摧毀真主黨則可能是以色列對阿政策另一轉捩點--這已是歐洲動態範圍以外的後話。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Politico歐洲版:秦剛或7月底死亡 習整肅涉俄報料

Politico 歐洲版 星期三發表有關習近平整肅外交及國防系統的報導 ,當中提及,有2名消息人士表示,前外長秦剛已在7月底自殺或被虐待至死,死亡地點是北京的解放軍醫院。

金正恩為母愛偉大灑淚 呼籲婦女提高生育

北韓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 昨天(3日)出席全國母親大會,期間聽取官員報告時落淚【文首影片截圖】,對於母愛的偉大大受感動 ,他還表示女性應提高生育率,協助壯大國家。

中國堅持不出聲等於自動續期 意大利本週初去函確認退出「帶路」

意大利傳媒星期三報導,梅露妮(Giorgia Meloni)政府已在3天前向中國政府發出簡短信函,確認意大利無意延續參與一帶一路,兩國的「帶路」協議會在2024年3月失效。

參選介紹滿口謊言 美眾議員遭罷免 歷來第6人

美國眾議院 星期五通過把共和黨紐約州3區(長島北岸等地區) 眾議員 George Santos 【文首照片】罷免 ,是美國立國247年以來,第6名遭眾議院驅逐出國會的議員。

委內瑞拉公投 「逾95%」支持擁 Essequibo 主權

委內瑞拉星期日舉行公投, 毫無懸念地大比數通過認為鄰國圭亞那的地區 Essequibo 屬於委內瑞拉 ,令人擔心兩國關係更為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