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伯明翰清潔工罷工10天未結束 多區堆積垃圾老鼠橫行

伯明翰全部近400名清潔工人全面罷工在周四踏入第10天,但工會仍未能就薪酬問題跟市政府達成共識,導致 市內多處堆積垃圾,老鼠橫行 ,街上很多在馬路上被車撞死的鼠屍沒有人處理。

比利時的分裂隔離

(預料會成為比利時下任首相的萊特姆/圖:比利時黃昏報Le Soir)

一談比利時10日舉行的國會大選。若簡單地說,就是在位8年的首相伏思達(Guy Verhofstadt)領導的政黨敗選,並已在11日提出辭職,下任首相預計是荷語基督教民主黨兼北部弗拉芒大區區長、46歲的萊特姆(Yves Leterme)。(可看新華社報導

想寫的,是關於新華社(以致大部份外電)的這一段:
”比利時政治格局較為複雜,沒有一個政黨能夠在大選中贏得全國範圍的支援。因此,佔全國人口60%的弗拉芒大區的選情對大選最終結果具有決定性影響。一般情況下,弗拉芒地區的第一大黨具有組建聯合政府的優先權,其領導人通常也是新首相候選人。”

以及這一句:
”由於比利時政治體制複雜,在正式大選結果出來後,一般依然要花很長時間協商組成聯合政府。”

上面引述文字中,最奇怪的可能是:沒有一個政黨能夠在大選中贏得全國範圍的支援。

這是因為,比利時分為2大區:北部是說荷蘭語(但當地人稱為「弗拉芒語」/Vlaams,二者實則分別不大)的弗拉芒大區(Vlaanderen),南部是說法語的瓦隆大區(Wallonie,瓦隆大區中約有90萬人說德語,但不重要)。

歷史上,比利時由人口較少的法語人士操控政經大局,因為瓦隆地區是產煤區,令比利時中央政府之前的官方語言是說法語的,亦可能因此,大家會認為比利時是說法語的國家。

不過,時移勢易,二戰後,工業重要性下降,亦瓦隆地區的煤變得不重要(而當地的煤亦已掘得七七八八),相反,北部弗拉芒區因靠近北海,而航運貿易變得重要,荷語人士地位日升,在1960年代起,開始要求獲得更多權力,而各黨也陸續開始出現法語與荷語人士分裂成兩黨的情況。

這造成2個後果:1、荷語區和法語區在政治上壁壘分明,就算如10日般的聯邦議會大選,基本上都是荷語區有自己的政治辯論,法語人士及傳媒則有自己的議題,若你看其中一區的傳媒有關大選的報導,你是不會感覺到另一區的存在,情況比某些人說,美國聯邦國會大選時只討論地方議題但影響國政的情況更嚴重誇張(而由於荷語人口佔六成,近幾十年的傳統是荷語區人士任首相,內閣大臣比例也是六四比,亦因此上述說弗拉芒區選情有決定性影響的原因)。

事實上,弗拉芒地區的分離主義情緒有增無減,從極右政黨成為第二大黨便可見一斑,而極有可能組閣的萊特姆也一直要求將更多權力由中央下放給地方,並表示他領導的內閣將會推動下放更多權力的措施。(雖然比利時除了皇室、網球雙妹或Made in Belgium的朱古力外,基本上已不是一個統一個家)

政黨依法荷語分界線來分裂的第2個後果是:比利時的政黨極多。一方面,比利時承襲了荷蘭、德國等歐陸國家的多黨制,在左右光譜上有頗為齊存的政黨供國民選擇,若將其他國家的多黨制「乘二」,後果可想而知。例如:在荷語區,由極右開始有:弗拉芒利益黨(VB)、基督教民主黨(CD&V)、自民黨(VLD)、另一社會黨(SP.A)、綠黨(Groen!)五大黨,在法語區則是:國民陣線(FN)、人道主義基督教中間黨(CDh)、屬自由派的「改革運動」(MR)、社會黨(PS)和生態黨(Ecolo,即綠黨)。而在今次大選中,還有一個名為Lijst Dedecker的極右名單奪得議席,亦即來屆國會有11個政黨。

至於「要花很長時間」來討論組閣問題,除了因政黨數目多,「算術」上都已有很可能外,亦因為荷語區和法語區選戰結果反映出來的政治形勢未必一樣。以今次為例,比利時議會整體形勢是「藍化」--即右派勢力其實冒起(雖然伏斯達領導的是自民黨),以及執政聯盟4黨中有3黨得票率下跌。

但若仔細分開兩區的選戰結果,便會發現選前執政聯盟中、法語區的MR成為法語區最大黨,聯盟內另一大黨社會黨則成為第二大黨,而法語區的基民黨CDh則仍是第三大黨,跟荷語區的形勢CD&V-->VB-->VLD-->SP.A明顯地反對執政聯盟兩黨VLD和SP.A是有點不同的。

有政治分析員便指出,弗拉芒地區八成選民支持右翼,但瓦隆地區則仍是左翼為主的地區。在必須顧及兩大語區平衡下,如何「砌」一個內閣的確十分困難。

另一個問題是,若果依得票率,新執政聯盟應包括VB,但法語區對跡近要求弗拉芒地區獨立、比利時分裂的VB沒有好感,要VB跟法語政黨合作似乎可能性又不大。最終聯盟包括哪些政黨,看來要多等一個月左右才分曉。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電鋸行動第一步」 施紀賢宣佈廢除「NHS英格蘭」 將裁員逾9000人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四宣佈,廢除公共醫療管理機構「NHS英格蘭」(NHS England),將相關職能併入衛生部。衛生大臣施卓添(Wes Streeting)隨後在國會表示,會用2年時間廢除NHS英格蘭,指出NHS英格蘭目前有1.53萬名員工,衛生部有3300名員工,廢除NHS英格蘭後,這兩者合共員工數目減少一半,亦即減少約9300個職位。

G7外長聲明 2019反修例後首度未提香港 刪走「維持一中政策」字眼

G7外長星期五在加拿大魁省 Charlevoix 舉行外長會議,並已發表會後聲明。有關中國的部份,這份聲明沒有提及香港問題,是2019年反修例示威後首次。

英國NHS如何運作?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宣佈廢除「NHS England」,又或者是BBC標題「Keir Starmer abolishes NHS England」,不少人可能第一個想法是:吓?把1948年建立的全民公共醫療制度NHS廢除?

卡尼宣誓就任加拿大總理 3名應付對美關係閣員留任

周日勝出自由黨黨魁選舉的卡尼(Mark Carney)周五上午到了總督府麗都廳(Rideau Hall),在加拿大總督西蒙(Mary Simon,文首照片左;照片來自加新社) 見證下宣誓就任新一任加拿大總理 ,新內閣成員接着也逐一宣誓就任。

格陵蘭在野陣營大勝 獨立呼聲將更高漲

在川普不斷稱對格陵蘭有意思下,當地星期二舉行大選,在野陣營大勝,中間偏右民主黨(Demokraatit)成為議會最大黨,33歲黨魁Jens-Frederik Nielsen(文首照片)有望成為新總理。格陵蘭換政府後,當地獨立呼聲將更高漲,丹麥需要思考如何滿足格陵蘭人的要求,而川普可能借格陵蘭想脫丹一事,聲稱該島想加入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