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4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英國批准Vodafone與中資「3」合併 須在全國鋪5G網絡

英國競爭及市場監管局(CMA)星期四早上宣佈, 批准第三大和第四大流動通訊商Vodafone(沃達豐)和「3」(Three)合併的165億英鎊(1634億港元)交易 ,新公司將成為全英最大通訊商,英國通訊商將由4間變成3間。

極左勢力問鼎執政寶座

希臘國會因為經過3輪投票都未能推選出新總統而要提前1月25日大選( 有關背景可看此po ),可說為歐洲政壇2015年提早揭幕,2015年歐洲其中一個重大議題是:極左/反削支勢力會否歷史性首度執政? 極左的激進左翼聯盟(SYRIZA)自5月歐洲議會選舉得票居首、成為28個成員國中唯一一個排首位的極左政黨後,其支持度在此後幾近全部民調都明顯領先總理薩馬拉斯(Antonis Samaras)領導的中間偏右「新民主黨」(ND),令年僅40歲的「激黨」黨魁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左面相片)有望拜相,打破希臘民主化30多年、以至歐洲政壇多年來由中右或中左主流政黨流輪執政的局面。

圖書館求存 須變身星巴克?

聖誕假期期間閱讀英國《衛報》一篇文章The future of Britain’s libraries: why lattes and Wi-Fi are nothing to fear,夾敘夾議,談及英國一個官方委員會在12月中發表的報告,提及英格蘭的圖書館要繼續在21世紀生存,便要跟上時代步伐,例如「在舒適、一般商店水準(retail-standard)的環境提供WiFi,附上咖啡、沙發和洗手間這類一般的設施,並提供新的服務」,務求令圖書館成為「充滿活力並具吸引力的社區樞紐」。 英國傳媒用上較通俗的比喻,便是「圖書館要變成好像星巴克」,當地文化界也在討論,圖書館是否這樣做才能生存?或者,圖書館作為一個空間,其意義、功能是什麼?

共識政治的極致

香港回歸逾17年來不斷有人說要建構共識政治,認為泛民/反對派要跟政府及建制/保皇黨合作,至少不要讓民生事務受影響。但大家見識過瑞典政壇這次如何把共識政治演繹得淋漓盡致,就知道那些在香港說要建構共識政治的人只是葉公好龍。 瑞典國會在月初否決了政府的預算案,首相洛文(Stefan Loefven)當時宣佈將會解散國會、明年3月舉行額外選舉 ,怎知道原來執政紅綠兩黨(社民黨和綠黨)一直和中間偏右4黨聯盟一直談判(六方會談?),並在聖誕節過後,於27日早上召開六黨黨魁聯合記者會(圖片來自瑞典電視台SVT;左起:綠黨聯合黨魁兼教育大臣Gustav Fridolin;綠黨聯合黨魁、副首相兼環境大臣Asa Romson;社民黨黨魁兼首相洛文;溫和黨候任黨魁Anna Kinberg Batra;中間黨黨魁Annie Loeoef;自由人民黨黨魁Jan Bjoerklund;以及基督教民主黨黨魁Goeran Haegglund),宣佈六黨達成協議,在野陣營同意不再否決紅綠政府的預算案,而由於政府可繼續執政,洛文表示現在已毋須在明年3月再舉行一次大選(當時洛文只是說將會這樣做,但他未正式解散國會,原定29日才啟動相關程序,因此他的確可以撤回月初公佈了的這個決定)。

俄羅斯資本管制重臨?

俄羅斯盧布今年不斷下跌,央行在16日凌晨突然宣佈大幅加息6.5厘後,盧布仍然未能止瀉。上面1美元兌盧布過去一年走勢,在16日一度跌至80盧布,兌歐羅就曾經跌至1歐羅兌100盧布,今年跌了超過一半。 大家開始在問:俄羅斯會否又再實施資本管制?或者,大家是在問,何時重新實施資本管制?

丹麥搶先聲稱擁有北極

丹麥政府在15日正式向聯合國提交文件,表示有科學證據證明北極由丹麥統治的格陵蘭擁有,包括上面的地圖(來源:丹麥外交部),成為首個宣稱擁有北極的國家。 這令北極圈領海之爭開始白熱化,估計俄羅斯和加拿大明年都會提交類似的文件,而擁有阿拉斯加的美國和挪威亦很可能聲稱擁有北極,令北極成為五國之爭。

土耳其打擊異己行動擴大

一直被指專制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Tayyip Erdogan)打擊異己的行動擴大,矛頭正式指向傳媒,政府在14日全國大舉掃蕩,搜捕了至少31人,包括記者、電視節目製作人、警察高層等,其中最受注目的是Today's Zaman總編輯Ekrem Dumanli被捕(上面照片來自該報),他們的罪名全都涉及「組織、領導或參與武裝恐怖主義組織」,亦即指控他們與被指企圖顛覆土耳其現政府、目前流亡海外的伊斯蘭傳道人居倫(Fethullah Gulen)一夥。

新聞彙集軟件與版權費

11月底說過,Google與歐洲政界的恩怨繁多,一定再有機會寫。 果然,今天又有機會寫。Google在香港時間11日宣佈,將在16日停止西班牙版的Google News服務,理由是西班牙法例要求明年1月1日起,Google News等這類新聞彙集網站(news aggregator)要為展示西班牙媒體的鏈結及撮要支付版權費。

希臘朝野攤牌

希臘總理薩馬拉斯(Antonis Samaras;左面照片)8日宣佈要求把原定明年2月舉行的總統推選提前至下週開始舉行,可以說是一場政治豪賭,迫獨立議員歸邊:要麼支持政府,要麼令政府倒台,由國際市場不喜歡的在野激進左翼聯盟(Syriza)黨魁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右面照片;兩張照片均來自fb專頁)上台。

瑞典的額外選舉

瑞典國會2日否決政府提出的預算案,反而通過在野陣營的預算,導致上台不足3個月的首相洛文(Stefan Loefven,圖片中右;圖片來自瑞典政府網站的影片)宣佈他領導的中左陣營政府將下台,並會在明年3月舉行大選。 當日在fb已提及 ,儘管一般外電的報導稱之為「提前大選」(snap election),但嚴格來說,這是「額外大選」(extra val,瑞典政府官方英文網站稱為extraordinary election)。這種與其他議會制國家不同的制度,是瑞典政治多年來都十分穩定的原因之一,亦是今次洛文進行額外大選的計算之一。

黑色星期五「歪風」吹至英國

熟悉美國文化或留意西方財經新聞的人,應該知道「黑色星期五」,除了13號星期五外,還可以指美國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五的全美零售業減價日子。這種減價風潮今年正式登陸英國,很多英國人都學了美國人,在27日深夜便通宵在商店外排隊,等候購物,以便宜價錢購得心儀商品。 不過,「好學唔學」,除了減價,英國人連為了減價貨品而大打出手的風氣也沾染了,又或者如上面照片中,好像災民搶救濟品一樣(照片來自BBC),如果不說,還以為是美國的情況。

Google議案-兼寫容克出線的意義(三)

歐洲議會通過了議案,要求保障歐洲單一數碼市場下的消費者權益,其中最具爭議的條款是議案中的第10條,當中呼籲歐盟執委會考慮「把搜尋引擎由其他商業活動分拆出來」。儘管議案沒有提及任何公司,但Google佔歐洲搜尋市場達九成以上,因此這條款明顯為Google度身訂造。 這條議案是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如果涉及實質法律效力,相關提案要由歐委會啟動,因此歐洲議會是沒有權力要求Google分拆。重要的是,歐洲議會議員作出歷來最強的政治表態,要求歐委會就已爭拗4年的Google壟斷案作出強而有力的決定。 在此先不談Google與歐洲的恩恩怨怨--實在太多,而且一定拖延甚久,日後很多機會再寫--反而借此機會完成「容克出線的意義」最後一篇:歐委會政治化。而最能說明此點,以及引伸出來的問題,就是新一任競爭專員韋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上面圖片來自歐洲議會網站影片)。

連儂牆再生

捷克11月17日慶祝推翻極權政府的天鵝絨革命25週年,但首都布拉格的居民第二天一覺醒來,卻發現反抗捷共政權的象徵被「破壞」--「連儂牆」由原本一片塗鴉,突然變成全幅牆重油成白色,上面只寫著「牆已結束」(Wall is Over--明顯是玩約翰連儂的名句之一「War is Over, if you want to」;上面照片為路透社照片)。 不過,當天連儂牆已「重生」,一些藝術家帶頭重畫代表愛與和平的塗鴉。

英格蘭旗+白貨車=影子閣員人頭落地

普通住宅,外掛3支英格蘭旗,一輛白色貨車,照片上載至twitter,寫上「來自Rochester的照片」,上載的時間正值該區進行補選,而補選很有機會由一個極右疑歐政黨勝出,上載的twitter帳戶屬於一個影子閣員。 一切看似平平無奇的事情,加在一起,結果是該帳戶擁有人工黨影子檢察長Emily Thornberry在上載照片後7小時要火速辭職。 上述事情,連不少美國人、包括一些寫外國新聞的美國人都不能理解。如果你不用看以下解釋,就知道為何這張照片在英國會惹起眾怒,恭喜你,你應該對英國文化/目前政壇有深刻理解。

挪威設計 再獻新猷

大家或者記得,上個月挪威公佈新鈔票的設計,那個「打格仔」(馬賽克)設計引起全球網絡熱話?想不到挪威11月再獻新猷,又在設計界為大家帶來驚喜,這次是新護照設計。

澳洲獨有動物何其多

是澳洲的事,跟歐洲沒有關係,但忍不住要吐槽。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G20峰會後,正式對澳洲進行國是訪問,一些香港報章挑選了類似上面第一夫人彭麗嬡抱著動物的照片(這張是法新社照片),希望輕鬆一點,但不少都把那隻動物寫成「樹熊」...... 那隻動物,怎樣看都不像樹熊吧? 無疑,澳洲的樹熊和袋鼠很著名,但澳洲其實還有很多只有該國才有的動物(畢竟澳洲是個「零零丁丁」跟其他大陸脫離了的大洲),例如上面那隻,叫做wombat,中文是「袋熊」。

羅馬尼亞爆冷首誕德裔總統

羅馬尼總統大選,原本應該沒有什麼好寫,但在16日舉行第二輪投票的大選,卻爆冷選出一個小市市長約翰尼斯(Klaus Iohannis;上面照片來自他的fb)成為下任總統,撼贏選前大熱的總理龐泰(Victor Ponta),而約翰尼斯特別之處在於,他是該國首位德國裔、亦是首位少數族裔的總統。 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這次大選投票出現混亂,但為此辭職的是外長--如果不留意羅馬尼亞政局,也很難理解為何選舉安排由外長負責。

英前首相:英國一半機會脫歐

英國保守黨籍前首相馬卓安爵士(Sir John Major;照片來自BBC)13日在德國就英國與歐盟關係發表演說,被視為他卸任後最重要的政治演說,他說,英國脫離歐盟的機會已達一半一半,希望歐盟及各成員國明白,英國人是實實在在不滿移民湧入,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要求歐盟限制成員國之間的人員自由流動,不是談判技倆,馬卓安亦不認為人員流動自由是絕對碰不得的議題。 早前傳言,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私下向卡梅倫警告,如果英國堅持要改變人員流動自由的原則,她寧願英國離開歐盟,而德國政府隨後對該報導的所謂否認,基本上是承認默克爾的確這樣想。那麼,馬卓安此言可被視作代卡梅倫反警告,如果不對人員流動自由設限,英國寧願離開歐盟。 未來2年就是個「膽小鬼」遊戲,可誰先讓步了。

瑞典承認巴勒斯坦國 歐洲骨牌效應將至?

瑞典外相沃絲德琳(Margot Wallstrom,上面照片來自STV)在30日宣佈,10月初才就任的新瑞典政府已通過,承認巴勒斯坦為國家,是全球第135個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以色列立即召回駐瑞典大使作商討,外長立即批評有關決定,並揶揄以巴關係比「宜家的DIY傢俱複雜得多」。 外電報導,瑞典的第1個、第3個或第8個歐盟成員國承認巴勒斯坦國,不同外電有不同版本,究竟哪個才正確?

由「我想要回我的錢」到「我們不會付款」

歐盟要求英國在12月初前補交21.253億歐羅(208.9億港元/818.8億新台幣/164.7億人民幣),以作為歐盟機關營運之用,引起牽然大波,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上面圖片來自BBC影片截圖)十分憤怒,揚言「我們不會付款」(We won't pay)。 爭拗看似茶杯裏的風波,但正值英國明年5月大選前,以及英國和歐盟快將商討調整英國與歐盟分權的敏感時刻,因此歐英之間任何小事都可以變成大事。有關這點,如果有時間,稍後再寫,而且相關報導應該或會談及近日英歐其他爭拗。 本po先寫另一點:英國上繳歐盟「會費」的議題本身就十分敏感,有其歷史來源,必須知道前英國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1985年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峰會上的「手袋拍枱外交」,以及她的名言:我想要回我的錢(I want my money back)。

「瑞典內閣」登場

10月11日,由米歇爾(Charles Michel)領導的「瑞典內閣」宣誓就職,結束大選後超過4個月的組閣談判...... --且慢,這篇po的分類不是「北歐洲」,是「荷比盧」,因為「瑞典內閣」不是瑞典政府,而是指比利時新政府,只是當地傳媒把這個內閣稱為「瑞典內閣」。 這個名稱是指聯盟政府所組成的4個政黨,包括荷語區三黨--弗拉芒基民黨(CD&V)、自由派的開放弗拉芒自由民主黨(Open VLD)和民族主義的新弗拉芒聯盟(N-VA),以及法語區自由派的「改革運動」(MR)。在未按下「閱讀更多」前,大家能否猜猜,這個四黨組合與瑞典有何關係?(提示:與瑞典國旗有關) (另:下面有一張性愛姿勢的政治漫畫,未滿18歲或不喜勿入。)

大臣開記者會「遊魂」

西班牙政府在6日晚上宣佈發現全球首宗在非洲以外感染的伊波拉(埃博拉)個案,翌日就已經有醫護人員大叫衛生大臣馬托(Ana Mato)等人士辭職,速度奇高。 馬托令人不滿的其中一個地方,正是6日晚公佈這宗個案的記者會。上面是該記者會的片段,如果你有空(及懂西班牙語)的話,看完整個記者會,就明白為何西班牙人對她的表現十分不滿。

法國財赤的爭拗

之前因外出工幹兼放假,網誌也停了更新半個月,近日又因為香港的情況,很難如常集中看歐洲的新聞。是時候更新一下了。 歐羅區財金政策過去幾年一直有兩大爭拗,其一為 央行的貨幣政策 ,另一個是財政政策--究竟成員國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 3%的規則要嚴守到什麼程度? 財赤規則爭拗逐步臨近攤牌,主要因為法國政府上週公佈了財政預算方案,把財赤降回3%要求的時間押後2年至2017年。

無心地偏頗

傳媒其實很難「絕對中立」,尤其是報導自己所在地區的事。14日,蘇格蘭格拉斯哥便有不少支持獨立的人在BBC當地分部外示威,抗議BBC報導蘇獨公投時偏頗,批評BBC是「英國洗腦公司」,並點名要求炒掉政治新聞編輯Nick Robinson,說他是「大話精」。 觸發示威的導火線有2件事:1、13日獨派遊行,獨派認為這是歷來最大示威,他們認為BBC報導時刻意淡化人數之多,說到好像不是很多人、跟之前的遊行差不多。 另一件就是上面影片,蘇格蘭首席部長薩蒙德(Alex Salmond)與Nick針鋒相對(影片把同一內容重覆了,看到大概7分半鐘已結束,不用再看下去)。

瑞典重回常態 左派重掌政權

瑞典在14日舉行大選,一如預期,現中右四黨執政聯盟落敗,上圖初步點票結果(圖片來自瑞典電視台SVT),最左3個政黨是中左政黨左黨(V)、社民黨(S)和綠黨(MP),三黨得票超越中右四黨聯盟(C-中間黨,FP-自由人民黨,KD-基民黨,M-溫和黨)約5個百分點。 社民黨黨魁Stefan Lofven將會取代溫和黨黨魁賴恩費爾德(Fredrik Reinfeldt),接任首相,是左派事隔8年後再執政。雖然這次瑞典換了政府,但某程度上是回復正常。

皆大歡喜

[下屆歐委會官員圖,來自法國《世界報》,請點擊放大] 歐盟執委會下任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在10日宣佈他建議的下屆歐委會專員名單,完全顯示到他明白歐盟政圈中的平衡之術,基本上所有國家都好像獲得重要職位,最受注視的是英國如願,其人選掌管英國視為歐盟政策中最核心的金融政策,又做到女性數目至少與本屆的9名看齊,並把一些重要職位給予女性,包括最重要的貿易和競爭,另加3位副主席是女性。 在一個理論上大概20人便已十分足夠的「內閣」,要把職務分給28個人,仍能做到每一個人的職務都好像十分重要,難度其實很高。容克做到這點的方法,是架構變相重組,把一些職務分給2至3個人做。

看貶.靠嚇.訓話 無助統一

雖然蘇格蘭獨立公投還有大概一週才進行,但現在也是時候看看,為什麼獨派聲勢突然在最後關頭浩蕩起來。似乎,其中一個主因,就是統派近數週的文宣開始越來越負面,向蘇格蘭選民擺著一副靠嚇、「睇死」(看貶)和訓話的態度,激起中間及游離派反彈,就是不想被英格蘭人「睇死」,開始考慮投贊成票。 其中,女性選民是其中一個大舉投向獨派的組別,看看上面統派8月底推出宣傳影片「已作決定的女人」,你會明白女性為何突然對統派/留在英國如此反感。

波蘭遲來了的上位

如果要在經濟死氣沉沉的歐洲中找一個強勢國家,除了德國,還有波蘭。 8月30日的歐盟峰會選出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右,照片來自Agencja Gazeta)在年底接任歐盟常任主席,是首批前東歐國家2004年加入歐盟後,首度有來自前東歐國家的人士擔任歐盟機關重要領導職位。而在8日,波蘭確定將由國會議長高柏芝(Eva Kopacz,相左)出任總理,成為該國 首位 (更正:是第二位) 女總理,並將帶領執政黨公民綱領(PO)迎戰未年國會大選。 圖斯克當選後不久便突然變陣,宣佈改變該國的歐盟執委會專員提名人選,改派一名女將、副總理兼基建部長比恩科絲嘉(Elzbieta Bienkowska;相中)。由於候任歐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極欲下屆歐委會的女性專員數目不能少過現屆的9人,但各成員國不多理會,因此他以給予要職來吸引成員國提名女性,受此政策優惠下,比恩科絲嘉目前盛傳會成為6名副主席的其中一人。 這意味波蘭在歐盟佔據的要職、影響力罕有地高,波蘭人視之為外交勝利,亦反映出波蘭近年在歐盟圈外交的努力。

先否決後擴權?

 政治果然一天也嫌長。慶幸在8月初蘇格蘭獨立公投第一場辯論後沒有寫下po,當時其實想說:獨派面臨困局,因為「舉證」責任在獨派一方,他們要說服選民獨立後經濟穩定,尤其是是否使用英鎊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有十分高的難度。 大概1個月,形勢便突然扭轉,7日《星期日泰晤士報》發佈的YouGov民調顯示,獨派領前統派2個百分點(不計沒意見者為51%VS49%),是任何主流民調中首個顯示公投有機會通過獨立(不計獨派自己做的民調)。突然之間,在公投還只有10天的情況,「舉證」責任在統派一方。

量寬不量寬?德國德拉吉有分歧

 繼6月初的會議後,歐洲央行事隔3個月在9月5日又有重大舉動,包括(竟然可以)再減息,標準利率由已低無可低的0.15厘再降至0.05厘,以及正式宣佈推出資產抵押證券(ABS)購買計劃,以及宣佈會再推出擔保債券(covered bond)購買計劃。 在6月時, 詳細寫了負利率 (指另一個利率央行存款利率,今次再減至負0.2厘)。歐洲經濟目前面對什麼問題,以致歐央行要再出手,同樣可以看上次的po,因為幾乎一樣,除了數據更差--第2季GDP零增長,通脹再跌至0.3%。這篇po主要寫另一項貨幣政策:QE的疑惑。

英國極右終見曙光

N年前寫過,英國極右政黨一直沒市場,儘管在歐洲議會有議席,但在國內,不只國會,連地方議會都沒有議席(註明:當時)。不過,多年零議席後,極右勢力或者「苦盡甘來」,或者快將見到黎明的曙光(或是英國政壇的黑暗前夕?)。 英國疑歐派保守黨議員Douglas Carswell(照片右,照片來自《衛報》;左為UKIP黨魁法拉奇Nigel Farage)在28日意外宣佈退黨,轉投主張英國脫離歐盟的極右政黨英國獨立黨(UKIP)。最叫人意外的是,Carswell以選民當年選他可能部份原因是他屬於保守黨為由,因此同時宣佈即時辭職,並會代表UKIP參與補選。如果他勝出補選,將為UKIP以至整個極右勢力在下議院來零的突破。

摩洛哥女移民 改組最大贏家

(法新社照片) 法國政府在26日傍晚公佈了新內閣名單,若只計部長、不包括類同副部長的「國務秘書」的話,變動其實不大,最主要的變動、受注視的上位新星,以上3張照片已包括了:(由左至右)本週41歲生日的文化通訊部長佩勒琳(Fleur Pellerin)、36歲的經濟工業及數碼部長馬克隆(Emmanuel Macron),以及36歲的國民教育、高等教育及科研部長貝嘉心(Najat Vallaud-Belkacem),其中出生於摩洛哥的貝嘉心是這次最大的贏家。

法國社會黨兩派攤牌

法國政壇25日大地震,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左,照片來自Le nouvel Observateur)早上突然宣佈內閣總辭,然後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又立即宣佈委任他組成新一屆內閣。 這次政府震動明顯是瓦爾斯不滿經濟部長蒙特堡(Arnaud Montebourg,右)在23、24日接連出招,公開抨擊法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因此透過內閣總辭迫走蒙特堡,而蒙特堡,以及另外2名同屬黨內較左翼的文化通訊部長菲莉佩蒂(Aurelie Filippetti)和教育科研部長亞蒙(Benoit Hamon)亦率先宣佈不會重返內閣。

加沙戰爭「來到法國」(二)

 盡快把之前遺下的一些續篇寫下。 之前寫過以巴問題來到法國就會與國內的族群問題、經濟/階級問題及反猶太主義歷史混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法國問題。 但另一方面,「搞事」的不只是親巴勒斯坦一方,親猶太人(即在法猶太社群)中,也有一些是「搞事」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法國「保衛猶太聯盟」(LDJ),一些人過去一、兩個月要求法國政府把這個組織取締。

大麻

同一件東西,放在不同國家地區的媒體/社會,可以變成不同的議題。 近日台港藝人柯某某及陳某某(其實我不太明白,為何中國的電視台播放有關「疑犯」招供的片段,把當時人「打格仔」/馬賽克,但之後又肆無忌憚公開其姓名,那些格仔打來幹啥??)涉嫌吸食大麻(或其他毒品),在中港台媒體,把這種行為說成十惡不赦,但記得我去年還在南美洲,看著當地媒體每當報導大麻/毒品時,討論的是合法化問題。事實上, 哥倫比亞總統前幾天前才表示,考慮把大麻藥用合法化 。這牽涉到大麻/毒品在不同地區涉及到的不同歷史和背景。 上面是來自維基百科有關各地對大麻是合法、非刑事化、非法但不多執行或非法的地圖。我不會鼓勵各位吸食大麻,我不覺得這有什麼「cool」,但真的要吸食的話,也請找個合法的地方去試。(但我頗懷疑:北韓竟然是大麻合法??)

8個你要認識的英國首相

英國郵政在13日宣佈,將在10月發售首套以英國首相為題材的紀念郵票,紀念首相辦公室成立200週年,當中包括了8位過去逾200年來被視為有影響力的首相(圖片來自BBC,請點擊放大)。當中,你又認識多少個呢?他們又何以「在位時具影響力」(英國郵政的說法)到英國郵政要挑選他們呢?以下作出介紹。

有關留言

之前在新浪網誌(還有多少人記得??)很多人投訴對垃圾留言把關不力,來到Blogspot又發覺對垃圾留言把關太嚴...... 近日久不久發現一些留言被當作垃圾留言對待,而且是打得很長的--奇怪地,似乎留言很長,Blogspot便會當作是垃圾留言。 之前處理時不小心把一些出現了的留言當作是重覆了的留言而刪掉了,幸好大部份都可以找回重貼一次。 網主會盡量不時看看垃圾留言,當中有沒有被誤作垃圾留言的情況。

GDP政治

(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學院INSEE大樓;法新社照片) 歐盟多國在14日相繼公佈第二季GDP數字,非常惡劣,歐羅區整體沒有增長,更令人意外的是最大經濟體德國竟然萎縮0.2%,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就連續第2季沒增長。 GDP統計數字除了代表一地的經濟狀況,在歐羅區,這數字同時十分政治化,因為歐盟對成員國的財赤限制是以相對於GDP的比率來計算,如果GDP較預期差,基數小了,同一個財赤值相對的比例便高了--而這正是法國面對的問題。

挪威三文魚又遭抵制

俄羅斯政府在7日正式公佈反制西方制裁的措施詳情,這次主要是食品入口,除了美國和歐盟,有向俄國實施制裁的加拿大、澳洲和挪威都受影響,食品清單亦十分廣泛。 這篇po想說的是挪威三文魚/漁業。在香港,如有留意的話,近期有一些標語為「挪威三文魚.帶你去避暑」的廣告。這其實是挪威漁業在全中國推出的推廣活動,理由是中國之前變相抵制挪威三文魚,因此挪威在今個暑假發起這個campaign,重奪生意。我在網上找不到香港廣告的照片,上面是北京的巴士,由於押韻關係,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宣傳口號是「帶你避暑去」,只有香港(相信是)因為要遷就廣東話而變成「帶你去避暑」。

保守黨步向「後卡梅倫年代」

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右,來自BBC影片)在6日「突然」宣佈,會尋求出戰明年大選,以重返下議院。大家即時想到的是:他大概是想做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的接班人。 由此,保守黨以至英國政壇已開始為「後卡梅倫年代」作準備,各路人馬已摩拳擦掌,目前來看只有三大--或兩大人選有力角逐,分別是約翰遜和內政大臣文翠珊(Theresa May,左)。財相歐思邦(George Osborne)也被視為有力角逐的人選,但勝算遠不及前兩人高。 諷刺的是,卡梅倫今年只有48歲,但大家已在討論他的繼任人選!

一次大戰100週年

比利時Liege市今天(4日)將舉行第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紀念活動,十多國歐洲領袖將會出席,而如果大家主要看英國傳媒的話,他們、以至英國政府都會把焦點放在8月4日的活動。 與此同時,法德兩國在3日舉行了一戰100週年紀念活動,上面是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和德國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在當天出席活動時的照片。 大家有留意的話,其實早在6月底各大傳媒已開始報導一戰爆發100週年的活動,我也有寫過 一篇po ,而7月底又有一輪有關一戰爆發的報導,例如教宗方濟各借一戰爆發100週來呼籲以巴、烏克蘭等各地停止戰爭。究竟為什麼好像天天都是一戰爆發100週年?

不懂程式語言 21世紀文盲?

 (愛沙尼亞小學程式編寫課的情況;BBC影片) 歐盟數碼事務專員克魯絲(Neelie Kroes)和教育專員雅絲里奧(Androulla Vassiliou)在7月25日致函28個成員國的教育部長,呼籲提高青年的科技教育工作,她們其中特別提及的技能是程式編寫(coding--我沒譯錯吧?),建議各國在中小學課程設立程式語言課。 網主看到這個建議,不禁問:難道在21世紀,不懂程式語言(如我),已是新文盲?不過,聽過不少朋友的兒女,一、兩歲已可以自己用平板電腦瀏覽資料及玩遊戲,又覺得:幾歲學程式編寫,有何奇怪?

西班牙加泰領袖破冰失敗

 (圖片來自El Mundo網站影片) 西班牙首相拉霍伊(Mariano Rajoy,左)和加泰羅尼亞區長馬斯(Artur Mas,右)30日在首相府會面,是二人約一年來首度會晤,被視為今年11月9日「9N」加泰獨立「諮詢投票」前,雙方化解危機的最佳時機。 二人會面超過2小時,但最終都是各說各話,拉霍伊重申地區獨立公投是非法,「加獨公投」是「不能發生,不會發生」,而馬斯就重申會堅決進行,公投有巨大民意基礎,他們已有日期、有問題,一切準備就緒,並警告如果不能在合法框架下進行,有關加獨問題將「進入下一、亦可能是最後的階段」。

加沙戰爭「來到法國」(一)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在加沙(Gaza)的戰爭似乎短期內難以結束,全球各地都有示威,要求以色列盡快停止轟炸加沙。 有關加沙衝突的歷史,各位可找其他文章。本網誌較想寫的是,以巴衝突、對以巴衝突take side時,放入歐洲的環境下,變成了另一個議(問)題。尤其是法國,環顧歐洲,只有法國的反以/撐以示威釀成衝突,亦只有法國政府禁止了部份反以示威。

另類對俄制裁

 還有多少人記得「尤科斯」(Yukos;上面照片來自俄新社)這個名字?這間公司曾是全俄羅斯最大的石油企業,其CEO霍多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亦曾是俄羅斯首富,但自從霍多科夫斯基跟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不和後,當局便開始不斷查他和尤科斯的欺詐、逃稅等經濟罪行,弄至霍多科夫斯基身敗名裂,被判入獄,尤科斯也被弄至破產消失,資產強行被國企瓜分,其中最大得益者是Rosneft。 霍多科夫斯基去年底也獲普京特赦釋放了,原以尤科斯會正式成為歷史名詞,但荷蘭海牙一個法庭的裁決又把這間公司帶回現在--法庭裁定,俄羅斯政府當年是以政治理由強行弄散尤科斯並充公資產,因此俄羅斯政府需要向尤科斯原有的股東賠償500億美元(3900億港元/1.5萬新台幣/3094億人民幣)。 正值俄羅斯跟西方關係緊張,美歐不斷因烏克蘭問題對俄加緊制裁,難怪俄羅斯國會議員Vladimir Pligin,這是另一種制裁俄羅斯的方式。

香港示威「影響全球名牌銷售」

(LV香港店;照片來自維基百科Kent Wang攝) 法國股市在25日大挫1.8%收市,其中拖累法股的是全球最大奢侈品公司LVMH(即擁有名牌路易威登LV的公司),股價大跌6.8%,原因是LVMH在24日收市後公佈業績,遠較預期為差,而且是全面疲弱,各類產品以至各個市場都不如理想。 其中,耐人尋味的是,LVMH的財務總監Jean-Jacques Guiony在分析員電話會議中提到,香港的示威是公司業績受影響的原因之一,因為示威導致少了中國遊客在香港購物,其中,5月打後的香港銷情明顯放緩。香港的情況最少要數月才穩定下來,甚至未來幾季都會放緩。

意參院強行剪布 百議員離席抗議

[安莎通訊社照片] 意大利參議院的審議工作在24日出現混亂,大概100名反對派參議院離席抗議,並由國會遊行到總統府,要求總統納玻里塔諾(Giorgio Napolitano)接見。 事緣反對派「拉布」,提出超過7800項修訂動議,希望阻止參院改革法案,但支持法案的政黨的黨鞭開會後,議長格拉素(Pietro Grasso)決定「剪布」,出動俗稱「熊陷阱」(tagliola)的權力,限制議員發言時間,目標是8月8日就原議案表決,趕及在暑假休會前完成審議。

歐盟對外政策「西北風化」

歐盟對俄的所謂「強硬」政策繼續是雷聲大雨點小,在馬航客機遭擊落,歐洲不少國家大肆抨擊俄國支持烏克蘭武裝份子導致這次慘劇下,歐盟各國外長在22日開會,討論對俄制裁,結果是沒有新措施推出,各國只能同意增加把更多俄羅斯人列入制裁名單,並指示歐盟執委會草擬「第3階段」制裁措施。而前者,也不能在22日公佈,新人名要待24日才能公佈到。 歐盟內部就對俄制裁的爭拗,焦點、或是最具象徵意義的是法國對俄出售2艘「西北風級」(Mistral)兩棲突擊艦(上面照片來自法新社),法國明顯不願意這宗交易受影響。這惹來一向對俄最強硬的立陶宛批評,總統格里包絲凱蒂(Dalia Grybauskaite)表示,是時間停止歐盟政策的「西北風化」(Mistralisation),要向恐怖主義說不,不點名批評法國不阻止俄羅斯的態度,跟英法二戰前對希特拉的綏靖政策無異。

法式情調示威

原本想寫週末期間法國有2場抗議以色列攻擊加沙的示威演變成騷亂,寫寫法國/歐洲跟以巴衝突的關係,但尋找資料,卻發現上面這張照片,就不如寫寫有法國示威吧。 上面的照片由《解放報》攝影記者Laurent Troudé拍攝,是19日在Barbès市的示威情況。大家從新聞(如果有報)應該會看到一堆「阿拉伯樣子」的青年男子,身穿T恤/內衣/赤裸上身和牛仔褲,向警察擲物或焚燒雜物的畫面。又或者,各地的示威衝突,大家都應該覺得是一班青年(香港的術語是「廢青」)在跟警察衝突。因此,上面是一個中年男士、穿的西裝骨骨,還要有一個「斜孭袋」,顯得異常格格不入。有外國人笑說:這真的十分法國式。

鬥spin

 (趕往阿姆斯特丹機場打聽親友消息的情況;路透社照片) 馬來西亞航空今年十分倒霉,3月才有一宗客機離奇失蹤,仍遠遠未處理好,7月又來一宗客機疑似遭擊落事件,兩宗都不是一般機件故障可以解釋的事件。 而這次MH017墮落,肯定較MH370失蹤更多陰謀論,因為事件發生在烏克蘭東部的衝突區,而且衝突各方已開始或明或暗地在spin(「影響輿論/公眾意見」)。可惜的是,無論如何spin,機上大概300條人命都不能由死spin生。

一籃子人選考慮

16日的歐盟峰會結果是頗浪費時間的峰會。當然,峰會還有討論對俄制裁等問題,但在最重要的歐盟重要職位人選方面,完全沒有決定,8月30日再開會討論。甚至有消息指出,整個會議連正式討論人名也沒有,指是圍繞一些大原則。意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還向記者表示,他已跟主持會議的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說,如果能夠只需要發個SMS就結束了的討論,下次不要開峰會,大家可以省回搭飛機的成本--然後還補充:anyway,當時送生日禮物給默克爾(Angela Merkel)賀壽吧!(上面照片來自歐盟)

急需一個女人

 歐盟在16日又會舉行特別峰會,決定歐盟三大職位中餘下的兩個。今次焦點是,歐盟各國要確保,三大職位中,至少有一個是女人出任,現在問題是:究竟會是誰?會是哪一個職位? 目前估計,很有可能歐盟外長(正確名稱為「高級代表」)繼續由女人擔任,現在主要是意大利外長莫姬莉妮(Federica Mogherini,右)和保加利亞籍的歐盟國際援助、人道援助及危機應對專員佐姬娃(Kristalina Georgieva,左)之爭。

容克出線的意義(2):雙速歐洲開始形成

第二篇文章離 第一篇 超過一週才動筆,連容克(Jean-Claude Juncker;照片來自歐洲議會網站)也已在15日獲歐洲議會高票通過,已成為候任歐盟執委會主席了。 上一篇文章提及,「容克之爭」可看成2011年歐洲財政協議大攤牌的延續,因為某程度上,自從2011年年底,繼貨幣聯盟後組成財政聯盟,而且又是有些國家可以不加入後,這種有些歐盟國家「越來越緊密」,有些則不「越來越緊密」,或慢一點「越來越緊密」,已成定局。 當時我有一篇很短、近乎沒內容的po ,題為「雙速歐洲正在形成」,那麼,現在可以說,雙速歐洲已開始形成。

勝在夠沉悶

[據聞是2014世界盃這次德國的非正式主題曲--因為是德國電視台ARD採用的主題曲,由Andreas Bourani主唱,名為Auf Uns] 儘管不少香港人喜歡德國足球隊,但我也聽過不少人說討厭德國隊,最大罪狀是:悶。他們覺得德國隊比任何頂級國家隊都更像機械人,不要說巴西,可能連意大利、阿根廷、西班牙等都踢得出自己的風格,每個球員可表現出自己的性格,德國卻只有精準。 然而,德國這次奪得世界盃,很多人正正歸功於德國整體訓練足球員的體制以至國家隊夠持之而久,夠一致。

明尼路悲劇vs貝洛奧里桑奇跡

上一篇遊記提及,1950年世界盃巴西在最後一場比賽敗在烏拉圭腳下的「馬拉卡納悲劇」(Maracanazo)對巴西歷史--不只足球,還包括社會以至政經--有極重要的意義,要知道這歷史,才能理解這次巴西1比7大敗的「明尼路悲劇」(Mineirazo)對巴西社會的意義。 同樣地,要知道西德在1954年世界盃的「伯爾尼奇跡」(Wunder von Bern)這段歷史,才能理解德國7比1大勝對德國的意義。德國幾份報章,例如上面的《柏林晨報》,9日頭條標題便是「貝洛奧里桑奇跡」。

另一個馬拉卡納?

(馬拉卡納球場) 之前,巴西人說起國家足球傷心史,必定提及里約熱內盧的馬拉卡納球場(Macarana),現在應加入貝洛奧里桑(Belo Horizonte)的明尼路球場(Mineiro)--儘管事前被看低一線,但巴西在四強竟以1比7的恥辱比數敗在德國腳下,巴西人很難釋懷。 巴西號稱足球王國,是唯一一個五奪世界盃、亦未曾缺席世界盃決賽周的國家。諷刺的是,相對於其他足球強國,巴西卻是2次主辦世界盃,2次都不能在主場捧盃。 借此趁機po第一篇巴西遊記--巴西足球。

容克出線的意義(1):當歐盟不再「越來越緊密」

終於動筆寫6月底歐盟峰會、容克(Jean-Claude Juncker)獲提名歐盟執委會主席的影響(希望可以在世界盃閉幕前po第一篇巴西遊記!)。有關整個爭拗的來龍去脈,如果沒有跟開這個blog或我的Facebook,可看看 這篇文章 --但小心,很長的。 遲遲未有動筆,除了懶及私事繁忙外,另一個原因是,若撇除factual消息外,有關影響/意義,其實我之前也差不多全都寫過。除了是自誇「神機妙算」外,另一個原因是,今次「容克之爭」可看成2011年歐洲財政協議大攤牌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