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假期期間閱讀英國《衛報》一篇文章The future of Britain’s libraries: why lattes and Wi-Fi are nothing to fear,夾敘夾議,談及英國一個官方委員會在12月中發表的報告,提及英格蘭的圖書館要繼續在21世紀生存,便要跟上時代步伐,例如「在舒適、一般商店水準(retail-standard)的環境提供WiFi,附上咖啡、沙發和洗手間這類一般的設施,並提供新的服務」,務求令圖書館成為「充滿活力並具吸引力的社區樞紐」。 英國傳媒用上較通俗的比喻,便是「圖書館要變成好像星巴克」,當地文化界也在討論,圖書館是否這樣做才能生存?或者,圖書館作為一個空間,其意義、功能是什麼?
捷克11月17日慶祝推翻極權政府的天鵝絨革命25週年,但首都布拉格的居民第二天一覺醒來,卻發現反抗捷共政權的象徵被「破壞」--「連儂牆」由原本一片塗鴉,突然變成全幅牆重油成白色,上面只寫著「牆已結束」(Wall is Over--明顯是玩約翰連儂的名句之一「War is Over, if you want to」;上面照片為路透社照片)。 不過,當天連儂牆已「重生」,一些藝術家帶頭重畫代表愛與和平的塗鴉。
16日的歐盟峰會結果是頗浪費時間的峰會。當然,峰會還有討論對俄制裁等問題,但在最重要的歐盟重要職位人選方面,完全沒有決定,8月30日再開會討論。甚至有消息指出,整個會議連正式討論人名也沒有,指是圍繞一些大原則。意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還向記者表示,他已跟主持會議的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說,如果能夠只需要發個SMS就結束了的討論,下次不要開峰會,大家可以省回搭飛機的成本--然後還補充:anyway,當時送生日禮物給默克爾(Angela Merkel)賀壽吧!(上面照片來自歐盟)
上一篇遊記提及,1950年世界盃巴西在最後一場比賽敗在烏拉圭腳下的「馬拉卡納悲劇」(Maracanazo)對巴西歷史--不只足球,還包括社會以至政經--有極重要的意義,要知道這歷史,才能理解這次巴西1比7大敗的「明尼路悲劇」(Mineirazo)對巴西社會的意義。 同樣地,要知道西德在1954年世界盃的「伯爾尼奇跡」(Wunder von Bern)這段歷史,才能理解德國7比1大勝對德國的意義。德國幾份報章,例如上面的《柏林晨報》,9日頭條標題便是「貝洛奧里桑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