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7月, 2015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英揆移民政策向意取經 研究引入「阿爾巴尼亞計劃」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星期一訪問意大利,跟意大利總理梅露妮(Giorgia Meloni)主要討論移民問題, 他表示,工黨政府有意研究意大利的「阿爾巴尼亞模式」,作為「務實」阻截英倫海峽偷渡的措施之一 。

腐朽中的永恒之城

羅馬市市長馬里諾(Ignazio Marino)28日改組市政府高層,揚言會是羅馬市市政的轉捩點。是否羅馬市的轉捩點,不得而知,但至少這位外科醫生出身的市長希望這是他從政的轉捩點,因為羅馬市政烏煙瘴氣,令馬里諾面對巨大壓力,如果短期內不能解決問題,隨時烏紗不保。

自爆年薪的記者

BBC中國新聞總編輯Carrie Gracie(上面為BBC影片截圖)近日跟台灣總統馬英九做了一個專訪,Gracie本身在英國都有點名氣,不妨寫幾句。

新聞傳媒需要有國籍嗎?

培生(Pearson)宣佈把《金融時報》出售予《日經新聞》的公司,曾在FT工作的BBC經濟新聞編輯Robert Peston在Twitter寫道:「雖然FT一直認為,英國應從容面對外資購買英國資產,但我仍對FT不再是英國報紙感到極度悲傷。」 這令我反思:全球化下,有沒有「全球新聞傳媒」?還是,大家仍想看一份自己國家/地區/城市的報紙(或網媒)?

獨派聯合出戰地選 加獨爭議又再升溫

加泰羅尼亞(Catalonia)獨立爭議近日又再升溫,事緣目前加泰區執政黨「民主聚合」(CDC)與在野「共和左翼」(ERC)等獨派政黨和民間組織20日宣佈,將在9月27日的加泰地區議會選舉合組單一名單出戰,名為「Junts pel Si」(英文譯作Together for Yes,中文或可硬譯作「一起說是」),名單中主要人物還在當天的記者會(上面照片來自CDC的fb)表示,如果JS名單在選舉中獲大多數,新一屆加泰區議會將單方面宣佈獨立,不理西班牙中央政府。由於JS確有機會勝出,還要是獲過半數,因此加泰獨立(危機)隨時迫在眉睫。

部長Twitter搞外交

上一篇文章談判歐洲政客用Twitter來談政事,但那篇文章所談到的,仍可算是在歐洲以外地區也會出現的情況,尤其用社交媒體來跟民眾打交道這方面,美國、香港或台灣都有。然而,有兩方面,是歐洲較獨有的--1、社交媒體可以是十分官方的消息發放渠道,尤其歐盟;2、在Twitter也可以搞外交。

部長Twitter談政事

歐洲近日不斷就希臘債務問題召開財長會議及峰會,有人問過我:為何歐洲政客會在Twitter作出重要宣佈?這是一個很好的觀察。 12日至13日的歐元區峰會,未開會前, 馬耳他總理在Twitter發表對希債問題的看法,愛沙尼亞總理不用一分鐘就「回推」他,寫到「我同意」 ;又或者,峰會有協議時,未正式公佈,比利時首相米歇爾(Charles Michel)已急不及待在Twitter打上「Agreement」(據報當時連簽字也未進行),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也是在Twitter正式宣佈峰會達成協議。總之,不少歐洲政客是頗擅長使用Twitter,而且是用在頗正經的事務上,不是普通的「事後感想」。

歐洲家變

歐元區領袖開了17小時的峰會,相信應該破了歐盟的紀錄。歐盟峰會原本習慣只開一天,但近年已開始習慣開兩天,但通常是分開兩節,而且談完全不同的題目。通宵會議也試過,但連續17小時不眠不休地開會,印象中真的未試過。 同樣未試過的是惡劣的氣氛和態度。有分歧、激辯,是試過的,爭吵,也試過的,例如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持續數年的「手袋拍枱外交」明擺著是要吵架,但去到新一代鐵娘子默克爾(Angela Merkel)表明「你不如離開吧」,而且是針對一個成員國,而非單純就一個議題跟所有成員國討論,這種僵持,卻是歐洲戰合整合史從未見過。

巴爾幹的種族陰影

今年是波斯尼亞內戰(1992-95)中的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大屠殺20週年,有關紀念活動在7月11日進行。為向波斯尼亞伸出橄欖枝,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決定出席紀念活,但當他獻花時,被大批波斯尼亞穆斯林擲石追打,令他要在保安保護落荒而逃(上面照片來自法新社),據報他的眼鏡還打爛了。事件顯示,儘管南斯拉夫內戰已經束約20年,但巴爾幹半島內的種族關係仍十分緊張。

(潛在)希臘脫歐紀念日:7月12日

希臘可能脫離歐元區,2012年炒作過一次,今年說了近半年,所謂希臘債務談判的「死線」也「死了」好幾次。當以為這場戲還會拖下去,或者希臘、歐盟和其他歐元國家都會盡量拖延,即使希臘「脫歐」,也不會有一個明確時刻、只會「慢性」「脫歐」之際,8日的歐元區峰會卻給了大家一條終極死線:7月12日召開歐盟28國緊急峰會,如果沒有協議,那就代表希臘「脫歐」,那天將是首個歐元區國家脫離歐元區的紀念日。

如何說服逾3億人撥款給希臘?

對過去5個多月希臘債務談判的看法part 2。正如上一個po所說,拯救希臘(以及愛爾蘭和葡萄牙)與IMF之前拯救其他國家,有一點很不同,那就是IMF並非唯一、甚至並非主要債權人,債權人還包括了其他18個歐元區成員國,而這18個成員國不只是富有的德國和法國,還包括了較希臘窮的國家,例如斯洛伐克等。 不應完全抹殺拯救方案是否有效、還是令希臘經濟雪上加霜的討論,也不應抹殺這些拯救是否救銀行多於救希臘人的討論,但現實是,在希臘拯救方案的框架下,若只一味側重「金融界搶掠希臘」或「全球化令希臘受苦」的論述,無補於是,也不切實際。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你有信心以這套論述,說服其他18個歐元區成員國的選民,游說他們支持再向希臘撥款、或放寬對希臘的緊縮要求嗎?

連容克也罵走時

希臘債務談判超過5個月,也未有好好寫過對此的看法,要麼只是寫寫更新,要麼就連寫都不想寫,因為只是口水,而且經常有變卦,寫了也不知道24小時後會否情況又變了。適逢7.5公投,那麼就分開2個po,總結一下自己的看法。畢竟,過了公投,無論結果如何,整個形勢也完全不同,之後的評論要根據不同的大環境作出。 對於這5個月的談判,網主的立場是批判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政府的,尤其對傳統左翼那種教條式批評債權人,不敢恭維(利申:網主政治立場是中間偏左)。從微觀來看,當最支持希臘、以擅於幕後談判而不會公開動真氣見稱的的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也沉不住氣公開大罵齊普拉斯時,就知道齊普拉斯已四面樹敵,連可以做朋友的也變成敵人,談判結果,可想而知。

奇型怪狀的選票

希臘7月5日舉行公投,是該國1974年決定軍政府倒台後是否重迎王室的又一次公投,但這次公投舉行之倉卒,令公投安排本身已是另一笑料。例如上面的選票,一個選民能否正確作出抉擇?

少數派政府的邏輯

拖了很久,現在才寫。丹麥6月18日舉行了大選,自由黨(Venstre,正確譯法應是「左翼黨」,儘管這是右派政黨)黨魁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上面左,照片來自路透社)在29日正式就任首相,事隔4年後再當首相。拉斯穆森第二內閣是少數派一黨政府,只有自由黨入閣,而且僅掌控179席中的34席,是70年代初以來最弱勢的政府,亦是丹麥史上第二弱勢的政府。內閣連首相有17名大臣,即是自由黨有一半議員要同時兼顧大臣和議員的職務,十分忙碌。 於是,大家很好奇:為什麼出現少數派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