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部長Twitter搞外交

上一篇文章談判歐洲政客用Twitter來談政事,但那篇文章所談到的,仍可算是在歐洲以外地區也會出現的情況,尤其用社交媒體來跟民眾打交道這方面,美國、香港或台灣都有。然而,有兩方面,是歐洲較獨有的--1、社交媒體可以是十分官方的消息發放渠道,尤其歐盟;2、在Twitter也可以搞外交。

有關第一點,科技強如美國,其政府也不會如此以社交網絡來當作很正式的公告途徑。相對下,歐盟是有有關社交媒體使用的指引,當中分三層:
1、政治優先項目的溝通;
2、持份者和宣傳的溝通;以及
3、官員個人使用。

第3點純粹是表明,官員若上任前本身已有一個活躍戶口,就要分清那只是個人意見,不是官方意見。至於第2點,有點類似政客跟選民溝通拉票,或政府的軟性宣傳,各地都會有。倒是第1點是其他地方、包括很多歐洲國家的政府,都很少存在的。

第1點的意思,就是上一篇文章文首中,圖斯克宣佈19國達成一致協議的做法。圖斯克的前任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試過在一次峰會中先用Twitter宣佈達成協議,不久後開記者會作出宣佈,然後由其下屬向傳媒發放全部資料。在該峰會後,基本上歐盟峰會和歐元區財長會議的宣佈方法都是依這程序進行。

根據該指引,歐委會專員、各部門首席發言人和各部門的Twitter戶口的命名,都有很嚴格的規定,以確定這是歐盟官方帳戶,例如圖斯克是有兩個Twitter戶口,一個是歐洲理事會主席的戶口,另一個是他自己本身的戶口。不過,看回新一屆去年就任的歐委會專員,似乎有關名命的指引有點不太適用,因為上一屆是2009年就任,當時還未算十分流行使用Twitter,但本屆的,不少在就任前已有自己的Twitter戶口,而且是用來發佈之前所任職位的訊息,所以有些專員是把簡介改做現職位,就當作是專員的官方戶口,代表歐盟官方立場。

另有一點很奇怪的是,歐洲政客中,有些是會用Twitter來跟其他官員溝通的。我不太熟悉美國政治,印象中很少聽到美國政客間會用Twitter來溝通。在這方面,必須強調,這是Twitter,不是Facebook。儘管fb已「抄了」不少Twitter的功能,但論網上溝通,始終Twitter(或新浪微博)這類社交媒體較具溝通功能,因為只要回覆,對方既可知道有回覆,又可同時讓自己的「追隨者」知道自己作出了這個回覆,fb暫時未造到這點。

實際上,論「散播」政見,在西方,Twitter其實較fb更重要,只是香港人高度集中使用fb,不多用Twitter或微博。Twitter怎樣用,大陸的網民應該較清楚,印象中大陸較流行微博,fb這類社交媒體不多見。台灣情況就不太清楚了。

上一篇文章提及馬耳他和愛沙尼亞總理之間的對話,便是一例。另外一種對話是「罵戰」,試過有歐洲官員與美國的經濟學者就歐洲經濟問題展開Twitter辯論,你一言我一語,吸引不少網民特地「跟隨」他們來「看戲」。

再極端的例子是本篇po文首的截圖--2013年,時任瑞典外相比爾特(Carl Bildt)在Twitter寫了「邀請@夏偉林本月稍後來斯德哥爾摩.很多時商討.歐洲與世界」,時任英國外相夏偉林(William Hague)又真的在Twitter覆他說「感謝邀請.很高興如你建議8月底造訪」。而且,英國官方的說法,的確是「比爾特與夏偉林在Twitter對話時,向夏偉林正式提出訪問邀請」。至於這個對話是否有外交官背後先做了準備,就不得而知了。

Twitter上作出官式訪問邀請,有點極端,但歐洲政客、尤其外交官,很喜歡用Twitter跟自己的counterpart(對口單位?)溝通,以聯絡感情。當大家一開始使用Twitter時,一般第一個tweet是類似「大家好,我有Twitter帳戶了,很高興日後在這裏跟大家互動」,這類測試一下自己是否懂使用的tweet,這時候,其他已有Twitter戶口的政客就會「跟隨」,以示自己很留意對方的動態,並會送上一個歡迎tweet,大概是「@(對名戶口)歡迎」,情況跟一般商業,當你的客戶公司中,你的對口單位有新職員上任,你會發一個電郵或撥一個電話問候,建立關係,日後合作時會順暢一點。

提起比爾特,當然要花一、兩段來談談他,因為他被公認為全球最擅長使用科技來推動政策和外交的政客,水準已達神級,連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也被比下去。我2007年已寫過他,當時仍是網誌年代,寫的是他重返內閣後,仍很喜歡用網誌來發表政見並跟選民溝通。時代真的變遷了,8年後再寫他,已是講Twitter。事實上,根據美國的官方說法,美國總統第一次用電郵跟外國政府領袖通訊,就是90年代克林頓(Bill Clinton )回覆當時是瑞典首相的比爾特。

比爾特用網誌/Twitter談政見、搞外交,有什麼的特別地方?特別之處是,比爾特的網上發佈,糅合了個人生活感受、嚴肅政治發表、與一般網民互動和與其他高官溝通這4個元素,暫時未見到全球有誰能夠在同一社交平台同時做到這4點。

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說,一般成功使用社交媒體來推動政見的人,一定是有寫報刊專欄的能力,除了易懂外,發佈訊息不能全部都是硬繃繃的政見,要有一些跟政見完全沾不上邊、但能反映個人政治意識風格的個人生活,這樣才能吸引大家「追隨」。不過,要做到訊息易懂,並非全部,首先有時發出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發帖,可能會惹來民眾反感。另外,當有這類軟性訊息後,如果真的要發放一些十分嚴肅的「硬訊息」,仍要讓人覺得是認真的。兩者兼具並有平衡,不是易事。

此外,要好像比爾特般跟網民及其他高官在社交媒體上有互動,那就更加要本身真的很喜歡使用這媒介。美國就很明顯是有一個團隊來應付(我就不信希拉里Hillary Clinton真的如奧巴馬那麼喜歡使用Twitter),但比爾特則明顯是自己回覆

喜歡的話,可以看看這篇文章,比爾特去年年初仍是外相時,曾出席TED Talk,講述他心目中的「數碼外交」理念。對他來說,隨著數碼年代帶來fb、Twitter等這類平台,革新的不只是政客/政府/外交官對公眾發放訊息、影響公眾想法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連人與人之間、一國民眾與另一國民眾之間的溝通方法也革新了,我們如何塑造出對其他國家的看法,也不同了,他認為應利用這種改變,提高民眾在外交的影響,才算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重要變革。

[二之二]

留言

  1. 很可讀, 謝謝分享。 寫這麼多辛苦了! ^_^. 現在時代是不同了,其實不僅是在政府部門,就是在很大的公司內部,變革也正在發生。 FB, Twitter,G plus 可能一般大眾比較熟悉, 不太為人知道的還有為企業定制的社交軟件,比如 IBM 的 Connections。 大企業也想借助新興社交媒體打破傳統等級桎梏, 使得企業內部溝通更為順暢。 我的東家也有用這些。 不過東家高層發布什麼重要官方消息還多是寫 blog 的,然後就會出 Twitter 或者 FB 消息,鏈接那個 blog。 歐盟官員直接用 Twitter 發布重要消息更前衛, 哈哈。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

德俄領袖近2年首通電話 普京:協議以「最新領土現實」為基礎

德國總理蕭凌志(Olaf Scholz) 近2年來首度跟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對話約一小時 ,要求俄羅斯結束對烏克蘭的侵略,從烏克蘭撤軍,必須展示出願意跟烏克蘭和談,以達至「公義和持續的和平」。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