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拖了很久,現在才寫。丹麥6月18日舉行了大選,自由黨(Venstre,正確譯法應是「左翼黨」,儘管這是右派政黨)黨魁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上面左,照片來自路透社)在29日正式就任首相,事隔4年後再當首相。拉斯穆森第二內閣是少數派一黨政府,只有自由黨入閣,而且僅掌控179席中的34席,是70年代初以來最弱勢的政府,亦是丹麥史上第二弱勢的政府。內閣連首相有17名大臣,即是自由黨有一半議員要同時兼顧大臣和議員的職務,十分忙碌。
於是,大家很好奇:為什麼出現少數派政府?
其實,少數派政府在北歐三國丹麥、瑞典和挪威是常態(另一北歐國家芬蘭卻是另一極端,over-majority政府才是常態,意思是當中有一個甚至兩個政黨離開,內閣仍控制國會過半數;而理論上,正常應是只要有一個政黨離開,內閣立即失去國會過半數議席),其中丹麥應是三國中最極端的一個,二戰後超過八成時間是少數派政府執政,至少80年代初後至今都是少數派政府,而且丹麥不見得因此要經常更換首相和提前大選。
今次是提前了3個月大選,但這是前首相托寧-施密德(Helle Thorning-Schmidt)自願的,而非因再不能執政而提前大選;再看首相在任年份,托寧-施密德做了近4年,拉斯穆森自己之前做了2年,再上任、自由黨的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做了8年,再上上任、社民黨的拉斯穆森(Poul Nyrup Rasmussen,是的丹麥連續3任首相共18年都叫做拉斯穆森)做了8年,其上任、保守人民黨的舒呂達(Poul Schlüter)做了近11年首相,可見丹麥過去30多年政局十分穩定。
藍營vs紅營
再說丹麥朝野的想法前,要先說丹麥政壇踏21世紀後的邏輯--至少在二戰後,丹麥所有政壇都可被分為右派「藍營」和左派「紅營」,近10多年,丹麥政壇有個不成文規定:究竟左派還是右派執政,要先看藍營和紅營各自整體的議席數目,佔優的陣營則由當中傳統大黨的黨魁出任首相,帶頭組閣。
所以,今屆大選,最大黨其實是社民黨,且得票率和議席數目都有所增加,但紅營整體議席較藍營少,因此組閣權落在藍營手上,反而社民黨上屆大選是第二大黨,得票和議席都減少,但紅營議席較多,因此社民黨可組閣。自由黨的情況一樣,該黨上次是最大黨,但被迫下台,今次反而議席數目大減13席,得票率由近27%跌至不足20%,且變成第三大黨,連極右人民黨(DF)也不及,自由黨卻因為藍營議席較多,而且大家、包括DF自己都未有心理準備由DF做首相,所以變成自由黨組閣。
在野黨的想法
一個政黨,其終極目標,是帶動政策有實質改變,執政、當官,只是手段,並非目的,如果毋須執政也可帶動政策改變,落實政綱,向自己的支持者交代,那就毋須執政。能夠做到大臣,直接控制一個政府部門,當然是最直接、最有效改變政策,但同時,縱觀全西歐,執政黨一般會在下一次大選流失選票,一個政黨就要在這兩者之間做取捨。在丹麥(以至全北歐),國會相對較強勢,其委員會草擬政策的能力很強,對於政黨來說,毋須入閣,也可留在委員會的階段對政府的草案/政策建議作出很大修訂,那麼,如果組閣階段,不能確保新政府的整體政策方針符合自己的政綱,那就倒不如做反對派,留在國會審議階段來影響政策。
相對,執政黨亦很理所當然,不希望有太多政黨入閣,以免政府的施政方針被沖淡。這就要提到丹麥各政黨之間相處的模式。
大概在80年代開始,丹麥的政黨是異常務實。這不只是社民黨、自由黨這類中間主流政黨,連一些極X政黨都十分務實,例如DF,其立場政網是極右,十分極端,但其行為十分務實,一去到國會談判桌,該黨也只是「做交易」,不會堅持自己所有政綱都被落實,否則提出不信任動議、把政府拖垮。
執政黨的想法
這種政黨互動模式,讓執政黨有討價還價的空間,根據不同議題來在國會組成不同的多數派。例如今屆自由黨政府,在移民問題會跟DF做交易(例如外相已宣佈,與德國邊境重設邊境檢查),在經濟問題上跟另外兩個藍營政黨合作,在歐盟問題上,一方面跟DF合作,支持英國與歐盟重新檢討英歐關係,但在防止丹麥「脫歐」時,自由黨一定要跟社民黨合作,反制DF。
上屆社民黨政府更加明顯,托寧-施密德執政途中,其中一個較左傾的政黨中途離閣,表面上政府弱勢了,但不少人都覺得,托寧-施密德之後的執政反而順暢了,因為社民黨及其執政盟友社會自由黨較中間路線,沒了較左傾的政黨,政府可以跟一些藍營政黨合作,推出該兩個執政黨較想推出的政策。甚至社民黨與DF是可以在福利政策合作的,DF是反對自由黨削減福利的政策的。
這又要看相關執政黨(尤其是首相領導的政黨)平日、包括在野時,是否廣結人緣。要做到不同議題組成不同多數派,前提是執政黨可以各政黨都能做交易,如果因為本身在其他問題有爭拗到互相之間有心病,就不可能與該黨合作。如果執政黨可做交易政黨的選擇不多,變相令那些在野黨的談判籌碼增加,甚至變相擁有否決權;相反,執政黨可做交易的在野黨選擇越多,政府的談判籌碼就越高,因為可以隨時walkout,跟其他政黨做交易。
和諧中的對抗
這令人覺得丹麥政黨似乎十分和諧。但丹麥政壇也有對抗的一面,只要看看各政黨都可分成藍營和紅營,就知道丹麥政壇的二元對立十分嚴重。然而,也正是這種對抗的性質,反令丹麥少數派政府能夠生存,因為即使少數派政府跟另一陣營的政黨合作,同一陣營的政黨也不會因此把現政府拉下馬,因為這意味另一陣營的政黨上台。例如,即使自由黨政府在歐盟問題跟社民黨合作,但DF是不敢因此對自由黨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因為後果是社民黨上台,DF及任何屆時投票反對政府的藍營政黨就會成為藍營支持者的罪人,一想到這點,DF及另外兩個藍營政黨就會乖乖支持自由黨政府。
不過,又話說,僅控34席的政府,以丹麥的標準來說,仍是罕有的弱勢,上一個如此弱勢的政府只維持了約18個月就垮台。因此,很多人都覺得,拉斯穆森第二內閣不會捱到很長時間。亦難怪《經濟學人》形容,「勝選」上了台的拉斯穆森前路艱辛,反而「敗選」下了台、但個人民望仍高企的托寧-施密德政途前景較拉斯穆森還要光明,即使她辭去丹麥社民黨黨魁一職,以她在國際政壇經驗,大量重要國際組織領袖位置等著她。
延伸閱讀:
去年說過的瑞典少數派執政經驗:共識政治的極致
於是,大家很好奇:為什麼出現少數派政府?
其實,少數派政府在北歐三國丹麥、瑞典和挪威是常態(另一北歐國家芬蘭卻是另一極端,over-majority政府才是常態,意思是當中有一個甚至兩個政黨離開,內閣仍控制國會過半數;而理論上,正常應是只要有一個政黨離開,內閣立即失去國會過半數議席),其中丹麥應是三國中最極端的一個,二戰後超過八成時間是少數派政府執政,至少80年代初後至今都是少數派政府,而且丹麥不見得因此要經常更換首相和提前大選。
今次是提前了3個月大選,但這是前首相托寧-施密德(Helle Thorning-Schmidt)自願的,而非因再不能執政而提前大選;再看首相在任年份,托寧-施密德做了近4年,拉斯穆森自己之前做了2年,再上任、自由黨的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做了8年,再上上任、社民黨的拉斯穆森(Poul Nyrup Rasmussen,是的丹麥連續3任首相共18年都叫做拉斯穆森)做了8年,其上任、保守人民黨的舒呂達(Poul Schlüter)做了近11年首相,可見丹麥過去30多年政局十分穩定。
藍營vs紅營
再說丹麥朝野的想法前,要先說丹麥政壇踏21世紀後的邏輯--至少在二戰後,丹麥所有政壇都可被分為右派「藍營」和左派「紅營」,近10多年,丹麥政壇有個不成文規定:究竟左派還是右派執政,要先看藍營和紅營各自整體的議席數目,佔優的陣營則由當中傳統大黨的黨魁出任首相,帶頭組閣。
所以,今屆大選,最大黨其實是社民黨,且得票率和議席數目都有所增加,但紅營整體議席較藍營少,因此組閣權落在藍營手上,反而社民黨上屆大選是第二大黨,得票和議席都減少,但紅營議席較多,因此社民黨可組閣。自由黨的情況一樣,該黨上次是最大黨,但被迫下台,今次反而議席數目大減13席,得票率由近27%跌至不足20%,且變成第三大黨,連極右人民黨(DF)也不及,自由黨卻因為藍營議席較多,而且大家、包括DF自己都未有心理準備由DF做首相,所以變成自由黨組閣。
在野黨的想法
一個政黨,其終極目標,是帶動政策有實質改變,執政、當官,只是手段,並非目的,如果毋須執政也可帶動政策改變,落實政綱,向自己的支持者交代,那就毋須執政。能夠做到大臣,直接控制一個政府部門,當然是最直接、最有效改變政策,但同時,縱觀全西歐,執政黨一般會在下一次大選流失選票,一個政黨就要在這兩者之間做取捨。在丹麥(以至全北歐),國會相對較強勢,其委員會草擬政策的能力很強,對於政黨來說,毋須入閣,也可留在委員會的階段對政府的草案/政策建議作出很大修訂,那麼,如果組閣階段,不能確保新政府的整體政策方針符合自己的政綱,那就倒不如做反對派,留在國會審議階段來影響政策。
相對,執政黨亦很理所當然,不希望有太多政黨入閣,以免政府的施政方針被沖淡。這就要提到丹麥各政黨之間相處的模式。
大概在80年代開始,丹麥的政黨是異常務實。這不只是社民黨、自由黨這類中間主流政黨,連一些極X政黨都十分務實,例如DF,其立場政網是極右,十分極端,但其行為十分務實,一去到國會談判桌,該黨也只是「做交易」,不會堅持自己所有政綱都被落實,否則提出不信任動議、把政府拖垮。
執政黨的想法
這種政黨互動模式,讓執政黨有討價還價的空間,根據不同議題來在國會組成不同的多數派。例如今屆自由黨政府,在移民問題會跟DF做交易(例如外相已宣佈,與德國邊境重設邊境檢查),在經濟問題上跟另外兩個藍營政黨合作,在歐盟問題上,一方面跟DF合作,支持英國與歐盟重新檢討英歐關係,但在防止丹麥「脫歐」時,自由黨一定要跟社民黨合作,反制DF。
上屆社民黨政府更加明顯,托寧-施密德執政途中,其中一個較左傾的政黨中途離閣,表面上政府弱勢了,但不少人都覺得,托寧-施密德之後的執政反而順暢了,因為社民黨及其執政盟友社會自由黨較中間路線,沒了較左傾的政黨,政府可以跟一些藍營政黨合作,推出該兩個執政黨較想推出的政策。甚至社民黨與DF是可以在福利政策合作的,DF是反對自由黨削減福利的政策的。
這又要看相關執政黨(尤其是首相領導的政黨)平日、包括在野時,是否廣結人緣。要做到不同議題組成不同多數派,前提是執政黨可以各政黨都能做交易,如果因為本身在其他問題有爭拗到互相之間有心病,就不可能與該黨合作。如果執政黨可做交易政黨的選擇不多,變相令那些在野黨的談判籌碼增加,甚至變相擁有否決權;相反,執政黨可做交易的在野黨選擇越多,政府的談判籌碼就越高,因為可以隨時walkout,跟其他政黨做交易。
和諧中的對抗
這令人覺得丹麥政黨似乎十分和諧。但丹麥政壇也有對抗的一面,只要看看各政黨都可分成藍營和紅營,就知道丹麥政壇的二元對立十分嚴重。然而,也正是這種對抗的性質,反令丹麥少數派政府能夠生存,因為即使少數派政府跟另一陣營的政黨合作,同一陣營的政黨也不會因此把現政府拉下馬,因為這意味另一陣營的政黨上台。例如,即使自由黨政府在歐盟問題跟社民黨合作,但DF是不敢因此對自由黨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因為後果是社民黨上台,DF及任何屆時投票反對政府的藍營政黨就會成為藍營支持者的罪人,一想到這點,DF及另外兩個藍營政黨就會乖乖支持自由黨政府。
不過,又話說,僅控34席的政府,以丹麥的標準來說,仍是罕有的弱勢,上一個如此弱勢的政府只維持了約18個月就垮台。因此,很多人都覺得,拉斯穆森第二內閣不會捱到很長時間。亦難怪《經濟學人》形容,「勝選」上了台的拉斯穆森前路艱辛,反而「敗選」下了台、但個人民望仍高企的托寧-施密德政途前景較拉斯穆森還要光明,即使她辭去丹麥社民黨黨魁一職,以她在國際政壇經驗,大量重要國際組織領袖位置等著她。
延伸閱讀:
去年說過的瑞典少數派執政經驗:共識政治的極致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