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8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普京首開名評Navalny:願釋放他惟換囚前對方死亡

俄羅斯總統大選結束投票後不久, 高票連任的普京星期日晚舉行勝選記者會 ,首度點名提及納凡尼(Alexei Navalny),表示自己願意釋放他,跟西方換囚,可惜未來得及落實,對方便已死亡。

歐洲眼中的華為

自從華為「公主」孟晚舟12月1日在加拿大被捕,面對引渡到美國後,究竟應否視華為為威脅國家安全、在必要時候會替中國政府做事,成為不少大陸以外地方所討論的問題。美國肯定在不斷向各國施壓,要求禁用華為的設備,不過,歐洲似乎不這樣想,他們更多從商業角度去考慮——無論是反對禁止、還是支持禁止。

有限期的鈔票

大家到外地旅行,或是工作一段短時間,會否花剩一些當地鈔票,帶回家,想著日後有機會再到當地時可以再使用呢?如果這是瑞士的話,就要小心,因為瑞士法郎鈔票是有限期的,政府早前提出法案,建議廢除「鈔票限期」,但結果邦聯上議院(由州指派代表組成的議會,不是全民直選的那一議院)在26日 大比數否決這項提案 ,維持瑞士鈔票在一定限期後變廢紙的做法。

克里米亞爭拗續集:亞速海之爭

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刻赤海峽(Kerch Strait)發生軍事衝突,俄軍指摘烏軍船隻闖入俄水域,向其開火並扣押了3艘烏軍船隻。俄烏就刻赤海峽的爭拗已發生至少超過1年,互相指罵的語氣在過去數週不斷升級。這個問題是俄羅斯2014年奪取了克里米亞半島後必然會出現的爭拗,涉及亞速海(Sea of Azov)的控制權,而爭拗在俄羅斯建了克里米亞大橋後加劇。

君子報仇 16年未晚

隨著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已宣佈不會在12月的黨大會上尋求連任CDU黨魁,CDU黨員屆時需要選出新黨魁。暫時有3人已表態將會角逐,當中最令政壇意外的是默茨(Friedrich Merz),因為他已離開政壇9年,而且他與默克爾有個人恩怨,如果他真的成功為自己的政治生涯覓得第二春,將會十分戲劇性。

遠東地選失利 普京陣前換將

俄羅斯政府在26日宣佈,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照片左)撤換遠東的濱海邊疆區(Primorsky Krai)政府代理首長,由薩哈林州(Sakhalin Oblast,即庫頁島)州長科熱米亞科(Oleg Kozhemyako,照片右,照片來自克里姆林宮)暫代。出身自濱海區的科熱米亞科已表明會參與該區首長選舉的「第3輪投票」,顯見俄羅斯政府這次是要出動一名重量級政客,來保住這個在遠東極具戰略價值的地區的執政權,確保政府的遠東政策順利執行。

攤牌了(二)

7月,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右圖片)強行逼內閣同意她的「Chequers Plan」脫歐方案, 我曾寫了「攤牌了」 ,指出她終於要與保守黨內的「硬脫歐派」攤牌。在20日,輪到歐盟及其他27個成員國跟她攤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左圖片;圖片來自ITV截圖)公開表示,Chequers Plan內有關日後歐英貿易關係及愛爾蘭邊境問題的部份「並不可行」,要求英國修改方案,還訂出限期,必須在10月18日的歐盟峰會上確認到歐英有很大機會達成協議,他才會在11月加開另一場峰會來確認達成協議,否則便不會有11月峰會。

歐版一帶一路出爐

歐盟對外事務高級代表莫姬莉妮(Federica Mogherini,照片左)和運輸專員Violeta Bulc(照片右,照片來自歐委會)19日召開記者會,公佈歐盟的「連接歐亞戰略」,講述歐盟對加強歐洲與亞洲這兩大洲連繫的戰略。雖然莫姬莉妮在記者會上多番否認,但無可避免外界一定視之為歐盟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回應,要在歐亞大陸搶回話語權。

德國情報首長明升暗降

德國政府18日公佈了一項公務員人事調動,國內情報機關「憲法保護局」(BfV)局長馬森(Hans-Georg Maaßen,照片左,照片來自德國第一台)調職,將「擢升」為內政部其中一名國務秘書,職級類似英國的常任秘書。 這項任命需要勞煩3個執政黨的黨魁開會決定,因為馬森正陷入嚴重政治爭議,社民黨(SPD)要求撤換他,基社盟(CSU)要求讓他留任。這次爭拗又再反映,移民政策爭議令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日益變成「跛腳鴨」。

性侵以外——教會在愛爾蘭的惡行

教宗方濟各在25和26日訪問愛爾蘭,是39年來第一個訪愛的教宗,他在26日出席了一場彌撒,就神父性侵兒童的問題道歉,並請求天主和大家寬恕。愛爾蘭國營廣播機構RTE 這篇分析 形容,方濟各訪問期間為性侵醜聞道歉,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很多人早已預期,但他同時就教會在愛爾蘭的「機構性濫權虐待」也作出道歉,則很少人預計得到。 所謂「機構性濫權虐待」,是指除了性侵問題以外,教會(或其他天主教組織)在愛爾蘭也曾涉及大量不同惡行,只是神父性侵兒童的情況在較多地方也被揭發過,較為普遍,因此較受外國關注,但教會在愛爾蘭也捲入其他醜聞,同樣牽動愛爾蘭社會的人心。在這裏介紹一下,上述分析中提及的3宗:「工業學校」醜聞、「瑪達肋納洗衣店」醜聞、以及「母嬰之家」醜聞。

50年後

8月21日是捷克斯洛伐克遭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國家派兵逼使結束布拉格之春的50週年,現已變成兩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都有多項紀念活動,但令捷克(政府)尷尬的是,目前兩大領袖都與捷共或俄羅斯——亦即當年布拉格之春落幕一事中的「加害者」——有千絲萬縷的關係。50年過去,但布拉格之春在目前捷克政壇更有現實意義。

多山城市 命脈大橋

下面翻譯了英國記者Nicholas Walton就熱拿亞(Genoa)塌橋事件替英國天空新聞台網站撰寫的文章 Bridge tragedy is an economic disaster in the making ,講解熱拿亞的獨特地理,以及倒塌的莫蘭迪大橋(Ponte Morandi)對熱拿亞以至全意大利亞有多重要。他曾就熱拿亞的歷史著書,文章最有趣的是,他以一個因為妻子來自熱拿亞而經常往那兒探親家的經歷,來講述他對熱拿亞的看法。

意大利塌橋慘劇背後的公路營運商

上面這張圖片,是意大利公司Atlantia今年股價走勢,在16日大跌了22%。這間公司的名字,你或者未聽過,但它是近日全球其中一宗焦點新聞中的主角之一。意大利熱拿亞(Genoa)一條橋樑在14日倒塌,Atlantia正是這條橋樑的營運商,過去3天不斷遭政府抨擊,事件引起意大利人憤怒,公司面對嚴峻危機,股價也難免急速下墜(意大利15日是假期,因此股價要到16日才全面反映慘劇的影響)。 網主作為香港人,突然覺得差不多整條沙中線的工程也出了亂子,港鐵的股價也只是分開幾天、斷斷續續才累積跌了10%以下,真是走運!!!

真正脫歐大臣

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趁國會放暑假前最後一天工作,在24日通知國會,她調整了政府就脫歐的工作分配,政壇立即覺得:只上任兩週的脫歐大臣藍韜文(Dominic Raab,截圖右)被貶職了,真正脫歐大臣是羅賓斯(Olly Robbins,截圖左,圖片為BBC影片截圖)。 說的不是換了脫歐大臣,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毋須又再為內閣官員另外譯名。

攤牌了

這篇文章在英國脫歐大臣戴德偉(David Davis)在8日深夜宣佈辭職後上載,但大部份內容其實是在這個消息之前已打好,包括標題也是之前已擬定好——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的內閣在6日開了一整天的「Chequers莊園內閣會議」後,終於提出脫歐建議。套用BBC政治新聞編輯的說法,那就是文翠珊「選邊站了」。而結果是她傾向軟脫歐。「硬脫歐派」有人發難,是十分正常。

打救默克爾?

為期2天的歐盟峰會今天(28日)展開,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文首為美聯社照片,來自DW網頁)在任13年來,一向是焦點,是左右峰會主要決定的關鍵人物。她在這次峰會同樣是焦點,但形勢卻掉轉了:她在國內面對嚴峻的倒台危機,其餘27國領袖需要,究竟應否在移民問題幫她一把?

移民問題爭拗升級 德聯盟黨面臨分家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面臨執政超過12年來最嚴峻的下台威脅,「聯盟黨」(die Union)內兩黨——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CDU)及其姊妹黨基社盟(CSU)——因為移民問題的分歧,出現42年來最激烈的爭拗,德國政壇甚至開始觀望,兩黨會否分家,不再共組單一國會黨團,結束自1949年以來一直的合作。

馬其頓國號問題(暫時)達成協議

希臘與「FYROM」政府12日晚宣佈就「馬其頓國號問題」達成協議,這個在國內自稱「馬其頓共和國」但在國際上被逼要稱為「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簡稱FYROM)的國家同意,把自己的國家名稱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Northern Macedonia),簡稱「北馬其頓」。

ECB醞釀結束買債 正值意國準備增開支

我上個星期寫過,歐盟預算專員歐廷格(Guenther Oettinger)稱「(大意)當金融市場因為民粹政府上台而大波動後,意大利選民就會懂得如何投票」,這說法引起非議。 如果說得這麼露骨,說得一副訓話的口吻,還要是一名歐盟機關高官這樣說,當然會引起「外國干預意大利內政」的感覺。然而,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的動向,的確是意大利政府作出財政經濟政策決定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歐洲央行快將考慮結束購買國債,就突顯出這點,而時機也十分巧合。

政壇生還者爭霸戰

西班牙國會在1日通過對首相拉海(Mariano Rajoy,照片右)的不信任動議,並同意由工社黨(PSOE)黨魁山齊士(Pedro Sanchez,照片左;照片來自法新社)即時接任首相,是西班牙民主化43年來首次通過不信任動議。在這次政治角力中,兩名主角有一個共通點:拉海和山齊士都被西班牙政壇形容為「生還者」,因為他們帶領自己的政黨時,都面對過多次嚴重挫敗,如果是其他人的話,這些挫敗中任何一個都足以令人要立即辭去黨魁職務,甚至從此絕跡政壇,但拉海和山齊士卻一直能繼續保持高位至今。

教選民如何投票 歐盟專員惹反彈

意大利政局目前十分混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必須在今年內再舉行大選,各大政黨已經重新進入競選狀態,大家的發言完全進入戰鬥格。就在此時,歐盟預算專員歐廷格(Guenther Oettinger,影片截圖左)竟然說,當意大利金融市場動盪,意大利人就會知道不應讓民粹主義者上台。此話引起意大利全國政壇強烈反彈,歐盟執委會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及歐盟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匆匆公開表示不認同歐廷格的說法,歐廷格也要即日道歉,強調無意不尊重意大利人。

本週開始直飛香港 愛爾蘭要避開英國

既然說開愛爾蘭,不如再寫另一件關於愛爾蘭、而且跟香港人更有切身關係的事情——6月2日起,一間因為我不想直接幫他們賣廣告而無謂開名的航空公司(下簡稱「因航」),正式開始來往香港與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直飛航班服務,每週4班,航程大概13小時。

愛爾蘭放寬墮胎限制了,北愛呢?

愛爾蘭在25日進行公投,結果以大概2比1的比率,大比數通過放寬墮胎的限制,愛爾蘭總理華拉卡(Leo Varadkar)形容這是「寧靜革命」。愛爾蘭共和國的社會出現了「寧靜革命」,大家很自然地問:北愛爾蘭呢?

Eurovision中的巴西歌手

2018年Eurovision由以色列的Netta勝出,是該國自1998年憑一名變性人歌手奪魁後,再度勝出歐洲歌唱比賽,比賽如果在明年放在耶路撒冷舉行,而且以巴/以色列—伊朗關係未有緩和的話,恐怕又會出現政治爭議。 這篇文章反而想寫一項華文讀者未必為意的一點——在電視觀眾投票期間,上屆冠軍Salvador Sobral唱出去年得獎作品時,是跟Caetano Veloso合唱的。Veloso是巴西殿堂級歌手,Eurovision出現一名巴西歌手,可說是繼以色列今年勝出、澳洲近年可以開始恒常參賽後,進一步把大家對Eurovision以至「歐洲」的地理想像擴闊。

塞浦路斯Beyonce VS 以色列MeToo

2018年Eurovision在12日晚上於葡萄牙舉行,在開始前不足24小時,這裏根據賠率推測的勝算,由大熱門到大冷門介紹一次進入了決賽的26首歌曲。

俄羅斯領袖重新使用國產專車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7日就職,開始第4個總統任期,儀式其中一個賣點是新的總統專車首度亮相(上面照片來自俄羅斯政府),而且還要是國產貨。

Factcheck:芬蘭「基本收入」試驗還未結束

大概一個星期前, BBC報導了芬蘭政府不追加撥款,把目前的「基本收入」試驗擴大 。在英國都有香港傳媒互相「參考」(或曰「新聞要齊」)的風氣下,很多英國傳媒都「跟進」(或純粹抄BBC)報導,而輾轉相傳下,卻變成「芬蘭基本收入試驗失敗告終」。 有華文傳媒依據當時的英國傳媒說法而作出類似報導時,我沒有為意,只在再過一、兩天後,在臉書專頁貼了處理這個計劃的機構KELA的英文 新聞稿,強調這個試驗會如期進行至2018年年底,與海外傳媒的說法不同 。不過,過了一個星期,我仍在社交媒體看到有人寫上「芬蘭基本收入實驗失敗結束」之類,那麼,看來有需要寫一篇文章來釐清網上的誤解。

如何挨到2020?

來自中央政府執政黨人民黨(PP)、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區區長Cristina Cifuentes(圖為RTVE影片截圖)在25日宣佈辭職,直接理由是她在2011年涉嫌在超市高買的影片流出,但她過去一個月已陷入騙取碩士的醜聞,當地傳媒都批評她早應下台,而且現在以高買影片作為辭職的理由是錯誤。

對待一帶一路 歐洲漸趨負面

去年5月中國舉行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當時我寫了"據報歐盟多國拒絕簽署論壇中有關支持自由貿易的聲明。這個現象反映的問題「可大可小」" 。「可小」,是因為歐盟國家正式簽署文件表態支持一帶一路,也不見得會有具體措施去落實歐中在一帶一路的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然而,問題是,過了一年,我去年所說的「可大」問題卻發生了。

聯手美國炸敘利亞 英法今向國會解釋

英國與法國參與了美國在上星期六(14日)轟炸敘利亞的行動,但這次行動各自在英法國內都有一定爭議,碰巧兩國國會今天(16日)都會召開會議,辯論這次行動,政府將要面對充滿質疑的議員,當中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圖片左,衛報照片)面對的壓力較法國的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圖片右,法廣照片)為大。

華諜監視海外藏民 瑞典起訴全球首宗

瑞典檢察部門在星期三(11日)宣佈,起訴一名49歲藏族男子,指控他在2015—17年間,替中國政府監視流亡瑞典的藏族難民,把他們的一舉一動向中國政府報告。如果罪名成立,最高可判入獄4年。 這相信是全球第一宗針對中國政府在海外監視逃亡出中國的人士。相信很多香港人都不會為意,中國政府有這種行動,還要十分廣泛——儘管大家再想一想的話,應該也不會感到奇怪。

臉書允全球適用GDPR 歐盟私隱法勝一仗

過去兩天,全球其中一個熱門話題是臉書老闆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前往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就8700萬用戶的個人資料可能被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非法使用一事接受議員質詢。其中一個討論焦點是歐盟的《總資料保護法規》(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不少美國議員似乎都認為引入類似GDPR法例是加強個人數據保障的好方法,其中眾議員Gene Green提問時,朱克伯格首度提出會把GDPR適用範圍擴至全球用戶(上面截圖來自Gene Green推特上的 影片 )。臉書近日的醜聞及聽證會,令GDPR的全球知名度大大提高,連負責推出並執行此法規的歐盟司法、消費者及性別平等專員尤露娃(Vera Jourova)也說要感謝朱克伯格幫手宣傳。

美國出拳打擊經濟 俄願面對百年孤寂

俄羅斯金融市場星期一、二(9、10日)連續兩天大混亂,股市滙市重挫,盧布兌美元兩天內跌了超過7%,主要原因是美國上星期五(6日)宣佈對俄加推經濟制裁,而且是至少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最強硬的制裁,對俄羅斯經濟有一定潛在負面影響。 而且,制裁似乎只是美國近期連環打擊俄羅斯的行動的一部份,美國以至西方跟俄羅斯的關係低處未算低,較克里米亞爭拗時更糟糕。俄羅斯「國師」蘇科夫(Vladislav Surkov)便揚言,俄國4個世紀的「西遊記」已經告終,準備好面對百年——甚至200、300年的「地緣政治孤寂」。

德國新內閣 最緊要年輕

本文主要來自DW的報導Germany: Merkel's next cabinet shows youth trend,但不是直譯。如果想閱讀原文而不再關讀下面的話,可按 這個鏈結 ,而毋須點擊「閱讀更多」。

意大利大選 北聯盟南五星

遲了一個星期才寫意大利大選。聯盟黨(Lega,正式稱為北方聯盟,但該黨在今次大選刻意避用「北方」一字)及五星運動(Movimento 5 Stelle)兩個非主流政黨(或大家慣稱的「民粹」政黨)成為大贏家,聯盟黨擊敗貝盧斯科尼的意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首度成為全國最大右派政黨,而五星運動更獨自成為單一最大黨,得票超過3成,執政中左民主黨就跟貝老一樣成為大輸家。 除了政黨之間的強弱,這次大選另一個受關注的趨勢是,南北結果南轅北轍,以聯盟黨為首的右派聯盟近乎在全部北部地區成為最大派系,只有德語人為主的南提羅及上圖左上角的Valle d'Aosta(灰色區域)是例外;南部卻是五星橫掃,愈南邊,該黨得票就愈高,甚至有一半

北極太暖,所以歐洲太凍?

儘管3月已到,應是北半球春季伊始,但歐洲多地由2月底起的過去數天一直處於嚴寒狀態,例如羅馬事隔6年來首度下雪。大家都很關注歐洲大雪天氣及相關民生影響,較少人留意( 儘管也不是沒有人談及 )的現象是,北極附近同期其實十分溫暖,較歐洲還和暖,甚至氣溫超過零度(本文全部用攝氏)。 原來,這2個現象是有關連的。

CDU保守派新星入閣

CDU黨魁兼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25日宣佈了會委任哪6名CDU成員進入默克爾第4內閣(如果SPD通過與CDU/CSU合組新一屆政府的話),其中最受矚目的任命是37歲副財長 施潘 (Jens Spahn;本文照片全部來自ARD)出任衛生部長。

「歐盟怪獸」升職

歐盟執委會在21日有重要的公務員人事調動,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照片右)宣佈,由於歐委會最高級公務員、歐委會秘書長要求退休,因此他擢升自己的幕僚長(即歐委會主席辦公室主任)澤勒邁爾(Martin Selmayr,照片左,照片為2016年歐盟官方照片)接替該職,任命下月生效,令澤勒邁爾成為歐委會的大內總管,管理歐委會超過3萬名員工。

「小默克爾」將任基民盟秘書長

德國執政黨基民盟(CDU)有重要人事調動,黨魁兼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宣佈,提名外號「小默克爾」的沙爾州(Saarland)州長AKK(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左上照片)出任黨秘書長,預料在26日的黨大會正式確認任命,被視為安排AKK接棒做下任黨魁兼總理的一步。

《環時》「認證」文翠珊對華務實

代表著中國極右民族主義思潮的官媒《環球時報》發表社評「中英合作遮不住,雜音碎念風帶走」,並在英文版發表內容大致一樣(但不是逐字直譯)的社評Sino-UK partnership transcends media mudslinging over human rights,內容大致是讚揚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訪華3天期間,都沒有就人權或香港問題「教訓」中國,專心討論中英經貿等各方面的合作,未有理會西方媒體事前要求她「說出幾句讓中國人不那麽舒服的話」的要求(英文版是說「sidestepped the topic」,topic指human rights)。

納粹罪行史爭拗——當以色列碰上波蘭

當兩個出名麻煩難纏的民族/國家硬碰的話,情況都可以很麻煩的。上星期五(1月26日),波蘭眾議院通過法案,把說出「波蘭死亡營」或任何將納粹德國罪行歸咎於波蘭的行為列為刑事罪行,違者可罰款或判囚3年。(有關此事,可看 轉角國際 ) 以為這樣已經夠狠嗎?對這條法案極度憤怒的以色列,其 國會作出反制措施,提出修改法例,把波蘭上述法例列為在以色列的刑事罪行,最高可判囚5年。

歐洲央行展開換班

歐元區財長22日召開會議,其中一項重要議程是,正式接受下任歐洲央行副行長的提名,接替今年5月任期屆滿的康斯坦西奧(Vítor Constâncio),為為時2年的歐洲央行領導層大換班揭開序幕,其中最重要的換人是明年10月底任期屆滿的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

從駿馬到掛毯——馬克龍的象徵外交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上星期訪華時,向習近平送出一匹共和國衛隊駿馬,令外界意外,也引起外界對他送出這份禮物有什麼含意有不同猜測。 當然,他未必會是想用他自己在大陸的慣用譯名「馬.克.龍」來「玩gag」 ,但如果認為沒有很深含意,只是隨便選一份看來很貴重的禮物,又或者只涉及很簡單的意味的話,你大概太看輕馬克龍。 馬克龍在18日訪英,與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而英國傳媒在17日已事先張揚,他在峰會上將宣佈,同意首度借出「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圖片來自BBC),在英國展覽。這被視為向英國送出的極大厚禮,因為這是英國人一直夢寐以求想得到的,也可反映馬克龍的文學及歷史造詣,他十分擅於透過一些極具歷史含意的象徵來發放訊息、對外示好。

西巴爾幹入盟又受打擊

16日傳出科索沃的塞爾維亞族主要政客伊萬諾維奇(Oliver Ivanovic, 上面照片來自自由歐洲電台 ) 被暗殺身亡的消息 。這件事件來得很不是時候,因為剛巧塞爾維亞及科索沃原定當天在歐盟調停下,在布魯塞爾進行會談,嘗試讓雙方關係正常化。對上一次類似會談已是去年3月,而消息傳出後,塞爾維亞的代表團立即離開會議室並回國,不參與會談。 另一個「剛巧」是,今年上半年的歐盟輪任主席國是保加利亞,該國定出在上半年要做的其中一件事,正是推動西巴爾幹加入歐盟的進展。

「瘋狂的」伊斯坦堡建運河

伊斯坦堡已經是一個被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切割成分為亞洲部份及歐洲部份的城市,已有一個航運繁忙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但土耳其政府在15日宣佈,將在伊斯坦堡市歐洲部份修建運河,名為伊斯坦堡運河(Kanal Istanbul),揚言要跟埃及的蘇彝士運河(Suez Canal)及中美洲的巴拿馬運河齊名。 在一個已有天然航道連接兩個海的城市建運河,十分夢幻,猶如在新加坡興建運河;而且,運河將把伊斯坦堡歐洲部份再分成兩部份,東部會變成一個島!難怪總統埃爾多安(Tayyip Erdogan)在2011年首度披露計劃興建這條運河時,也稱這是個「瘋狂計劃」。

法式女性主義

上星期,法國女星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等100名法國女士在《世界報》發表聯署文章,批評#MeToo運動過火,可能打擊60年代所爭取的性解放,重回以前女性身體是禁忌的年代,也可能造成寒蟬效應,令文藝作品出現審查。 這篇文章挑戰政治正確,還要有全球知名的嘉芙蓮丹露聯署,當然引起全球哄動。對網主來說, 在哲學科是高中生必修科目的法國 ,他們的思辯是有其獨特的一套,就算不同意結論,但他們當中是如何推論出有關結論、引用了什麼概念,也值得去欣賞、學習。

馬.克.龍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正在訪華,他向習近平所送的其中一項禮物,竟然是一匹已退休的8歲共和國衛隊駿馬(上面那一匹; 馬克龍在Twitter上載了介紹這匹馬的影片 )。剛巧,他的中文譯名有一個「馬」字,而他在大陸的普遍譯法「馬克龍」又可以解作「馬.克(服).龍」,即「Macron馴服中國(龍的傳人)」——當然,這只是法國人才能想到的gag(梗)。

抗議同工不同酬 BBC中國新聞總編離華

BBC中國新聞總編輯Carrie Gracie(上面為BBC影片截圖)在2015年曾跟當時的台灣總統馬英九做了一個專訪, 我當時寫了一篇短文介紹她。 今天,她當上英國新聞主角——她在7日晚上向BBC受眾發表公開信,表示她已辭去中國新聞總編輯的職務,已經離開中國,返回英國,重當BBC新聞報播員的職務,理由是她以至很多BBC女員工都面對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問題。

歐洲秋冬風暴的名字

英國、愛爾蘭和法國在3號受到強烈風暴「Eleanor」吹襲,德國同日就被強烈風暴「Burglind」吹襲——「Eleanor」和「Burglind」所指都是同一個風暴。在歐洲,這類秋冬風暴是如命名呢?

無可無不可的獨立 捷克斯洛伐克分家25週年

1月1日是「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分家,成為捷克共和國及斯洛伐克兩個不同國家25週年的日子。跟近年歐洲一些鬧得面紅耳赤的獨立爭議不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斯洛伐克獨立,好像是一個很隨意的問題, 直到現在,兩地仍只是有大概四成人支持分家 ,但要說「統一」嗎?即使是支持「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忠支持者都知道:發夢才會有兩地重新合併的一天!

歐洲文化之都

每逢新年,歐盟(以至全球各地)有很多東西都要輪替,例如輪任主席國由上一個半年的愛沙尼亞輪到首次擔任此職的保加利亞。另一項要輪替的是「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今年輪到馬耳他首都瓦萊塔(Valletta)及荷蘭北部省份Friesland的首府呂伐登(Leeuwa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