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在星期二晚的電視辯論說出「俄亥俄州春田市的海地移民正在吃貓、吃狗、吃當地人的寵物」謠言,令春田的海地移民進一步由一個小鎮的市政問題變成全美甚至全球知名的國政議題,無端變成美國移民政策爭議的象徵。
英國與法國參與了美國在上星期六(14日)轟炸敘利亞的行動,但這次行動各自在英法國內都有一定爭議,碰巧兩國國會今天(16日)都會召開會議,辯論這次行動,政府將要面對充滿質疑的議員,當中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圖片左,衛報照片)面對的壓力較法國的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圖片右,法廣照片)為大。
對於英法來說,最大的陰影是伊拉克戰爭,當年美國和英國聲稱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因此出兵,結果兩國事後承認,有關情報及證據可能是假的。在這次敘利亞「疑似」化武襲擊平民事件中,從表面看西方造假的機會較上次伊戰低,但現實是美英法永遠都不可能提出鐵證如山的證據,去證明出現了化武襲擊,以及這次襲擊由敘政府或其相關勢力發動,所以英法兩國政府很難完全釋除國民擔心借「假事件」來襲擊敘利亞的疑慮。
另一個問題是川普(Donald Trump)。對於歐洲而言,如果連伊戰時的美國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都覺得難頂,難以忍受他的西部牛仔及單邊主義外交風格,川普只會更不接受。現在三國聯手,大家只會認為是英法「參與」、「跟隨」美國行動,是美國的跟班,不會有人覺得是三國以平起平坐的身份「一同」決定炸敘。是因為美國決定炸敘而英法也炸敘,如果美國不轟炸的話,英法自己想這樣做也不能。文翠珊和馬克龍都要向國民顯示出,這是他們自己作出的決定,而不是服從「美國的命令」。
馬克龍尤其要面對這個問題,因為法國在二戰後的最高外交原則就是要彰顯自己獨立於美國、並能繼續在全球擁有領導地位。國內極左及極右都批評馬克龍的決定,極左傾向以反戰的角度批判,極右就批評他沒有「獨立」立場。
在這方面,想說一點題外話:川普的冒起其實是對法國極右勢力的很大打擊,因為川普所說所做的,跟法國極右差不多,而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等法國極右領袖在川普當選總統後,只視之為英國脫歐的延伸,竟然走去推崇川普,以對方能上台來證明法國極右也可行,但去年法國總統大選、以至之後一年多走來,卻顯示法國傳統的外交立場及社會取態就是「美國向右走、法國就向左走」,越接近川普,法國人只會覺得選擇法國極右等於認同自己也要跟隨美國路線。除非川普(及其路線)下台並徹底退潮,或者法國極右能找到一套毋須借助川普的論述,以顯示自己所說的並非拾川普牙慧,否則法國極右很難在現有的論述來拓展勢力。
說回本文主題。相對於法國,文翠珊面對的挑戰其實更大,她這次決定的死穴是未經下議院辯論及表決。法理上,英國政府這次轟炸敘利亞是毋須經國會通過動議來授權,因為英國表明這是一次過行動,不會長時間襲擊甚至入侵並推翻敘利亞現政權,但在英國政治的國會至上原則下,這種如此敏感的決定,最好還是要有國會正式授權會較佳。
英國政府的理由是,國會剛好上星期正在休會,16日才復會,而這次轟炸決定必須在短時間內進行,因此決定不尋求國會授權。然而,英國社會、輿論以至國會內都不是壓倒性支持轟炸敘利亞,其中在國會是頗大機會反對轟炸的議員佔多數,畢竟2013年敘利亞也試過化武襲擊,但當時的甘民樂(David Cameron)政府要求對敘動武的議案都被否決,文翠珊政府只是少數派政府,執政保守黨內又有人應該會反對,如果真的要在國會表決的話,有關炸敘的議案應該會被否決。
現在的工黨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是強烈反戰,亦強烈反對英國目前跟俄羅斯對抗的外交政策,在他領導下的工黨會強烈反對並抨擊文翠珊這個決定。而且,他是英國未來首相的潛在人選,文翠珊面對的反對壓力,遠較馬克龍只面對目前看來無上台能力的極右極左為大。(溫和左派及右派都不會反對炸敘。當然,溫和左派及右派都已被馬克龍打殘了)
說了這麼多國內潛在的反對聲音,但文翠珊和馬克龍實際上是非炸敘不可、非跟隨美不可。文翠珊面對脫歐談判下,她要確保英美關係不出亂子。她跟川普近期的關係已轉差,而且轟炸敘利亞是她少數可以接受的川普政策,亦配合她希望西方在間諜中毒案中強硬對付俄國的策略。在貿易等一些重要議題,已經與川普貌合神離,如果連敘利亞這種英美利益已算頗一致的議題,英國都不作出行動支持美國一下,川普會如何看英國呢?
至於法國,敘利亞(以及鄰國黎巴嫩)被法國視為勢力範圍之一,法國要保住全球領導地位,最低限度是先在其「勢力範圍」——即法國前殖民地或保護國、以及歐盟——保持領導地位。從20世紀初一戰後的歷史的角度來看,伊拉克被劃為英國勢力,所以21世紀初伊拉克戰爭,法國可以很瀟灑地拒絕參與並反對美國牽頭的戰爭,撇除道德問題,即使伊拉克真的有大殺傷力武器,入侵了、推翻了伊拉克政權,得益的只有美國和英國,但敘利亞就不同,如果美國行動,法國卻不行動,而最終又真的發現這次化武襲擊由敘政府發動,那麼,川普就會被視為替敘利亞人主持公道,馬克龍就要冒法國在敘勢力消退的風險,而這個風險比現在有限度襲擊所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俄羅斯說過這樣轟炸會有嚴重後果的),肯定更高。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
France24/美聯社報導
對於英法來說,最大的陰影是伊拉克戰爭,當年美國和英國聲稱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因此出兵,結果兩國事後承認,有關情報及證據可能是假的。在這次敘利亞「疑似」化武襲擊平民事件中,從表面看西方造假的機會較上次伊戰低,但現實是美英法永遠都不可能提出鐵證如山的證據,去證明出現了化武襲擊,以及這次襲擊由敘政府或其相關勢力發動,所以英法兩國政府很難完全釋除國民擔心借「假事件」來襲擊敘利亞的疑慮。
另一個問題是川普(Donald Trump)。對於歐洲而言,如果連伊戰時的美國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都覺得難頂,難以忍受他的西部牛仔及單邊主義外交風格,川普只會更不接受。現在三國聯手,大家只會認為是英法「參與」、「跟隨」美國行動,是美國的跟班,不會有人覺得是三國以平起平坐的身份「一同」決定炸敘。是因為美國決定炸敘而英法也炸敘,如果美國不轟炸的話,英法自己想這樣做也不能。文翠珊和馬克龍都要向國民顯示出,這是他們自己作出的決定,而不是服從「美國的命令」。
馬克龍尤其要面對這個問題,因為法國在二戰後的最高外交原則就是要彰顯自己獨立於美國、並能繼續在全球擁有領導地位。國內極左及極右都批評馬克龍的決定,極左傾向以反戰的角度批判,極右就批評他沒有「獨立」立場。
在這方面,想說一點題外話:川普的冒起其實是對法國極右勢力的很大打擊,因為川普所說所做的,跟法國極右差不多,而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等法國極右領袖在川普當選總統後,只視之為英國脫歐的延伸,竟然走去推崇川普,以對方能上台來證明法國極右也可行,但去年法國總統大選、以至之後一年多走來,卻顯示法國傳統的外交立場及社會取態就是「美國向右走、法國就向左走」,越接近川普,法國人只會覺得選擇法國極右等於認同自己也要跟隨美國路線。除非川普(及其路線)下台並徹底退潮,或者法國極右能找到一套毋須借助川普的論述,以顯示自己所說的並非拾川普牙慧,否則法國極右很難在現有的論述來拓展勢力。
說回本文主題。相對於法國,文翠珊面對的挑戰其實更大,她這次決定的死穴是未經下議院辯論及表決。法理上,英國政府這次轟炸敘利亞是毋須經國會通過動議來授權,因為英國表明這是一次過行動,不會長時間襲擊甚至入侵並推翻敘利亞現政權,但在英國政治的國會至上原則下,這種如此敏感的決定,最好還是要有國會正式授權會較佳。
英國政府的理由是,國會剛好上星期正在休會,16日才復會,而這次轟炸決定必須在短時間內進行,因此決定不尋求國會授權。然而,英國社會、輿論以至國會內都不是壓倒性支持轟炸敘利亞,其中在國會是頗大機會反對轟炸的議員佔多數,畢竟2013年敘利亞也試過化武襲擊,但當時的甘民樂(David Cameron)政府要求對敘動武的議案都被否決,文翠珊政府只是少數派政府,執政保守黨內又有人應該會反對,如果真的要在國會表決的話,有關炸敘的議案應該會被否決。
現在的工黨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是強烈反戰,亦強烈反對英國目前跟俄羅斯對抗的外交政策,在他領導下的工黨會強烈反對並抨擊文翠珊這個決定。而且,他是英國未來首相的潛在人選,文翠珊面對的反對壓力,遠較馬克龍只面對目前看來無上台能力的極右極左為大。(溫和左派及右派都不會反對炸敘。當然,溫和左派及右派都已被馬克龍打殘了)
說了這麼多國內潛在的反對聲音,但文翠珊和馬克龍實際上是非炸敘不可、非跟隨美不可。文翠珊面對脫歐談判下,她要確保英美關係不出亂子。她跟川普近期的關係已轉差,而且轟炸敘利亞是她少數可以接受的川普政策,亦配合她希望西方在間諜中毒案中強硬對付俄國的策略。在貿易等一些重要議題,已經與川普貌合神離,如果連敘利亞這種英美利益已算頗一致的議題,英國都不作出行動支持美國一下,川普會如何看英國呢?
至於法國,敘利亞(以及鄰國黎巴嫩)被法國視為勢力範圍之一,法國要保住全球領導地位,最低限度是先在其「勢力範圍」——即法國前殖民地或保護國、以及歐盟——保持領導地位。從20世紀初一戰後的歷史的角度來看,伊拉克被劃為英國勢力,所以21世紀初伊拉克戰爭,法國可以很瀟灑地拒絕參與並反對美國牽頭的戰爭,撇除道德問題,即使伊拉克真的有大殺傷力武器,入侵了、推翻了伊拉克政權,得益的只有美國和英國,但敘利亞就不同,如果美國行動,法國卻不行動,而最終又真的發現這次化武襲擊由敘政府發動,那麼,川普就會被視為替敘利亞人主持公道,馬克龍就要冒法國在敘勢力消退的風險,而這個風險比現在有限度襲擊所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俄羅斯說過這樣轟炸會有嚴重後果的),肯定更高。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
France24/美聯社報導
非常同意Theresa May处境艰难一段,毕竟英国不同于美法的总统制半总统制,而是标准的议会制国家,绕过议会其实争议很大(即使毋须议会授权,英国的宪政惯例就在那里),大概也是看到Cameron之前惨遭否决,横下一条心也要跟Trump一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