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首府 Magdeburg 星期五晚發生相信是襲擊的事件,一輛汽車撞向聖誕市集的人群。
去年5月中國舉行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當時我寫了"據報歐盟多國拒絕簽署論壇中有關支持自由貿易的聲明。這個現象反映的問題「可大可小」"。「可小」,是因為歐盟國家正式簽署文件表態支持一帶一路,也不見得會有具體措施去落實歐中在一帶一路的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然而,問題是,過了一年,我去年所說的「可大」問題卻發生了。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上面為該報導網頁的經剪接截圖)17日披露了一份歐盟27個成員國駐華大使館聯合撰寫了一份報告,狠批一帶一路倡議,報告內容包括:
報導又引述一些不具名官員或商界人士的看法,基本上有以下3點,一些是重複之前不少人說過的說法,一些是跟上述報告內容差不多:
就第3點,實際上,那份報告只有27個成員國的駐華大使館簽了名,匈牙利拒絕簽署,不為這份報告背書。而匈牙利是其中一個被視為在對華政策中,最抗拒歐盟28國採取一致立場、最喜歡阻撓歐盟批評中國的國家。希臘和捷克也是很傾向否決歐盟批評中國的聲明,因為中國投資了希臘一個重要港口,而捷克現任總統全力發展對華經貿。
我去年寫過,如果歐盟國家不支持一帶一路,"反映的問題其實很可以很大。在川普年代,歐盟與中國都需要對方來抗衡川普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在這背景下,歐盟國家依然拒絕給習近平賞面,反映歐洲的不滿很大"——去年也只是不支持,但現在醞釀公開抨擊,那就代表歐洲對中國的不滿過去一年已進一步上升,即使是歐盟與川普在多項問題有分歧下。
反映中國極右民族主義思潮的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引述歐盟駐華官員,他回應《商報》的報導時重申歐盟一貫立場,稱「在中國把一帶一路變成一個符合市場規則的平台的基礎下,歐盟支持與中國在這個倡議合作」。
嚴格來說,這個回應跟《商報》的報導是沒有矛盾。首先,《商報》引述的內容其實是都是支持歐洲在一帶一路方面與中國合作,但現在就是向中方說,目前沒有那個合作基礎,甚至是不覺得中方想製造這個基礎出來。而且,《商報》的報導是講明,歐盟執委會正為預定7月舉行的歐中峰會作準備,包括為一帶一路草擬28國一致立場,報導中提及的報告正是為歐盟內部討論對華政策的其中一份文件。亦即是說,那份報告是指歐盟內部正在調整對一帶一路的立場,處於醞釀階段,而在歐盟28國未確認新立場前,歐盟官員只能重覆28國之前已通過了的立場(就是《環時》所引述的那一句立場)。
DW這篇引述《商報》的報導,再問其他人的立場時,不少專家仍然覺得,一帶一路、以至亞投行等中國其他全球倡議,是有利歐洲企業,當中國把手上的資金協助發展中國家發展,進行更多工程,歐企總能在這些工程中分一杯羹。不過,問題在於歐洲企業感受不到這些專家所說的好處,在不覺得中國會進一步開放市場下,他們感到在中國所獲的利益未必進一步提升,對中國的態度越來越冷淡。
以歐洲而言,一帶一路較重視中東歐國家。可能是當年絲綢之路只去到中東歐國家以至意大利東北部?又或者是,一帶一路其中一個重點是拓展來往中國與海外的貨品和原材料運輸線,那麼,中國要先開通了跟中東歐的合作,才可再進一步把一帶一路向西拓展至西歐國家,因此一帶一路以中東歐為踏腳石,不一定完全因為那些國家較易說服。
中東歐國家亦希望開拓中國市場。西歐國家跟美國、日本、澳紐、以至中南美洲及非洲前殖民地等不同地方已有深厚經貿聯繫,即使是七十年代末才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西歐國家的企業也有較佳的資源去開拓這個市場,但中東歐前共產國家在九十年初才算是開始發展外貿,目前仍十分依賴歐盟國家,所以他們極希望減少自己的出口對歐盟國家的依賴,而這又不一定涉及是否親歐盟的問題。
但問題是,即使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或其他框架,加強投資中東歐國家,不少報導都說中國積極在中東歐「插旗」,但這些國家實際是得益很大?其實未必,Euractiv在3月便報導稱,實際投資不算很多。
近期最著名的例子是捷克。捷克積極吸引中國前來投資,當中最主要是來自華信能源的投資。華信能源的老闆葉簡明近日捲入官司,連帶在捷克的投資也前途未卜,總統澤曼(Milos Zeman)多次派親信去中國查看發生什麼事,到3月底確定華信能源暫時要停止在捷克增加投資。
說到底,都是錢作怪。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上面為該報導網頁的經剪接截圖)17日披露了一份歐盟27個成員國駐華大使館聯合撰寫了一份報告,狠批一帶一路倡議,報告內容包括:
- 一帶一路與歐盟支持貿易自由化的立場相違背,只為令獲得大量政府補貼的中國企業擁有更有利的形勢;
- 中國透過一帶一路來把全球化塑造成更符合自己利益,這個倡議推動一些中國國內目標,例如減低過剩產能、創造新的出口市場,以及確保可獲得原材料;
- 如果不逼迫中國遵守歐洲要求的原則,包括批出公共合約要透明,以及環境和社會標準,歐洲公司便不能獲得好的合約;
- 任何歐洲官員出訪中國,中國都會施壓要求他們簽署該國與中國同意聯手擴大一帶一路的協議,這種中國尋求跟各自歐盟成員國簽署雙邊協議、而非整個歐盟簽署,將令權力平衡側向中國一方,中國可利用這種不平衡,歐盟國質疑中國想分化歐盟。
報導又引述一些不具名官員或商界人士的看法,基本上有以下3點,一些是重複之前不少人說過的說法,一些是跟上述報告內容差不多:
- 歐洲也願意參與一帶一路的合作,但前提是要符合歐洲一些要求;
- 越來越不覺得與中國做生意,歐企可以得益,更似是中國企業取得大部份利益;
- 不滿中國分化歐盟。
就第3點,實際上,那份報告只有27個成員國的駐華大使館簽了名,匈牙利拒絕簽署,不為這份報告背書。而匈牙利是其中一個被視為在對華政策中,最抗拒歐盟28國採取一致立場、最喜歡阻撓歐盟批評中國的國家。希臘和捷克也是很傾向否決歐盟批評中國的聲明,因為中國投資了希臘一個重要港口,而捷克現任總統全力發展對華經貿。
我去年寫過,如果歐盟國家不支持一帶一路,"反映的問題其實很可以很大。在川普年代,歐盟與中國都需要對方來抗衡川普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在這背景下,歐盟國家依然拒絕給習近平賞面,反映歐洲的不滿很大"——去年也只是不支持,但現在醞釀公開抨擊,那就代表歐洲對中國的不滿過去一年已進一步上升,即使是歐盟與川普在多項問題有分歧下。
反映中國極右民族主義思潮的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引述歐盟駐華官員,他回應《商報》的報導時重申歐盟一貫立場,稱「在中國把一帶一路變成一個符合市場規則的平台的基礎下,歐盟支持與中國在這個倡議合作」。
嚴格來說,這個回應跟《商報》的報導是沒有矛盾。首先,《商報》引述的內容其實是都是支持歐洲在一帶一路方面與中國合作,但現在就是向中方說,目前沒有那個合作基礎,甚至是不覺得中方想製造這個基礎出來。而且,《商報》的報導是講明,歐盟執委會正為預定7月舉行的歐中峰會作準備,包括為一帶一路草擬28國一致立場,報導中提及的報告正是為歐盟內部討論對華政策的其中一份文件。亦即是說,那份報告是指歐盟內部正在調整對一帶一路的立場,處於醞釀階段,而在歐盟28國未確認新立場前,歐盟官員只能重覆28國之前已通過了的立場(就是《環時》所引述的那一句立場)。
DW這篇引述《商報》的報導,再問其他人的立場時,不少專家仍然覺得,一帶一路、以至亞投行等中國其他全球倡議,是有利歐洲企業,當中國把手上的資金協助發展中國家發展,進行更多工程,歐企總能在這些工程中分一杯羹。不過,問題在於歐洲企業感受不到這些專家所說的好處,在不覺得中國會進一步開放市場下,他們感到在中國所獲的利益未必進一步提升,對中國的態度越來越冷淡。
以歐洲而言,一帶一路較重視中東歐國家。可能是當年絲綢之路只去到中東歐國家以至意大利東北部?又或者是,一帶一路其中一個重點是拓展來往中國與海外的貨品和原材料運輸線,那麼,中國要先開通了跟中東歐的合作,才可再進一步把一帶一路向西拓展至西歐國家,因此一帶一路以中東歐為踏腳石,不一定完全因為那些國家較易說服。
中東歐國家亦希望開拓中國市場。西歐國家跟美國、日本、澳紐、以至中南美洲及非洲前殖民地等不同地方已有深厚經貿聯繫,即使是七十年代末才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西歐國家的企業也有較佳的資源去開拓這個市場,但中東歐前共產國家在九十年初才算是開始發展外貿,目前仍十分依賴歐盟國家,所以他們極希望減少自己的出口對歐盟國家的依賴,而這又不一定涉及是否親歐盟的問題。
但問題是,即使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或其他框架,加強投資中東歐國家,不少報導都說中國積極在中東歐「插旗」,但這些國家實際是得益很大?其實未必,Euractiv在3月便報導稱,實際投資不算很多。
近期最著名的例子是捷克。捷克積極吸引中國前來投資,當中最主要是來自華信能源的投資。華信能源的老闆葉簡明近日捲入官司,連帶在捷克的投資也前途未卜,總統澤曼(Milos Zeman)多次派親信去中國查看發生什麼事,到3月底確定華信能源暫時要停止在捷克增加投資。
說到底,都是錢作怪。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