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中國剛舉行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據報歐盟多國拒絕簽署論壇中有關支持自由貿易的聲明。這個現象反映的問題「可大可小」。
根據法新社的報導(此鏈結為SBS轉載法新社文章),有外交官透露,歐盟國家認為,論壇中有關貿易的文本未能在政府合約的透明度,以及社會和環境標準這兩方面,回應歐盟國家提出的憂慮,拒絕簽署的國家包括法國、德國、愛沙尼亞、希臘、葡萄牙和英國。
根據法廣中文網譯自法新社法文版報導,歐盟國家還不滿,他們在會議前約一週才收到文本草案,中國官員表明不能再修改,而且他們認為,這份文本較過去數年中國自己都有份簽署、有關自由貿易的國際聲明反而倒退了。
英國《衛報》就說,歐盟全部28個成員國都沒有簽署該文件,有歐洲外交官說,他們向中方表面,只有「一帶一路」具透明度,而且是各方都覺「擁有」(co-ownership)這倡議,這個計劃才自成功,「中方官員對歐盟各國在此事團結感到驚訝」。
歐盟各國的不滿,主要源自「不透明度」。簡單來說,就是中國企業要投資歐洲就很容易,歐洲企業在中國投資就困難重重;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不斷投資其他國家,那麼歐洲又可否在這框架下掉轉投資中國?
這種不滿,與會的德國經濟部長Brigitte Zypries(照片來自新華社)在會議中已說得很明白。我去年寫及的「中德經貿關係 互補漸變對手」,就是類似的問題。歐洲商界過去兩、三年已多次公開投訴。
在實際上,歐盟國家拒簽聲明,影響不大(甚至是沒有),但反映的問題其實很可以很大。在川普年代,歐盟與中國都需要對方來抗衡川普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在這背景下,歐盟國家依然拒絕給習近平賞面,反映歐洲的不滿很大。
不過,相對於《衛報》形容這是對「一帶一路」的打擊,拒簽這個動作,問題其實又不會很大。
DW訪問一位德國學者,他對「一帶一路」持十分批判的態度,在歐盟角度看「一帶一路」方面,他認為歐盟與「一帶一路」存在根本矛盾,因為決策缺乏透明度;他亦認為「一帶一路」較傾向是中方與其他國家各自的雙邊合作,但歐盟是多邊合作組織,而且中方在有需要時才找歐盟合作,否則的話寧願跟歐盟成員員各自談判。
這名學者的上述看法,我有點不認同。首先,有這麼多國家一起參與的論壇,無論如何都不能把「一帶一路」形容為「雙邊框架」,最多只能說是以中國為中心。
另一方面,若說中方對歐盟是「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話,歐盟(及其成員國)也不見得很真心支持「一帶一路」。
代表歐盟與會的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卡泰寧(Jyrki Katainen),我覺得他只是去北京推銷歐盟的數千億歐元投資基金,尋找有沒有公司或國家肯參與那個基金,以應付可推動歐洲經濟的基建項目。又或者是德國的Zypries,她赴會似是去「追數」,重申一次德國希望中國對外進一步開放貿易及投資。
即是,不少與會歐盟國家都只是看看自己的既有政策能否塞入「一帶一路」的框架而已(「政策對接」?),合作到的就合作,未能談妥的便就此暫時擱下。所以,上述那位德國學者所說的歐盟與「一帶一路」有根本矛盾,歐盟一點也在不意,因為歐盟對這個計劃的看重程度仍未這麼高,而且暫時未見到「一帶一路」對全球地緣政治可以有很大的衝擊,因此歐盟(及歐盟國家)暫時只會以商貿利益計算來看待「一帶一路」。
卡泰寧向路透淡化不簽署聲明的重要性,表示歐盟沒有機會去就文本談判(暗示文本不能修改的說法),所以便不簽署了,但「活動及大家對應做什麼、必須做什麼的共識,十分正面」。
即是,「一帶一路」沒中國官媒說得那麼完全是絕對美好,中國與歐洲在一些問題(例如貿易)存在分歧,這個分歧影響到雙方在「一帶一路」的合作。這個不是什麼根本的、巨大的分歧,中歐仍有對話空間及氣氛,但始終是個要面對的分歧、需要在惡化成難以處理前解決的問題。
根據法新社的報導(此鏈結為SBS轉載法新社文章),有外交官透露,歐盟國家認為,論壇中有關貿易的文本未能在政府合約的透明度,以及社會和環境標準這兩方面,回應歐盟國家提出的憂慮,拒絕簽署的國家包括法國、德國、愛沙尼亞、希臘、葡萄牙和英國。
根據法廣中文網譯自法新社法文版報導,歐盟國家還不滿,他們在會議前約一週才收到文本草案,中國官員表明不能再修改,而且他們認為,這份文本較過去數年中國自己都有份簽署、有關自由貿易的國際聲明反而倒退了。
英國《衛報》就說,歐盟全部28個成員國都沒有簽署該文件,有歐洲外交官說,他們向中方表面,只有「一帶一路」具透明度,而且是各方都覺「擁有」(co-ownership)這倡議,這個計劃才自成功,「中方官員對歐盟各國在此事團結感到驚訝」。
歐盟各國的不滿,主要源自「不透明度」。簡單來說,就是中國企業要投資歐洲就很容易,歐洲企業在中國投資就困難重重;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不斷投資其他國家,那麼歐洲又可否在這框架下掉轉投資中國?
這種不滿,與會的德國經濟部長Brigitte Zypries(照片來自新華社)在會議中已說得很明白。我去年寫及的「中德經貿關係 互補漸變對手」,就是類似的問題。歐洲商界過去兩、三年已多次公開投訴。
在實際上,歐盟國家拒簽聲明,影響不大(甚至是沒有),但反映的問題其實很可以很大。在川普年代,歐盟與中國都需要對方來抗衡川普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在這背景下,歐盟國家依然拒絕給習近平賞面,反映歐洲的不滿很大。
不過,相對於《衛報》形容這是對「一帶一路」的打擊,拒簽這個動作,問題其實又不會很大。
DW訪問一位德國學者,他對「一帶一路」持十分批判的態度,在歐盟角度看「一帶一路」方面,他認為歐盟與「一帶一路」存在根本矛盾,因為決策缺乏透明度;他亦認為「一帶一路」較傾向是中方與其他國家各自的雙邊合作,但歐盟是多邊合作組織,而且中方在有需要時才找歐盟合作,否則的話寧願跟歐盟成員員各自談判。
這名學者的上述看法,我有點不認同。首先,有這麼多國家一起參與的論壇,無論如何都不能把「一帶一路」形容為「雙邊框架」,最多只能說是以中國為中心。
另一方面,若說中方對歐盟是「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的話,歐盟(及其成員國)也不見得很真心支持「一帶一路」。
代表歐盟與會的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卡泰寧(Jyrki Katainen),我覺得他只是去北京推銷歐盟的數千億歐元投資基金,尋找有沒有公司或國家肯參與那個基金,以應付可推動歐洲經濟的基建項目。又或者是德國的Zypries,她赴會似是去「追數」,重申一次德國希望中國對外進一步開放貿易及投資。
即是,不少與會歐盟國家都只是看看自己的既有政策能否塞入「一帶一路」的框架而已(「政策對接」?),合作到的就合作,未能談妥的便就此暫時擱下。所以,上述那位德國學者所說的歐盟與「一帶一路」有根本矛盾,歐盟一點也在不意,因為歐盟對這個計劃的看重程度仍未這麼高,而且暫時未見到「一帶一路」對全球地緣政治可以有很大的衝擊,因此歐盟(及歐盟國家)暫時只會以商貿利益計算來看待「一帶一路」。
卡泰寧向路透淡化不簽署聲明的重要性,表示歐盟沒有機會去就文本談判(暗示文本不能修改的說法),所以便不簽署了,但「活動及大家對應做什麼、必須做什麼的共識,十分正面」。
即是,「一帶一路」沒中國官媒說得那麼完全是絕對美好,中國與歐洲在一些問題(例如貿易)存在分歧,這個分歧影響到雙方在「一帶一路」的合作。這個不是什麼根本的、巨大的分歧,中歐仍有對話空間及氣氛,但始終是個要面對的分歧、需要在惡化成難以處理前解決的問題。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