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曼市恐襲報導 美媒節節領先

上面是執筆時剛截下來的《紐約時報》網站首頁,中間有照片的那篇是他們的獨家報導,全球率先披露曼徹斯特5月22日晚上襲擊中所使用的炸彈的多張照片,顯示炸彈十分精密,不可能是施襲者一人所為,而且設計及製造的人士十分專業。

炸彈設計的詳細,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想說的是:這是一宗發生在英國的襲擊,但能最早公開這些重要照片的,竟然是一份美國報章。

英國警察無可能會透過非英國傳媒放風(否則會很影響他們日後在其他案件中與國內傳媒的合作),那麼,這些照片的來源只能是美國情報機關;而美方機關,也只能透過英國機關向他們分享情報而獲得,因為不可能有非英國調查部門可以第一手拍攝到炸彈的照片。

這個情況,已非星期二、三這兩天內唯一一次出現的情況。英國警方在23日傍晚(英國時間)才公佈施襲人肉炸彈的名字,但在此之前數小時,至少2間美國電視台已引述美國情報消息人士報導了這個名字。

英國政府拒絕披露施襲者的名字,是因為此人應涉及一個恐怖主義網絡,而且與「達伊沙」組織有關,箇中關連遠較之前的一些襲擊(例如兩個月前的倫敦西敏橋襲擊)為深,英方想同時把相關網絡一網打盡,因此不能「盡揭底牌」,有很多資訊都拒絕公開,以免打草驚蛇。

而且,即使不涉及保障搜查行動順利,其他國家較「受害國」更早披露案件相關的重要資訊,亦很不禮貌。

英國內政大臣盧綺婷(Amber Rudd)在24日已公開表示不滿,稱有盟友這樣做是令人惱怒(irritating),希望同類事件不要再發生。

言猶在耳,美國傳媒又再爆料。在《紐約時報》的報導前,NBC電視台的外交新聞首席記者已在Twitter爆料,又是引述美國情報界消息稱,施襲者家人事前已向英當局警告,施襲者很危險:
除了美國,法國也有插嘴,內政部長高龍(Gerard Collomb)公開說,施襲者近日去過利比亞,有可能也去過敘利亞——這項資訊,也是在英國政府公開前披露。

對於美國,大家不期然想到,近日傳出川普會見俄羅斯外長時,不經意地爆出一個盟友(應該是以色列)分享給美方的情報。

可能是美國現在上面有個大口總統,因此下面那些官員也跟著一起口不擇言,隨意洩露機密資訊了~~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香港滿街普通話 西方金融家感疏離

《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題為 <北京如何控制香港的金融中心——並把西方拋諸腦後> 。

WSJ社論:釋放黎智英可零成本向美國釋出善意

《華爾街日報》星期六(16日)發表社論 ,表示習近平如果願意釋放黎智英及其他香港政治犯,可向美國釋出善意,又不會令中國損失什麼,指出國際對中國越來越有敵意之際,習近平要問自己,扣押黎智英是否值得中國所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