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焦點文章

普京:向烏發射新型「榛子」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抗議票暴升

我在臉書寫了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對第二輪投票結果的回應,他稱"不投票、投白票及投廢票的人數總和較瑪蓮勒龐所得票數還要多,因此瑪蓮勒龐在第二輪投票只是排第三,法國選民已狠狠地向極右說不"。有人回應時說他怎麼可能這樣詮釋投票結果。

一方面,梅朗雄的「自我感覺良好」味道的確很重,不過,同時也想說,法國人對「不投票」及「投白票廢票」的看法及公佈方法,跟香港、台灣以至很多地方都不同,因此放在法國的背景來說,梅朗雄的說法不是完全沒有根據。



上圖是我由法國內政部copy出來的第二輪投票結果(為了位置問題,我大幅縮小這兩個表)。在香港、台灣及其他大部份地方,選舉結果只有以下4至5組數字:投票率、投票人數、各候選人得票數目(有些會公佈各人得票率)以及無效票數字。大家在媒體看到的法國總統選舉得票數字,只會看到上表最右邊的二人各自得票率數字,以及下表中間第3行的投票率。基本上,連得票數字及投票人數都未必會看到。

不過,正如大家看到,法國政府會同時公佈「棄權人數」(即不投票人數),以及白票(圖表中的Blancs)和廢票(圖表中的Nuls)的數字。儘管正如有網友所說,不投票可能是因為我不關心政治,或者是我沒有空投票,不過,在法國,傳統上他們會視「不投票」的已登記選民是「棄權」,是因為不滿各大候選人而透過不投票來表態,因此,相對於香港所說的「投票率高低」反映選民踴躍程度,法國有時會用「棄權率高低」來反映選民對這次選舉是否熱衷的指標。

至於白票、廢票,在大部份地方,例如香港及台灣,通常統稱為「無效票」便算,純粹是用來顯示沒有作弊,全部點到的票數跟去了投票的人數要一樣。不過,在法國,他們會分開公佈白票及廢票的數目(至少本屆是這樣,印象中之前大部份選舉都是這樣)。理由很簡單:白票,是十分明確顯示選民特地出來投票,告訴大家他所有候選人都沒有選擇;廢票,則可能是因為「不懂投票」以致「投錯了」。

不過,在法國,大部份廢票其實都可當作白票之類的抗議票,因為法國的投票方式跟我們不同。在香港及台灣,我們是在選票上,我們想投的候選人側近戳印,但如果所戳的位置不完全在指定範圍內,稍微偏了,便已當作廢票,很多廢票是技術原因而要作廢;不過,法國選民是先拿一個票站給予的信封,以及至少2名寫有候選人的紙條,然後走入投票間,把想選擇的候選人的紙條放入信封,封好,把其他候選人的紙條掉在投票間的垃圾桶,最後把信封放入投票箱。在這情況下,不可能出現「戳錯印」、畫錯符號(假設是用筆填寫選票)的技術問題,也很難想像會「出錯」把多於一名候選人的紙條放入信封,或「出錯」放了一張寫有已故總統戴高樂的紙條(本屆有這張選票)、甚或放了比卡超閃卡的信封。這些情況,很明顯是抗議票。

下面是第五共和歷年總統大選的白票加廢票數字及比率,可見今屆無論是票數及比率都較上屆增加一倍,比率也遠超第二高的1969年——而1969年是歷來投票率最低的第二輪投票。

年份 票數 比率
1965    668,213 2.74%
1969 1,303,798 6.42%
1974    356,786 1.34%
1981    898,984 2.88%
1988 1,161,822 3.62%
1995 1,902,148 5.97%
2002 1,769,307 5.39%
2007 1,568,426 4.20%
2012 2,154,956 5.82%
2017 4,069,256 11.47%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瑞典大臣有「恐蕉症」 幕僚須確保場地全無香蕉

瑞典傳媒星期三報導, 瑞典男女平等大臣 Paulina Brandberg(附圖)原來有「恐蕉症」(bananaphobia) ,她每次出席公開活動,她的幕僚在她抵達前都要確保場地一隻香蕉都沒有。

【中英峰會開場photo op】施紀賢一談黎智英 中國官員即「推走」英記者

中英舉行6年來首次親身見面的峰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在巴西出席G20峰會,星期一舉行雙邊會談。施紀賢表示,希望建立強大的英中關係,但 當他在容許媒體拍攝的峰會開場白,提及英國關注黎智英在獄中健康惡化的報導時,在場中國官員立即把全部2名英國記者「推出」會場 。

歐盟準外長Kallas:中國要為挺俄「付出更大代價」

獲提名為歐盟外交高級代表的卡拉絲(Kaja Kallas)星期二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 她批評中國暗中協助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中國需要為此付出「更大代價」 。

香港滿街普通話 西方金融家感疏離

《華爾街日報》發表專題報導,題為 <北京如何控制香港的金融中心——並把西方拋諸腦後> 。

未就虐待逾百少年事件跟進 坎特伯雷大主教下台

英國聖公會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 Justin Welby(附照片)星期二下午宣佈下台 ,為教會的性侵及虐打逾百名兒童醜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