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 星期四晚宣佈 ,俄軍首度發射「榛子型」(Oreshnik)中程彈道導彈,附載不攜核武的高超音速彈頭,轟炸烏克蘭中部城聶伯(Dnipro),報復烏克蘭先後使用美製和英製的長程導彈襲擊俄領土。
法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以得票率65—66%,擊敗得票不足35%的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瑪蓮的得票數字及得票率都遠勝其老爸2002年第二輪投票的情況,但始終較大家原本估計的弱。
正如之前多次所說,這次大選涉及法國政界大重編,原本的「左VS右」兩大陣營對壘局面已經瓦解,法國政壇未來一個月以至一星期會有更大的變動。這點,暫時按下不表。現在先想最簡單的一件事情:法國政府/政制如何運作?
總理——同時向總統及國會負責
大家應在各媒體看過,這次總統大選後,法國還有6月中舉行、隨時更重要的國會選舉,同樣是兩輪投票,會決定到馬克龍的施政能否順利。要理解6月中國會選舉的重要,要先說說法國第五共和的「半總統制」。
在1958年之前的第四共和,以至再之前的第三共和,法國實行議會制,即是跟英國以至大部份歐洲國家一樣,實權在總理手上,國會推舉出總理及其內閣,而在非君主制的國家(例如第三、四共和的法國),總統只有象徵性質。
當戴高樂將軍在1958年推行第五共和時,大量實權由總理轉移至總統手上,但問題是,戴高樂並不是實行類似美國以至台灣修憲後的「純」總統制,而是保留了總理一職,而且正如上面圖表所示,第五共和保留了國民議會可彈劾內閣的權力(即不信任動議)。
總理及部長由總統委任,總統是內閣會議的主席,儘管總理/內閣不需要經國會信任,就可就職,但國會對內閣有彈劾權,這形同內閣要獲國會多數信任才可運作下去。
因此,大家都說,如果馬克龍不能在6月中的國會選舉中,控制過半議席,那麼,他不可能委任自己人選擔任總理及部長。最大問題是:大家都不覺得他可同時控制國會!
上圖是法國政制極級簡化版,例如法國是「兩院制」,應該還有參議院,但參議院在控制內閣人選方面沒有權力,因此刪走。
新同居關係?
在「正宗」法國政治教科書中,總統及政府之間,不會再有一個大框同時包住這兩個「機關」的,但我在這裏加上這個大框,是要顯示法國政壇一個術語:同居。
理論上,法國的「政府」只包括內閣,即總理、部長、副部長及他們管轄的公務員,不包括總統,但實際上,不少行政權力落入總統手上,而傳統上法國總統不會甘當一個象徵式領袖。因此,如果總統及總理來自2個不同派系,情況是可大可小的。
法國之前試過3次「同居」:1986—88及1993—95,是左派總統(2次都是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右派總理(分別是希拉克Jacque Chirac及巴拉杜Edouard Balladur);1997—2002則是右派總統(希拉克)、左派總理(若斯潘Lionel Jospin)。
在這3次情況,是可以去到政府的內政政策完全跟總理,跟總統無半點關係,例如法國目前聞名全球的每週工作35小時制度,這個左翼政策就是在第3次同居、即一個右派總統治下推出的。
然而,總統仍手握一定實權,而且不成文規定是,外交、國防等對外政策由總統控制,一般總統只保留對外交有話事權(儘管外長及國防部長都是另一派系的人,而且理論上總理在對外政策都有話事權)。在密特朗/希拉克同居年代,總統及總理的關係最惡劣,社會對希拉克的多項自由化政策作出大抗議抵制,密特朗在已失去對內政的控制權下,不斷公開煽風點火,聲援反對者,打擊希拉克內閣。
上述的3次同居經驗,已算簡單。正如文首所說,法國目前面對的是政界大重編,哪些是馬克龍的同陣營盟友,哪些是「對家」,大家現在都說不清——即是,哪個是自己想要的「妻子」,哪個只是「一夜情」的玩伴,大家都分不清楚。這令組閣以及馬克龍上台後如何施政的前景更不明朗。
正如之前多次所說,這次大選涉及法國政界大重編,原本的「左VS右」兩大陣營對壘局面已經瓦解,法國政壇未來一個月以至一星期會有更大的變動。這點,暫時按下不表。現在先想最簡單的一件事情:法國政府/政制如何運作?
總理——同時向總統及國會負責
大家應在各媒體看過,這次總統大選後,法國還有6月中舉行、隨時更重要的國會選舉,同樣是兩輪投票,會決定到馬克龍的施政能否順利。要理解6月中國會選舉的重要,要先說說法國第五共和的「半總統制」。
在1958年之前的第四共和,以至再之前的第三共和,法國實行議會制,即是跟英國以至大部份歐洲國家一樣,實權在總理手上,國會推舉出總理及其內閣,而在非君主制的國家(例如第三、四共和的法國),總統只有象徵性質。
當戴高樂將軍在1958年推行第五共和時,大量實權由總理轉移至總統手上,但問題是,戴高樂並不是實行類似美國以至台灣修憲後的「純」總統制,而是保留了總理一職,而且正如上面圖表所示,第五共和保留了國民議會可彈劾內閣的權力(即不信任動議)。
總理及部長由總統委任,總統是內閣會議的主席,儘管總理/內閣不需要經國會信任,就可就職,但國會對內閣有彈劾權,這形同內閣要獲國會多數信任才可運作下去。
因此,大家都說,如果馬克龍不能在6月中的國會選舉中,控制過半議席,那麼,他不可能委任自己人選擔任總理及部長。最大問題是:大家都不覺得他可同時控制國會!
上圖是法國政制極級簡化版,例如法國是「兩院制」,應該還有參議院,但參議院在控制內閣人選方面沒有權力,因此刪走。
新同居關係?
在「正宗」法國政治教科書中,總統及政府之間,不會再有一個大框同時包住這兩個「機關」的,但我在這裏加上這個大框,是要顯示法國政壇一個術語:同居。
理論上,法國的「政府」只包括內閣,即總理、部長、副部長及他們管轄的公務員,不包括總統,但實際上,不少行政權力落入總統手上,而傳統上法國總統不會甘當一個象徵式領袖。因此,如果總統及總理來自2個不同派系,情況是可大可小的。
法國之前試過3次「同居」:1986—88及1993—95,是左派總統(2次都是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右派總理(分別是希拉克Jacque Chirac及巴拉杜Edouard Balladur);1997—2002則是右派總統(希拉克)、左派總理(若斯潘Lionel Jospin)。
在這3次情況,是可以去到政府的內政政策完全跟總理,跟總統無半點關係,例如法國目前聞名全球的每週工作35小時制度,這個左翼政策就是在第3次同居、即一個右派總統治下推出的。
然而,總統仍手握一定實權,而且不成文規定是,外交、國防等對外政策由總統控制,一般總統只保留對外交有話事權(儘管外長及國防部長都是另一派系的人,而且理論上總理在對外政策都有話事權)。在密特朗/希拉克同居年代,總統及總理的關係最惡劣,社會對希拉克的多項自由化政策作出大抗議抵制,密特朗在已失去對內政的控制權下,不斷公開煽風點火,聲援反對者,打擊希拉克內閣。
上述的3次同居經驗,已算簡單。正如文首所說,法國目前面對的是政界大重編,哪些是馬克龍的同陣營盟友,哪些是「對家」,大家現在都說不清——即是,哪個是自己想要的「妻子」,哪個只是「一夜情」的玩伴,大家都分不清楚。這令組閣以及馬克龍上台後如何施政的前景更不明朗。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