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2012 起發佈的文章

焦點文章

普京首開名評Navalny:願釋放他惟換囚前對方死亡

俄羅斯總統大選結束投票後不久, 高票連任的普京星期日晚舉行勝選記者會 ,首度點名提及納凡尼(Alexei Navalny),表示自己願意釋放他,跟西方換囚,可惜未來得及落實,對方便已死亡。

法式「司法覆核」

 [憲法委員會2010年開會,中間者為委員會主席德貝雷Jean-Louis Debre,他的兩側是兩名前法國總統德斯坦及希拉克,左右兩側各4人是其餘8名成員;照片來自費加羅報] 如無意外,這應是本博2012年最後一篇文章,在此先祝各位新年進步,2013年事事如意! 法國在29日傳出,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的「旗艦」財政政策75%「富人稅」(或曰「仇富稅」、「充公稅」或「共產稅」)遭裁定違憲,令奧朗德及其政府十分尷尬。 「富人稅」問題涉及並延伸出不同話題,例如影星Gerard Depardieu因稅務問題移民往比利時,引發法國藝人太高薪遭國內一些傳媒借題發揮;又或是法國球會難以找到高質素球員加盟;又或是奧朗德/社會黨經濟政策有沒有問題,以至法國經濟模式是病入膏肓。不過,在此想一寫一個很獨特的法國政制機構-- 「憲法委員會」(Conseil constitutionnel) 。

蒙蒂「參選」 意大選四方角力

擾攘多時後,意大利總理蒙蒂(Mario Monti,照片來自安莎通訊社)在28日晚上宣佈,同意在明年2月24及25日的大選中,成為中間政黨聯盟競選名單領袖,政綱為繼續執行蒙蒂內閣的現有經濟改革,如果聯盟獲勝,他將留任總理。隨着這名從未參選的非政治「官僚總理」正式參與政壇,意大利大選出現四強勢力混戰的情況。

警惕外國勢力

 繼下議院「杜馬」後,俄羅斯上議院26日亦以143票一致通過禁止美國人收養俄羅斯兒童的法例(上面照片來自俄新社),估計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將會簽署,令俄美關係及敵對進一步惡化。 (28日更新:普京在28日已簽署法例,可在1月1日生效) 一般焦點放在禁止美國人收養俄羅斯兒童這一部份,但法案中有一些條文更重要,就是進一步收緊國內NGO接受外國資助的限制,反映俄羅斯不但口說或心中擔心外國(嚴格來說,只有美國)密謀在俄羅斯推動「顏色革命」,甚至已經付諸行動,用實際措施打擊國民及國內組織跟外國的政治聯繫--不斷警惕外國勢力的,不只中國政府,還有俄羅斯政府。

格林「童」話200週年

用Google時,才發現2012年12月20日是格林童話第一版出版200週年,連Google也製造一個icon來紀念一下。 每到週年,總有一些紀念文章,格林童話也不例外,在此分享一些[鏈結或有限期,請注意]。

歐洲銀行單一監管機制通過

歐盟27國財長在13日清晨就銀行聯盟第一步達成協議,同意銀行業「單一監管機制」(SSM),預計2014年3月或之前開始執行,這對歐盟建立銀行聯盟以至經濟聯盟十分重要。 歐洲央行成為歐洲銀行業的最高監管機構,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照片來自歐盟理事會網站)權力大大擴充。協議為緊接舉行的歐盟峰會就經濟聯盟問題達成更廣泛共識鋪路。

國會全武行

以前提起議員在國會群毆,大家會想起韓國或台灣,但現在應該是烏克蘭,因為近兩、三年,烏克蘭不斷出現這類議員群毆場面,國會在12日展開新會期第一天會議,朝野議員便連續打了兩天,反對派希望阻止總理及議長的任命通過。至於上面的影片,也不能判斷是12日還是13日的場面。 有趣的是,剛組成新黨並在這次大選報捷的前重量級拳王Vitaly Klitschko沒有參與這次打鬥--如果他「落場」,真的可能搞出人命! 不過,估計日後還有很多「機會」讓Klitschko「一顯身手」,因為儘管總統所屬政黨仍是國會最大黨,但各反對派的議席都有上升,令他們更敢於在國會用打鬥方式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反枱

[照片來自意大利安莎通訊社] 在推特已寫到,意大利政局風雲從此再起,因為在8日,76歲前總理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宣佈再戰江湖,在明春大選第6度角逐總理一職;同日稍後,總統納波里塔諾(Giorgio Napolitano)表示,69歲總理蒙蒂(Mario Monti)提出,由於貝盧斯科尼所屬的中右政黨自由人民黨(PdL)在6日對有關其政府的信任投票棄權,認為自己的內閣已失去國會支持,因此在預算案通過後,便立即辭職,本月內會這樣做。 雖然之前寫過, 意大利下任總理最大可能仍是左翼民主黨黨魁貝爾薩尼(Pier Luigi Bersani) ,但意大利政局目前去向,似乎更繫貝老及蒙蒂這兩位「阿伯」「拗手瓜」的結果--至少,今天(10日)全球市場會更重視貝蒙二人角力,擔心意大利賴債危機的風險又再升溫,各位投資者今天請注意。

沒有主辦國的歐國盃

 歐洲足協在6日宣佈,2020年歐洲國家盃慶祝60週年時,將有新猷,就是不會由單一或兩個國家主辦,而是採納會長柏天尼(Michel Platini,上面為路透社照片)的建議,改為由分散全歐洲超過10個城市舉行,顛覆這類大型賽事必須有主辦國的概念,將會更接近歐冠盃的形式。 最grand的理由,就是要全歐洲都分享這份喜悅,亦即其口號「EURO for Europe」,希望各國都有機會主辦,因為如果要單一或兩個國家承擔主辦的重擔,一些小國甚至中型國家是永遠都不會有能力、機會主辦。另外,就是2020年是歐國盃鑽禧,所以想搞點新意思慶祝。

意前共黨黨員明春角逐總理寶座

 意大利最大左翼政黨民主黨(PD)在2日完成初選過程,61歲現任黨魁貝爾薩尼(Pier Luigi Bersani,上面照片來自安莎通訊社)以接近61%得票率,大勝37歲佛羅倫斯市長Matteo Renzi,明年春天國會大選(應該在2013年3月舉行)將代表左翼成為總理候選人。 由於民主黨在目前民調支持度約30%,遙遙領先陷入分裂及醜聞危機的最大右派政黨自由人民黨(PdL,約16%),以及另一正急速冒起的反建制民粹政團「五星級運動」(Cinque Stelle,約19%),因此貝爾薩尼近乎篤定成為下任總理。

歐盟14國撑巴勒斯坦「升格」

聯合國大會在29日通過決議,讓巴勒斯坦由聯合國觀察員「實體」(entity)升級為聯合國觀察員「國」(state)。議決獲138國支持,41國棄權,僅9國反對,其中只有美國、加拿大及捷克屬較有份量,其餘只有以色列、巴拿馬及4個近乎為美國附庸的太平洋島國。 以色列這次除了在全球上外交大敗外,若只計歐洲的投票取向,亦屬大敗。若純計票數,這條議案只須過半數支持便通過,因此議案通過,毫無懸念;而包括中國等的「亞非拉」一向支持巴勒斯坦,單計非洲的國家數量,已足以「水淹」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這亦是北京愛用的技倆,每逢重大議題便逐個逐個搬出支持自己的非洲國家,以示有「大量」國家支持自己)。因此,最主要的分野在歐洲。結果,歐洲/歐盟中只有捷克反對議案,連以色列最堅定歐洲盟友德國也在最後一刻改變立場,令以色列大為吃驚及憤怒。

歐盟衛生專員任命驚險過關

 歐洲議會在21日以386票贊成、281票反對下,通過馬耳他外長兼副總理博格(Tonio Borg,圖片為歐洲議會網站影片)擔任歐盟衛生及消費者保障專員。736名議員中獲386票贊成,就算再計及出席表決的人數只有695,這個票數,以歐盟標準來說,仍算十分低,歐盟專員任命的表決一般是各大黨全部一致贊成,「和諧」程度媲美中國人大。 博格任命受爭議,主要源自他的「反同性戀」立場。

法國UMP內部裂痕加深

[照片來自RFI] 很久沒在這兒寫post了,因為之前美國總統大選,十分忙,自己又有私事要處理。現在較空閒,可以再在這兒寫寫歐洲新聞。 剛在5月失落總統寶座、6月失去國民議會控制權的法國中右政黨人民運動聯盟(UMP)舉行了黨魁選舉,結果十分混亂,變成一團糟,2名對手互相指控有投票舞弊,要在投票結束後約30小時、延至19日才能公佈結果。 最終黨總部宣佈,較右傾、48歲的科佩(Jean-Francois Cope,照片右)僅以0.06個百分點得票,即約17.5萬票中98票之差,擊敗中間溫和派、58歲的菲永(Francois Fillon,照片左),成為UMP黨魁,但他要面對團結中右大本營UMP的挑戰。

三王來朝

 我上週諾貝爾和平獎公布頒發給歐盟那一天,已在Twitter問道:究竟是歐盟常任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右相)還是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中間)去領獎?有關決定在17日拍板:歐盟三大機構的首長(三個都是President)齊齊領獎,除了范龍佩(他領導的機關是歐洲委員會)和巴羅佐,還包括歐洲議會主席舒爾茨(Martin Schulz,左相)。 暫時未有公佈,但有報導指發表得獎的演說的將是范龍佩及巴羅佐,而27個成員國領袖都獲范龍佩邀請出席頒獎儀式。 由這種古怪的領獎方式,就可以看出歐盟經常被人詬病的政出多門、人人是領袖的問題,這種機構之間的爭權亦是由歐憲起過去10年的改革主要議題,亦將是未來2年歐盟條約應否/如何修改的重要討論點。

過氣的和平獎得主

[歐盟歷史重要階段:上左/1951年簽署《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上右/1957年簽署《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中左/1992年簽署《馬城條約》,成立歐盟;中右/2002年慶祝歐羅貨幣及硬幣開始使用;下左/2007年簽署《里斯本條約》;下右/希臘不滿削支的示威] 近日狀態較差,但既然今屆諾貝爾和平獎頒給歐盟,這個網誌不可能不第一時間寫一篇post吧?! 委員會頒獎給歐盟的政治動機及政治訊號,十分明顯:歐洲人、尤其是各位政治領袖,千萬不要因為刻下的經濟困局而魯莽拆掉歐盟這個框架,千萬不要因為誰給誰 援助、誰指使誰削支而互相爭拗,甚至千萬不要重蹈兩戰期間30年代任由極右法西斯主義崛起當選的慘痛教訓,令歐洲大戰的溫床出現;歐洲的前路應是加強歐洲 融合,甚或建立「歐羅巴合眾國」,而非返回沒有歐盟或歐共體前的年代。

中德建交40週年

原來,10月11日是中國和德國(當時的西德,或德國人慣稱的「聯邦德國」BRD)建交40週年,跟中日建交一樣。又原來,跟日本一樣,德國都是在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1972年突然訪華後,急於跟北京建交。 不同的是,德國外長Guido Westerwelle訪華,慶祝兩國建交,而另一邊廂的中日建交週年紀念活動差不多全部取消。 中德建交史,可看德國之聲( 中文版 或 英文版 ,兩者內容一樣,但照片不同;上面德國外長Walter Scheel與中國外長姬鵬飛簽署建交文件儀式的照片,則兩個版本都有)。德國政府負責人權的官員有為德國對華不是只重經貿、也顧及人權問題辯護,可看此篇 英文版德國之聲報導 。

教廷的疑團

被視為近代史最受關注的天主教審判在10月6日結束,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的46歲管家Paolo Gabriele(照片中間;照片來自路透社)被裁定偷竊教廷機密文件罪名成立,判囚18個月。如果真的要入獄,Gabriele將囚禁在意大利的監獄,因為梵蒂岡和意大利有協議,意大利會囚禁梵蒂岡的囚犯。不過,教廷消息人士及辯方律師早已放風,教宗會立即特赦現時軟禁在梵蒂岡家中的Gabriele,Gabriele毋須入獄。 這宗案件備受歐洲各國傳媒關注,是因為傳媒預期會有很多教廷宮廷內鬥的猛料爆出--不過,傳媒似乎會失望,因為至少暫時,未見有更多驚人的猛料爆出。

格魯吉亞(暫時)實現和平政府交替

高卡索地區的格魯吉亞(Georgia)10月1日進行了歷史性的國會選舉,反對派聯盟「格魯吉亞夢想」以約54%得票率,擊敗執政聯盟「聯合國家運動」的約41%,總統薩卡什維利(Mikheil Saakashvili)已承認落敗,格魯吉亞夢想的富豪領袖伊萬尼什維利(Bidzina Ivanishvili,上面照片來自他的官方fb)預料將當上總理。 格魯吉亞脫離蘇聯獨立後已有超過20年,之前2次更換政權都是在暴力衝突或革命下進行,包括2004年薩卡什維利上台,這次是該國第一次和平更迭政府。另外,格魯吉亞位處戰略位置,外界注視,在大選中被標籤為親俄的伊萬尼什維利上台後,會否令該國由親歐美轉回親俄,因此這個只有450萬人口的國家的大選,特別受歐洲傳媒注視。

加泰羅尼亞提前地選 「獨立公投」

一切來得比想像更快。 不足兩週前寫及加泰羅尼亞(Catalonia)與西班牙中央/卡斯提亞(Castilla)的矛盾時還是以說笑的口吻談及西班牙會否分裂之際 ,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政府首長馬斯(Artur Mas)在25日下午於地區議會中宣佈,把地方選舉提前2年至11月25日進行,指出現在是加泰羅尼亞人民「履行民族自決權利」的時候。上面是馬斯用加泰羅尼亞語表示加泰羅尼亞人民要自決的演說中,宣佈提前地選的一段。 雖然馬斯表示,提前地選是要讓下屆政府有民意授權,向中央政府要求給予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有財政自治權,但這亦將是加泰羅尼亞邁向獨立的第一步,西班牙陷入嚴重分裂及憲政危機。

歐洲新一輪制憲啟動?

包括11個歐盟成員國的「歐洲未來小組」在17日發表 最終報告 ,建議大幅提高歐盟的權力,象徵性強的包括歐盟執委會主席(即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現時擔任的職位)由全民直選,以及歐洲議會可提出法案,而實際運作上更重要的,包括大幅改變現時歐盟「單一外交及防衛政策」(CFSP)的決策模式,大部份政策由一致決定改為有效大多數贊成便可通過,甚至日後歐盟條約修改亦只須有效大多數的國家通過便可以,毋須全部國家通過 連同巴羅佐在12日於歐洲議會發表「洲情諮文」時吐出「F-word」--聯邦(federation)這個「禁忌」詞語,可以看出,繼上世紀末至2005年失敗告終的歐盟憲法、以及期後作為補救方案的《里斯本條約》後,歐盟又進入新一輪融合運動潮。至少在歐盟精英圈子中如是。 儘管,實在很難理解,連歐洲經濟未完全踏上復蘇軌跡、歐羅存亡還成問題的時候,歐洲的政界竟然還有閒情去討論「歐羅巴合眾國」!

「如果獨立,巴塞應留在西班牙聯賽嗎?」

標題的問題是西班牙足球會巴塞隆拿球員David Villa在12日記者會被記者問到的一條問題,問完後,現場有人笑了,Villa也想了一會,然後只說自己的專業不是政治,避開問題。 有人問起這個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前一天11日,巴塞隆拿舉行「民族日」(national day)遊行時,多達150萬人參與,較往年平均約5萬人多幾十倍,是自1977年逾百萬人遊行要求給予該區加泰隆尼亞(Catalonia)自治以來,最多人遊行的一次,而這次遊行的口號比1977年更進一步:「加泰隆尼亞,歐洲新國家」。

中間回朝

正如我在Twitter所寫,荷蘭這次大選無論對市場、或是政治上都是一個喜訊,因為歐債危機三年、經濟不景下,多個歐洲國家(包括非歐羅或非歐盟成員國)的大選都出現極左/極右冒起的現象,甚至是極左極右齊齊得票率大增,但荷蘭竟然可以極端勢力重挫,中間主流派大勝,實在可喜可賀。 首相呂特(Mark Rutte)領導的自由民主人民黨(VVD)則以2席之差險勝--但勝出就可以,他將連任首相。連同德國憲法法院同樣在12日表示ESM合符德國憲法的裁決,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總算渡過了驚險的一天。

默克爾的荷蘭考驗

9月1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歐債危機應對路線面對2個考驗:香港時間下午4時,德國憲法法院將宣佈裁決,救市基金ESM是否違反德國憲法。一般相信,法院應該會批准ESM,但會進一步附加日後可以撥款救財困國家的條件。 另一個考驗,則是鄰國荷蘭的大選。以多黨見稱的荷蘭在下一屆可能會有再多一個政黨入局, 上面是11個有望晉身國會的政黨的logo ,依次分別是(括號內為政治傾向及預計所得議席): 第一排:基民黨(CDA,中右,13);工黨(PvdA,中左,35);綠色左黨(GL,4) 第二排:民主66(D66,中左,11);動物黨(PvdD,維護動物權益,3);自由黨(PVV,極右,19) 第三排:基督教聯盟(CU,宗教政黨,6);社會黨(SP,左翼,21);自由民主人民黨(VVD,親商中右,35) 第四排:政治改革黨(SGP,宗教政黨,「改革」是指基督教派系Calvinism,2);50+(維護長者權益,1)

德國央行,RIP

遲了一天寫,但2012年9月6日,是歐洲貨幣聯盟(EMU)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堪比1999年1月1日引入,或2002年1月1日正式推出硬幣和紙幣一樣重要,必須在此補一筆。 歐洲央行這天宣佈全方位購買成員國的債券,歐洲央行自成立後一直緊隨德國央行(Bundesbank)路線的年代終結,更趨向英美式貨幣政策,「強馬克」變「弱里拉」。 德國《世界報》(die Welt)網站頭條(上圖)最能代表德國人的態度:市場為德國央行之死喝彩! 有關這個購買債券計劃(官方名稱是佶屈聱牙的「直接貨幣交易」OMT),官方聲明可看這 鏈結 ,如果你對貨幣政策有基本的認識,這篇聲明不算難讀。

第三條跑道爭議

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4日宣佈改組內閣,詳細新內閣成員名單及簡介可看 BBC 。卡梅倫上台逾2年才改組內閣(只包括首相主動調動內閣成員,不包括有個別成員因醜聞而辭職下、只涉及一、兩個職位的調動),在英國算是對「下屬」「長情」,尤其是當中有些成員在2005年卡梅倫初當保守黨黨魁時,便在影子內閣擔任相關政策的影子大臣,然後再過渡至政府,掌管同一政策。 英國傳統上每一、兩年便改組內閣一次,有批新面孔令國民覺得政府不斷在更新,前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更好此道。 要說的有很多,例如親歐派原司法大臣祈淦禮(Ken Clarke)調任為不管事務大臣,顯示整個內閣向右傾,保守黨黨內右派更多人進入內閣。 政策上,運輸大臣Justine Greening(右相)調任國際發展大臣,由黨鞭Patrick McLoughlin(左相),在人事佈局上或者不重要,但在政策上有很大的含意--保守黨或「轉軚」,支持倫敦希斯路機場(Heathrow)興建第三條跑道。

歡迎來到9月歐洲地雷陣

8月十分靜,加上我狀態有點不好,本網誌過去一個月更新不多。但踏入9月,歐洲將會非常「刺激」,因為歐債危機本月將有大量重要時刻。 隨便說:6日將有歐洲央行議息;12日同時有德國憲法法庭公佈ESM是否違憲的裁決,以及荷蘭舉行大選;15日舉行歐羅區財長會議;月底至10月初將知道,希臘在6月選出新政府後,其削支計劃是否獲歐洲認可,亦即希臘會否被踢出歐羅區。還不要計本月西班牙及意大利有多場債券拍賣。 第一幕、亦可說是目前最重要的,始終是歐央行議息,歐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將跟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Jens Weidmann)攤牌。

危險三角戀

Quand Valérie Trierweiler rencontrait Ségolène... 发布人 LeNouvelObservateur 最大管治危機竟然是來自總統自己的私情,難以想像,但這正是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刻下面對的情況。法國剛剛有一本有關奧朗德跟現任伴侶特里韋勒(Valerie Trierweiler)及前任伴侶羅雅爾(Segolene Royal)的10年三角戀的書籍出版,名為《兩團火之間》(entre deux feux),令這個對法國政局有最大影響的三角關係又再成為話題。 上面Le Nouvel Observateur上載的短片:前半部,是今年4月奧朗德一個拉票集會的情況,後半部,則是奧朗德當選後,在巴黎舉行的慶祝盛會。各位先看看,有沒有發覺有什麼異樣。

「坦誠地講,我心裏也有擔憂」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30日率領半個內閣訪華,是她半年來第二度訪華。雖然這是早已定下的「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但正如上面 德國報章Neues Deutschland在29日的政治漫畫 所顯示,在歐洲債務危機、以至歐洲局勢踏入大變的秋季的前夕訪華,身為歐洲經濟龍頭及出口方面全球唯一一個可與中國匹敵的國家的領袖,默克爾代表的不只是德國,還代表了一眾歐元區國家,尤其是圖中那3隻手: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 說來也諷刺,不斷嚷著要增加歐盟的權力和認受性,結果全球重視的、外國看重的,仍是德國領袖!

沒有終身監禁的國家

挪威法院在8月24日宣佈裁定去年7月殺死多人的布雷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精神正常,沒有精神病,需要為他的殺人行徑負上責任入獄 ,算是為整個慘劇劃上句號(至少是暫時)。這段新聞各大華文傳媒都應該有一定篇幅的報導 不過,網主好奇的是,由去年案件發生時,至這次案件有判決,外電報導都會出現一句很難「翻譯」給華文讀者看的說話:布雷維克「重囚21年」。是的,入獄21年,在挪威已是最高的刑罰。

禁止同性戀遊行一世紀

俄羅斯法院在17日終於punk樂隊「小貓暴亂」(Pussy Riot)示威的案件作出判決,裁定3人在教堂進行「流氓行為」罪名成立。 之前已經寫過,這宗示威涉及宗教因素 。 德國之音這篇文章訪問了一個俄羅斯專家,講解俄羅斯大部份人(即不是居住在大城市的俄羅斯人)的想法是跟西方傳媒的看法有很 多大不大 大分別 。 俄新社這篇文章則指出,事件在國際十分轟動,但對俄羅斯政局的影響及對俄現政府的打擊只會很輕微 。 若要理解俄羅斯主流跟西方的看法有什麼不同,可看同日俄羅斯另一宗新聞: 莫斯科一法院裁定,市政府禁止同性戀遊行100年的禁令是合法 的--沒有寫錯,的確是禁止100年!!!

英國不欲吸納中國遊客?

大家都當中國遊客是財神的時候, 英國《每日電訊報》16日卻獨家報導,英國內政大臣文翠珊(Theresa May)反對放寬中國人遊英的簽證 ,確實「與別不同」。而更奇怪的是,文化大臣侯俊偉(Jeremy Hunt)2天前才趁倫敦奧運成功閉幕、全球盛讚之勢,宣佈吸引更多中國遊客到來的大計。 當然,《每日電訊報》剛好爆出這封文翠珊的私人秘書私下寫給首相府、表達文翠珊反對立場的信件,明顯就是內政部刻意放風,以壓倒文化部,可見兩個部門「鬼打鬼」!

火燒麥當娜

很久沒更新了,近一、兩週其實有兩、三個歐洲新聞想一寫,就是太倦,看完了資料已經睡著,動不了筆。這篇想寫的,是上週已有不少香港報章寫了的新聞:俄羅斯的「小貓」審判。 3名自稱是punk樂隊「小貓暴亂」(Pussy Riot)成員的女子今年2月在對東正教徒十分重要的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內示威,高唱「punk聖詩」,高呼聖母馬莉亞要趕走普京(Vladimir Putin),結果被檢控,案件將在17日宣佈裁決。案件在西方惹來很大關注,連麥當娜上週到俄羅斯進行演唱會時,也公開呼籲不要判她們有罪。 政府和東正教徒不滿,有副總理稱麥當娜是「前妓女」,說妓女「收山」後總愛說教。更有東正教教士焚燒麥當娜的照片(如上面的影片)。可見,這宗案件不只是普通的反政府示威,更把東正教教會捲入政治爭拗中。

「歐洲央行行長」魏德曼

 歐洲央行2日進行了議息會議,由於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上週在倫敦一個場合揚言,歐洲央行會「採取任何需要的行動」,並保證「相信我,那一定足夠」,因此大家會前對今次會議寄以厚望,認為會有重大措施出台。結果,卻是什麼行動也沒有,連減息也沒有。 由此證明,目前的歐洲央行行長並非德拉吉,真正對歐洲貨幣政策有決定權的,其實是德國央行行長 魏德曼(Jens Weidmann) 。看看上圖,德國《圖片報》(Bild)在2日表明,歐洲央行不能再花德國人的錢去拯救破產國家,否則該報便要拿回5個月前該報編輯向德拉吉贈送的普魯士頭盔,便可見到德國的影響力。(上面照片正是該報當日贈送頭盔、以提醒不要忘記德國人對防止通脹的紀律的情形)

女仕不得穿褲

France24有這篇報導 :法國國土房屋部長Cecile Duflot於17日在國會發表演說--法國的國會是官員或議員走到中間講話,而非如香港立法會般在自己的座位講話--當她走到中間,由於她一身花裙的打扮,惹來會內一些男議員有如街邊看到美女的叫聲,議長着他們靜下來,Duflot才開始演說。但她也是不是省油的燈,一開始說「女仕們,先生們,很明顯這兒先生們比女士們多......」。 當時情形可看 這影片 ,由第6秒開始。 上面France24還說了一個頗恐怖的現實:理論上,一條1799年定下的規例至今仍存在,就是女士在巴黎不得「穿得像男士」,尤其是不得穿褲子,如果要穿褲子,便得向警方申請,並提供醫生證明文件解釋有什麼健康理由要穿褲子。 我查過網上資料。2年前巴黎市好像有討論過廢除這規定,但好像又不了了之,因為直至今個月,仍有法文網站討論這個問題。 直至1970年代,在21世紀起曾擔任內長、防長、外長的Michele Alliot-Marie穿褲字進入國會時,仍被警衛攔截,當時她不以為然地說:如果我穿褲子是有問題的話,我可以當場立即脫下!

英國的軟實力

倫敦奧運的開幕典禮,我沒有看。一下班回家便睡著,醒來是早上7點左右,卻又剛好看到燃點聖火儀式。純粹根據報導,這次開幕典禮真的很厲害。 我又不覺得這次開幕表演會把北京奧運的比下去,但對於一個「末落」了半個世紀的帝國,加上今次在經濟惡劣下進行(記憶中表演的成本大概只有3、4億港元,應該算偏低),都可以不失體面,保持一個帝國的dignity,十分厲害。 難聽一點,就是「二仔底」(玩撲克時手持一副十分差的牌)都可以充大頭,其實頗像英國二戰後外交的縮影,在完全沒了經濟及軍事實力做後盾下,仍能靠剩餘的文化遺產(即「食老本」)及靈巧的外交手腕,繼續維持有如帝國般的影響力。 另一點是,英國人十分愛國。所有英國仍然在世的全球文化icon都肯參與,連英女皇都肯「陪你顛」,客串做「大茄」扮演邦女郎,而妙又妙在導演有能力把各式人物安插在表演中而又不覺突兀(羅琳可以按排她說故事,連Mr. Bean都可以有一個角色),佩服佩服。

地方債:德國篇

歐洲財政危機變得很快,3篇地方債系列只是出了第2篇,上一篇所說的西班牙地方債危機已令23日全球市場大跌。最新情況是:西班牙很可能下月便要尋求全面援助(目前只是尋求國際向其銀行注資,因此未算是西班牙「國家」本身尋求援助,技術上避開「喪權辱國」的侮辱);而希臘被踢出歐羅區的可能,又再被人提起。 希臘又面對被踢走的揣測,其中一個原因可與德國自己的「地方債」有關--這裏不是說德國地方政府合共的地方債務會拖垮德國財政,而是德國國內都存在「窮州」與「富州」就債務分擔爭拗的問題,其中最公開攻擊這問題的是拜仁州(巴伐利亞;Bayern/Bavaria)。

地方債:西班牙篇

歐債危機除了是17個歐羅區國家之間的角力,也同時是各國國內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角力,一個原本該國以外都不知道存在的地方政府也可以牽動全球市場,甚至加入談判的戰團,地方政府可以發揮外交,挑戰中央政府的對外財金政策。這篇post先說第一個、亦是最新鮮有新消息的例子:西班牙。 西班牙的華倫西亞(Valencia)自治區政府在20日宣佈,有意申請中央政府的拯救地方政府財務危機基金,成為第一個申請求救的地方政府。消息立即拖累歐美股市及歐羅匯價。 上面藍色就是華倫西亞自治區在西班牙的位置--華倫西亞,在內地(可能以及台灣)是譯作「巴倫西亞」,因為西班牙文中的V全當作B音譯,因為在西班牙文中V的確要當作B音讀。

單車公路

已是4月的消息,但 《紐約時報》18日有這篇特稿 ,介紹丹麥首都哥本哈根4月中啟用的首條「單車公路」(cykelsuperstier),頗有趣,分享一下,亦可看看這個被譽為全球「單車之都」的城市如何鼓勵居民盡量使用單車代步。上面則是宣傳使用單車公路、強調在中短距離下單車較自行駕車更快捷的短片。 上述第一條啟用的單車公路連接哥本哈根市中心及市中心以西約15公里的Albertslund鎮,全長約17.5公里(大概是略短於大圍至大尾篤單車徑的距離吧),代號C99(C很明顯是cykelsuperstier的代號)。這只是開始,哥本哈根市政府已計劃了26條單車公路,全長將達300公里。

吃兩家茶禮的主席

又到7月,又是歐盟換輪任主席國的時間,這次迎來第一個「受助國」主席--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在6月底才宣佈,要向國際尋求貸款援助,度過歐債危機難關,是第5個求救歐羅成員國。 塞浦路斯在5日舉行接任主席國的儀式及慶祝活動,政府邀請了大批駐歐盟記者往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亞(Nicosia)採訪,而總統Demetris Christofias(上面照片,那是他4日以歐盟輪任主席國身份出席歐洲議會的情況;照片來自 塞浦路斯主席官方網站 )接受國際傳媒訪問時,最令人側目的是,塞浦路斯不排除同時尋求歐盟及俄羅斯的貸款援助--既代表歐盟,卻又跟與歐盟及眾歐盟成員國關係撲朔迷離的俄羅斯走在一起,比當年傳出冰島可能尋求俄羅斯援助更敏感。

歐議會否決ACTA

歐洲議會在4日以478票反對、39票贊成及165票棄權,大比數否決國際「反假貨貿易協議」ACTA,意味歐盟執委會要跟其他國家重新談判有關條約。有關ACTA的背景,可看之前的 post 。[上面是綠黨歐洲議會議員在表決ACTA時舉牌反對的情況] 正如上述,ACTA在歐洲意外地引起極大反彈,多國民眾反對,因此這條國際貿易協議的一舉一動在歐洲是大新聞。這次否決另一重大意義是,這是歐洲議會自《里斯本條約》實施後,首次動用新條約中可對歐委會談判並簽署的國際條約作出否決的權力。 至於ACTA否決是否網絡人權的勝利?短期、或士氣上,或者是。歐委會已入稟歐洲法院,要求釐清ACTA沒有違反歐盟條約中保證的公民權利。但現在估計,就算不計要跟其他國家再談判,只考慮歐洲內部政治,本屆歐洲議會(2014年年中結束)都不可能再審議ACTA。 但更受關注的是,歐委會原本早已安排好,9月提出對歐盟的《知識產權執行法令》(IPRED)作出修訂,因為該條法令是差不多十年前訂立,上網速度還慢到不能看影片的年代。一方面,歐委會或者可以用IPRED修訂來變相推出ACTA,但更可能發生的是,關注網絡自由的聲音已起,IPRED修訂將更難通過。

足球總理

德國對希臘的歐洲國家盃八強賽打完了,結果是德國四比二大勝希臘,希臘未能延續奇跡--或者德國就是要告訴希臘,還是面對經濟危機這個現實、快點還債吧?! 上面是德國入球時、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神情(應該是入第一球;照片來自FAZ)。連同這張照片,默克爾「愛足球」應該在全球更深入民心了。 德國《明鏡》週刊寫了一篇報導, 談及默克爾與足球的關係(可惜是德文,且看遲一、兩天有沒有英文翻譯版) ,當中包括歷年 默克爾看球賽及探訪足球國家隊的照片圖輯 。

足球外交

在政治上而言,歐國盃最萬眾期待的比賽、希臘對德國的八強賽22日晚在波蘭的 但澤 (Gdansk)舉行,歐債危機中兩個極端--一個是拯救方案中付鈔最多的國家,另一個是伸手拿取援助最多的國家--碰在一起,真是天意。 德國政府20日宣佈,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會應波蘭政府邀請,前往但澤觀賽。有希臘傳媒一早已經說,國家隊要在默克爾面前擊敗德國隊,這個「夢想」至少實現了一半吧?! 德國政府及默克爾強調這只是體育,支持國家隊而已,德國隊中場Sami Khedira也只是說,默克爾會為球隊帶來幸運,但默克爾現身,政治意味十分重,因為她原定22日下午要在羅馬參與德法意西四國峰會,為下週的歐盟峰會作準備,結果意大利為了遷就默克爾觀賽,把會議提前幾小時在下午早段便結束。 而且,德國政府20日才宣佈此消息,似乎是看準希臘當天已組成內閣,新民主黨黨魁薩馬拉斯(Antonis Samaras)宣誓就職為新總理這個時機。 訊息十分明顯:薩馬拉斯不妨也抽空往波蘭觀賽,然後二人在貴賓室「扮偶遇」,一面「睇波」,一面摸底。畢竟,就算不計一個是援助國、一個是被援助國,德希兩國實力及地位太懸殊,很難如法國般,在峰會前安排德希峰會,為歐盟峰會作準備。

希臘緊縮派暫領先 政局再度膠著

[新民主黨黨魁薩馬拉斯Antonis Samaras及激進左翼聯盟黨魁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圖片來自Daily Telegraph影片] HKD0250: 希臘跟法國再度同日進行選舉,但這次希臘的遠較法國重要,在同一個post同時更新兩地選舉初步結果。似乎兩地選情大局已定,暫時「收工」,日後有空才再post文章。 希臘新民主黨(ND)以1至2個百分點勝出大選,壓倒激進左翼聯盟(SYRIZA),似無懸念。ND跟泛希社運(PASOK)這2個緊縮派「有足夠議席數目」合組政府,也無懸念。但問題是,PASOK似乎要拖SYRIZA落水,要求SYRIZA也入閣,他們才入閣,以免左派選民由PASOK轉向SYRIZA的情況在下屆大選更嚴重,令PASOK泡沫化。但SYRIZA已說,要他們加入ND-PASOK內閣是笑話,ND就說,盡量有越多政黨加入就越好(同理,要拖其他政黨落水)。組閣談判似乎不能今天內完成。 下面是更新情況,其他各黨initials:GD/極右的金色黎明、ID/獨立希臘人黨(中右)、DL/民主左翼、KKE/希臘共產黨

足球決定歐羅命運?

歐洲國家盃會主宰歐羅以至歐盟的命運? 邏輯是這樣的:請放大上圖,右面會看到,A組會在17日凌晨(即當地時間16日晚)打最後一輪小組賽,戲碼包括希臘對俄羅斯。數字上,如果希臘擊敗被指今屆表現很好的俄羅斯,而捷克對波蘭又賽和,希臘是可以晉身八強的。 路透社引述一名候選人說,該黨的黨內分析已指,該仗戰果一定會對選民翌日投票的意向有影響,而目前估計兩大黨新民主黨及左翼聯盟(Syriza)支持度叮噹馬頭,加上得票率最高的政黨可額外獲50個議席下,只要影響到2至3個百分點選民的意向,便足以改寫選舉結果。 國家大事以至全球安危繫在球場上22個人的「腳上」,兒戲嗎?是的,很兒戲,一如當初讓希臘加入般兒戲。 無巧不成話,也不會開到這篇post--再看看上圖,A組第二名在八強會對B組第一名,亦即是德國。真是冤家路窄!!!! 新民主黨黨魁薩馬拉斯(Antonis Samaras)在15日最後拉票衝刺中,形容選民今次是在歐羅與德拉克馬(drachma)這兩種貨幣之間選擇。 倒不如說,希臘人這次是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選擇、穩定與改變之間的賭博--理性地選擇主流政黨,一定不會即時有恐慌,但情感上十分痛恨兩黨近40年來把國家弄得一團糟;還是感性地選擇新興政黨,可能即時會面對災難,但亦可能會較選擇主流政黨讓情況緩慢地惡化下去好。

德國融入歐洲來到盡頭?

希臘17日大選,但近日已開始忙於處理大選前瞻的稿件,而且本週不斷有有關歐洲危機的消息(儘管其實都不重要),因此很久沒更新網誌及推特了,回覆也慢了,見諒! 之前 在一篇post中有人留言提到 :「法國和德國的民族身份有什麼特別, 為什麼可以融入歐洲而不失自我, 英國的就不能, 莫非是因為法德以前都曾經想一統歐洲大陸......?」現另文回應。(各位亦可看看右上角有關小弟回覆留言習慣的「免責聲明」!)

Welcome back to the European mess!

歐羅集團9日有關西班牙的聲明 6月應該是歐洲月,不只大家沉迷歐洲國家盃,歐羅區危機事隔半年又重返國際視線,而且這次比半年前更「大鑊」! 歐羅集團副財長及財長在9日各自開了電話會議後,晚上發表上述聲明,宣佈承諾向西班牙提供最多1000億歐羅(9700億港元/3.74萬新台幣/7950億人民幣)的貸款,以向該國銀行注資,拯救銀行體系。 這明顯有「大蝦細」(大的欺負小的)、欺善怕惡之嫌,因為之前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申請貸款援助,歐洲各國施加苛刻條件,但這次西班牙就十分「爽手」,且不會施加要求削支多少、怎樣削支的條件。無他,西班牙大,你怕西班牙出事多於西班牙要向歐洲各國「乞錢」。 這篇聲明是頭盤,西班牙問題不會如此簡單便解決,還不要忘記希臘6月17日大選、法國國會選舉,以及月底壓軸的歐盟峰會。本月的歐洲政經局勢會如歐國盃一樣刺激!

「黨摑民主」

希臘極右政黨「金色黎明」的成員在7日早上一個電視辯論節目中,掌摑共產黨的女議員一事,華文傳媒應略有報導,以上是原本的片段:片中最左面的是本身是「金色黎明」發言人的Ilias Kasidiaris,左二是被摑的共產黨女議員、從政前是知名記者主播的Liana Kanelli,右二則是打鬥中最先被Kasidiaris撥水的左翼聯盟(Syriza)女議員Rena Dourou。 「龜縮」兩天後,最新進展是,Kasidiaris在9日發表聲明,批評是那兩位女議員的發言刻意刺激他,並說會親自到檢察機關辦公室,要求起訴那些過去兩年詆譭他的人。

中歐大國

[華沙國家運動場,今晚歐國盃及揭幕戰波蘭對希臘的地方;照片來自http://www.poland2012.net/] 歐洲國家盃今天便揭幕,除了球賽,大家或者可以注視一下其中一個主辦國--波蘭,因為不少西方傳媒都稱讚,波蘭近年的政治及經濟表現是中歐典範(再說一次:前共產陣營的非蘇聯地區,在冷戰期間稱為Eastern Europe,但鐵幕倒下後,這些國家在英文是稱為Central Europe,至少要去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才算是東歐,波羅的海三國更自視為北歐)。

不變還是「慢變」?

這篇post好像遲了一點,因為慶祝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登基60週年鑽禧紀念活動已完結,伊利沙伯二世連約1分鐘、感謝參與及籌辦活動的人士的演說也已播出--伊利沙伯二世向全英國以至全英聯邦發表電視演說,是十分罕見的,撇除每年的聖誕文告,這只是她第三次發表電視演說,第一次是1991年宣佈波斯灣戰爭開始,第二次是1997年戴妃死後為自己被批評對事件麻木不仁「補鑊」。 近年,每逢英國皇室「節慶」,例如6年前英女皇80歲大壽,或威廉王子去年結婚,不期然都會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在自由民主化多年的英國,在21世紀,英國人仍會死抱一個來自幾世紀、甚至逾千年前的君主體制?

「波蘭死亡營」

港台報導:奧巴馬誤說「波蘭死亡營」掀風波 看完上面片段及上面港台新聞鏈結後,大家或者會明白,為何波蘭人會對李克勤那首歐洲國家盃「主題曲」MV那麼反感--波蘭是比我們中華民族更具「歷史受害者」情意結的民族,心靈十分脆弱。 奧巴馬只是口誤,但波蘭總理已向全國公開宣讀聲明,要求美方絕不能只說一句「遺憾」便了事,波蘭外長更要求奧巴馬親自「道歉」。當然,美國也是堂堂大國,暫時拒絕因為這件小事而「隨便」道歉。

我很同情你們

我其實都很同情希臘人及他們面對的挑戰--這是國基會總幹事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27日晚在 她的官方Facebook賬戶上所留下的狀態 。 為何要說她其實都很同情希臘人呢?是要補鑊。 英國《衛報》在25日晚發佈一篇拉加德的專訪 ,她說她較同情非洲窮國每天都有兒童餓死、以及這些國家的學童問題,多於希臘人,並說希臘人需要一同自救,包括交稅。該篇文章的標題更絕:It's payback time: don't expect sympathy – Lagarde to Greeks。該文結果有大量留言抨擊拉加德。 政治不正確地說,我其實覺得拉加德沒有錯,希臘目前其中一個死結的確是逃稅問題極端嚴重,而這個問題一日不解決,什麼緊縮財政的方案都是多餘--你可以在計劃書上寫得天花龍鳳,這兒多一點收入,那兒多收一點費用,但結果是人人都不交稅,計劃中的增加收入措施全部不能落實!

「歐洲在看著你」

Eurovision曲終人散,瑞典的Loreen大熱勝出,遙遙領先排第2的俄羅斯「婆婆合唱團」。在此亦恭喜一眾「窮鬼」國家落敗,否則明年也不知哪兒來那麼多錢舉辦。瑞典經濟穩健,政府財政沒問題,是不錯的主辦國選擇。 整個節目全長超過3小時,因為各國「唱票」都用了超過40分鐘--有44個國家參與,每個國家的主持一般會先說「歐洲,你們好!這兒是XX呀!」,然後再來客套話「阿塞拜疆,你們這屆辦得真好呀!」,再之後才是公佈自己國家的投票結果,屏幕先一次過顯示第4至第10名(即獲1至7分)的國家,然後倒數三甲,鏡頭並會影住拿到12分的國家的代表反應。 但德國主持Anke Engelke「加料」,用英文說了一段有骨對白: "今晚,沒有人能為自己的國家投票(表面解則是「投給自己的國家」--在Eurovision,觀眾不能投給自己國家),但大家可以投票、有選擇,那真好。阿塞拜疆,祝你們旅程好運!歐洲在看著你們哦!" 不用多說,這段說話明顯衝著阿塞拜疆的民主和人權紀錄。更有趣的是,最終「做醜人」說這番話的,竟然是在歐債危機中正號令全歐的「歐洲大哥」德國! PS:歌曲方面,不計現場、只看賽前promo用的MV的話,我會建議看意大利及德國的,意大利那個女歌手幾型,儘管我喜歡她的全意大利版本多一點。至於德國的參賽作品,作曲填詞者中,包括英國的Jamie Cullum,基本上大家當普通英國流行曲聽便可。如果exotic一點的話,大家不妨可以聽「婆婆合唱團」!

Eurovision中的亞裔面孔

今年多看了幾個Eurovision的作品,可以為這個在26日晚舉行決賽的活動寫一、兩句。如果想看全部參賽作品,可以去 Eurovision在YouTube的自家頻道 ,所有作品齊全,基本上是MV,或是當地挑選參賽作品的比賽片段。 代表法國的參賽者頗特別的,是38歲的女歌手Anggun,上面是她的作品的影片(click前警告:頗美式的跳舞作品,很多頗露骨及男男接吻片段,早前有抗議Lady Gaga的請勿點擊觀看)。查看後才知道,原來她是印尼人,20歲時為了在國際發展歌唱事業,才去了倫敦及巴黎,現已歸化為法籍,據聞唱片有不錯的銷量,一些專輯在法國有幾十萬。

阿塞拜疆

26日又是一年一度Eurovision總決賽的日子,根據一些博彩公司的賠率,目前勝出大熱好像是上面影片的瑞典代表Loreen。至於另一熱門、俄羅斯的Buranovskiye Babushki,由於下面我已post一隊「婆婆合唱團」的影片,我不想再post另一段「婆婆合唱團」,有興趣者請自行搜尋。 主辦國亦是比賽焦點,因為阿塞拜疆(Azerbaijan)去年首次勝出Eurovision,奪得主辦權,亦是該國由蘇聯獨立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活動,阿塞拜疆自不然希望,國際多認識這個大家、包括不少歐洲人都很少聽過的國家。

婆婆合唱團

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17日表示,波蘭為6月初揭幕的歐洲國家盃的準備工作已做得七七八八。我看這新聞時,更有興趣的反而是側邊的另一宗新聞。 在5月2日,波蘭電視台舉行了特備節目,現場演出幾首候選的歐國盃主題曲,並由全國觀眾票選,結果是上面影片的這一首:由18名30多至80多歲的「婆婆」民族歌合唱團Jarzebina的「Koko Euro Spoko」勝出。 這首歌,將會在由波蘭舉行的開幕儀式演出,所有在波蘭舉行的比賽,現場都應該會不時播放這歌曲,就正如2010南非世界盃播放Shakira主唱的主題曲。各位聽完後感覺如何?

韓裔孤兒當上法國部長

(照片來自TF1/法新社) 繼德國自民黨黨魁羅斯勒(Philipp Roesler)後,歐洲政壇又多一個亞洲面孔,她就是法國新政府16日宣佈將當中小企、創新及數碼經濟部長的佩勒琳(Fleur Pellerin)。 1973年出生的佩勒琳是南韓孤兒,6個月大就被一對法國夫婦收養,背景跟同樣是1973年出生的越南孤兒羅斯勒十分相似,二人都只是「外表亞洲人」而已,內裏完全是一個歐洲人,與亞洲完全沒有什麼關係。

初次認識

從以上默克爾和奧朗德一齊走紅地氊的畫面,就可知道,兩個人真的不太相熟。 奧朗德往柏林的飛機遇到雷擊,默克爾在之後的記者會還說:奧朗德先生的飛機遭雷擊,但他仍能抵達德國,可能是德法兩國都有決心良好合作的好兆頭呢! 「被雷劈」是好兆頭,默克爾還是想說:挑戰我的主張,被雷劈都死不去,你真大命!

終於要面對現實

希臘總統府在15日宣佈,5月6日大選後歷時9天的組閣談判失敗,因此必須重新舉行大選。估計會在6月10日或17日再舉行大選。 歐羅危機的「踢罐頭」遊戲(過去兩年,有關歐羅危機的英文外電報導,會經常出現「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這句諺語,即拖延時間、迴避問題)也有終結時,希臘重新大選,代表大家不能再迴避,必須回答這個問題:希臘應該退出歐羅區嗎?希臘會用回上面那張舊貨幣「德拉克馬」(drachma)嗎?

挑戰德國被雷劈

政治新聞的花絮往往比嚴肅的演說、公布、聲明本身更精彩,更能說明新聞的本身。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15日正式就職,當天下午便立刻乘專機,前往柏林,會晤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外界期待奧朗德如何挾民意來逼剛嚐地選大敗的默克爾在歐元危機讓步。結果,他的飛機起飛不久,便遇到雷擊,被迫立即折返巴黎,改乘第二架飛機,抵達柏林的時間也晚了。 只能說:德國人、默克爾實在太強,你要老娘讓步,老娘立即來個下馬威!! 至於「默朗德」日後的合作,大選前到大選後不斷有評論擔心,二人會有嚴重磨擦,傷及歐羅危機應對。但法國電視台 這篇《真分歧、假對抗》(Rencontre Merkel-Hollande : vrais desaccords, fausse confrontation) 詳細分析,二人的確有不同的立場,但不會對抗。

北威州地選 CDU大敗

上週日(6日)希臘和法國舉行大選,為了「湊數」,不少人將當天德國石荷州(Schleswig-Holstein)的地方選舉也一起談論,說石荷州州選舉也可反映德國人對歐債危機的看法。但事實上,真正主菜在13日才進行,那就是西部北威州(North Rhine-Westphalia)的地選。 結果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基民盟(CDU)大敗,上屆還以得票率34.6%、0.1個百分點之微壓倒社民黨(SPD),成為第一大黨,但這次得票率大跌,打破上屆得票率最低的紀錄,令社民黨北威州領袖卡夫特(Hannelore Kraft)連任州長(上面影片中間;圖片中的下方有各黨得票率預測)。

法國僅「微微左轉」 右派面臨大重組

  (不妨又看看TF1如何倒數投票結束及公佈最新票站調查) 法國大選仍在點票中,不妨先寫寫我對法國大選的第一印象。 與其說是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及社會黨勝出,倒不如說是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自己輸了。

法國左派在野17年後回朝

(不妨看看法國電視台是如何即時公佈總統大選的票站調查結果)  法國大選投票也已結束,票站調查顯示,奧朗德以52%左右的得票率,以4個百分點擊敗薩爾科齊,成為第五共和第二位左派總統,對上一位左派總統已是1995年卸任的密特朗。薩爾科齊則是第二位未能連任的總統。 以下是法國、希臘或德國選舉的更新: 法國;HKT03:40 /奧朗德發表了15分鐘的勝利演說,宣佈其施政將以兩大考慮為依歸,將是公義及年輕一代;表明會向代表法國人民向德國政府表示,處理債務危機時要加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措施、不能只有緊縮財政,還表示歐洲人民看到法國今天的大選結果,應該鬆一口氣--儘管7日市場未必會鬆一口氣。 法國;HKT02:30 /薩爾科齊發表了約10分鐘的落敗承認演說,未有談及他及其政黨UMP的選後去向,只表示個人承擔整個陣營在大選中落敗的責任,呼籲支持者在敗陣下仍保有尊嚴,不要仇恨,要向全球給予法國最好的形象。他亦說,過去5年已給了最好的、所有精力予國家,能當5年總統是他的榮幸。

歐洲超級星期天

歐洲5月6日很罕有地出現多場選舉,而且是同時對全歐洲有深遠影響: 1、希臘進行國會選舉,香港時間6日深夜12時結束投票; 2、法國進行國會選舉第二輪投票,香港時間6日深夜12時會有第一輪票站調查結果,翌日凌晨2時才正式結束投票,開始有正式點票初步估算; 3、德國Schleswig Holstein州進行州議會選舉,香港時間6日深夜12時結束,焦點放在默克爾的基民盟可否保住執政權,以及自民黨會否延續得票率不過5%門檻、和海盜黨躋身議會的趨勢; 4、意大利多個城市進行市長選舉,是蒙蒂內閣上台後,選民第一個可正式對削支政策表態的機會。 以上全部選舉都將會影響,究竟現時歐債危機的應對藥方--緊縮財政政策,能否通過民意一關。有時間的話,今晚會在這兒更新最新結果。 除了上述,塞爾維亞同日亦會進行總統、國會及地方選舉,不過相對上述4場選舉,歐洲各國已不多理會。

希臘大選背景資料

5月6日,全歐洲都把焦點放在法國總統大選之際,希臘同日都會進行國會選舉,重要性比法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希臘的選舉制度(及政局形勢)有其國外不多清楚的情況,因此先寫一下背景資料。 希臘的大選,大家心中想知道的答案只有一個:新政府會履行現屆「技術官僚總理」帕帕季莫斯(Lucas Papademos)內閣執行、歐盟及IMF要求的經濟改革嗎?亦即,兩個「親拯救」政黨新民主黨及泛希社運黨(PASOK,上面左面的是PASOK黨徽,右面的是新民主黨)能否奪得過半議席? 如果最終由「反拯救」政黨組成執政聯盟,那代表去年10月討論了那麼久、「得來不易」的希臘削支方案要推倒重來,希臘退出歐元區或乾脆正式全部賴債的機會又再急劇升溫。

折磨

上屆法國大選,英國《金融時報》已寫過,總統大選電視辯論長達2小時半,以法國人好思辯的民風來說,也算折磨。怎知本屆大選的電視辯論更折磨,長達2小時50分鐘! 而且,跟香港不同,法國的電視辯論遲至晚上9時才開始,亦即接近深夜12時才結束。基本上: 1/首一個半小時主要談及財金政策,以及略討論過一些內政(但只有教育這類政策,印象沒有討論過治安問題) 2/然後用半小時討論入境政策 3/之後15分鐘討論核能政策 4/再用15分鐘討論「總統管治風格」(十分哲學,但套用香港的術語,就是政制,不括上台後組閣,選舉制度,諮詢等) 5/最後約15分鐘討論外交 6/最後是總結。

中國領袖拒見歐洲記者?

不滿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去年訪港採訪安排的香港記者,或者毋須激氣。李克強5月2日及3日訪問位於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 EUObserver報導 ,批評中國政府完全不安排駐歐盟記者向李克強提問,只允許在3個活動中讓記者拍照。歐盟發言人暗示這是中方要求。 EUObserver批評中國領袖訪歐時不回答記者問題,已非首次。在4月19日,EUObserver才批評,當時訪歐的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同樣不答記者提問(上圖為歐盟常任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官方YouTube頻道,他當時會晤劉延東的影片)。

歐洲要脅杯葛歐洲國家盃

30日,歐洲政壇開始談及一項體育活動--6月8日至7月1日由波蘭及烏克蘭合辦的歐洲國家盃。烏克蘭法院去年以擔任總理時越權為由,判處前總理季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入獄7年,但此後不斷傳出季莫申科在獄中被虐打的傳聞。 29日,德國《明鏡》週刊爆料,表示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考慮不前往烏克蘭觀看比賽,來向烏克蘭施壓。既然「阿姐」都決定了,其他歐洲政界人士自然樂於跟風,站一站道德高地,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以及傳聞有意爭取在2014年接任歐委會主席的歐委會司法專員雷汀(Viviane Reding)都透過發言人放風,表示二人出席在烏克蘭舉行的比賽與否,跟季莫申科的待遇掛鈎。 題外話:華文傳媒很喜歡向季莫申科冠以「美女總理」。偶一為之,或是第一次介紹她給受眾認識,這個倒無妨,但每次提及她都用這個外號,有點煩。而且,若真的這麼sexist,季莫申科也52歲了,倒不如去盡一點,我給各位介紹一位年輕一點的,她的女兒Yevgenia Tymoshenko--這是她在30日開記者會講述母親情況的照片(來自路透社)。但可惜,她已下嫁給一位英國音樂人!

反歐再由「法荷聯盟」開始?

歐洲23日有兩大政治事件,而且都在影響全球市場--在法國,大家仍在討論22日總統大選首輪投票的餘波及含意;在荷蘭,由於政府跟支持政府執政、但沒有加入內閣的極右政黨自由黨就削減赤字問題上談不攏,首相呂特(Mark Rutte;上面左面的照片)在23日向荷女王提出內閣總辭,荷蘭很可能要提前大選。 兩件事都令投資者擔心,歐元債務危機又再惡化。但兩件事的巧合之處不止於經濟金融,還對歐盟政治發展有很深遠意味。 當然,更巧合不過的是,兩件事都涉及「荷蘭」--法國大選令市場擔心的,正是社會黨的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上面右面的照片;兩張照片都來自France 2)!

瑪蓮勒龐下一步:右派盟主

去年1月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照片來自法國電視台France 2網站)接任國民陣線黨魁時,用了 "更溫柔的極右、更主流的極右" 作為標題。「4.22」投票後,法國政壇觀察家都一致認定,「更主流的極右」確實是瑪蓮勒龐的目標,正一步一步地朝這個目標進發,短期目標就是「整散」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的人民運動聯盟(UMP),由國民陣線(或其他她做黨魁的右派組織)取而代之!

奧朗德要"公投" 薩爾科齊搶攻

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結束超過2小時,5大候選已全部發言。得票率略有變得,但大致跟前一個post的相近,發言中文摘要也可看前一個post,其中3大候選薩爾科齊(Nicolas Sakozy)、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和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的法文發言全文可看以下3個YouTube(不用怕,很短的):

法大選後五大候選人發言

(奧朗德發言;照片來自BBC網上直播) HKT02:10:投票結束,票站調查顯示,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得票28.4%,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25.5%,與之前海外漏出的民調數字差不多。反而是第三至第五的初步得票數字估計有些不同,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得票20%,超越其父勒龐(Jean-Marie Le Pen)2002年歷史性「打入決賽」的紀錄16.86%,梅朗松(Jean-Luc Melenchon)較民調估弱,11.7%,貝魯(Francois Bayrou)同樣較估計弱,8.5%,未能達雙方數。 HKT03:53: 薩爾科齊也發言了,他主打兩大主題:「保護」法國人,即國家安全、入境移民及對抗全球化;以及「財政牌」,反對增加政府開支令政府債台高築。 HKT03:30: 奧朗德發言結束,除了重申其政綱,主要有2個訊息:把第二輪投票變成對薩爾科齊5年政績的公決(他說第一輪投票結果是對過去5年政府的懲罰,但奧朗德沒有點名提及薩爾科齊);團結左派,尤其是向梅朗松的左翼陣線及佐莉的綠黨支持者伸出橄欖枝 HKT03:15: 貝魯強調會看重價值觀,同樣提出對極右崛起的關心,強烈暗示支持奧朗德,但他重申要看奧朗德和薩爾科齊未來2週有關價值觀的回應才「履行我的責任」 HKT03:04: 瑪蓮勒龐表示已震動了法國政局,法國不再一樣,但她未有表示在第二輪投票支持誰,只說國民陣線是唯一「對左派的反對派」。 HKT02:35: 極左的梅朗松已承認落敗,呼籲支持者在第二輪投票「左派大團結」,第二輪投票全力「對付極右」。儘管未有提及名字,但明顯支持奧朗德。

法國大選截至5時投票率逾70%

更新:截至下午5時(香港時間22日深夜11時,投票7小時),投票率已達70.59%,低於2007年的73.87%,但1981年計起另外4次,在此時的投票率全部都不超過70%) 法國大選第一輪投票會在香港時間23日凌晨2時結束,截至當地時間中午(即香港時間22日傍晚6時,投票進行了4小時)的投票率為28%以上(上圖來自France 2),較上屆為低,但上屆投票率及整體選舉氣氛被公認為歷屆最高及最熾烈。而由1981年計起的6屆總統選舉,目前的投票率已是第2高。 即管在一會兒投票結束,有了初步票站調查及初步點票結果後,才再寫法國大選情況。

面試式「辯論」

大選投票前進行辯論,在現代,或者已是一個必然,尤其是總統制。不過,法國總統大選有10名候選人,可以如何辯論呢?折衷方法是好像法國第二台(France 2)在11日及12日晚的節目《言與行》(Des Paroles, Des Actes)般,好像面試般,逐個候選人面對4名記者連續約20多分鐘的提問。 上面是社會黨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的一節。若果有時間的話,可以 節目原裝版本 ,但長達2小時以上,而且節目是在晚上8時50分開始,亦即接近11時才完結。正如5年前法國總統大選辯論後,英國《金融時報》的形容:就算以法國人的標準來說,都十分折磨(對觀眾而言!)。

10張競選海報

法國總統大選其實已進入倒數階段,第一輪投票在4月22日便舉行,儘管由現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與社會黨的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進入兩週後的第二輪對決投票,已無懸念。 要寫這次選舉,有很多可以寫的,但工作關係,暫時未能寫太多。不妨先從競選海報着手--這次選舉其實有10名候選人,而且以法國的標準來說,算少了,上一屆有12個,2002年的一屆更有16個,但這麼多候選人,法國的當選總統也沒有認受性問題,不會有梁振英擔心「太多候選人會分薄票源、繼而拖低得票率削弱認受性」的問題發生。 由上排至下排、由左至右,翻譯一下逐個逐個候選人的競選口號。如看不清楚,請按圖放大。

控訴政府的自殺

Greece: austerity suicides climbing | euronews, world news 希臘在5日發生一宗高調的自殺事件,一名七十多歲的長者當日早上上班繁忙時間,在雅典市中心國會前面的憲法廣場吞槍,理由是不滿政府緊縮開支的政策害苦人民,而他自己也身患重病,不想再要子女家人花錢替他醫病。事件引發反政府示威及騷亂。上面Euronews有影片,講述希臘、以至意大利近月以至近年因經濟問題導致自殺宗數急升。 希臘經濟有多惡劣?不妨舉一些數字(儘管把每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困境化成數字,會令人對問題麻目):希臘2007年便開始出現全年經濟衰退,至今已連續衰退5年,經濟規模合共萎縮17%左右,失業率在去年第4季已升至21%,薪金平均由2009年至今減少了三分一,未來3年估計再減少15%。 英國《衛報》一篇網誌寫道,2月雅典有人在地鐵跳軌自殺,令地鐵服務受阻,該文章筆者乘搭的士時,的士司機說那個自殺者真傻:「這樣自殺有什麼意義呢?他應該拿著炸彈衝入國會引爆自殺,帶多4、5個賤人跟他上路!」 面對困境時,我也不敢說我會不會做傻事。但在希臘目前的情況,除了自殺、大罵緊縮財政後,還可以做什麼呢?希臘臨時內閣已決定5月6日大選,到時候,選民應該投票給反對緊縮財政措施的政黨嗎?若真的是「反緊縮派」掌控國會,甚至全國暴亂,歐洲各國立即切斷援助,希臘情況只會更差。到最後,希臘人還是死死氣投回那些支持緊縮政策的政黨。

西班牙股市重挫3%見3年新低

復活節假期,歐洲股市10日復市,但氣氛仍然惡劣,西班牙股市IBEX 35指數大跌3%(226點)報7433.6,是2009年3月以來新低,其餘法國CAC 40指數跌3.1%,意大利更急瀉5%,德國和英國都跌超過2%。 去年年底,歐債危機的焦點在意大利,但該國換走了常常開派對的總理後,似乎穩定下來。令網主有點跌眼鏡的是,金融海嘯以來我一直都十分欣賞的西班牙,終於成為風暴中心。近日市場對西班牙的憂慮,令該國10年政府債券孳息又再度迫近厘,與德國的息差亦超越4厘,到433個基點。

意大利「第二共和」瀕臨瓦解

意大利經歷蒙蒂(Mario Monti)上台以來最重要的政治發展,主要反對黨「北方聯盟」(Lega Nord)自1991年創黨以來便擔任黨魁的博西(Umberto Bossi)在5日宣佈辭去黨魁一職,主要因為他捲入不當挪用公款醜聞。 從上面這張博西從政毫不介意隨便在鏡頭前大舉中指的照片(照片來自Corriere Della Sera;另外,循例政治正確的一句:各位18歲以下的小朋友,舉中指是沒有禮貌的,千萬不要學照片中這位伯伯哦!),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的口不擇言,據報公開發言時很愛夾雜髒話。 但這名口不擇言、縱橫政壇30年的元老沒落,亦可能標誌住意大利「第二共和」結束,政局進入二戰後第三個年代。

主席憤怒了

歐元集團財長在3月30日開會,通過了把處理歐債危機的永久基金提升至7000億歐元(7.25萬億港元/27.56萬億新台幣/5.88萬億人民幣)。但會議不歡而散,甚至是「無疾而終」。 事緣會議進行途中,奧地利財長費克塔(Maria Fekter,上面照片右;照片來自歐盟理事會網站,為2月20日會議情況)突然離開會場會見記者,私自披露了會議將通過上述基金金額提高的建議。但當時會議還正式表決通過,而且一般應由會議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上面照片左)。此事令容克十分不滿,還決定中途結束會議,並臨時取消原定舉行的記者會,離開時記者大呼:「會議決定也給人宣佈了,記者會還要開嗎?」

不要低估薩爾科齊

[照片來自薩爾科齊競選網站] 調查機構CSA在28日晚公佈法國總統大選最新支持度調查,第一輪投票的支持度分別為:中右UMP薩爾科齊30%(Nicolas Sarkozy,--)、中左「社會黨」奧朗德26%(Francois Hollande,-2%)、極右「國民陣線」瑪蓮勒龐15%(Marine le Pen,+1.5%)、中間派「民主運動」貝魯12.5%(Francois Bayrou,-0.5%)、左翼「左翼陣線」梅朗松12.5%(Jean-Luc Melenchon,-0.5%)。但在第二輪投票的意向,則是奧朗德53%(-1%),薩爾科齊46%(+1%)。 儘管今年1月或更早前,很多人認為社會黨可望17年來再度執政,但民調可顯示,即使薩爾科齊未必是個好總統,但他打選戰、尤其是逆轉勝的能力,不容低估。

3.23民間全民投票

〔圖片來自香港《明報》〕 https://popvote.hk/index.php 當有人連舞台也搭了給你,只花你幾分鐘時間,不是叫你跟警察衝撞、在街上遊行曝曬幾小時、絕食四十八小時、拋棄目前高薪厚職投身社運選議員、叫你幫手做義工run這個活動......拜託,請不要嫌三嫌四,說什麼投了也沒有影響,說什麼鍾庭耀身後有外國勢力擺佈。 若連這麼簡單的事都不做,以後請不要埋怨什麼政府施政無能、議員沒有建設性,因為你比那些垃圾官員議員付出更少。 希望各位可以證明,香港人的質素至少比得上烏坎村;希望各位不用走到烏坎村村民那一步,才意識到要爭取烏坎村村民剛爭取的東西。 PS:請各位香港博客廣傳,或在自己的Facebook/Twitter呼籲朋友參與這活動。

不民主更好?

致反對香港實施雙普選的人:繼上一個post有關法國的總統大選提名制度後,這裏再給你們一個反對民主制度的例子--意大利。 意大利總理蒙蒂(Mario Monti;照片來自意大利總理辦公室網站)去年11月率領專家內閣上台後,歐洲政壇對意大利政府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跟意大利開會討論時,不再磨蹭,十分有效率,而且處事認真,與前任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以「淫亂派對」而聞名有天淵之別。而且,意大利民眾對這個政府的支持度十分高。 弔詭的是,民眾支持一個不是他們選擇、且不斷削減他們福利的政府,但對由他們一人一票選出、口喊會保護他們社會福利爭取利益的政黨/議員卻支持度極低。難道民主真的沒有用?

入閘

希望香港普選特首時,仍有高門檻篩選機制的人,這裏有一個很好的案例供他們參考。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黨魁瑪蓮.勒龐(Marine Le Pen)告急多時後,在13日宣佈,終於獲得所需要的500個提名,趕及16日的報名限期,可以入閘參與總統大選。 在法國,只有民選公職人員才有權提名總統候選人,需要獲500個提名才可以參選,連台灣或俄羅斯那種選民連署的方式提名也沒有。